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社会呈现出一种人们都很有钱的假象?

我的农村生活365

知乎了解一下?

上知乎的,人人年薪百万,个个朋友身家过亿,全都常青藤毕业,女友貌美似明星。

说的是知乎,其实,经常在网络平台上的人,总是看到的各种各样说自己如何如何牛的,慢慢就得出这种印象了。

不仅如此,影视剧里,我们看到的都是过着纸醉金迷的美好生活。就以前段时间热播的《恋爱先生》为例,女主江疏影扮演的角色,混得最好的时候,也就是一公司中层白领。她辞职了,赌气买了欧洲飞回来的头等舱,住上在面临的豪华公寓(虽然是追求者半免费的),用的全都是戴森吹风机、吸尘器,穿着也很BLINGBLING亮;而且,还非常执着地说自己很独立,不花别人钱。

(《恋爱先生》,都市剧里的人物都过于有钱)

怎么说呢,现实生活中,一个2万的薪水,是不可能支撑你这样的生活的。这就是一种影视剧与现实的差距。

然而,遗憾的是,这样的影视剧多了,类似于知乎的“人人年薪百万”的帖子遍布全网各平台了,常给人一种错觉。中国人有钱,真有钱。

事实是怎么样的呢?

将中国收入人群分为五个大组:高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64934元,中等偏上收入可支配为34547元,中等收入可支配为22495元,中等偏下收入可支配为13843元,低收入可支配为5958元。也就是说,最高收入人群,一个月工资也不过5000多。而2017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25974元。

我们再看看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工资。上海2017年瓶颈工资为7132元一个月,年收入平均值为85684元。也就是说,一个月8000元在上海,已经超越了一半的上海人收入。北京和深圳更低,北京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57230元,深圳城镇人口年平均收入52938元。一个月5000收入,在北京和深圳也超过平均人口了。

也就是说,你看到大家鄙夷的“年收入十万”,“怎么好意思娶老婆”的“低收入”,已经是北京和深圳平均收入的接近2倍了。更是全国平均可支配收入的4倍多。

年薪百万,被微博大V“北京大土豆”称为“将将过贫困线”。这是来搞笑的吧?当地平均收入的20倍,还叫刚过贫困线?

再来透露一点:2012年美国人的平均收入在4万多美元,差不多是25万人民币一年,收入中位数是2.5万美元,约为十六七万。这已经是全球最强大国家的平均收入了。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年薪有十五万左右,你在美国就是一个标准的中产阶级,你在中国的北上广,是平均收入水平的两三倍以上了。

但是,为什么会给你营造出一种“没有年薪百万你都没法生活、特斯拉以下的车都不叫车、低于每平米五万的房子都是垃圾地段、如果小孩读不上贵族学校你有资格生娃吗”的感觉?

(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

实际上,那些人人都有钱,只是一种商业社会营造出来的焦虑错觉,逼着你不停地往前赶,不停地消费、投资、不停地花钱,生怕一慢下来,你的年薪百万也只能算是脱贫,而别人都奔着千万去了。

那都是谎言啊。


侯虹斌

99随便语:中国人都是百万千万富翁,其实这是你的眼睛欺骗你的假象。

如果你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情非常有意思。

比如说一个人有没有钱的问题。

以前在律师实务所的时候,我们主任绝对是个比较有钱的人,因为他多年前的年收入就突破了300万,家里住的是紧邻寒山寺的豪华别墅。

他开的车,以前是奥迪A6,后来别人总是打趣他,他就换成了宝马730,恰好那时候宝马总是被人诟病,认为开宝马的不是好人,他就又换了一辆奔驰。

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穿布鞋,身上一件有点旧的衬衫,头发也很普通,与一个公园里晨练的普通退休职工没啥区别。

如果你和他不熟悉,你能知道他是有钱人吗?

第一,我们的眼睛,到底能看到多少“有钱人”。

笔者在苏州,这里的有钱人真多啊!

了不起啊,一家大型电子企业董事长,响当当的身份,这得多有钱啊!

但其实说起来可笑,他自己连在苏州买套房子的钱也没有,当初大着胆子在苏州开了一家小电子厂,租的机器,每个月为发工人工资头疼。

盐城那座厂房,全都是当地给他安排的贷款,全额贷款!

