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大将军后,如果收敛认错,雍正还会杀他吗?

李瑜林

雍正三年,雍正帝在将年羹尧调任杭州将军时的谕旨中写道:

“朕此生若负了你,从开辟以来未有如朕负心负心之人也”。

“朕一切赏罚,若有一点作用笼络,将人做犬马待的心,自己亦成犬马之主矣”。

可见当时尚无杀年之心。

但年不满三十岁即任四川巡抚,成为封疆大吏。可谓少年得意惯了的,又自认为立了不世之功。因而在杭州将军任上仍负气自傲,不知悔改,继续骄横逸奢。

年羹尧调职后,内外官员早就看不惯年之作为,此时更加看清形势,纷纷上书揭发其罪状。于是雍正帝即以俯从群臣所请为名尽削年羹尧官职。雍正帝还表示:朕亦只得顾朕君道,而管不得你臣节了,也只得天下后世,朕先占一个是字了。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捕拿年羹尧押送京城会审。但在是否处死年羹尧问题上号称明断的雍正帝显然也是踌躇不决。

此时据传一只老虎的出现决定了年羹尧的生死。雍正三年(1725)十二月初,有一白虎入京城至年羹尧宅,官兵赶来将虎杀死,相传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故他是白虎托生,现虎死年家,显然不是什么好事。雍正帝深信“天人感应”说,认为这是上天告知让年羹尧死,于是便下谕旨宣布年大罪九十二,将年羹尧削官夺爵,赐自尽。年氏子弟为官者,革职。年满十五者发配云南,未满十五者,待其十五岁后,也遣。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领侍卫内大臣马尔赛和步兵统领阿齐图来到狱中向关押的年羹尧传旨:历观史书所载,不法之臣有之,然当未败露之先,尚皆为守臣节。如尔之公行不法,全无忌惮,古来曾有其人乎?朕待尔之恩,如天高地厚,意以尔实心报国,尽去猜疑,一心任用。尔乃作威作福,植党营私,辜恩负德,于心果忍为之乎?……朕统御万方,必赏罚分明,方足为治。尔悖逆不臣至此,若枉法曲宥,曷以彰宪典而服人心?今宽尔磔死,令你自裁……尔非草木,虽死亦当感涕也。

年羹尧听完,却迟迟不肯自裁。雍正帝此时决心已下,令年羹尧的对头蔡珽为监刑官,在多次催逼之下,年羹尧最终不得不在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上吊自杀。

在雍正二年(1724年)五月间,年羹尧的幕僚汪景祺就对年羹尧说过:鸟尽弓藏,古今同概……举酬勋之典,受殊爵之荣,位极人臣,威似王者,又何所苦而反乎?横加猜疑,致成嫌隙。进不得尽其忠节,退不得保其身家,抚驭乖方,君臣两负。呜呼,千古之豪杰英雄所为椎心而泣血者也……疑也、畏也、怒也、厌也,以此四者待功臣,有不凶终而隙未者乎?


赵燕云

年羹尧是雍正朝初期威名赫赫、炙手可热的权臣。他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被攫为四川巡抚。康熙在位末期,年羹尧率军一举平定准噶尔策妄阿拉布坦发动的侵藏战争,立下大功,特授四川总督,不久又兼理川陕总督。年羹尧身为封疆大吏,在康熙身后诸子争夺皇位的激烈角逐中,坚决支持皇四子胤禛,并博得了胤禛的信任和重用。

雍正登基后,攫升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雍正元年(1723),又授予他二等哈哈番世职,不久又加封太子太保衔。这年6月,雍正诏命年羹尧以川陕总督兼理云南政事,所有西南边疆事务,云南督抚们都要参照年羹尧的意见行事。次年,又被封为一等公。年羹尧拥立有功,从此青云直上,成为雍正帝政治活动的左膀右臂。

史载,年羹尧的确曾为雍正朝早期的社会安定立下过汗马功劳。然而,他自恃皇帝宠信,又屡立大功,野心逐渐膨胀,最终犯了越权枉法、干预朝政的大忌。据说位高权重后,他气焰嚣张,行文诸督抚,必书官直斥其名;入朝觐见,令直隶总督、各地巡抚跪地相迎送,诸王大臣到郊区迎送,他亦傲慢不为礼;在边疆,蒙古诸王公见他必行跪礼,即便对雍正本人的谕旨和意见他也敢任意驳辩,以至于雍正与年的关系由亲密无间变得日趋紧张,最终由宠年变成除年。其实,除以上原因外,最主要的一条恐怕是因为年羹尧的肚子里藏着太多有关“胤禛夺嫡”的秘密了。

