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认为汉语不如欧洲语言严谨?


题主说得不错,这确实是一种偏见,我因为以前关注过这个问题,在网络上跟人讨论过,所以,我知道一点来由!

前几年,在一些文人中间,不是流行「这国怎?我陷思,定体问」这一套吗?

这种「偏见」就是这些这群人搞出来,真正懂语言学的人,不会下这种似是而非的判断,语言表达严谨与否,完全取决于你的思维是否严谨。

你的脑子里的思维不严谨,你就是用火星人的火星语,也不可能将你的思维表达得严谨。


我一般总强调人犯错误不可避免,对待他人无关宏旨的错误,要抱着「理解之同情」的心态,加上网络匿名,喷人的成本很低,所以,很少言之凿凿的给任何人下非常负面判断。但是,我今天真的要当一回喷子:

这些文人口口「理性」,声声「反思」,却与「严谨、理性」毫不沾边,不学无术,还要跨行评论。

虽然很多人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写成书而且流传甚广是两个人,一个是香港大博士陈庆钊,一个是凤凰台的邱震海。

这位叫陈庆钊的「博士」,写了一本书叫:《中文不是理性語言》

见:http://www.red-publish.com/en/book/2119

书的介绍是:

看了书的简介,简直能把人吓了一跳:竟然还有这种因果关系?原来根源在我们说了几千年的汉语身上?

大博士就是吊,我们没文化的吃瓜群众,毕竟是图样呀。。。。。

但懂的人一看就知道,这就是语言学外行写的书,结论可以说是张口就来,信口雌黄:

第一,他凭什么说「中国人做事论道比较情绪化」?何以见得呢?那研究心理学,岂不是有【心理学】和【中国人心理学】?

第二,他创造了两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汇:汉语是「感性的艺术语言」,不是「理性的科学语言」,其实,我大概能懂他说的什么意思,但这属于乱用术语,思维混乱的结论。

语言学上从来没有什么「理性语言」这个术语,英文中是有个【rational language】一词。可以翻译成【理性语言】,是指的计算机专业中的人造的【形式语言(formal language)】,如:编程用的【C语言】,又比如离散数学中【数理逻辑符号】就是一种【形式语言】,如下图的《集合论》的符号:

高中学历,稍微懂点数学、或者知道一点电脑编程都应该懂。

与之相对,法文、英文、中文等等,就叫做【自然语言——Natural Language】。

如果是以【rational language】这个角度来讲,这个世界上没有【自然语言】是所谓的「理性语言」,这是用脚趾头都能想到的一个问题——

不管那一种自然语言,词汇绝对不是一词一义,语法规则绝对会有反例,有些句子根本不符合语法,但它就是对的。还有,自然语言还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环境等多种冗余信息进行判断,怎么可能理性逻辑?

正因为【自然语言】的特点,所以,至今电脑程序很难完全代替人类进行自然语言的翻译,当然,这个问题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提高、全新的算法渐渐得到改善,至于能改善到什么程度,我不是计算机专业,我不敢乱说。

正因为【自然语言】有歧义,模糊的缺陷,几百年前说法语,也懂拉丁文的莱布尼茨,就想发明一种完全严谨逻辑的语言,发生分歧,不需要争论,只需要计算,

莱布尼茨的这种想法,最后由英国人乔治布尔完善,也就是今天的数理逻辑,可以说莱布尼茨是程序员的祖师爷!

但今天,还真有人发明一套「逻辑语」,见度娘词条:

「逻辑语」词汇来自包括汉语、英语、俄语在内的7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

语法就是【谓词逻辑】,词汇没有歧义、言文一致、形意一致、文化中立,也就是陈庆钊要的「理性语言」。

但是很显然,这种语言几乎不可能被日常应用:

自然语言中的「隐喻、比喻、移情、双关」等修辞手法不能被使用,人类的想象思维活动,不能被这种语言表达、被这种文字记录。或者记录非常麻烦,必须注释、给出量化。

好比「美丽」这个词,因为很模糊,有歧义,无法量化,在逻辑语中就没办法用。

另外,「演绎逻辑」只是科学的一部分,搞科学研究也需要「想象、联想」能力。说简单一点就是「猜测」,然后实验、推理、再验证。

所以,这么大的博士,以这么牵强的理由,下判断中文不是「理性科学的语言」的结论,我觉得是很搞笑的。我还真搞不懂!

为什么要设计「逻辑语」这么奇怪的语言呢?