结果呢,这人顶着大老板的头衔,“风光”了两年,然后盐城那家厂关了,顺带着苏州这边的小公司,也破产关门。

(2)有个和我同一年生的朋友,是个喜欢到处玩的主儿,反正什么好玩他就玩什么。

平时吹牛的时候,总是天花乱坠,今天在这里赚了几十万,明天又在那里赚了上百万,说的有鼻子有眼睛的,不熟悉的真能被他唬住。

开一辆丰田皇冠,经常加油的钱也没有,但有一次突然就拉着我,跑去买了一辆宝马。

没错就是宝马!

神逻辑啊!皇冠和宝马1.6L到底哪个贵啊!

就是这么个人,浑身的名牌,绝对有钱人!

再多的例子就不举了,以上两位“有钱人”,已经足够有代表性。

第二,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装逼“有钱人”。

因为好面子。

面子这个东西,对于咱们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

有人举过一个例子,说公鸡长了个大红冠子,孔雀长了一条大长尾巴,这两样东西,其实对于生存一点用处没有,最主要的用途,就是用来表示,自己很威武啊,母鸡母孔雀,你们赶快到我身边来吧。

就是这么个意思,中国人的面子,就相当于大红冠子或者大长尾巴。

中国人好面子的结果,当亲戚,同学,朋友等等,彼此聚在一起的时候,谁也不肯承认自己穷,哪怕再穷,也得表现出“老子混的不错”的模样。

当然了,也有公开承认自己是穷人的。

这又要分作两种,其一是真的穷,连伪装也装不了的穷人;其二,真正的富人,反而常常不在乎说自己有多富,自己有多少钱,有时候反倒会说自己穷。

富人为什么说自己穷?

因为没必要作口舌之争,他不用开口说,别人已经知道他有钱!

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好玩的现象,某个社交圈子,当一群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有人突然进入这个圈子,就会吓一跳:嚯!原来这里都是有钱人啊!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好解释。

富人不用开口,别人已经把富人介绍出来,以此衬托自己不穷;然后,穷人也会在有意无意中,显露出自己同样挺有钱的样子。

于是乎,一窝“富人”就这样诞生了。

第三,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有多少有钱人呢?

首先数量肯定不少。

其次数量远远比你想象中少。

笔者生活在苏州,这里应当是全国经济发展比较好的地区,在外人看来,这里的人应当是人人富的流油,家家都是百万千万元户。

但以上这句话,仅仅只说对了一半。

苏州人家最起码是百万元户以上,因为,没房子的毕竟是少数,只要你家有房子,当你把房子卖了以后,上百万应当不成问题,这不就是百万元户吗?

这样的人家,算不算有钱人?

然而,当这些人家除了一套居住的房子,其他财产有限的时候,他们算不算有钱人呢?

再说苏州人的工资收入,人们往往以为苏州人的工资水平,早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假如有人说自己月工资几千,那肯定很不好意思。


你一个苏州人,工资都不上万,你不是太穷了吗?

但让我们看看大数据,2017年苏州人平均年薪为73500元,换算成月工资为6125元。

请注意是平均工资!

也就是说,有人高有人低,按照概率来说,应当有一半人的月工资收入,是低于6125元,这样的数字,恐怕低于大多数人的想象。

另外还必须说明,所谓的大数据,通常比实际数据,只高不低啊!

这还是经济状况不错的苏州,换作全国其他地区,恐怕就更难看了,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实际上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微不足道”的!

结束语:说了半天,总结出两件事情,第一件事,咱们中国人远远没有想象中有钱,第二件事,咱们好像太爱装逼,装有钱人了。

但其实呢?越是爱装逼的人,越不可能是有钱人。


99随便

(真有钱的土豪可以忽略这个问题,估计土豪们也没时间刷头条,玩问答)

人人都被生活裹挟着前进,没钱的要装作有钱才有面子,要努力跟上消费节奏,才能证明我还好,我不比别人差。

我生活在一个小县城,勉强算得上是十八线城镇吧,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们不谈官方统计的平均工资,只列举几个行业的代表性工资,大家就能有个大概的范围。中小学老师月收入3000左右,不到3000的很多。工厂会计月收入2000左右,一线工人3000至5000。服装店、超市售货员2000+提成。