雍正三年(1725年)3月,天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祥瑞,内外大臣纷纷上表称贺。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也呈上了贺表,文中却不慎将“朝乾夕惕”错写成“夕阳惕乾”,这或许是师爷的笔误,雍正却极为认真,以“羹尧不以‘朝乾夕惕’许朕,则羹尧青海之功,亦在朕许不许之间未定也”。竟将年羹尧以往所立大功一笔勾销。

同年5月,雍正命年交出抚远大将军印,并革除其川陕总督要职,改授杭州将军。不久,又罢免了年杭州将军一职,给了个闲散章京的虚职,又削夺其公爵之位,降为拜他喇布勒哈番( 骑都尉之意)。10月,诏令逮捕年羹尧,将他拘至北京,交议政王大臣、九卿、三法司治罪。

年羹尧在杭州被捕前,已预感到大势不妙,于是将日常公私往来的书信函札全部焚烧,但后来浙江巡抚福敏在奉命查抄年府时,还是在灰烬中搜得手抄本两册。书名《读书堂西征随笔》,作者汪景祺,书中还附有年的自述。雍正看后异常震怒,在书中批示云 :“悖谬狂乱,至于此极。惜见此之晚,留以待他日,弗使此种得漏网也”。因事情牵涉年羹尧,雍正大为重视,随即兴起文字大狱。

1726年(雍正3年)1月,年羹尧被定以92大罪,其中大逆不道之罪5项,《西征随笔》为第3条罪状:“汪景祺《西征随笔》,见者发指。羹尧亦云曾看过,视为平常,不行参奏,大逆之罪三 ”。不过一本日记而已, 雍正用词语气却如此严重,年在他嘴里罪孽之深重,至此已经不可饶恕了。

雍正将年羹尧赐死,将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革职拿问,子年富斩立决,其余15岁以上子侄皆发配往广西、贵州、云南等西南极边烟瘴地区充军,且永不赦回。他的所有亲戚、下属、候补文武官员者,俱革职,且永不叙用。年羹尧的老婆因为是爱新觉罗宗室女,免治罪,发还娘家。《西征笔记》的纂写者汪景祺也被斩立决,其亲朋好友均遭发配宁古塔给披甲人为奴。由此可见,即便当初年羹尧被贬为杭州大将军后,能够收敛锋芒,闭门思过,并主动向雍正承认错误, 肯定还是难逃此劫,为什么?一是功高震主,二是知道太多秘密,三是他的社会影响力和势力已尾大不掉,党羽遍布朝野,还有一帮文人围绕着他,为他歌功颂德,大造声势、舆论。这些都是雍正不愿意看到并极为忌惮的,他不仅要消灭年本人,还要根除他的一切影响,因此,无论年羹尧怎么做都难逃一死。

【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如果是在小说中,雍正一定会杀年羹尧。因为他眼里容不得沙子。


小说里面,当雍正听到高福等人存在背叛自己的嫌疑后,将高福叫来,说了一通安抚的话:

你们这个耳目当得好,确是事事时时处处为主子设身着想。你们读点书,将来做到年羹尧那一步儿,也不是不可巴望的事。四爷眼里不揉沙,恩怨分明,赏重罚严,定然亏负不了你们的。

然而,等高福等人刚走,雍正就将管家周用诚叫来,阴冷的对他说道:

“你要替我盯紧高福儿!不但他,府里所有人你都得盯着!”
“办好了,你功德无量,佛天都不亏你的,去吧!”

没过几天,周用诚问雍正,近日王府里面突然少了五六个人,是不是主子派出去办差去了?雍正冷冷的说道:

爷是金枝玉叶,凤子龙孙,亲王阿哥,高福竟然为了八千两银子、一处宅子和一个婊子就出卖了我,岂能饶他?