就是为了证明语言学上一个有名的假设:

【萨丕尔-沃夫假说(Sapir-Whorf hypothesis)】:

美国人萨丕尔及其弟子沃尔夫提出的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假设,所有高层次的思维都倚赖于语言。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阐明了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这个假设分为强弱两种:

强假设:语言完全限制住了思维的发展的可能。

弱假设:语言会对我们的一些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那么,也就是说:【汉语不严谨】导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可以看做是【萨丕尔-沃夫假说】的【强假设】。

但是,【强假设】已经完全被学术界否定,【弱假设】还没有成为定论,因为:

1、人类的大脑(硬件)和思维活动(软件)太复杂了,我们目前所知有限,并不是很清楚。

2、建立实验模型验证的话,太过于复杂,考虑的变量太多,解读方式多样,无法得到严谨、排他的结论。

3、而恰恰实验表明,否定和支持【弱假设】证据、结论都有。

所以目前,【弱假设】悬而未决。

但是,如果从「谁举张,谁举证」,「疑罪从无」的角度来看,既然假设不能被证明,那么,【弱假设】就是无效、错误的。

综上所述:

且不论【中文不严谨】这个判断根本没有办法成立,而且就算【中文不严谨】,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会导致【中国人缺乏逻辑思维】。所以,从语言学学术角度,陈庆钊的书根本就是狗屁。

我看到其他答主,动不动大谈「法语、英语、德语」,而且下一些诸如「德语严谨」这般似是而非的判断,我就想:下这些判断,你精通这几门语言吗?

我曾经在文章中说过:我是没什么语言天赋的渣渣,是只懂点英语的【压线狗】,所以,我只能谈谈英语和汉语。


以我的的个人经验来看:

写层次结构比较复杂的长句子,英文似乎是要好用一点,汉语需要多一点时间组织,汉语似乎要用短句子表达比较清楚,特别是写学术论文的时候。

但这完全无关宏旨,我觉得完全可以规避,对我来说根本没有什么影响。

我还是那句话:语言表达严谨与否,完全取决于你的思维是否严谨。

再者,如果陈庆钊的论断成立,汉语不严谨,影响了中国人没有逻辑思维,所以中国人获得不了诺贝尔奖,西方语言才是严谨的。

那么,非洲很多前殖民地都是以英语、法语为母语,很多黑叔叔英语、法语说得很溜,为何他们连自己的国家都管理不好,一直都是贫穷愚昧,就不谈什么诺贝尔奖。

我搞不清陈博士所说的【逻辑思维】是个什么东西,我看来逻辑思维强,是反应在数学、几何上的。

一般一个国家的初等教育都是说自己国家的母语,中国初等教育也是汉语。而且孩子可塑性较强,如果汉语导致中国人逻辑思维差,中国孩子就能反应出来。

从初等教育来看,中国学生恰恰要甩比西方学生几条街,获得最多的奥数奖,联合国搞的国际测验不是第一就是第二,英国人都跑中国取经。

我知道不能以偏概全,获奖学生的样本有限,但这位陈博士,能拿出比我更好的数据来证明吗?

所以,我真的搞不清这个博士所说的【逻辑思维】是什么东西吗?

逻辑思维只是创造性思维的一部分,而且逻辑思维好,并不代表就能创新。

因为逻辑是机械式的运算。是从已知条件,也即前提中,推导出隐藏在前提中的东西,并不能产生新知识。

所以,创造性思维,关键要找到正确的推导前提,也即所谓的归纳法思维。逻辑思维一般是指演绎法思维。

比如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逻辑推理部分十分简单,最富创造性的是,可谓爱因斯坦的【哥白尼翻转】:将光速不变当做前提,加上隐含前提:相对性原理,再进行推导,就很好的解释了当时科学界头顶的乌云:迈克尔莫雷实验。

你会证明勾股定理,或者懂初中数学,就能懂狭义相对论逻辑推理部分。

香港媒体中不少这样的奇葩,有个叫陶杰的家伙,那真是一个活宝,天天在报纸上讲『逻辑』,白人就是逻辑,中国人就是没逻辑,他就是服他的白大人。

而他的白大人,跑到中国来取经,跟中国人学数学和逻辑教育。

无知一点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还自以为掌握真理,我是他真的没脸在报纸上写文章。

一口广东腔烂英语,天天在报纸上大谈英文,他对西方学术一无所知,只是无脑跪舔,总想扮演英国的Mr.All known,却是个十足的Mr.Bean,英国的豆子先生最大的滑稽之处是不知道自己是小丑。

不过你不得不服,人家就是香港人封的才子,他就是能靠卖文为生。

我在想,陈庆钊博士如此外行,他专业是学什么的?