我们当地的房价在3000多元每平米,好地段的已经4000多元每平米。

但是,我身边确实有人月工资3000却开着20万左右的车。有人一年还赚不了5万,消费能力却远远大于5万。尤其在孩子身上,不管奶粉还是尿不湿,很多人都会只选贵的不选对的。隔三差五还要旅旅游,聚个餐,让人很难想象他们的月工资只有3000。

他们是真有钱吗?他们是真的敢花钱。

a,我有一个朋友是货车司机,每月工资5000多元,在我们当地这收入已经很不错了。但是不够他花,每月都要用透支卡。他的大衣都是2000多块买的。

他有句口头禅是:“不能让别人瞧不起,钱就是用来花的。”这话听起来也没什么问题,但他这已经完全属于非理性的超前消费了。碰到亲人住院,发生点小意外,他都需要向别人借钱。

b,离我们家不远还有一个邻居,他们家开了一个小商店,男主人平时管送货,女主人看店。由于附近大超市很多,他们的小商店只能说是勉强维持。就这,人家一家四口每季度都要去旅游一次。钱从哪里来呢?找退休的老父母要。他们家的两个女儿光每年的各种辅导费就要好几万。每到该缴费时,他们就会带着两个女儿去找老人要钱。

这家女主人也有一句口头禅:“我就是富养女儿,别人家孩子有的,我们家两个都得有。”

c,还有一个姓张的老板,和我们同龄,很早就开了一个卖品牌电脑的商场。每天开着豪车到处逛,几乎每顿饭都要吃私房菜。我和朋友一起开店时,就在人家对面,说实话,那时候就想着能混成人家的样子就不错了。直到有一次我们在一起喝酒,这张老板喝多了,呜呜地哭起来,说他欠的债三辈子都还不完了,他说他还办了十几张高额度的透支卡。听说后来高利贷追他,他跑路了,至今下落不明。

这是几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但更多的人也在不停感叹:“钱不好赚,但真好花。”

其实大家都在被这个浮躁的环境影响着,被非理性消费牵着鼻子走。盲目的攀比,盲目的追求并不适合自己的东西。而且人们越来越发现,拼命努力地赚钱往往跟不上飞速上涨的欲望。(尤其某些人月薪才两三千却能攒钱买苹果x手机,我是怎么也理解不了人家的想法。)

衣食住行已经不再是简单就好,一旦附加上攀比,附加上欲望,就会失去自我,失去最原始的快乐。

我们富有吗?和几十年前比,我们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我们在物质上已经比那时候富有太多了。

我们贫穷吗?和几十年前比,我们在精神上太贫穷了,我们丢掉了很多美德,丢掉了很多本该珍视的东西,我们已经成为了欲望的奴隶,而这些欲望还是某些人制造出来的。

或许这一句话就能总结假有钱的现象了:人们往往越是缺少什么越要强调什么。


夜雨如书

作为一个三线甚至四线城市生活的人表达一下我的观点。

以我所在的城市举例来讲,平均的职员工资水平月薪在3000元左右,属于三四线城市,房价也在5000块钱左右。那么这样的一个城市为何也给人一种人们都很有钱的感觉呢。可能对于大多数看客来讲,哇塞5000块钱的房子简直白菜价,但是结合本地的工资水平来讲已经很好了。就拿身边的同事来讲,家里的房子最少一套,而且自己住的房子面积都在120平方米以上,我想3000块钱的工资恐怕不足以支撑起这样的房子吧。同样我办公室里一共7个人,一个开宝马523Li一个开奔驰C200L一个来着奥迪A6L,我想这些车可能不是3000块钱工资能支撑得起的。那么为什么这些人都看起来很有钱呢。


首先目前中国的房价在持续升高,不乏一部分人通过以前的‘家产’导致现在腰包变鼓了。



再者从08 年之后大部分城市开始大兴土木,国家的政策也越来越好,这导致了很多暴发户的产生,比如一些拆二代,房二代等。





上面这些通过非常规手段得到的钱就给人一种很有钱的假象。接下来的几类人才是真正的给人一种很有钱的假象。

第一种,由于现在金融与互联网行业的兴起,网络借贷以及分期付款,白条等等很多“花钱”的方式出现加上目前年轻人前卫的消费理念,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是先买东西后花钱。买车可以零首付开车,买电话可以免息使用,旅游可以分期,买各种各样的东西都可以分期。这就造成了很多人都很有钱的假象。

