历史上真的秦琼,趁手的兵器真是双锏吗?

刀墓手札

不请自来,闲聊几句。

在冷兵器时代,不要说武将,即使士兵,在上战场时也是主兵器(长)、副兵器(短)俱全的,如果是特殊的兵种,比如斥候,还要装备远程武器,即弓弩,以满足不同战争状况下的作战需要。

能够在战场上使用的,都是当时的主流武器,即那些通过无数实战证明效果良好,在淘汰了无数品种后被选出来的精品类型。所以正规军队的武器是非常整齐划一的,除了某些特殊的兵种,比如岳飞的背嵬军,蒙古轻骑兵等,是不可能按照士兵的个人习惯装备武器的,那样既不利于武器的修理、补给,也不利于将领对于士兵的指挥、战力的发挥。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武将们所使用的主流主武器,就是马槊,即似枪非枪,刃长柄长的长柄武器,非常适合马战。

马槊制作的工艺先进且繁杂,造价非常之高。

马槊的槊头长约二尺,精铁(镔铁)反复锻造,打磨,锋利异常。这种槊头的材料需要反复锻造,耗时颇长,造价极高。

其柄不是金属的,而是以韧性极佳的柘、桑、柞等木材制成,工艺极其复杂,其术语为“积竹木柲”。

其大致方法如下:将选好的木材在桐油中浸泡一年以上,待风干后,观其没有裂纹,其材方堪用。木杆外面包以竹片,以上等生胶粘合。待其干后,在外面缠上细麻绳,然后涂上生漆,待其干后,再缠麻绳,再涂生漆,如此往复数次,直至其粗约合把,方才算成功。如此算来,单单一根槊柄,就需要三年时间。

这种槊柄韧性极佳,利刃加之,声如金铁。

这种制造方法,一直属于军事机秘,是密而不宣的。

所以这种武器,因其造价高、耗时长、工艺复杂而导致产量极低,不可能大规模装备部队,只能成为武将这种高端战力的高端武器。

秦汉、隋唐时期,马槊都是主流武器,而且只有高级武将才有资格装备,所以吕布、关羽、张飞等三国时代的悍将,比如秦琼、程咬金、尉迟恭、单雄信等隋唐的武将,皆使用马槊。

至于武将的副武器,则根据武将的个人爱好而佩戴。比如秦琼,极有可能使用锏、鞭、锤之类的短武器,钝兵器。要知道,在战场上,敌人的装备都是很好的,刀、剑等靠锋利而形成杀伤的武器,很难达成破甲效果,因此作用不大。钝兵器虽然也无法破开铁甲,但却能伤及敌人的骨骼和内脏,才会发挥作用。

这种短武器一般是步战时使用。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在激烈的战斗中,武将的战马极有可能折损,武将失马,那长达丈八的马槊就不能再使用了,所以副武器在这种情况下就能起到应急之用。

如果在平时,或这些大将当年在江湖上混的时候,是不可能装备马槊这样的武器的。马槊属于重武器,是禁兵,严禁民间私自制造、拥有和使用。所以他们在江湖上混时使用的多为短兵器,而且因为对手不会装备战场上敌人所必须装备的铠甲,所以腰刀、宝剑、竹节鞭、锏等等,都能发挥作用,形成有效杀伤。

至于三国演义、说唐、水浒等袍带小说中,武将们的武器五花八门,说穿了,是为了好看。否则,上来一对PK的,使马槊,下一对还使用马槊,多单调啊。

战争是非常严肃的,非常危险的,作战的双方都会力争做到,将任何能够掌控的细节都掌控在手,而武器,则是可以掌控的,没任何人敢于忽略,是重中之重,严肃到不能再严肃。

所以有句老话,兵器越怪,死得越快,是非常有道理的。

至于吕布的方天画戟,这种武器是有的,车战时代很有用,但随着战车的过时,这种武器也过时了,其存在的价值,一般是仪仗所用,至于关羽所用的关刀,一般是平时用来练习力气所用的,跟石锁什么的差不多。拿那家伙上战场,就是找死。