在香港观堂利诺书院的网站,查到了陈庆钊的学历,真是吊炸天,分别是两个野鸡大学的商科硕士和商科博士:

这个所谓的Bulacan State University 的,就是菲律宾 的一个野鸡大学,以前我国县级干部,组团去这个大学拿博士学位。交钱就可以,甚至不用读,你自己去想,这是个什么大学?

当然,你会说这是【唯学历论】,【工商管理博士】就不能研究语言学?

当然可以,但是,你想一想,凭今天的人类的学术体系的复杂程度,跨行研究基本上是值得怀疑的,所以,所谓民科除了被害妄想狂一样的乱叫,正儿八经的科学工作者谁搭理他们?

又比如:我是学工程的,假如我说我自学成才,要帮你做心脏搭桥手术,你敢嘛吗?

加上这本书完全是外行的臆想,基本上可以确定,这是一本没有经过同行审核的烂书,不具备什么参考价值。

臭鸡蛋不需要一个个尝,有经验的人看一眼就知道。

哪知道陈庆钊博士意犹未尽,他又出了一本,看了简介就让人喷狗血的书:

他又自创一些奇形怪状的术语,还跨行玩起【脑科学】:

「汉语作为一种图形文字」是什么话?世界上那一种文字不是线条组成的图形?

「中国人二元性思考模式」,先不谈他难道钻到每个人中国人的脑子里,能知道每个人的思考模式?他所说的「二元性思考模式」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我们知道哲学上,有笛卡尔有【身心二元论】,还有【二元对立】,思维方法上我听说过「二元思维、多元思维」,但根本就可以好坏优劣之分。

如果要讲【逻辑】的话,就是要「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1始终是1,是1就不是0,不能同时为0又为1,【同一律、不矛盾律、排中律】是逻辑学的基本公理。

但是他的【二元论】真的很奇葩:

大部分的華人的思維模式是一種典型的二元性思維結構,這種二元性思維結構表現在平時的生活上,絕大部分的老百姓是用語音區來思維,他的思維特性的行為表現是實際、勤奮、刻苦、順從、忘我,比較容易接受權力的支配。

药都不服,但不得不服这家伙,我看到这里一口水都要喷出来:

他是怎么知道中国老百姓脑子是这样想的?什么语音区思维就服从,容易接受权力支配?

他把每一个中国人的脑子掀开看过?

再退而求其次:选取一定的样本做过心理学实验?但他根本就没有做心理学、脑科学实验的能力呀。

答案很显然:脑补。

先不论从汉语能不能推论出【华人比较容易接受权力的支配】,难道说了几千年汉语的中国人【容易接受权力的支配】?

中国人从两千多年前就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秦代以后,朝代更迭大致就是一部造反史!英国到现在还有贵族,九十年代才取消议会的贵族世袭席位。

【脑科学】这一套就懒的评论,一个野鸡大学的商科生大谈【脑科学】你觉得靠谱吗?

无独有偶,鼎鼎大名的凤凰卫视的新闻评论员邱震海,也是有一套差不多的「二元论」。

邱震海曾经去「理性严谨的德国」留完学回来以后,大谈德语和德国思维方式,如何严谨,称要用「德国严谨」做新闻:

我是没留过学的中华土鳖,我也不懂德语,我在网上曾遇到过有一批号称是【留德华】的群体。

那装B,真的装得令人发指,开口「你治学不严谨」、闭口「你不像做学问的」,好像去了德国个个都成了康德、黑格尔。

你要说德国不好,真要跟你急!

他写了一本书,叫做《中国人成熟吗?》,洋洋洒洒大概有几十万字:

书名就敢用来具有十几亿人的集合【中国人】,还大言不惭的诊断出:中国人【缺乏一场民智的启蒙】,那种俯瞰众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气势是一览无遗!

