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版的硬币值得收藏?

乐藏艺术

在钱币的收藏市场上,硬币的收藏相对于纸币的收藏略显冷门。但是近几年硬币的价值也是逐渐上升,这让钱币收藏者对其格外关注。那么哪几款硬币有收藏的价值,值得我们收藏呢?

在市面上,最稀缺的就是五大天王了,1979年、1980年和1981年的五分硬币,1980年的2分和1981年一分硬币,被收藏界称作五大天王。

再一个就是长城币了,长城币可以算是纪念币的始祖了,一共有四款,分别是一角、贰角、五角和一元。这些纪念币非常稀缺,很珍贵,具有不错的收藏价值。

其他的就是发行量比较少的硬币比较有收藏价值,因为物依稀为贵。

其余大多硬币都发行太多,价值不高,不值得收藏。

喜欢的可以关注,有什么不同的建议也可以评论


古董钱币1

受邀回答此问题。之前回答过类似人民币硬币收藏与珍稀度的问题,我国1986版硬币所有币种一般就是习惯称呼的“长城币”的整套纪念币,该套其实属于纪念币与一般流通币长城币图案相同,只是年份和工艺不同,并不参与流通。

当时我国的长城币发行了7年,为1980-1986年发行,整体时间短,存量远不如一般辅币多,不同年份又有诸多精制套币,遂成为收藏者选择比较多的人民币硬币收藏类别。

至于问题中所言“硬币收藏之中都说1986年版元角币凤毛麟角”,这说的是1986年长城币也是最后一套的精制长城套币,是圈内习惯称呼的“长城币王”等。1986年长城币精制币套币并不参与流通,是当初就精制工艺生产后装帧好整体出口换汇或者馈赠外国友好人士(当时国内消费水平和收藏市场的尚未形成无法消费这种精制套币;侧面说明存钱罐里不会出现这种精制币)。这套币装帧形式为透明硬盒形式,由7枚币和一枚庚寅虎年精制铜章组合成装帧形式(附图为装帧盒中的钱币类别标签)。该套币只以装帧形式发行了660套,非常稀少。该套币的造币厂为现在依旧铸币的官方造币机构沈阳造币有限公司(原沈阳造币厂)。因为该套币没有流通币的普制形式,所以图上这几个1986年长城币,明显不对。

因为年代久远,加之出口等因素存在一定的折损与沉淀,所以1986年长城精制套币价值确实很高也非常稀少。更因为发行时间较长,钱币保存程度造成品相不一,品相也决定了价值的多寡。好品相,出厂状态的一般来说要达到价值二十余万。当然假币也非常多,一些歹人更利用很多人不懂长城币精制币的相关知识而制造一些陷阱令人上当损失,不可不防。


钱币司令

我国承担主要流通功能的人民币硬币建国后总共公开发行了四套,第一套麦穗硬分币,第二套长城币,第三套牡丹币,第四套菊花币。相信相关研究性文章大家都不陌生,本文主要列出了流通硬币中发行量最为稀少的品种大全。从各方资料可以看出以下品种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行量极稀少的品种,是目前所发行四套流通硬币的绝对精髓,流通硬币收藏最俱收藏价值的品种。表中长城币发行量由于一些缘因像上海厂发行的并无确切数量,因此是参考了各权威资料及广大收藏者多年研究的推断,经过市场验证看基本上正确。

以下是按版别分类(小天王分币参考上表):


收藏那些事儿

我国发行的硬币和纪念币,究竟哪些才具有收藏、保值和增值的价值呢?要熟悉流通硬币的发行情况,在平凡中寻找珍品。

从1955年开始,我国铸造了第一套流通硬币,面值为1分、2分、5分3种,1957年12月1日起开始发行流通;1980年4月15日开始发行第2套流通 硬币,面值为1角、2角、5角和1元;1980年和1981年各出了一个硬辅币装帧册,这些装帧册的价值要高于散装普通硬币数十倍;1992年6月1日, 我国又发行第三套流通硬币,面值为1角、5角、1元3种,共24个品种。至1998年,每年均发行了当年的3种面额,其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国徽和年号,背 面图案除币值外,1角的是菊花且外圆内呈9边形,5角的是梅花,1元的是牡丹花。从图案设计到规格、材质都进行了较大改进,同1分、2分、5分3种硬币形 成了我国比较完整的流通硬币体系。

