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明崇禎十七年,清軍攻佔了山東、幾南八十八個州縣,攝政王統領十幾萬大兵虎視眈眈;張獻忠一路沿湖北、湖南奪關佔地,準備全面佔領四川;而闖王李自成則已西進潼關,佔領西安,控制了西北,並整頓兵馬要直取北京,大有稱王建國之勢。這國家社稷面臨內憂外患的多事之秋,令崇禎長吁短嘆,如果此時他權衡利弊,當機立斷,遷都南京,尚可保住江南半壁江山,明朝或許不會早亡。但是他卻放棄了一條生路,遲遲沒有南遷,結果親手斷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帛死煤山赴了黃泉。

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其實,崇禎皇帝何嘗不想南遷?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四,兵部兵科給事吳臍徵、陝西總督餘應桂和薊遼總督王永吉三人提出速調吳三桂入京勤王。這一方案雖然放棄了山海關,卻是一個拯救危亡的方略,能使京城不落入李自成之手。

然而,崇禎卻躊躇再三,面對2個問題:

面對外患的清軍鐵騎,如果棄地守京,就會落下丟失國土的千古罪名;

面對內憂揮師東指的李自成大軍,坐以待斃,又會蒙受失政於寇的奇恥大辱。

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為了避免承擔歷史責任,崇禎急召大學士及首輔大臣陳演、魏藻德、丘瑜及兵部尚書到御書房討論此事,想把皮球賜給這些大臣,讓他們正式提出動議,自己再順水推舟作個表態。可是,這幫老奸巨猾的傢伙似乎猜透了崇禎的心思,竟無一人表態!最終決定“早朝廷議公而決之”。

於是,正月初九的早朝上,眾朝臣展開了唇槍舌劍的爭論,一派主張棄地守京,另一派主張決不棄地,結果相持不下,不歡而散。

那麼,主張決不放棄一寸國土的臣子們,真的是心口如一以死報國的忠臣麼?

非也。

當朝宰相、首輔大臣陳演就心懷不可告人的鬼胎。他當廷表態不棄國土,逃脫了丟失國土的罪名。而他後來又不公開反對“棄地守京”,則是崇禎對他的囑咐。他想,說不定有朝一日,這個剛愎自用又心胸狹窄的皇帝來個秋後算賬,便會找一個因棄地守京而丟失國土罪名的替罪羊,而他陳演則明哲保身,不擔任何干系。試想,靠這種滿肚子為個人打算的人把持朝政,再加上個優柔寡斷,只顧虛名的皇上,哪裡會定下個萬全之策?

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退朝不久,左中允李明睿為崇禎獻上了南遷之計。他認為,即使棄地也難保京,大敵當前應該效仿宋廷南遷,以後再圖恢復北方,以緩目前之急。

實事求是地說,這個新思路是當時確保大明王朝的上策,崇禎心裡也是贊同的。

但是,他又認為南遷是丟棄宗廟社稷的大罪,比“棄地守京”更甚。由於崇禎不願承擔這個千古罵名,便把這個適時的策略擱置到了一邊。

至三月初,李自成攻克了寧武,勢如破竹。明軍一畋塗地,京城已岌岌可危,崇禎又連夜召諸大臣商議對策。這時李明睿又奏請南遷。崇禎想,這次如果沒有反對,他就可以下決心南遷了。

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不料左都御史李邦華竟說,皇上應該守京師,讓太子下江南。崇禎見自己的如意算盤落空,便怒斥道:“朕經營天下十幾年尚不能濟,孩子家做得了什麼大事?”眾人頓時嚇得啞口無言,其實人人心裡都明白,崇禎是既想當婊子又想立貞節牌坊,自己本想南逃,卻要從大臣口中說出來,死要面子。

他們又一想,如果皇上南遷,一些大臣便會留在京師輔佐太子,變成替死鬼;而那些隨駕南遷的人,說不定一旦京師失守,又因為主南遷而替人受過。眾人都看透了崇禎的心理,個個沉默不語。崇禎卻不知他們在想些什麼,見無人再表態,便似很有決心地說:“諸位愛卿,今夜只講戰守之策,此外不必再言。”結果,只是下了個“入京勤王”的聖旨,等待各路大軍來京護駕。

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但是,此後的幾天,勤王的軍隊沒到,敵情卻像雪片一樣飛來,如再猶豫就什麼都來不及了。這時, 李明睿又來緊急求見, 勸崇禎南遷。

崇禎是怎麼想的呢?

他是急切地盼望著眾大臣都一致贊成南遷,甚至伏地痛哭,一起奏請他離京, 而自己則最好是半推半就地哀而受之,以便成就一代明君的形象。

因此,在這最後關頭,他不禁想到,興許這次大臣們會眾口一詞奏請他逃往南京。然而眾大臣到來後,仍是一言不發。正在尷尬無奈之時,有人來報,“保定失陷”。 這下可好,南遷的路被掐斷了,再議南遷之策,只不過是痴人說夢罷了。崇禎呆坐在那裡,“啊”了一聲,兩行清淚隨即從雙頰滾滾而下。

三月十八日,在一片震天的喊殺聲中,李自成攻陷了北京城。 崇禎在煤山自縊身亡。

崇禎皇帝面對清軍、張獻忠、李自成三路大軍,為何拒絕南遷

崇禎皇帝一直到死都想不通,為什麼自己自登基以來,不誤早朝、不貪聲色、不絕直諫,勵精圖治,嘔心遊戲卻保不住大明江山?為什麼在臨危之時,文武百官只求自保,塞無鬥志,全都戰自敗,而一個小小的李自成竟成了燎原之火,愈撲愈熾,最終燒燬了朱家二百多年的煌煌大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