第二种,目前国家的政策鼓励大众消费,越来越多的利民政策也大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消费水平。比如汽车行业,在20年前,只有万元户才能开起现在看起来挺“低端”的普桑,在10年前奥迪A6L是有钱人家结婚才能请的起的婚车,再到现在家家都有车,很多家庭都不止一台车。这也得益于汽车行业的政策,“好车减配,豪车降价”的政策,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开上车,稍微有钱点的更是可以开上豪车了。

其实还有很多种原因导致看起来都很有钱的假象,我只罗列了其中的几种,大家都来表达一下意见吧。


Mmontain猴

我觉得这是一种假象也是一种真相,我们得进行群体区分。那就是本地群体跟外地群体。就现在的收入水平来说,本地群体肯定比外地群体的收入高得多。单单这房产跟房租收入一项就是外地群体所望尘莫及的。

在我所在的城市里,这是一个注重旅游的二线城市,这里打工的人比当地人多了好几倍。这使得很多人压根不用上班,靠房租收入就可以过得很滋润。当地人,有房租收入的,不用干活就能拿比这些租客们多得多的收入,一般就可以悠闲的吃喝玩乐打麻将了。假如碰到拆迁,那更是不得了,几百几千万的赔偿。而正是这些人在社会上游手好闲的,晒车晒房晒旅游。

反之,那些外地的需要租房的群体则完全不同的了。他们拿的是工资,这些工资数字都已经体现在上面了,比如,北京现在平均工资是9000多,扣除五险一金后大约七千多,这意味着大约有五分之三的人不足这个数。然后再支付一下房租,花销后,基本上就没有剩下余钱了。


优己

你好,嗨住租房来回答这个问题。

相比以前,现在社会的有钱人肯定更多了。据中国金融调查的数据显示,资产在100万以上的家庭占比16.4%。

相应的,也就有83.6%的中国家庭资产不足100万。但为什么我们感觉身边有钱人的数量会比实际数字多得多呢?

1、互联网影响:社会中有钱人的生活被拉近

互联网,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想看别人是如何过日子的很容易。微博、朋友圈、或长久不见的一次聚餐里,都能感觉到别人出手大方、来钱轻松(至于是不是真的轻松就不一定了)。

往远了说,我们容易被“炫富”吸引眼球。比如微博上,2016年王思聪在北京某KTV,一天总共消费了250万。不少网友感叹“这是一晚上花掉一套房的节奏啊!”。

往近了说,我们身边也不乏经常在朋友圈晒“旅游”、晒“新车新衣”、晒高档餐厅的人。

但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逻辑:

一是“经常在网上晒自己生活的人,大多过得还不错”。

还有一类是过的差,但不会把真的悲惨经历晒出来,晒网上的都是挑选过的生活中的美好。

2、社会鼓励消费,花出来的钱让你觉得有钱人真多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而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占收入的70.5%以上。

老一辈的人,挣了钱喜欢存着攒着,舍不得花。而我们这辈人的消费观念不一样,基本是钱到手就花,甚至是提前消费。

加上淘宝京东等网购平台的盛行,各种借贷金融机构(信用卡、花呗、白条等)遍地开花。可以说,不管真有钱还是没钱,要想大手笔提前消费很容易。

3、大环境:对外表现越大方,越被认为是成功人士

当时,我们每次聚餐或私下出去玩,大家轮流请客,消费不低,基本是同一个水平的。难道我们所有人都是拆二代吗?当然不是的,更多的是家境一般的人。

年轻,为了面子、不被歧视。同龄人叫你,为了合群总不好意思不去,去了一次就得次次去,多少得轮到自己掏了钱才心安理得。

而在社会摸爬滚打几年后,面对社会扭曲的大环境——“有钱”几乎成了成功的唯一标志。因此不少人为了对外展示自己的成功,不得不装作很有钱。

如果你选择在城市打拼,为租房而发愁的话,不妨试试嗨住租房。嗨住租房-全城房源,一网打尽,房源多,房源真。


嗨住租房

一键代偿观点:那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观念在改变,我们的消费行为正在升级。

可能有的人会感觉一些人一个月工资也就三千多块钱,但是却用着五六千块钱的手机;有的人本来就是普通的工薪阶层,但是却也会去使用一些奢侈品。这便会给其他人造成一种感觉:明明没有钱,反而给人一种很有钱的感觉,这不是充大头么?换句话说就是你感觉以他的工资标准,他不应该用这么贵的东西。