相比于高福,年羹尧也拍过八阿哥马屁,有过背叛雍正的行为。依雍正的性格,岂能饶了年羹尧?就算当时不能杀,过后也肯定会找机会杀。



电视剧里面将雍正做了一定的美化,但本质没有变。我个人感觉,雍正内心深处肯定想杀年羹尧,只不过以当时的人情况,还不能杀他。

电视剧中的雍正,一副铁面皇帝的形象,颇有一点孤军英雄的惆怅。他需要年羹尧这种既有能力,又是自己潜邸出去的奴才,替他扬眉吐气。



雍正在处置年羹尧之前,对李卫曾经说过一番话。你知不知道现在有多少双眼睛盯着你?还敢做这种有失官体,授人以柄的事情来?

简而言之,李卫也好,年羹尧也好。你们这些人,都是我亲自破格提拔的人。你们在外面干的好,说明我这个皇帝慧眼识珠。你们干的不好,说明我这个皇帝当的不合格。

而满朝文武要求杀年羹尧,并不取决于年羹尧的表现。这是一个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年羹尧即使收敛认错,言官也不会放过他。

他们就是要年羹尧死,在他们背后的八爷党,就是想看雍正的笑话。



所以,当张廷玉和马齐对雍正说,满朝文武要求处死年羹尧时。雍正的第一反应是,你们满朝文武都在要挟我!你们都在看我的好戏。

你们越是这么齐心协力,我偏不如你们的心愿。


雍正给年羹尧数次降职,是希望年羹尧去杭州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将军、参将、守城门,不要再给他丢人现眼了。

这也说明,雍正并不关心年羹尧的死活,他要的是自己的面子。

但是雍正发现,不管他怎么处置年羹尧,百官都不罢休。这个事不能拖,拖得越久,伤的是雍正的面子。

年羹尧之所以态度一直很强硬,并不是说他不愿意向雍正低头,他只是不愿意向世人低头。



只要他低头了。丢的不仅是他的面子,也是雍正的面子。满朝文武希望看到年羹尧受屈辱的消息,八爷党更希望看到雍正的名誉受损失。

最后,张廷玉的一番言论,彻底宣告了年羹尧的死亡。

在雍正看来,年羹尧对他名誉的损伤,已经造成不可逆的后果了。岂能容他?

所以,年羹尧必死。不管他有没有收敛锋芒,他也是个死,雍正不会让一个给他名誉带了损害的人活着。



至于历史上,雍正杀年羹尧是有预谋的。功高盖主之人,且又碰到一个乾纲独断的雍正,结果就是必须死。

历史上雍正杀年羹尧,给他罗列了九十二条大罪。都不过是欲加之罪罢了。比如雍正说年羹尧贪污,年羹尧冤枉啊!雍正之所以会用年羹尧,就是因为他能搞钱,自己搞军饷,不依赖朝廷。结果这一个用他的理由,最后反倒变成罪名了。

雍正搞倒年羹尧以后,把当年给年羹尧下跪的直隶总督也一并查办。雍正御笔朱批的大概意思是:你丫当年不是跟老年混的挺开心吗?瞅你那怂样!

天下的官员只有一个天,那就是我雍正。年羹尧算什么东西?也敢让我的臣子给他下跪?不杀他杀谁?


Mer86

看到这个问题,莫名其妙地想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罗伯斯庇尔的一句名言:“路易必须死,因为共和国必须生。”

年羹尧必须死,倒不是因为雍正必须生,而是雍正必须采用这种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名声。

很多人认为年羹尧死于功高盖主,桀骜不驯,这自是他的取死之道。但是,真正导致年羹尧败亡的,是他没有顺从雍正的意愿,在西宁杀了九阿哥允禟。

雍正即位以来,对于昔日的政敌亦即自己的兄弟们毫不手软。允禟被发至西宁军中效力,由年羹尧看管,看来还算不错,实际上是借刀杀人之计——允禟必须死,而雍正不想湿手,是以交给年羹尧处理。