由于有些年号的硬币铸造发行量非常小,有的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上流通。

带有牡丹图案的1元硬币计划发行到1999年,2000年开始发行带有菊花图案的1元币,是21世纪发行的第1枚1元币。然而看到2000年又发行了带牡丹 图案的1元币,由于极少见这枚币,市场价炒到每枚1000元左右。又如年号为1979年的5分硬币铸造发行量极少,物以稀为贵,这枚币的收藏价值特别高。 类似上述原因,稀见的硬币还有1981年的1分,1980年的2分,1980年和1981年的5分,形成了“五大珍品”,其收藏价值很高。

判断流通纪念币的行情走势和人们的喜好,并及时购进收藏。

为了纪念国际或我国的政治、历史、文化、体育等方面重大历史事件或杰出历史人物或保护珍稀动植物等,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普通金属纪念币,这种纪念币也可以实际面额进入流通领域。

1984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上海造币厂和沈阳造币厂铸造,在全国发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流通纪念币,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套流通纪念 币。接着又发行了几套流通纪念币。刚发行时,因为对流通纪念币认识不足,有些人不愿意要,这就说明流通纪念币收藏价值还未被人们认同。直到1992年流通 纪念币才开始活跃起来,价格不断攀升。

至今流通纪念币已经发行了80多套。

流通纪念币的面值不等,有1角(如第6届全国运动会)、1元(如国际和平年、宋庆龄诞辰100周年)、5元(如珍稀动物、世界文化遗产)、10元(香港、澳 门特别行政区成立、迎接新世纪);每套纪念币有1枚(如中国人民银行成立4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2枚(如第11届亚运 会、第一届世界女子足球锦标赛)、3枚(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等。

有的流通纪念币是成系列的,如:中国珍稀动物纪念币从1993年开始发行“大熊猫”一直发行到“中华鲟”结束,连续发行了10枚。而世界文化遗产纪念币也发 行了10枚。还有,从2003年开始发行的羊年生肖贺岁纪念币到2016年发行的第二轮生肖羊币已经连续发行了14枚。

集藏者要弄清每套纪念币发行总数,发行量越少,收藏价值越高。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40周年纪念币发行了260.8万枚,每枚面值1元,目前市场价已涨至千元以上,而比该币发行还早两年的“和平年”,由于发行量达到2704.8万枚,现在市场价格每枚只有几十元。

那如何保存?

一定要妥善保管,使硬币完美无损,光泽如初。

硬币收藏是按级保值或增值的,一般可分为五级:

1.未用,即新币原色原光,丝毫没有损伤;

2.美品,基本上原色原光,有极轻微的、极细小的磨损,边、齿、字、图案均完美无损;

3.上品,已有较明显的自然磨损,但字、齿、边、图案均能清晰可见;

4.中品,有相当的字、图案不清,或创伤严重,或锈斑不能除掉,或变形,如果是高档币可暂存;

5.下品,币面伤痕累累,字、图案只能隐约认清。如是下品的,只有珍稀币才有留存价值。

为了保持硬币的高品位,收藏时要注意:

1.硬币不宜用手触摸。新币或清洗过的硬币,用手尤其是湿手或汗手接触,极易留下指纹或汗迹,破坏其原有的光泽,欣赏把玩硬币时可戴上较薄的手套或用较软的塑料镊子取放;

2.硬币不能在潮湿或氧化性强的气体环境中存放,以免生锈、氧化;

3.硬币不能接触酸碱,酸碱有很强的腐蚀作用,硬币遇酸碱会变色;

4.硬币不要杂乱存放,要分门别类地装入硬币册,有序存放。

这四个方面的关注,才能较好地保持硬币的品相不受损。



天下藏

硬币收藏,越是稀少,越是品相好,越是成套,价值才越高。

默念三遍,我们接着往下看。


一.“农作物”硬分币

1975年第二版人民币硬分币——“农作物”,铝合金材质,正面图案由国徽、“中华人民共和国”汉字和数字1975组成。

背面图案,1分为大豆、水坝;2分为棉花、工厂;5分为麦穗、拖拉机。

拍出过73.6万的天价。

二.“工农学”硬分币

这套硬币正面图案为天安门,图案上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下方是数字1975和麦穗齿轮。

