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国早期被认为是夷狄?

清妍46

认为秦是“夷狄”是到了唐的时候才出现的说法。为什么?因为唐就有“夷狄之风”,而且唐科举制开始兴盛,文人可以随便批判。而秦到唐之前的各朝各代都没有质疑过秦是戎狄。



秦是受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虽然处于西隅,也深受山东六国所歧视。但并非文化的不认同,而是经济上的歧视。就相当于今天的富人歧视穷人一般。但起码他们认可秦是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而相对南方的楚国,虽然很强大到问鼎中原,但各诸侯国却是不认可它的,因为它是自封的,不是周天子分封的,各诸侯国对楚国蔑称为蛮夷之国。其实质就是文化的不认同。


说秦有西戎之风,也没错,毕竟秦就在西边更这些游牧民族打仗,为了生存肯定得学习他们优秀的机动战术——骑兵。但就此认为秦就是戎族那就是一目障叶。周分封就是将诸侯分封出去开疆扩土,拱卫京畿。就像秦打西戎,赵打匈奴,燕打东胡,齐打东夷。就连不是分封的楚为开疆扩土也在打百越。


而说秦文明是落后文明的那是一巴掌拍死人。秦文明得分开来看,商鞅变法之前的秦文明确实是落后山东六国,但商鞅变法之后的秦文明就开始超越了山东六国文明,表现就是秦废除了殉葬制,奴隶制,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和法制。百姓人人都是国人,没有奴隶。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没什么,而这一切在六国文明看来简直就是在破坏祖宗之法呀,和当时的文明相违背的呀,贵族没有了封地,没有了奴隶,受到了法制约束那还叫贵族吗?所以之后虽然都说秦暴虐有的是。到质疑秦菲华夏族人根本就没有。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从西周时代,赢部落就被中原视为异类之“秦夷”。从秦国的民风民俗看,它不实行嫡长继承制,没有严格的宗法制,“嫡子生不以名令于四境,择勇猛者而立之”(《春秋公羊传·昭公五年》)。在百姓之中“父子无别,同室而居”(《史记·商君列传》)。

确实在秦国历史上,曾大力吸收戎狄文化。穆公时代开始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西北少数民族的强兵良马成为秦军队的有生力量;与西戎的融合,给秦人的躯体注入更多粗犷和野蛮,决定了秦人狼一样的性格。

考古学证明,在西周时期,秦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周文化,但从春秋开始,随着秦文化与周边文化的交流、融合,秦文化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屈肢葬、土洞墓、茧形壶、铲形足袋足鬲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开始流行。

由于宗周文化的衰落和失去控制力,秦人在西北的拓展中不仅控制了大量羌戎人口,而且吸收了他们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面貌发生了明显变化。

因此,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文化是最独特的。秦国和游牧民族一样,百姓停留在“淳朴忠厚”的半野蛮状态。与中原散漫的农业文明比,戎狄游牧文化具有纪律严明、上下一致的军事化作风,秦人作风也与此相似:“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张宏杰

秦国偏居西隅,与戎族、义渠、匈奴等相邻。由于秦国远离中土,长期是个积贫积弱的小国,山东六国都瞧不上秦国,把它视作夷狄。


(秦孝公剧照)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刚刚继位。不久中原举办了一次诸侯大会盟,各路诸侯都应邀会盟,唯独秦国被拒绝参加盟会。很明显这是六国对秦国的歧视。

邻国的奚落和白眼并没有挫败秦孝公,反而让秦孝公坚定要让秦国强大的决心。秦孝公全力支持商鞅进行变法,短短十余年时间,秦国变得焕然一新,成了让六国震颤的大国。


公元前343年,周天子派人送厚礼给秦孝公,六国使臣也纷纷来到秦国向秦孝公道贺。此时距离秦孝公继位已经过了18年,六国迟来的祝贺已然说明,秦国崛起了!


历史探索机

正因为秦暴政,被中原诸候岐视,孔子说教列国,末到秦国,孔子三千多学生中无秦国人。秦国被边沿化,被歧视,更催生了秦国的狂暴。后秦虽统一了中国,但由于中华民族不适应秦暴政,所以秦在短短的十五年就被中原人推翻。这是历史的必然。即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