话说到这个份上,年羹尧仍然不理会雍正的深意。他或许考虑允禟毕竟是先帝之子,如果对允禟下手,只需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然而普天之下,都知道是他杀了允禟。作为一介外臣,他又何必这样介入雍正的兄弟之争,落个恶人之名呢?更现实一点说,万一雍正去世得早(实际上也没活太长),他也不必因为杀了允禟,而招致宗室的怨恨。不管出于什么考虑,总之年羹尧始终没有动允禟一根毫毛,上报给雍正的奏折,也没有说允禟的坏话。而且,雍正给他的那道密旨,他倒是收得好好的,也没有缴回之意。这就相当于把雍正的把柄抓在手里了。雍正对于这样一位不懂事的手下,说实话,早就起了杀心。再派人到西宁军中打探,发现年羹尧的部下,大多对允禟心怀好感,这自然是“上有所好,下必从之”,如果不是年羹尧对允禟好,以他的治军之严,部下又何至于此?这是大是大非的问题!雍正得到密报,基本上已经判了年羹尧死刑,至于贬他为杭州将军,只不过是政治上的凌迟之术,就算年羹尧幡然醒悟,收敛认错,又于事何补?


龙镇

不会杀!雍正一直想要保住年羹尧,因为这是雍正与群臣的博弈筹码!百官想杀年羹尧只是一个借口,目的是阻止其推行火耗归公。而雍正最讨厌被人要挟。由此可见,雍正即便有心杀他,也不会向群臣妥协的!

雍正把年羹尧一贬再贬的目的就是让他卑微,如果他收敛了,那么百官就没有弹劾他的口实,雍正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跟百官对质。然后百官也只能认了。

其次,雍正曾用两个字,恩人,来形容年羹尧。因为年羹尧确实是救了雍正。由于八爷做空了国家财政使得雍正朝政吃紧,加上西北用兵雍正很难腾出手来处置八爷。正是年羹尧平定叛乱,才给了雍正剿灭八爷党的机会!八爷才是雍正的心腹大患!雍正在当时是真心不想杀年羹尧,一是因为君臣情深,二是还需要年羹尧保驾护航。

由此可见,年羹尧只要用对方式,保命还是可以做到的!


优己

不会的。

如果要杀的话,不必非等到贬官之后。之前种种,都可以杀一万遍了。有人说彼时年的势力滔天,杀不动。不会的,别忘了雍正时期是清王朝的鼎盛时期,也是皇帝权力最为集中的时期。在任何一个王朝里面,只有在割据的动荡时期,武将杀不动。但凡朝局稳定,杀武将的难度远远比杀文臣小的多。别说近的明崇祯杀袁崇焕,就算是最尚武的汉帝国,杀韩信,杀周亚夫都不在话下。所以,要杀没有难度!

其次,皇帝虽然是孤,但是谁没几个狐朋狗友,没几个鹰犬之徒?更何况年实在是一个好把手!但凡能够上手用,何必杀?毕竟相比较起文官的烧脑,对付武将真的是太简单了!所以,和大人必死,年大人可活。想当年,太祖在山上开会对大将军恨得牙痒痒,但把大将军流放西部山区之际也亲自召见,劝勉冷静,回头是岸。相比较第一文臣,就没有那么客气了!

最后,网友总结的好,no zuo no die why you try。给了你下去的梯子,是为了你以后好上来。给了你上去的梯子,就可能把梯子撤走了!所以,上上下下,来来回回,取取舍舍,no zuo no die!


yjiang826

会的

为什么这么肯定呢?

因为年羹尧的死不能全怪他不知收敛,即便他知道收敛了,懂得缩起头来讨生活了。依然架不住有人害他。

所谓“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



那是谁要害年羹尧呢?答案是八爷。

九子夺嫡之后,四爷雍正继位为帝。但是雍正的能力很突出吗?并不是的,他强于其他阿哥的只有一点,就是勇于任事。康熙用清查库银案考察诸位阿哥,只有雍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怕得罪天下的官。八爷就不敢。

但是,要知道当时的情况也是非常凶险的。在这么凶险的情况下,年羹尧犯下了一个大错,那就是向八爷示好。当时的情况是年羹尧治河堤有功,八爷抢在四爷雍正之前在朝廷上为年羹尧向康熙表功,为这个事情,年羹尧曾去八爷府上拜谢过。

这就是大忌。因为没人知道年羹尧和老八说过什么,四爷肯定会怀疑年羹尧,八爷也会时不时的拿一些夹缠不清的事情把年羹尧搅和进来,好去恶心雍正。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年羹尧越能干,雍正越不敢用他,也越难以封赏他。谁知道你是不是个二五仔呢?但是呢,年羹尧作为雍正曾经的心腹,雍正也难以直接把他干掉,毕竟要考虑手下的人心啊!