其实,如果你仔细观察的话,你会发现现在大部分年轻群体都是如此。其主要原因倒不是为了装有钱人,而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消费观念在发生变化。

我们的消费早已不局限于温饱需求

在30年前,物质也比较匮乏,我们大部分人最基本的要求都是吃饱穿暖就很可以了。但是,现在来说,这种温饱需求很容易就会得到满足。而在温饱满足之后,我们又会剩下一部分钱。那么,这些钱大部分人就会用来进行高级消费。比如说去买比较贵的手机,或者一些奢侈品。

这其实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而并不是说为了装有钱。

消费观念的转变促使人们进行高消费

当然,在这种高消费的背后主要体现的还是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可能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使用信用卡消费都是难以接受的,或者会怕还不上什么的,但是对于现在的年轻群体来说,信用卡消费已成为常态。

当然啦,这里面指定是涉及到一些商业炒作在里面,比如一些商家故意去宣传一种高消费的价值理念,营造出一个高消费的生活状态。再加上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现实中我们就很容易去尝试高消费。

不过,最关键的还是,当你用完贵的东西以后,你会发现确实比便宜的好用。所以,高消费也变成了常态。

而同样的工资水平下,那些高消费的人就会给一些不愿意高消费的人一种很有钱的假象。其实不过是大家的消费理念不同罢了。

而至于有些人提到的那种在外打工时不舍得吃穿,然后回到老家时却大手大脚的行为,并不是现在才有的,这种现象一直都有,这可能就真的是为了花钱买面子了。

最后也是希望大家能够理性消费,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进行合理地消费,做好个人的理财规划而不要盲目攀比。


一键代偿

呵呵,假象就是假象,真相才是真相。但是为什么现在社会有一种人们很有钱的样子呢?哈哈,这可是一个终极秘密。

虚华本是娱乐业的毛病,这是无法根治的绝症。只要有娱乐业的存在,就会伴随着虚华。因为这个行业是不可能“本色演出”的。

虚华走入民间是一种历史的规律,那就是所谓的二八比例。当百分之二十的人确实富有起来了,那么另外百分之八十的人一定会不甘于人后,装起来了。再加上我们其实早进入了嫌贫爱富的时代了,富有变成了“有本事”,贫穷变成了“无用”,所以更多的人为了表示自己“有用”,练就了一身装富的本领。


所以,有人哀叹: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李嘉诚曾经说过,当你没钱的时候,一定要装作自己很有钱的样子。当你很有钱的时候,一定要装作自己没钱的样子。所以,如果这个社会装有钱的人特别多,那么穷人就很多。如果装有钱都装得破绽百出的时候,说明都已经很难装下去了。


老龚说势,不违心说假话: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特别是生意人,当自己没钱的时候,确实得装有钱。如果你非常诚实的告诉大家你没钱的时候,那么这一天就是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大家集体抛弃你的时候。这个时候绝不可能说“我就是个诚实的人”,诚实是一个优点,但是需要用对地方。

而现在的有钱人也在炫富,这事就有点怪。曾经一度我在恶意的猜想,或许某些非常有钱的人,真实的财务状况并没有我们看到的这么健康。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亦无。


老龚说势

枪花认为这更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幸存者偏差

首先介绍一下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我们收集数据必然会经过筛选,但是有的时候筛选条件选择得不恰当就会导致本来是我们需要其中一种数据被筛选掉了,导致出现了不科学的结论,这种理论还有一个别名,叫“死人不会说话”。

▲幸存者偏差

把话说得更简单一点,就如配图中所说,只关注“看得到”的信息,便离真相越来越远。枪花用这么个小故事来解释这个理论。

一个探险家到丛林中探险,突然听见了一串急促的蛙鸣,他悄悄走过去一看,原来是一条蛇正在吞食一只青蛙,青蛙已经被蛇吞进了大半个身体,只漏出个头发出凄惨的悲鸣。

这个探险家在接下来的数次旅行中,都发现了这种现象,每次循着这种凄惨的蛙鸣都能发现蛇在吞食青蛙,而且每次都是从青蛙的后面往前面吞食。他不禁得出一个结论,只要蛇捕食青蛙,都会从青蛙的后面往前吞食。

