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年輕時給人趕驢背鍋,卻因狡猾受張獻忠賞識,後成南明權臣

張獻忠大家耳熟能詳,他是明末農民起義首領之一, 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即帝位,年號大順。1646年,清軍南下,張獻忠引兵拒戰,在西充鳳凰山中箭而死。歷史上關於張獻忠有很多奇聞異事流傳,對此史學界也一直存在爭議。

此人年輕時給人趕驢背鍋,卻因狡猾受張獻忠賞識,後成南明權臣

張獻忠

張獻忠從陝西發跡,收養了四個養子,分別是孫可望、艾能奇、李定國和劉文秀,四人都改姓張。然而張獻忠性格暴躁,此四人雖為養子,但是隻要違背張的意願,都經常被鞭打,有時候多達數百下之多。所以四人雖為獻忠的親信,卻也經常兩腿潰爛,多是被懲罰鞭打所致。

此人年輕時給人趕驢背鍋,卻因狡猾受張獻忠賞識,後成南明權臣

孫可望劇照

四個養子中,張獻忠最為喜愛的是大哥孫可望,後來成為大西政權的主要將領、南明永曆時期的權臣。孫可望原名旺兒,米脂人,從小是個無賴,鄉里人都很厭惡,他與母親住在一起。有一次,他接了一個幫人趕驢的活,遠出幾天回來,他的母親不見了,於是問他的鄰居,結果大家都說不知道。於是,孫可望到官府控告,官員生氣地說:“你出門時,原不曾把母親託付給鄰居。現在你母親到別處去了,鄰居們怎麼知道?”還將其打了一頓,孫可望一怒之下去投靠了農民軍。

此人年輕時給人趕驢背鍋,卻因狡猾受張獻忠賞識,後成南明權臣

黑驢

剛進入軍營時他負責替人背鍋,曾在大雪天裡走了六天六夜的山路而不能休息,最終疲憊不能行,只能把所背的鍋子丟掉了。到了晚上,負責煮飯的人無鍋做飯,十分生氣想要殺了他,幸虧旁邊一個人盡力救援才得以倖免。孫可望覺得參加農民軍太辛苦,便逃出營,恰好遇到了張獻忠,不知道何原因張獻忠收其做了自己的伴當。後來,張獻忠發現孫可望勇敢狡猾,做事殷勤,於是漸漸受到張獻忠的器重,後來將孫可望收為養子,為長子。張軍中將領均稱其為大哥。

後來,張獻忠稱帝,分封諸將,孫可望封平東將軍、艾能奇為定北將軍、李定國為安西將軍、劉文秀為撫南將軍;又任命王尚禮為中軍府都督、白文選為前軍都督、王復臣為左軍都督、馮雙禮為右軍都督、王自奇為後軍都督。於是,軍中稱可望為東府、能奇為北府、定國當西府、文秀為南府,而彼此往來,就都稱兄弟。在張獻忠軍中,相比其他人孫可望比較識字,算是個文化人,所以張獻忠平時的一切密謀,孫可望均有參與。每遇敵人,孫可望總能率領部下堅立不動,進攻則機智勇猛,防守則堅韌頑強,號稱“一堵牆”。此外,他還救過張獻忠的命,所以在張獻忠軍中威望很高。張獻忠死後後,他逐漸成為大西軍的頭號人物,通管大西軍的所有事務。與南明永曆朝廷聯合後,他被封為秦王,掌握南明永曆朝實權。

此人年輕時給人趕驢背鍋,卻因狡猾受張獻忠賞識,後成南明權臣

形勢圖

總的來說,孫可望在明清之際的政治風雲中算得上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在雲南時期表現出了治理軍國大政表現了非凡的才能;另一方面,他對權力和地位的貪慾使他利令智昏,沒有正確地駕馭全局,這也導致了他後來與李定國同室操戈,失敗後投降清朝,成了清軍進攻雲南的帶路人。本來歷史給了孫可望很好機會,可惜他沒能抓住機會,如果能處理好,孫可望完全可以成為正面的歷史名人。然而,因為孫可望自己的一系列利令智昏的行為,導致他最終成了一個遺臭萬年的負面人物。

參考文獻:《明季南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