我是很服,这些动不动下【全称判断】的人,何况还是每一个独一无二,行为、思维都不确定的的个体:人。

而且很明显,书名提问已经暗示了【中国人不成熟】,也就是说,十几亿人中,就他是成熟理性的,所以他能诊断出来【中国人不成熟】。

要靠他的【德国理性】,来启蒙你们这些脑子不开化的中国人。

他是留学过德国的人,闭口开口理性,他应该把康德的文章《什么是启蒙》好好读一读。

启蒙说简单一点就是:叫你用自己的脑袋,正确的方法想问题 。

理性跟人的语言、行走能力一样,人人具足,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未启用,并正确运用,而是轻易相信别人的思考结果。

西方的启蒙运动主要是针对宗教社会下的那些愚民,相信《圣经》句句真理,相信牧师是上帝的代言人。

康德的意思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应该跟我们学走路、说话一样,尝试正确运用自己的理性,而不是依赖他人。

并不是邱震海那样,自以为是的站在云端,向大众灌输那一套你自认为正确的空洞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这么简单的道理,老师教过,开明的父母教过,中国圣人、西方哲人都讲烂了,要你启什么蒙?把自己启蒙好。

陈庆钊与邱震海惺惺相惜,节选邱震海书的「精彩」部分,写了几篇长文,发表放在自己的专栏:

(http://www.vjmedia.com.hk/articles/author/alexchan/)

他似乎很认同邱震海书里的金句,因为邱震海书里的判断,跟他十分相似:中国人「没理性」、「思维缺乏穿透力」,「情绪化」,「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德语严谨」「汉语无逻辑」等等之类的。

我看了这几篇文章,陈庆钊用的一些脑科学的术语,天花乱坠,但啰里啰嗦,不知所云,就是不能将一个简单的问题讲清楚:【使用汉语】和【中国人缺乏理性逻辑】的因果关系是怎么样的?

如果说我理解能力差,读者可以自己去看,看我说得有错吗?

而且,这家伙曲解引用资料简直是颠倒黑白,他引用中文大学张学新的一项研究,来支撑自己【说汉语,没逻辑】的结论:

辛亏我以前读过张学新的论文,谷歌学术中的论文题目:

张学新教授的研究成果:

发现中国人在阅读汉字文本的时候,大脑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脑电波,是其他拼音文字没有的,指出汉字的独特性,提出汉字拼义理论。

论文没有给出任何褒贬,也没有说学汉语会学成没逻辑的脑残,甚至是褒扬汉字的特殊性。

因为这是香港中文大学很重要的研究成果之一,所以,当年在学术界很轰动。因此我读过。

香港中文大学在对这项研究的介绍,是对汉语汉字的褒扬,而非贬低:

http://www.cpr.cuhk.edu.hk/tc/press_detail.php?id=1249

可见这人有多么不诚实,这种有明确信息源的信息,他就能曲解到这种地步,那些没有信息源就可想而知。

后来,陈博士再接再厉,又写了一本【民主脑】,大意是中国人说汉语,所以导致脑子缺了【民主神经】,搞【民主】也很难成功:

我还真是服了他,他就跟汉语汉字怼上了!

所有的书都是汉语汉字写的,那以他的理论,他的书也是毫无逻辑?

大胆提出设想当然是没问题的,但是陈庆钊的问题在于:跨行研究,又没有做功课,结论如此之草率,以致你看了简介就知道毫无价值。

他引用这位大博士的「研究」的时候,口气大到了什么地步:

他们这类人很多,还有一个打篮球的,天天在网上博客宣传「汉语汉字把人学成脑残」这一套!

哲学罗素那句话说得真没错:

这个世界最大的问题就是愚人和狂热分子总是对自我如此肯定,而真正的智者内心却充满疑虑

这些人都有一副相同的德性:自己感觉在云端俯瞰众生——坚信自己的正确,相信自己比所有人中国人都聪明。其实,是由于自身经历和先入之见,导致陷在自己的偏见中无法客观的看问题。

反思我们文化中的糟粕,不是不可以,也是需要的,但上述几个人的论述,完全是劣质、肤浅、冲动的胡说八道。

我一直就认为两个人的反思点评很有道理:

第一是杨振宁先生:华夏文化在学术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重归纳(Induction),轻演绎(deduction)。


第二是陈寅恪先生:华夏文化思想的特点跟古罗马人很像:注重实用,不究虚理,长处短处皆在此。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不要因为这两个人名气大,就认为是金口玉言。

比如陈寅恪说中国人在建筑、绘画、雕塑方面,比不上古希腊人,但是这个话的时代背景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新的考古发掘显示,比如:写实雕塑,比同时期的古希腊一点都不差。

