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雲總裁提出的阿里雲堅守的三條生命線,你怎麼看?

BAT侃大山

自主研發、共生共存、不碰數據

這三條生命線,可以說不僅僅是阿里雲的生命線,換個角度看,它同時也是中國對外開放一帶一路中一直堅守的"生命線",自主研發,合作共贏,以人為本。

1.自主研發

別人吃過的饅頭再嚼也沒有味道,如果沒有一點自己的創新,只會從其他地方搬取,這種企業早晚都會被淘汰的,顧客需要的是吸引眼球,是新型商品,而不是一個辛勤的搬運工。

就像中國,以前高鐵全部都是德標或日標,但“復興號”成功擺脫了"借"的局面,借別人的東西用起來肯定沒有自己的東西用起來爽,還要處處受到研發國的制約,即使大部分都是自己研發的,但只要有一個部件是別人的,那就要有所顧忌,因此能不能自主研發才是一個企業在社會上立足的根基。

2.共生共存

在企業的創辦中,不可能沒有競爭對手,只有目光短淺的人才會急匆匆的想要把所有對手打敗,聰明的人會選擇把對手變成朋友,合作共贏往往比消滅所有敵人來的更方便。在對待對手時,比爾蓋茨選擇幫助對手apple公司走出倒閉邊緣,最終實現了雙贏。

中國之所以召開一帶一路也是這個原因,多一個朋友總比多一個敵人好,讓中國在飛速發展的同時其他國家也能一併受益,大家都有利可圖,世界上沒有絕對的朋友,但有絕對的利益,共生共存使其他國家對中國好感倍增,中國受益的同時也受到了大批盟友國家一致好評,可以說是名利雙收了。連小學生都知道團結就是力量,一枝獨秀是不可能在社會上長久生存的…

3.不碰數據

不碰數據,保護顧客隱私,這個是一個企業道德原則,做人不能沒有底線,做企業當然要守好底線,如果說一個企業是一條魚,那顧客就是大海,魚沒了海會生存不下去,企業沒了顧客自然也會倒閉,作為顧客,在商品服務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時候,最關注的就是個人隱私,現在不乏很多商家公開出售顧客信息,阿里雲堅決不碰顧客數據,就是為守好自己那一片碧波大海打響了第一槍。

這三條生命線,做起來說容易也不容易說難也不是特別難,總結一句話就是適應時代以人為本,做的好,前途無限,做不好,早早滾蛋。


鎂客網

對於一家已經創立了9年的公司,一直以hard模式來走,確實不容易,說說我自己的幾年看法吧!

1.自主研發

上個月阿里雲說了:“中國只有兩種雲,一種是拿來主義雲,一種是自主可控雲。”反正引起了很多的人的討論,碰瓷、蹭熱度的都不少。

阿里雲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堅持自主研發。

大家要知道,做“拿來主義”確實對一個雲廠商來說,比較快速、節約成本的做法,所以阿里雲一開始就選擇了一個很難的方式在走。

但是他們確實成功了,

研發出了飛天以及一系列核心的軟硬件技術,這也是人家為什麼能做到全球前三,成為唯一國際上排得上名的中國科技企業,那些“拿來主義雲”卻做不到的原因。要知道,全球最頂尖的雲廠商都是做自主研發技術的,這就證明了自主研發確實是企業的生命線。

2.共生共存

這個東西,我覺得全中國做的最好的,也是阿里巴巴了。

其實阿里巴巴整個集團就把生態做到了極致。像支付寶、菜鳥、阿里雲其實一開始都是為了服務電商而生,逐漸成為了支撐整個阿里巴巴集團的增長極,不得不說,阿里雲繼承了這個意志。


看了一下數據,現在阿里雲生態下的合作伙伴有8000餘家,要知道,亞馬遜AWS的生態合作伙伴也才4000多家,可以說,阿里雲的生態真的挺龐大的。

帶來的效果是什麼呢?目前,阿里雲生態體系下的合作伙伴服務客戶超過10萬家,夥伴業務年增長率超過200%。2017年,阿里雲合作伙伴在雲市場上的訂單數超過200萬單。 所以我也認為,阿里雲能這麼成功,和生態戰略的成功應用分不開。

3.數據安全

這不僅是阿里雲的生命線,基本上算是所有云廠商的生命線。但不得不承認,在國內,甚至在亞洲,阿里雲都是做的最好的。

在2015年7月,阿里雲第一個發起《數據保護倡議》,將“不碰客戶數據”寫入正式文本。


阿里雲是當前亞洲合規資質最全的雲服務商,幾乎拿到了合規領域的“全滿貫”。亞洲、歐洲等地的海外重要合規認證,以及國內的重要測評、安全審查,阿里雲幾乎都是率先獲得認可。其中,ISO 22301、CSA STAR Gold、德國C5附加條款為全球首家通過,德國C5和ISO27001則是亞太首家,MTCS Level3和ISO 20000是中國首家。

此外,阿里雲還是BSI在國內審核通過ISO27001的第一家雲計算安全服務提供商(2012年)。在中國,2016年,阿里雲電子政務雲平臺首批通過中央網信辦雲安全審查(增強級)。阿里雲還作為公安部試點,通過了雲等級保護的四級測評。

其實許多廠商也可以參考借鑑阿里雲的做法,畢竟人家這麼成功不是沒有原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