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三省”之說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後來又發生了哪些變動?

“一十三省的女兒喲,數上蘭花花好。”——陝北民歌《蘭花花》

中國“十三省”之說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後來又發生了哪些變動?

“省”這個稱謂脫胎於“行省”,金代開設,元代廣泛使用。

“十三省”之說來自明朝。明代除了(南京)南直隸和(京師)北直隸,另有十三個布政使司(省),這十三省分別是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廣、江西、浙江、四川、福建、廣東、廣西、雲南和貴州。到了現在,除了湖廣省拆分了,其他都還在。

中國“十三省”之說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後來又發生了哪些變動?

明代除了兩京十三省這絕對基本盤,還成立過交趾省,存在過21年,邊疆地區則是採用都司衛所制度,著名的奴兒干都司就是其中之一,可惜存在時間僅有二十幾年。

到了清代,行政劃分基本還是沿用了明代格局,但是南直隸肯定不會保留,後來改稱江南省,江南這一省勢力太大,每年科考佔了榜單一半,經濟佔了全國三分之一,拆分成了江蘇和安徽。原來的湖廣省拆分成了湖南和湖北,原有的陝西省,拆分成陝西和甘肅;明代的北直隸當然還得繼續叫直隸省,如此一來,兩京十三省演變成了清代的內地十八省。

清末陸續把幾個將軍轄區改叫東三省(奉天、吉林、黑龍江)、新疆省,新增臺灣省(很快就丟掉)。

內地十八省在民國一度被稱為“鐵血十八省”,武昌起義後,也是這些省份紛紛響應獨立,革命軍就採用了“鐵血十八星”旗,寓意著十八個內地的基本盤省份,後來因為它的侷限性太大,被有識之士們明智的否定。

中國“十三省”之說是從什麼時代開始的,後來又發生了哪些變動?

清代的時候這十三省還都有外號,在文人中流傳甚廣,比如一個廣東舉子和一個四川舉子湊在一起嘀咕,其他舉子們會說,瞧,蛇鼠一窩!江西的舉子一般這種情況下會躲得很遠,因為他們的外號,殊不中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