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潮汕地區人民稱拜月為“拜月娘”。月屬陰,稱太陰娘娘,民間則管叫月娘。拜月的場所是有講究的,一般挑在露天空曠的場所,而居住在大城市的家庭會選擇陽臺或天台,拜月娘的過程一般大門是敞開的,聽老一輩的人說,把大門敞開一是為了能讓月娘進入護佑自己家門,二則是方便鄰里街坊串門參觀自家的祭拜供品。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聽聞中秋夜,各大街小巷人擠人,十分“熱鬧”,聽著我似乎也想跟著別人去湊“鬧熱”,可我選擇了靜靜呆在家裡拜阿孃。網絡上五花八門的拜阿孃方式,讓我覺得還是傳統的好,不是說我過於追求傳統,而是我想找回兒時過中秋夜的那些回憶。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回不去的童言無忌:中秋夜拜阿孃,桌面上都會放置各式各樣的貢品,什麼月餅啊,水果啊,看著都讓人覺得嘴饞。可那時候調皮搗蛋的我們,並不懂這些東西,大人在擺放貢品準備拜阿孃的時候,我們就會在桌子旁討論一會要先吃哪些貢品。這時候,大人就會訓我們:阿孃都還沒品嚐貢品,你們這幫搗蛋鬼怎麼可以先討論吃呢?去去去,一邊涼快去···長大後的我,已經不會像兒時一樣聽到這句話了···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回不去的傻傻天真:有人說,拜阿孃拜文具能保佑我們讀書強強,拜化妝品能保佑女生漂漂亮亮,與其說我們信以為真,倒不如把它當成一種心願,這跟生日許願也是同個道理。說到拜文具, 我就想起了兒時的趣事,那時候跟鄰居出去買文具回來拜,我們就在比誰拜的文具比較多,很明顯鄰居的比我多,不服輸的我翻出了已經寫過的本子,媽媽卻說我這本練習本寫過了不能拜,我二話不說就把練習本寫過的給撕了拿出來拜。長大的我,每當想起這件事就覺得搞笑···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回不去的乖巧可愛:拜阿孃時,父母總會在上香的時候喊我們:弟啊(妹啊),來拜阿孃,“說下話(即祝語)”,阿孃保號你讀書強強。不懂“說話”的我們,父母就會抓起我們的手,教我們如何拜阿孃,如何“說話”。一字一句,我們便會跟著父母學“說話”,小孩子有諸多願望這是肯定的,說完一個又一個,父母就會說:夠啦夠啦,要是阿孃一個願望一個願望幫你實現,那她豈不是忙死了。長大後的我們,頂多也就是在上香的時候,會說那句大家都懂的:阿孃保號···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回不去的熱鬧氣氛:小時候每家每戶的老厝都是連在一起的,中秋夜街坊鄰里都會聚在一起拜阿孃,我們就會在拜阿孃的地方玩捉迷藏,玩兵捉賊,就算跑遠也不會跑出拜阿孃的範圍。拜完阿孃,大家就會一起吃月餅賞月,有說有笑。長大後的我們,街坊鄰里住得比較分散,那種聚在一起的場面已經不復存在了,即使幾個朋友聚在一起,也已經少了那種童真,因為我們已經長大了···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潮州人中秋有祭祖、拜月、燒瓦窯之俗,各古古籍有以下的記錄:

清順治《潮州府志》載:中秋,玩月;剝芋食,謂之剝鬼皮;兒童燒塔為樂。

清乾隆《普寧縣誌》載:中秋,夜具酒餅糖芋為會,謂之賞月,各家以節物相遺;兒童疊瓦做塔,燒以為戲;鹹以是夜月之明暗,卜來歲元宵之晴雨雲。

清光緒《潮陽縣誌》載:中秋,煨芋,制團圓餅,號月餅;晚間玩月以為樂;兒童則聚瓦片結小塔燃之。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中秋夜

藉以上古籍記載,讓更多的人瞭解潮州人是怎麼度過中秋的,從古籍看得出來,中秋夜燒瓦窯的習俗很多地方都有,且燒瓦窯的壯觀則會吸引很多人,而我則想簡簡單單的記錄一下中秋夜拜阿孃,不為什麼,只為找回兒時過中秋夜的那些回憶。藉以此文,阿孃保號,福佑潮郡。

民俗:中秋夜,潮汕人拜阿孃

如果你也跟他一樣喜歡民風民俗,喜歡鄉村風光,對家鄉文化的宣傳有自己的獨特見解,或想與“立佳棒”分享你與家鄉的點點滴滴,那麼,立佳棒也願與你一起交流,願與你成為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