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为啥不愿意部署IPv6?

元西土城

现在国内IPv6究竟部署到什么程度了?

之前看到的消息是说,规划在明年年底前开展小规模商用试点,其后两年再推动规模化部署及商用。然后工信部今年的战略,据知内容包括开IPv6试点。 基本上感觉大家,包括运营商对这事都不怎么积极,听说当年分配IPv4地址时也这样。

IPV4 的地址大多数人都知道,已经接近饱和状态,虽然说我们的电脑早已经支持了IPV6的协议,但是由于运营商某种关系,暂时还无法获得使用,再加上我们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稳定的发展和突进的发展,我想还是很少人选择不稳定的因素吧。

Pv6很美,但要变美是有代价的。从IPv4这个坑跳到IPv6这个互联网的新平台,其中的路可没有给你铺上舒舒服服的自动电梯。IPv6难以普及的一大原因,就是部署太困难了。IPv6拦路虎:NAT,IPv6拦路虎:难以控制。

综上所述,IPv6无疑是互联网的未来,这些困难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难题,虽然IPv6现在未能普及,但相信在未来十年乃至十数年,IPv6一定会走到我们身边。相信技术一直在进步,IPv6时代终将到来。


欧界传媒

由于中国的IP资源短缺,运营商无法给每一个人分一个固定IP,但是经过这么久的发展,中国的运营商已经有了自己解决方案,NAT。给用户分配私网地址而非我们平常所说的公网地址,细心的小伙伴一定早就发现了。

中国联通给我分配的就是一个私网地址。

这样一来就能解决IP资源不够的问题,而运营商的设备也大多是基于NAT来架设的。目前现状能够满足上网的需求,如果说没有足够大的动力,运营商对于更新换代推进的速度也是比较迟缓的。首先想到是技术问题,这项技术是否可以大规模的应用,是否有足够充分的方案和人才来应对升级迭代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由IPv4到IPv6的升级转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希望做到无感知的替换服务比较困难,首先是因为IPv4和IPv6的兼容性不好,不能便捷的进行转变,互联互通都要经过隧道。其次,因为有许多核心设备架设比较早不支持IPv6,又承担了很重要的工作,运营商想要替换这些设备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涉及到终端到传输路径方方面面的硬件升级,运营商制定技术路线后需要购买交换机、路由器等设备。

软件的升级和替换也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完成,也是一个逐步替代的过程。最开始要进入兼容模式,既要支持原先的IPv4又要支持新的IPv6,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周期来逐步完成,尤其是终端,这是运营商无法控制的。其次是我们平常使用的一些服务,比如说某个网站,也得经过逐步的开发,迭代最终支持IPv6。

向IPv6过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政府推动外,还要涵盖运营、设备、终端、内容、基础资源服务等多个环节,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共同推动。


留白说

这个问题需要补充一下了,回答问题不久,工信部就发布了IPV6的部署路线路,有兴趣的可以网上找一下。

运营商不是不愿意部署IPV6,而是不愿意大规模、快速推进IPv6。运营商作为一个投入产出导向为主的单位,这样考虑有他的道理。

我们先看下IPV6的主要优势:

1、解决公有地址短缺的问题,2000年左右人民预测现有的IPV4的公有地址会很快用完,特别是分配给中国应用的公有IP地址比较少。这个是事实,特别是中国互联网发展之快,超乎大家的预料

2、解决了端到端的解密,IPV6协议中定义了数据传输层进行加密,避免在传输的过程中被监听。

针对第1点,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解决方案NAT,一个公有IP下面可以再挂无数的私有地址,看起来这个方案其实也不错,大家都不受什么影响,只不过IP地址分配受国际组织控制;

针对第2点,国内的安全意识一只不高,被监听又不关运营商的事情(会不会被打);

另外IPV6要大规模部署的条件:

1、首先要用兼容模式,因为不能一夜之间把互联网上的所有设备和协议都换成只支持IPV6的设备,特别是用户端,这是完全无法控制的,所以周期很长;

2、其次要有演进的过程,比如主干网先支持、服务端支持、再接入端支持、用户端支持,然后在某些关键应用进行切换;

3、现有很多设备无法直接软件升级支持IPV6,要发挥IPV6的性能,对应的MAC地址编码也是有所变化,另外由于要加密,所以对硬件性能有要求,最好实现硬件加密,所以现有设备无法直接升级;

4、在这漫长的过程中,最关键的是产业链没有直接的动力积极推进,运营商投入IPV6之后,收入并不会快速增加,那大量的成本怎么办。

5、另外可能还有监管的原因,如果端到端加密了,网络怎么监管?

综上,虽然2003年国家都列入了战略计划,也在教育网中做了大量的实验,但是企业还是要考虑投入产出的,目前看来只能平滑自然过渡。


浪淘深沙

技术上的困难是如何让IPv4与IPv6网络互联互通。 如果一夜之间,所有的路由器、主机、应用程序都能支持IPv6,那明天就可以抛弃IPv4了。现实中不可能这么做,IPv6的部署肯定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技术上处理好旧的IPv4网络与新的IPv6网络的兼容性。以我们最熟悉的QQ为例,如果IPv4和IPv6用户不能互相通信将是非常糟糕的情况。 IPv6的过渡方案主要有双栈、隧道、地址转换3种。
  1. 双栈技术本身不解决网络互联互通,只是要求所有主机都支持两种IP协议,这样对用户而言就是互通了。显然这种方案很难调动运营商和用户的积极性:别人都有双栈,我有IPv4就够了。
  2. 隧道技术可以解决双向互通,但需要强大的隧道服务器,可能会成为瓶颈。
  3. 地址转换技术方面曾经有一个标准草案NAT-PT,但已被IETF放弃了。
  4. 现在有一些更具体的新方案被提出来,如法国运营商Comcast提出的DS-Lite,国内CERNET2团队提出的IVI。新方案一般都将隧道和地址转换结合起来,可能更适合实现过渡的目的。

非技术上的困难是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的积极性不高。升级到新的IP协议必然要付出一定成本,短视的公司是不愿意投入的。Google,Facebook等公司的网络服务早已支持IPv6,但是在国内,基本没有大网站支持IPv6。

转自知乎:@许伟林


博君一天笑

v4升级到v6?想想都头大,虽然快10年了吧,各类设备都宣称支持IPv6,可要把互联网从4升级到6那有那么简单?