(下图可能引起不适,请谨慎选择观看。)

▲蛇捕食青蛙

这个结论是经过探险家数次观测得到的,但它正确吗?咱们先不说这个结论正不正确,首先它这个数据来源就有问题,你想啊,假如蛇从青蛙头部开始吞食,青蛙还能发出悲鸣吗?探险家能发现这种现象吗?探险家看到的只有前一种能让他发现的现象,很难看到后一种几乎没有机会让他发现的情况。所以便得出一个片面的观点。

这便是幸存者偏差。

如何用幸存者偏差来解释题主发现的现象

书归正传,解释完幸存者偏差,现在枪花来解释题主发现的现象。其实只要明白一个道理,就很容易想明白了,发布信息是需要门槛的

没错,如今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似乎人人都能够把自己的信息发布给整个世界。但实际上是这样吗?

首先,你需要一个信息发布的媒介,你至少要有一个可以联网的手机或者电脑吧。再接下来,要让你的信息被别人看到,你还需要一个流量巨大的门户,要有一定数量的信息接收者。

简单来说,生活真正穷困的人,没有发布信息的媒介,就算是有,发布的信息也没有接收者(简单来说没有朋友圈也没有粉丝),他的信息就很难扩散,就像是前文那只被咬住了头的青蛙,发不出声音。这样,你就会“看不见”他,自然他在你的世界中就“不存在”了,存在的都是一些有能力让你“看见”,也就是题主口中有钱的人。贫富差距越大,穷人的话语权越少,在大众眼中“消失”得也就越彻底。

所以便出现了题主口中的这种现象,仿佛这个社会只剩下了有钱人,其实,这不过是一种幸存者偏差。但我们要警惕这种幸存者偏差,不要因为我们片面的认知便忽略了贫富差距,这个社会依旧有很多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枪与火花

其实我认为这种现象在咱们中国特别的普遍。你仔细想一想,其实我们整个中国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样子。如果你仔细的分析,你会发现这些东西的起源可能会是起源于讲究。

古代讲究四平八稳。吃饭要有四碟八碗。皇上吃饭要有满汉全席。古代这么多讲究,其实为的是体面。这种传统一直贯穿影响着我们中国所有人。过去的讲究到了现代,这个时代变成了面子。

朋友结婚可能跟你很熟,也可能跟你不熟,但是你要赴约,你要随份子钱,你可能一两百块钱真的拿不出手啊。从来也没有人会关心过你的家庭生活状况是什么样子,大家就会认为你给的少了,就会认为你过得很惨。其实很多家庭都是普通人,我们每个月可能就是几千块钱的生活费。跑去掉衣食住行,剩下的钱可能真的没有那么多。但是为了场合而为了体面,为了有面子,为了不希望大家认为我过得很惨,强装出来,我哪怕去借钱去凑钱,我也要把这个钱给你。

结婚随份子,这可能只是一个很小的例子,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例子,买房买车都是。曾经的奔驰宝马奥迪都很贵。一般人真的买不起这样这么豪华的汽车。但是有的人会选择去借钱去贷款,也要买这样的车,只是为了体面,为了觉得让身边的人觉得他很有面子。也就是因为这样的中国人特别多,所以你才会看到,现在好多奢华品牌采取打价格战,开发出很多新的产品线,是专门适合低价位的。同样的价格,大家会去选择买那个最显好的,最大的,最体面的,而不会去真正考虑到自己的需求,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东西,需要什么样的车?需要什么样的房子?需要什么样的包鞋衣服。

所有人都会进行横向竖向的对比,有时你可能会看到你身边的人花贷款或者借钱买了一个很好的车,你可能会想,你看那谁谁现在过得多好啊,再看我现在过的日子为什么这么惨,但是有可能你不知道的是,他可能欠了很多的钱,需要去补这个洞。

这里不排除那些真正有钱的人,但是一般真正有钱的人还是少数还是比较低调的。


我们慢慢从那个德智体美劳的社会进入到了一个只要有钱你就是这个世界主宰的时代,这是这个世界的趋势,我们除了被迫的接受它之外,我们应该还需要有一个理智的头脑,必要的时候,我们还能够准确的分辨出什么是真,什么是善,什么是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