背面图案,1分为红小兵,2分为女社员,5分为钢铁工人。

被拍出过64.4万元的高价。

三.“五大天王”硬分币

分别为1981年1分、1980年2分、1979年5分、1980年5分、1981年5分

这五种硬币在当时并未大规模生产和发行,造币厂只生产了很少量,与同年度各种面额硬币装帧成为“年度中国硬币套装”,作为收藏品赠送或出售给外国客人,十分珍贵。

如今每枚的身价已经高达上千元,全套五枚已飙涨至万元以上

四.“四小龙”硬分币

分别是1955年1分、1957年1分、1992年1分、1992年2分

和“五大天王”一样,主要作为收藏品馈赠外宾,所以国内基本没有。

现在每枚价格均在200元以上。

五.2角硬币

流通时间十分短暂,1980年发行,1986年就停止发行,2001年7月1日正式停止流通。

在收藏市场中,目前品相普通的2角硬币参考价约在百元左右。一些年份特殊,种类稀少且品相完好的硬币高达

千元。1986年的2角硬币十分稀少,只铸造了660套,市场的拍卖价格高达3万元。

六.2000年菊花1角币

2000年菊花1角硬币实际并未被投入市场流通,只是作为装帧册发行。

2000年菊花1角硬币是第四套人民币1角硬币的“关门币”,也是最后一枚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的1角硬币,其收藏价值尤为突出,现在的市场价已过

千元

七.93年梅花5角

梅花5角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命名的最后一枚硬币,此后的硬币则改印为中国人民银行。93年梅花五角采用进口铜材,手工雕刻制模板,并且93年,各种设计、铸造工艺都达到了顶峰,这堪称梅花5角的币王之一。

八.2000年牡丹1元

此外,还有“五朵金花”(1992年牡丹1元、1993年梅花5角,1994年菊花1角、兰花1角和荷花5角)、“中国硬币五大珍”(1956年2分、1956年5分、1957年5分、1959年1分)等等,收藏价值都极高。


这些硬币值得被收藏的原因,不仅仅是

稀有,更是因为其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所有有情怀、有意义的东西,都值得被细细把玩、妥善收藏。

比如由匠人工坊出品的这几把大马士革刀。每一把都是由匠人师傅亲手做出,凝聚了匠人的灵性,极致精巧又饱含情怀。大马士革刀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再加上一代又一代刀匠的技艺沉淀,每一把都值得收藏。

(匠人工坊手锻大马士革刀:羽毛纹·冷月)

(匠人工坊手锻大马士革刀:博伊)

(匠人工坊手锻大马士革刀:云鹊)


茶人雅趣

这枚一元硬币价值一千元:

牡丹一元中,最稀少的则是2000年牡丹一元硬币,这枚牡丹一元硬币,没有公开发行,而是装帧成册,装帧册的用途,这样的一枚2000年牡丹一元硬币价值在1000元以上了。

牡丹一元有何优势?

优势一、牡丹花是花中之王,也最有望成为我国的国花;2000年是千僖龙年,这一年的硬币可谓千年等一回。发行量小,未正式流通。2000年牡丹花1元硬币之所以被广大藏友所关注,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在流通中极为少见。

优势二:2000年牡丹花1元硬币也是枚错币,它的错误不在地设计和制造,而在于它是一枚本不该出现的硬币。作为发行方的中国人民银行其实也很冤枉,从这枚硬币未曾投入市场流通可以看出当时人行可能并未打算发行。

只不过后来为了装帧《2000年版中国硬币》才临时制造了一批,从而铸成大错。当然1999年菊花1元硬币功不可没,它就像绿叶,没有它也衬不出2000年牡丹花1元硬币这朵红花。


一纸一笔一墨

值得收藏的硬币:



