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黃老學說的演變《道》

漢代黃老學說的演變《道》

漢代黃老道家學說的內容,包括天道(宇宙論)和人道兩個方面,人道又可分為治國和治身之道。所謂“治身”之道,即有關個人如何修身處世及養生長壽的道理和方法。黃老道家認為天道與人事相通,治國與治身之道相同,二者皆須效法清虛無為的自然之道。循天道,任自然,無為治國,清靜養生,是黃老道家的基本思想。因此,道家學說不僅有天道觀及治國安邦、修身處世的政治倫理學,而且從一開始就包含如何養生長壽的內容。早在《莊子》書中,已記載了某些古代方士導引行氣的養生術。《淮南子》一書中也涉及許多尋求長生久視的內容。從馬王堆漢墓中出土的漢初文獻,既有《黃老帛書》這樣的政論著作,也有許多關於醫藥養生的書畫。如《卻穀食氣方》、《導引圖》、《養生方》、《雜療方》、《十問》、《合陰陽》、《天下至道談》等等。

漢代黃老學說的演變《道》

學術思想的發展,必須適應社會現實的需要,特別是統治者的需要。自秦漢之際大一統的封建帝國確立後,統治者最關心的有兩件大事:一是如何安定國家,鞏固其封建專制統治;二是如何延長自己的壽命,並且有子孫嗣續,以保證其統治的延續。黃老學說正是為了適應這一現實需要,本著天人合一,國身相同的觀點,應用天道自然無為的法則來論述

治國與養生之道,尋求能使國家太平長治,個人長生久壽的方法。實際上不止是道家的黃老學,而且秦漢時期的儒家學說,也包括著治國與養生兩方面的內容。

但是,西漢初期的黃老之學,比較偏重於探討安邦治國的道理。及至漢武帝親政之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經學指導治國。黃老派的政治學說不再時興,而以個人養生為宗旨的學說卻繼續發展。由於漢武帝迷信神仙方士,漢代社會追求長生成仙風氣盛行,更促使黃老養生學與神仙方術結合起來。到了東漢,黃老學已演變為偏重個人養生成仙的學說。東漢初學者王充在《論衡·道虛篇》中說:“世或以老子之道為可以度世,恬澹無慾,養精愛氣。”《後漢書·矯慎傳》載吳蒼致矯慎的書信中說:“蓋聞黃老之言,乘虛入冥,藏身遠遁;亦有理國養人,施於為政。”可見東漢人認為黃老學的主旨是養生成仙,而治國為政只是其次要內容。大約東漢時成書的《老子河上公章句》,就偏重以清靜養生思想來註解《老子》。書中認為老子所說的“道”可分為兩種:“常道”,即自然長生之道;“可道”,是經術政教之道。該書以自然長生之道為本,講述了許多黃老家養生的方術,如除情去欲,保養精氣,呼吸綿綿(氣功術)等等,重視精、氣、神的保養。

東漢統治者中,有不少人喜好黃老養生術。甚至有人以黃帝、老子作為崇拜的偶像,禱祠求福。據《後漢書》記載,漢明帝時,楚王劉英喜好黃老,“學為浮屠,齋戒祭祀”。把黃帝、老子當作佛祖一樣的神靈來祭祀。漢桓帝時,益州太守王阜撰寫的《老子聖母碑》宣稱:老子生於天地開闢之前,與世界萬物的本源“道”是同為一體的。東漢延熹八年(165),桓帝兩次派使者去陳國苦縣祭祀老子,欲求成仙。大臣邊韶撰《老子銘》記述其事。文中神化老子,宣稱:“老子離合於混沌之際與三光為始終,觀天作讖,升降鬥星,隨日九變,與時消息……道成仙化,蟬蛻度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次年,桓帝又用祭天的隆重禮儀,在濯龍宮中親自祭祀老子。大約在此時出現的《老子變化經》,宣稱老子行乎古昔,變化其神,托胎於李母腹中,孕育七十二年乃降生楚國。老子生有異相,“顏有三五大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羊,手把天關”。又說老子“隨世沉浮,退則養精,進則為帝王之師”。自三皇五帝、夏商周楚以至秦漢時代,老子多次變化名號,降生人世,為帝王之師。這樣就把老子本人完全神化,變成了生化天地萬物,並且經常降世傳教的最高神靈。

漢代黃老學說的演變《道》

由於統治者的提倡,黃老學在東漢再次興盛起來。但這時的黃老學,已與西漢初年大異其趣。黃老學與神仙方術和宗教信仰結合,逐漸被神秘化、宗教化,終於在東漢後期孕育出中國的民族宗教—道教。道教繼承和改造了道家的理論,以“道”為最高信仰,以奉道守戒、修仙得道為修持目標。老子作為道的化身,被道教徒奉為教祖。因此,道教與道家學派,在思想淵源上確有密切的關係。不同的是,道教作為一種宗教,不僅有一套系統的教義理論,而且還有其特殊的宗教活動儀式、教派組織、科儀制度和宮觀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