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經常騷擾福建南部的山賊到底是什麼成份?

圭海四記

歷史上騷擾福建南部的山賊在稱呼上主要有:蠻獠、饒賊、山賊、山客、畲客等。

在屬性上,既有古老的閩越、南越人,也有演變後的畲民和後來的當地農民起義軍。


第一種,秦漢時期的閩越、南越

在今漳州龍海市沿海有一座號稱閩南第一海山的“南太武山”,據《海澄縣誌》載:“巔有石城,稱建德城。”據傳說,漢元鼎五年漢武帝派路博德將軍率領漢兵數萬攻入南越,當時的南越王趙建德率數百人與丞相呂嘉從海路一路逃至南太武山,並在山頭上築建德城自守。

而漢武帝及漢兵即使後來攻打閩越也未曾到達南太武,最南僅至同安,當時以許瀅留守帝國南境。

如此看來,在福建南部,秦漢時期存有的勢力便是南越和閩越餘民。閩,蠻的一種,在成份上閩越、南越都屬於古代中國南蠻的一個分支。


第二種,唐代的蠻獠

唐高宗時期,唐歸德將軍陳政帶領府兵南下平定“蠻獠囂亂”,這裡的蠻獠便是介於泉潮之間,也就是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更以潮州鳳凰山為基地,侵佔了當時唐朝控制的潮州綏安縣。

綏安縣具體的位置是今漳州南部,縣城位於雲霄縣火田,管轄有詔安、雲霄、平和部分和漳浦,這算是歷史上比較明確的山賊侵犯。

這股勢力當時被官方賤稱為蠻獠,應該屬於南蠻的一種,至於是閩越還是南越就不得而知了。但從鳳凰山的傳說看,他們與盤瓠一族十分接近,可能是古畲族祖先中的一支。他們的姓氏至少有藍、苗、雷等。


第三種,宋代閩西南的民間起義

紹興元年七月,江西虔州的陳顒帶領了幾千平民發動起義,基於同時福建建陽的丁朝佐也跟著起兵。起義軍在第二年拿下了廣東的循州,並一舉進佔福建汀州的武平,圍困梅州,幾乎整個閩西贛南粵東都受難。

紹興十三年,福建各地在管天下、伍黑龍、滿山紅等人的煽動和帶領下,迅速席捲了福建漳、泉、汀、建四州及廣東梅州、江西虔州的鄉鎮,直到紹興十六年才被鎮壓住。

紹興十九年春季,福建建州甌寧縣的回源峒杜八子再次發起農民起義,攻陷了建陽。夏季,張大一、李大二等人也跟風在回源峒發動農民起義。福建汀、漳、泉等州也聞風而起,尤以何白旗起義軍為大,他們甚至都打到了廣東梅、循、潮、惠四州以及江西虔州,至隔年的七月,起義軍才以失敗告終。

紹定元年,贛州農民在陳三槍和張魔王等率領下發動了起義,並以松梓山為根據地,在江西、福建和廣東三路邊境建寨六十,各種騷擾,存活時間也特別長。


紹定二年十二月,汀州的晏夢彪以潭飛磜為根據地,發動農民軍攻下汀州、邵武軍、南劍州所屬各縣,並發展到漳州龍巖、長泰和泉州永春、德化等地。

宋末,元兵入閩,漳浦的陳吊眼聯合許夫人、陳三官、羅半天、李國祥和王猛虎等人配合陳文龍等南宋將領在福建南部與元兵展開各種抗元戰爭。

第四種,明代持續不斷的流民洗劫

明正德年間,漳州的詹師富與廣東的溫火燒聚集6000多名“山賊”,在閩粵贛交界佔山為王,並和江西的謝志珊、藍天鳳,廣東的池仲容等,結成軍事聯盟,致使“三省騷然”。時值王陽明赴贛上任,採取各項措施將之滅絕從而使閩粵贛不再有山賊鬧事。

明正統十一年,廣東饒平千餘人流劫入漳州,四月焚月港,被鄉紳陳孔業擊退。

正統十三年,沙縣鄧茂七在寧化起義,聚眾數萬攻陷沙縣、龍巖、長汀、長泰、龍溪、南靖等二十餘縣。

明嘉靖三十九年,饒平張璉率兩千餘人攻陷雲霄和詔安,隔年又破鎮海衛和南靖。

以上綜合起來看,在宋以前,福建南部的山賊以閩越土著為主,宋以後則以當地農民和畲民共同組成的起義軍或聚山為王的勢力為主,明中期以後則以流民洗劫為大流。

也正是這般源源不斷的山賊侵擾以及海上的海盜、倭寇進犯,福建南部才發展出具備防禦功能的各色土堡,如粵東的圍屋、閩西南的土樓、閩西北的土堡等。

時至今日,粵東的圍屋、閩西的土樓和閩西北的土堡依然發光發熱,而閩南的土樓因遷界影響以及後來山海盜賊的絕跡而消亡,取而代之的是紅磚古厝。

......................................

文/圭海四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