1.互联网络不是一天建成的,要想一天切换4到6不可能,那么必然要让4和6兼容,怎么兼容,4靠路由寻址,6要建立端到端隧道通讯,两者机制都不同,结合当前海量的nant等设置,互联成本极高,很多靠近末端的低端路由器根本就承受不了大量隧道通讯,网络通讯质量会在4到6的过渡期严重下降,面对这种情况,提供商不给骂死才怪。

2.虽然很多设备都宣称支持6,可是顶多就是软件层面支持6的通信方式,硬件性能根本不足以支持6的海量通道建立和交换要求,尤其是临近用户端的低端路由器,几乎全部要升级换代,面对互联网这种规模,可能吗?这不是某一家单独升级逐步换代能规避的,因为通讯是端到端,协调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升级换代,难度太大了。

3.v6的优势是地址充裕,可以让海量的设备在互联网上直接建立地址通讯,但至少目前阶段这种需求并不强烈,因为网络安全。虽然v6的端到端通信机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但显然末端直接暴露在互联网上的风险还是大于v6通信技术优势的。nat等技术成熟运用超过20年也有其必然,出发点并非仅仅是为了缓解地址短缺。

4.未来,物联网的趋势是必然的,但是否是通过v6技术实现互联网通信还未必确定,毕竟4到6的迁移除了成本更重要的是协调性难度。较多的不确定性使得商业驱动性就不高了,没有多少制造商和运营商愿意去推动升级了。

这是我的理解。


自在0114

没几个人说的到点上的。

原因有三

1、动态路由技术储备问题,运营商目前内部用isis,外部用bgp。虽然两种协议都有ip v6版本的。但基于ip v6的特性没有大范围使用的案例,未知bug等都不明确。

2、配套设备发展跟不上,例如应用交付、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管系统等。

3、配套政策不健全,ipv6的地址多到足矣为沙漠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地址,在这种情况下,肯定会每个人匹配一个固定的IP或相对几位固定的ip用于身份识别,这需要配套的政策,如公安部最新的身份证id等,这些配套的政策还在健全之中。

总结一句话,ipv6不仅是技术,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生态圈。


愤怒的阿木木58613254

楼上那几位大佬貌似都把我想说的说完了。

要不我给你们简介一下?

IPV4 的地址大多数人都知道,已经接近饱和状态,现在已经有部分网络是用的共享IP了,独立的外网IP都被运营商拿去 销售卖钱了

虽然说我们的电脑早已经支持了IPV6的协议

但是由于运营商某种关系,暂时还无法获得使用

再加上我们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是非常迅速的,稳定的发展和突进的发展,我想还是很少人选择不稳定的因素吧。

最后就是“墙”这个东西,至今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一个未知神秘的墙,那一边又是什么东西呢?


冬天网络

1.布署v6需要对核心网等设备进行升级,代价不菲。

2.v4与v6不能完全兼容,用户迁移成本大。

3.最重要的一点:中国的IP地址资源集中度非常高,基本都在运营商和少数学术机构手里。终端用户拿到的都是经NAT协议转换以后的私网地址。不需要每个人都用公网地址。以10.X.X.X网段为例,理论上一个互联网地址可切割为256*256*256=16777216个分地址,退一万步说,这1677万个分地址,还可以进一步再切分。就像是分子分为原子,原子分为基本粒子一样,无限分下去。。。。。。。。。。。所以,既便是万物联网,地址也都绰绰有余。

4.实质:v6就是一些专家学者把万物联网这件事情想得复杂化了(希望每粒沙子都有一个公网IP,其实v4一样可以做到这一点,只是每粒沙子在不影响任何使用的情况下都有一个私网IP),却要求得简单化了(要求每粒沙子必需都有一个公网IP)。

5.讲通俗一点:v6规定:每粒沙子只能使用 “XX省”这种地址。v4规定:每粒沙子可以使用 “XX省”这种地址,也可以使用诸如"XX省XX市"、“XX省XX市XX县”或“XX省XX市XX县XX乡镇”这种复杂一点的地址。

6.结论:为什么v6出来近10年,都一直没有推开,因为确实没有很大的效益(但有意义,因为简化了地址形式)。


carthen

Ipv6 和Ipv4一样不能解决互联网被美国控制的根本问题,也就是说在此项目下的任何改进都改变不了中国只是美国互联网大树上一个分枝这个现实问题,对我国信息情报安全是个重大威胁。事实上,我国为解决这个急切问题,国家正在计划Ipv9 ,自然就不可能再大规模上马Ipv6了。


老黎77837194

我是搞通信的,我来说说:

第一、现在各大运营商都在部署IPv6地址,有些高等院校也在做实验室。

第二、使用IPv6更方便管理,每个人分几个IP都没问题,方便物联网连接。

第三、IPv6部署需要时间,要慢慢的更换,平滑过度,不可能一下更换所有设备,即使马上更换没个几年更换不成。

第四、现在很多通信公司设备都支持IPv6,部署只是钱和时间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