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南少林位于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 下林山村境内 ,南少林寺建于南朝初年,是南少林武术文化的发源地。 莆田南少林寺不仅是佛教中禅宗的代表性寺院之一,也是中国武术南拳的发源地之一。其建于南朝永定年间(公元577年),相传河南嵩山少林寺13武僧帮助唐太宗统一中国后,唐太宗赐于"僧兵",并准许在全国各地建立十座分寺。据考,莆田市荔城区九莲山的林泉院,就是少林寺十座分寺中较早创建的分寺之一。因为规模宏大(占地约三万平方米),武风鼎盛,影响南中国,故称之为南少林寺。据考,该寺于清初被清兵焚毁。 直至1986年,考古学家挖掘发现南少林寺遗址(

莆田南少林寺遗址)。1989年,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开始重建。

1992年4月25日,莆田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向外界宣布发现南少林寺遗址。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嵩山少林寺第29代方丈德禅大师出席新闻发布会,确定并赠送了"南少林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的亲笔题词。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亲笔题写"南少林寺"匾额,支持南少林寺的开发建设。1998年12月8日,南少林寺重建工程竣工,正式向海内外开放。

寺庙简介

南少林坐落于荔城区西天尾镇九莲山下林山村境内。据传,南少林寺原名林泉院,创建于南北朝的陈朝永定

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元年(557年)。唐太宗贞观年间,嵩山少林寺僧南下,不远千里来到九莲山,住锡在林泉院。此后,林泉院易名林山少林寺。北宋时,寺庙更加兴旺,僧人500多名,武风极盛,形成南少林拳。与北少林的腿功一起誉称"北腿南拳"。南宋时,寺院仍保留兴旺趋势。刘克庄也盛赞"邑之嵩山少林"。此后,几经兴废,几易其各,而为名寺。林泉院毁于清初。现在南少林寺遗址一带仅存一些附属寺院,如资福寺、红花亭等。[1]

1990年4月13日,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德禅大师写下手书:"南少林寺就在福建莆田九莲山下"。中国佛教会会

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长赵朴初先生题写"南少林寺"寺名。1992年4月25日,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莆田市和莆田县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南少林遗址论征暨重建莆田九莲山南少林寺新闻发布会。1998年,南少林寺重建落成。2006年12月,南少林寺正式接纳广化寺方丈管理,成为两寺院共同统一体制。[2]

福建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曾因"南拳北腿"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

主要景点

南少林寺的建筑群

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南少林 依山就势,座东向西,以护寺河、赵朴初题写的"南少林寺"牌坊、"入三摩地"的山门、莲花池、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中轴线,两侧有宽敞的石阶与通道,自下而上通往各处左翼为偏门、钟楼、伽蓝殿及廊庑等,右翼为偏门、鼓楼、祖师殿及廊庑等,还有斋堂与僧舍等,纵深500米,横宽200米,占地面积十万平方米。护寺河如玉带缠腰环绕其前,通三桥经牌坊进殿堂。

折叠天王殿

南少林寺的天王殿宽21米,深18米,高15米,祀弥勒佛,背向为韦陀,两侧为四大金刚。大雄宝殿宽26米,

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天王殿深23米,高17米,祀三清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寺内油漆一新,佛像鎏金溢彩。各殿前均有宽阔的石埕,奇花异草点缀其间。[4]

折叠天已殿

天已殿宽21米,深18米,高16米,祀弥勒佛,背向祀韦马火,两侧祀四大金刚;

折叠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宽26米,深23米,高17米,祀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和南无消灾延年药师佛与南无极乐世界阿弥陀

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大雄宝殿佛,两侧为十八罗汉,在"举慧灯寻觉路曾从碧濑访龙湫又向紫霄探虾窟悟道还在九莲山上,凭性月昭迷津不去壶恬窥蟹井那论燕洞证虫文安身只皈一指禅中","南无论法西天取经尔时象教译文特书中国史,东土传禅北戒分派此地龙华接武重启少林宗"等楹联群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地理位置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

主要拳种

折叠三十六宝

福建省莆田市旅游景点《南少林》简介

"三十六宝"传统拳术是莆田市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南少林。

"三十六宝"拳种的套路以劲力突出为特点,多用拳、掌、指。腿法篱单实用。基本功以指、腕、臂、腰、桩功为主,劲力可分为:粘、缠、弹、等劲。在技击方面,讲究短打、擒拿、击打穴位制敌。[5]

折叠鸣鹤二十八宿

鸣鹤二十八宿是南少林拳种之一,起源于白鹤拳,后演变为飞、鸣、宿、食四类拳种。鸣鹤拳与自然门、五祖拳、太极拳、地术拳等被列为福建省代表性拳种。其代表性传承人戴义龙曾出版《南少林拳医汇宗》等专著,2003年被中国武协授予"六段拳师"。其家传的《南少林拳谱》是研究南少林武术的重要资料。

对鸣鹤拳的抢救、保护、挖掘、传承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是以其深厚的南少林文化内涵,承载着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情结;二是以浓郁的南方特色,表现武术文化的精髓;三是拓展南少林旅游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鸣鹤拳"应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

折叠飞鹤拳

南少林内功秘法之鹤拳是中国南方稀有的仿生内家拳法,王芗斋大成拳(意拳)与鹤拳渊源颇深,其拳学诸多精华元素即是鹤拳秘传,空手道大师宫城长顺更在求习鹤拳之后,创得刚柔流空手道,由此可见鹤拳价值!

禅拳秘法之飞鹤拳乃南少林正宗传统武术之瑰宝,它把禅、武、医相互贯通,相得益彰,一直以来只在门内秘传授。它以内功训练为根基,以神意训练为主旨,强调基手实战和劲力的运用,发劲招猛势快,倏忽突变,有"颤劲上身、诸劲俱得"的说法,外人绝难窥其门径,是现存难得的南少林实战秘技。如法修炼不但能使拳技渐达上乘,而且可以祛病延年,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对一切身体健康的人乃至亚健康状态的人、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都有良好作用![7]

折叠咏春拳

咏春拳属于少林拳术,五枚(梅)师太、至善禅师和天地会的一尘庵主都属少林门人,属于福建南少林拳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