新中国硬币之祖

中国流通币王
币面时间与铸造时间、发行时间均不一致的硬币

中国硬币五大珍
牡丹壹元

铜质梅花五角
大菊花壹角

新中国硬币之五朵金花
长城画面首次在硬币上出现

老伙计49547

建国以后我国发行过四套金属流通硬币,其中不乏价值不菲的稀有品。但这些稀有硬币,几乎都是未公开发行,没有在市场上大量流通的硬币。只是装帧成册,作为旅游纪念品,创外汇,或者赠送给外国友人的馈赠礼品。

我这里就把这些极品硬币细数一下以供参考,

第一套流通金属币(分币)之中的五大天王:

1981年的1分、1980年的2分硬币、1979年、1980年、1981年的五分硬币。这五枚分币,没有公开流通,世上罕见,价格不菲。

其他的一些分币,大多还价值不高,偶见有收的,也多是成卷成盒的收,单枚流通品玩的人很少。


第二套流通金属(长城币)中的1982年装帧套币、1984年装帧套币、1986年装帧套币,还有1985年的2角,也没有公开流通,只出现在装帧套币中,但1985年其他面额硬币有公开发行,所以1985年的装帧套币几乎都集中在了那一枚2角硬币上。1986年的装帧套币,一共只发行660套,是最为稀有的长城币,人们所说价值十几万的长城币就是指它。

第二套长城币其他公开流通的币种,也有一定收藏价值。其市场行情现在是83年>80年>85年>81年。具体详细价格在我的文章里有,感兴趣的可以去看。


第三套流通金属币(老三花),老三花中,只有2000年菊花一角以及2000年牡丹一元没有公开流通,据说其价格已经在千元以上。流通品就是最近非常流行的梅花5角,由于制作异常精美,深受藏家喜爱,最近涨势很猛,估计也很有升值空间。其行情现在是93年>94年>91年>96年>92年>95年>其他年份,具体价格我的不知道哪篇文章里也有。

第四套金属流通硬币,新三花。我现在还没看到有人在大量收藏,不太清楚,或许也有人收吧,请懂行的朋友补充指正。



另外还得提醒一下,我说的那些稀有品种,是真的很稀有,绝不可能在市场上轻易见到。价格倒是不错,可假货也很多。请大家收藏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垚林收藏

这些版的硬币值得收藏,如:








这些版本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收藏。


流畅37322834

天天都在说什么古董之类的非常值钱,为何我的青铜斧放在家里三十多年了无人问津呢。是我爷爷以前在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的一座瓷泥山工作挖出来的。史料记载是这样说的——青铜斧,中国最早的金属称量货币。这是国内众多考古专家和货币研究学者目前形成的共识。

1959年,湖南宁乡黄材出土的商代铜铙中藏有224只小青铜斧,大小一致,全是新铸,未见使用痕迹。据《居后敦》铭文"货余一斧,舍余一斧",以及《易﹒旅》中"得其资斧"等记载推断,资斧当为资金。可见"斧"曾具备货币的职能,东周铜币"布钱"大抵源于斧下的斤字。由此可认定宁乡铜铙中贮藏的铜斧是一种称量货币。这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金属货币。

考古学者罗俊扬运用大量的出土资料和货币实物,用“引史论钱,以钱正史”的方法,研究考证货币历史,并用大量事实证明,生长在长江流域的先民首先使用贝币、龟币,他们较早地使用印纹陶币和铅质的头像币,网币及环币,他们在率先进入铁器时代之后,用青铜铸造斧币、戈币和“鬼脸钱”,他们还用青铜和黄金作称量货币。这些货币同黄河流域行用的铲币、刀币、环币并驾其驱,组成了灿烂的中华货币文化。青铜器出现后,人们利用青铜器制造各种礼器、钱币及生产工具,由于当时社会青铜极其珍贵,斧形器货币便产生了。而从目前已知出土的器物来看,早期出土的实物斧形个体均偏小,不可能用于作战的实用兵器,而作为礼器也太小,宜一般素工的多,有纹饰的少,故作为礼器也不可能。那么小型的青铜斧形器,应是中国最早的金属称量货币。这是国内众多考古专家和货币研究者目前形成的共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