所以,我甚至感觉雍正曾经写过的“朕亦甚想你”等奏折批语,就是为了让年羹尧更狂妄起来,这样雍正好有把柄,或者说借口,把年羹尧干掉。

由此,年羹尧收敛不收敛没有用,怀疑的种子在雍正心里种下之后,年羹尧早晚得死。


王斌兔斯基

历史上的年羹尧能做到那么高的位置,并不是无脑莽夫,也非意气用事可以成就的,且身边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幕僚和智囊团——比问答绝大多数文化和历史达人优秀的多。

君想臣死的时候,臣很难做到不死。嚣张也好 跋扈也罢,这些无非是不同的让站在不同历史角度说法。

年羹尧和其他强权之臣一样,死于功劳大,死于成就高而难以有更匹配的赏赐——皇权之下,每一次对臣子大赏赐无非是立一个供他人学习参考的标准,告诉世人,你也如此,朕也这般赏赐。但是,当标准越来越高的时候,就是一种负担。

如果用文艺青年爱说的话来总结年羹尧之死,那应该是他高估了自己的皇权面前的分量!


小黑豆

三哥观点认为不会杀,为什么不会杀?三哥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年羹尧是雍正的铁杆心腹,雍正贬他为杭州将军就是想给他个机会,让他收敛一下。因为年羹尧这个人虽然情商很低,飞扬跋扈,贪污成性,但是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年羹尧对雍正是很忠心的,绝对没有反叛之心,这一点使雍正对他很放心。



2.雍正重视年羹尧,年羹尧这个人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年羹尧虽然是大将军,但却是科举出身,可以说的上是文武全才的一个人,在四川巡抚任上,很有作为,康熙对他在四川的作为非常赞赏,并寄以厚望,希望他“始终固守,做一好官”这样的一个文武全才雍正肯定是不想杀他。


3.
年羹尧对雍正有着特殊的意义,雍正曾经用恩人来形容年羹尧,雍正经过了九子夺嫡坐上了皇位,当时朝廷里面有八爷党,而且国库空虚,在加上西北用兵,雍正的皇位坐的不是很稳,是年羹尧平定了西北的叛乱,稳定了西北,雍正这才腾出手来处置八爷党和整顿吏治。
由此可见雍正当时是不想杀年羹尧的,只是迫于百官的弹劾,才把年羹尧给发配到杭州坐了一个将军,希望他能收敛一下。可是年羹尧飞扬跋扈惯了,情商太低,在被贬期间还不知道收敛,最后实在没有办法,雍正只能把他给杀了!


三哥聊历史

文 | 小灿哥说历史

试从《雍正王朝》分析,雍正必须杀掉年羹尧。

年羹尧是如何引起雍正反感的

1.担任西北大将军,个人生活奢侈,贪污腐化,就是西北的“皇帝”,与蒙古王公政治势力联姻,娶的是蒙古的格格,雍正不会允许他在西北积聚势力。

2.年羹尧举荐人入朝为官,竟然能被人称为“年选”,年羹尧这就是结党营私,犯了雍正大忌。


3.年羹尧面对百官迎接,竟然不下马,这是天子才有的待遇,雍正下令让他的部下卸甲,竟然没有用,必须要年羹尧的命令才听,说明西北军权不一定在雍正手中。

4.年羹尧的行为引起大臣不满,遭到孙嘉诚的弹劾,后来雍正把孙调到西北,年羹尧竟然把孙杀了。

尤其是雍正听了李卫说的民谣,听到“帝出三江口”这句,雍正下定决心要整治年羹尧。

为什么说年羹尧必须死

雍正刚开始只是让年羹尧降级,只是敲打他,毕竟年羹尧的妹子还是雍正的贵妃,解除军权即可,没要杀掉年羹尧。

但是,雍正的政敌老八他们不会放过年羹尧,他们一定要整死年羹尧。

一可以分化雍正的势力,二可以让雍正背个杀功臣的骂名,三可以让世人认为雍正用错了人,总之他们可以利用年羹尧打击雍正。

八爷党联名上奏章要求处死年羹尧,雍正无法,为了平衡政治势力,必须杀掉年羹尧,即使年羹尧改变自己,也必须被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