姑妄言

秦琼的主武器是超大号的长枪,也就是槊。锏其实只是他的副武器。《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拔贼垒则以寡敌众,可谓勇。”秦琼使用的长枪,直径与长度都是超大码。为了显示自己的武力,秦琼曾在两军阵前将长枪插在阵地上,王世充部下数十人骑马出来分别拔枪,结果纹丝不动。秦叔宝随后出马,轻松拔出。秦琼使用长枪的战绩是每次敌方有骁将锐卒出阵耀武扬威,李世民就派他搞定,秦琼从不失手。李唐平定天下后,每逢国家重大庆典节日,李世民就让手下把这支枪从兵器库中取出陈列在大殿上,秦琼堪称李唐官方背书的天下第一枪。

《隋唐嘉话》“秦武卫勇力绝人,其所将枪逾越常制。初从太宗围王充于洛阳,驰马顿之城下而去,城中数十人,共拔不能动,叔宝复驰马举之以还。迄今国家每大陈设,必列于殿庭,以旌异之。”

《新唐书》“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

《旧唐书》“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耀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人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宝亦以此颇自矜尚。”


冷兵器研究所

隋唐演义里边秦琼擅使双锏,远处用枪,近战用锏,曾经和另一勇将尉迟恭近战,三鞭换两锏击退尉迟恭。历史上秦琼趁手的兵器是不是真的是双锏?

《旧唐书·秦叔宝传》记载:“叔宝每从太宗征伐,敌中有骁将锐卒,炫燿人马,出入来去者,太宗颇怒之,辄命叔宝往取。叔宝应命,跃马负枪而进,必刺之万众之中。”

可见秦琼经常使用的武器还是当时常见的马槊,另一演义人物程咬金也是使用马槊,不是大斧子,尉迟恭,单雄信也都是马槊高手。

为何演义里会说秦琼擅使双锏,估计是演义成书于后世,宋代以后双锏比较流行,宋代和明代成为武将制式武器,隋唐故事演义过程中,就把当时比较熟悉的武器放到隋唐英雄身上用了。


酸爽通鉴

在隋唐类的小说和评书中,秦琼都是主要人物之一,双锏和虎头枪更是成了他标志性的武器。然而事实上秦琼的兵器应该是隋末唐初最盛行也最适合马战的槊。

当时几乎所有的战将在骑战时都是使槊的,有的武艺平平的世家子弟也喜欢用上等的马槊来彰显身份。像秦琼、尉迟恭、单雄信甚至李世民的四弟李元吉都是用槊的高手。



而评书和演义作为文学作品肯定会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隋唐类的小说在其中尤为严重,如果不是有的历史人物名字相同,完全可以当做另外的故事看了。创作者这么做无非也是为了吸引读者,毕竟三国演义珠玉在前,你不做出点改变很难有所突破,要是所有将军都用一样的兵器,估计读者也不会喜欢。


所以秦琼的兵器是马槊而不是双锏,不过他会不会在使用马槊的同时也带有双锏用于击打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烛影斧声

虽然尉迟恭、秦琼、程咬金在《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中,都是“善使马槊”,但是秦琼和尉迟恭善使马槊或者长矛,并不影响他们在马鞍上挂双锏或铁鞭,因为那也是战斗需要。有版本的小说和电视剧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所以有时候秦琼的形象是手执长枪、腰悬双锏。

在隋唐时期,盔甲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期间出现的“明光铠(隋朝就有,唐朝普及)”,简直可以说是“刀枪不入”,比如史书上真实记载的“尉迟敬德救秦王”,用马槊正中单雄信前胸,但是却没有戳进去,只是把单雄信给杵到马下去了,而且单雄信爬起来还能跑,说明连内伤都没受。但是如果单雄信挨了尉迟恭一铁鞭或者秦琼一锏,那么单雄信的下场就不妙了。

隋唐时期的破甲兵器主要有锏、鞭、铁锥枪、骨朵等重兵器,其中的鞭也不像现在“练武的”手里那种耍起来哗啦啦响的铁链子,而是像一根带着环形凸起的大铁条,几乎是所有武将必须挂在马鞍上的备用兵器。鞭、锏、锤、铁锤抢、骨朵,以及后来明军的狼牙棒、放完枪的“三眼铳”都是打砸武器,靠的是硬度和重量来增强杀伤力。

所以武将除了手中长枪之外,都会在马鞍上挂鞭、锏、骨朵等打击武器,遇到重甲敌人,抡起来呼呼作响,能把对方砸得晕头转向骨断筋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