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养殖常见问题解答

1.提高鱼卵孵化率有哪些关键技术?

①要有质量好和受精率高的鱼卵。

②根据气候变化规律巧妙利用良好的气候条件,人工改造和调节不利的条件。

③利用优良的孵化水源、水质和改造不利的水质条件,并且严格有效地过滤鱼卵、幼苗的敌害。

④设计、建造先进的孵化设备和改造落后的孵化工具。

⑤加强孵化等方面的科学管理。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解答

2.喂养鱼苗有哪些方法?

①混合喂养法。

在鱼苗下塘前3 天,每亩水面施粪肥300 公斤,培育轮虫等天然饲料。鱼苗下塘后几天,每亩水面每天投豆浆2 公斤或饼粉3 公斤,以补充天然饲料不足,以后每3 天施肥1 次,每次每亩水面施腐熟堆肥150 公斤。喂养1 周后,池水中大型浮游生物数量若不能满足需要,除投喂精饲料外,还要增加些浮萍或嫩草,堆放在池塘四周的浅水处,供部分草食性鱼苗摄食。

②饼粉喂养法。

将豆饼、棉籽饼、菜籽饼及花生饼磨成千粉喂鱼。其用法是:将干饼粉均匀撒于水面上即可,干粉在池中漂浮的时间长,利用率高,每亩水面每天用干饼粉2公斤,每日投喂4 次即可。

③草浆喂养法。

将各种含纤维少的鲜嫩草打成浆喂鱼,以青代精,适于培育花鲢、白鲢鱼苗,可降低成本18%左右。全池泼洒草浆,每天2 次,每亩水面每天泼洒草浆60 -90 公斤,或按每万尾鱼苗每日投草浆15 -20 公斤,均匀泼洒即可。

3.鲤、鲫鱼能否混养?

鲤鱼是杂食性鱼类,鲫鱼也是杂食性鱼类,两者食性相似,又都是底层鱼类,必然发生抢食。渔农们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放了鲤鱼,就不放或少放鲫鱼。放了鲫鱼就少放或不放鲤鱼,免得它们争食而影响其成长率和成活率。那么,如果鲤、鲫鱼放养在一起,比例如何搭配?一般来讲,鲤鱼与鲫鱼的比例是2:1 或1:3,这样相互来抑制对方的放养量,才能有效地保证鲤鱼、鲫鱼的成长。

水产养殖常见问题解答

4.养鲤鱼应该怎样投饵?

池塘喂养鲤鱼:每5—10 亩设一投饵点。鱼种下塘后结合音响,训练鱼集中抢食。投喂坚持四定:定时、定点、定质、定量。少量多次,利用人工手撒或自动投饵机投喂,每次投喂30 分钟左右。

5.“四看”诊鱼病

看行动

鱼发病时,常伴随着各种异常活动现象。池中鱼类受到寄生虫刺激时,会出现不安;鱼受到侵袭后,会出现上跳下蹿,急剧狂游;鱼类因农药或工业废水中毒时,也会出现兴奋,跳跃和冲撞现象,而后进入麻痹阶段。

看体表

病鱼尾柄以及腹部两侧有圆形或椭圆形红斑,像盖了红色印章,则为打印病;鱼病变部位长着大量的棉絮状菌丝,像一团团的白毛,则为水霉病;鱼鳞片脱落,鳍条折断,体表发炎、充血,则为赤皮病。

看鳃部

病鱼鳃丝末端腐烂,黏液较多,有时鳃盖烂穿呈“透明天窗”,则为细菌性烂鳃病;如果病鱼鳃片颜色比正常鱼的鳃片颜色白,略带血红色小点,则为鳃霉病。而鳃丝肿大,鳃上有白色虫体或孢囊,鳃盖胀开,则为黏孢子虫等寄生虫病。

看肠道

把解剖的病鱼肠道分成前、中、后三段置于盘中,轻轻地把肠道中的食物和粪便去掉,然后进行观察。

若发现肠道全部或部分充血,呈紫红色,粗细不匀,内有大量乳黄色的黏液,则为肠炎病;肠道内壁有灰白色小结节,周围组织溃烂,甚至穿孔,则为球虫病。

6.网箱养鱼怎样防逃?

现将山东省东平县几位网箱高产户的成功防逃经验介绍如下:

一、先预制1 个小网箱,以备网箱移动时使用。准备移动网箱时,可将小网箱放在大网箱一角的下面,将鱼集中到该角后,把小网箱展开,使鱼集中的一角成双层,然后再小心移动,这样就可减少网箱逃鱼事故。

二、平时在网箱的四角外面用网目较大的网片围一层,以做护网。定期在护网和网箱间用刺网试捕,以检查网箱是否逃鱼。

三、在每个网箱内放10 尾红鲤鱼,每天投食时看红鲤鱼的数目有没有减少,以了解逃鱼情况。

四、刚放入网箱的鱼群,开始先沿着网边游动,而后就有部分鱼开始向上跳。跳跃现象当天夜里最多,第2 天逐渐减轻。因此,刚放养后要特别注意逃鱼现象。

五、养殖中,如果某一天突然发现鱼群对诱食的音响失去了条件反射,天气和水质又无明显变化,这时就警惕网箱是否出现了破洞,有破洞后,不但会有部分鱼外逃,而且剩余的鱼也不安定,鱼群对投饵就失去了反应。

六、加强检查,每周至少检查1 次。一般在风浪小的日子里,上午或中午投饵以后进行检查。行检查身网,特别要注意的是水面至水下30 厘米的那一段,该处因常受漂浮物的撞击,很容易破损逃鱼。检查身网后,再检查底网与网底框连接的各点。

这些地方的网衣容易磨损或撕裂形成漏洞。网破逃鱼的事故主要发生在放养后的1 个月。因为这时鱼体较小,网箱又未经考验。所以在放养后的第1 个月内要加强检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