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黄老学说的演变《道》

汉代黄老学说的演变《道》

汉代黄老道家学说的内容,包括天道(宇宙论)和人道两个方面,人道又可分为治国和治身之道。所谓“治身”之道,即有关个人如何修身处世及养生长寿的道理和方法。黄老道家认为天道与人事相通,治国与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须效法清虚无为的自然之道。循天道,任自然,无为治国,清静养生,是黄老道家的基本思想。因此,道家学说不仅有天道观及治国安邦、修身处世的政治伦理学,而且从一开始就包含如何养生长寿的内容。早在《庄子》书中,已记载了某些古代方士导引行气的养生术。《淮南子》一书中也涉及许多寻求长生久视的内容。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汉初文献,既有《黄老帛书》这样的政论著作,也有许多关于医药养生的书画。如《却谷食气方》、《导引图》、《养生方》、《杂疗方》、《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等等。

汉代黄老学说的演变《道》

学术思想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特别是统治者的需要。自秦汉之际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确立后,统治者最关心的有两件大事:一是如何安定国家,巩固其封建专制统治;二是如何延长自己的寿命,并且有子孙嗣续,以保证其统治的延续。黄老学说正是为了适应这一现实需要,本着天人合一,国身相同的观点,应用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来论述

治国与养生之道,寻求能使国家太平长治,个人长生久寿的方法。实际上不止是道家的黄老学,而且秦汉时期的儒家学说,也包括着治国与养生两方面的内容。

但是,西汉初期的黄老之学,比较偏重于探讨安邦治国的道理。及至汉武帝亲政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经学指导治国。黄老派的政治学说不再时兴,而以个人养生为宗旨的学说却继续发展。由于汉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汉代社会追求长生成仙风气盛行,更促使黄老养生学与神仙方术结合起来。到了东汉,黄老学已演变为偏重个人养生成仙的学说。东汉初学者王充在《论衡·道虚篇》中说:“世或以老子之道为可以度世,恬澹无欲,养精爱气。”《后汉书·矫慎传》载吴苍致矫慎的书信中说:“盖闻黄老之言,乘虚入冥,藏身远遁;亦有理国养人,施于为政。”可见东汉人认为黄老学的主旨是养生成仙,而治国为政只是其次要内容。大约东汉时成书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就偏重以清静养生思想来注解《老子》。书中认为老子所说的“道”可分为两种:“常道”,即自然长生之道;“可道”,是经术政教之道。该书以自然长生之道为本,讲述了许多黄老家养生的方术,如除情去欲,保养精气,呼吸绵绵(气功术)等等,重视精、气、神的保养。

东汉统治者中,有不少人喜好黄老养生术。甚至有人以黄帝、老子作为崇拜的偶像,祷祠求福。据《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时,楚王刘英喜好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把黄帝、老子当作佛祖一样的神灵来祭祀。汉桓帝时,益州太守王阜撰写的《老子圣母碑》宣称:老子生于天地开辟之前,与世界万物的本源“道”是同为一体的。东汉延熹八年(165),桓帝两次派使者去陈国苦县祭祀老子,欲求成仙。大臣边韶撰《老子铭》记述其事。文中神化老子,宣称:“老子离合于混沌之际与三光为始终,观天作谶,升降斗星,随日九变,与时消息……道成仙化,蝉蜕度世。自羲农以来,世为圣者作师”。次年,桓帝又用祭天的隆重礼仪,在濯龙宫中亲自祭祀老子。大约在此时出现的《老子变化经》,宣称老子行乎古昔,变化其神,托胎于李母腹中,孕育七十二年乃降生楚国。老子生有异相,“颜有三五大理,日角月悬,鼻有双柱,耳有三门,足蹈二羊,手把天关”。又说老子“随世沉浮,退则养精,进则为帝王之师”。自三皇五帝、夏商周楚以至秦汉时代,老子多次变化名号,降生人世,为帝王之师。这样就把老子本人完全神化,变成了生化天地万物,并且经常降世传教的最高神灵。

汉代黄老学说的演变《道》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黄老学在东汉再次兴盛起来。但这时的黄老学,已与西汉初年大异其趣。黄老学与神仙方术和宗教信仰结合,逐渐被神秘化、宗教化,终于在东汉后期孕育出中国的民族宗教—道教。道教继承和改造了道家的理论,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奉道守戒、修仙得道为修持目标。老子作为道的化身,被道教徒奉为教祖。因此,道教与道家学派,在思想渊源上确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是,道教作为一种宗教,不仅有一套系统的教义理论,而且还有其特殊的宗教活动仪式、教派组织、科仪制度和宫观建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