至于说建筑方面,我个人觉得还是一个因地制宜的问题,中原文明最少成本、最易得的材料肯定就是夯土,没必要用石材。

不过,古希腊人真的很逆天,我是很佩服古希腊人思想深邃和严谨。

----------------------------------------------------------------------------

最后我说点历史:

【德语Deutsch】 的词源意思是【人民的语言】,德国这个国家诞生很晚,德语标准语诞生时间也很晚。马丁路德用德语翻译《圣经》以前,德语是一种有多种方言的土话,就别谈什么「哲学语言」了。

日耳曼人曾经无比自卑,认为法语才是理性、优美、高贵的语言,德国皇帝、贵族都以说法语、拉丁语为荣,跟下等人才讲德语。

到了黑格尔那里,又称【德语是适合思辨的语言】,黑格尔又不懂汉语,就称【汉语不适合思辨】,钱钟书还为此狠狠的黑了一把黑格尔「无知」。

这跟今天很多人不懂一门语言,就以刻板印象就认为这门语言如何、如何一样,

而法国人也同样,1654年7月,帕斯卡写信时候,因为找不到对应的法语词汇,只能用拉丁语表达。于是帕斯卡略带愤慨又无可奈何的说:法语一点价值也没有。(见《16世纪的不信教问题:拉伯雷的宗教》)

英文也经历了相同的过程,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用拉丁文写的,因为,英文当时非常土的土语,当时的人认为不够庄重,且难以表达复杂的思想,而英文今天成了全世界的学术语言。

拉丁文曾经被欧洲日耳曼蛮子视为吊炸天的高贵语言,认为拉丁文优美又理性,但是,曾经的古希腊人认为拉丁文是野蛮人的土话。

所以,我以为:语言并不是静态的,语言和思想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内涵不断丰富。

像中文、英文、法文这样历史悠久,人文深厚的语言,我认为是「歧义、严谨」二者皆可——

  • 「歧义」制造微妙的一语双关、「可解与不可解」的朦胧意境,文学、诗歌需要,

  • 「逻辑严谨」,使之表达思想准确无误,科学、哲学、法律需要。


所以,对待这个问题:

不要学韩国人的妄自尊大:韩语谚文宇宙第一。

也没必要跟这些人一样妄自菲薄:说汉语会成脑残。

我想对这个回答下有些对外汉语专业的人士说:

汉语的语法无定式,非常灵活,不等于无法表达严谨逻辑的思想(把这句话好好理解三次)。

因为严谨的逻辑表达,只需要非常简单的语言。逻辑说简单一点就是【重言反复】。

比如一个三段论推理,可谓非常严谨,也非常简单:

1、人必有一死。

2、苏格拉底乃人。

3、苏格拉底必死。

这不严谨、不简洁、不易懂吗?

逻辑真正难的是,条件较多的时候,很难理清、判断逻辑关系,做逻辑运算。也就是英文所说的more is different。

语言是「无罪」的,「有罪」的人使用语言的人。如果你自己的脑子一团浆糊,什么语言都无济于事!


小汉字见大历史

我的母语是汉语,大学和硕士研究生学习的专业是英语语言文学,第二外语是法语。就这个话题,我说一说我的看法。首先,这里的“严谨”是指的什么?

是指逻辑上的严密性?还是指称方面的确定性?还是指句子的歧义性?

就逻辑的严密性而言,汉语丝毫不亚于英语和法语。中国古代墨子对形式逻辑早有分析研究,表述清晰严谨,只可惜后继者未能沿着墨子的道路继续努力。

在指称上,汉语在家庭和亲属关系上比英语和法语都要细致明确,哥哥、伯伯、姑妈这些称谓翻译成英语和法语,都需要加附带的说明性词语。再比如,汉语用公共汽车、小汽车、卡车、火车指称不同的陆地交通工具,从“车”上一看就知道都属于“陆地交通工具”这个范畴。英语则用四个看上去毫无关联的单词表示这四种交通工具:bus, car, truck和train。小朋友初学英语的时候,根本想不到这四个单词有何关联。

最后从歧义上来说,汉语、英语和法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歧义性语句。例如,英语中,Flying plane can be dangerous,就是一个典型的歧义句:可以解释为“正在飞行中的飞机有危险”,也可以解释为“驾驶飞机有危险”。汉语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歧义句,例如,“开刀的是他父亲”。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父亲是这次外科手术的主刀医生”,也可以理解为“外科医生给他父亲做手术”。歧义性为大多数语言的共性,不是汉语独有的。

综上所述,我只能说“汉语不如欧洲语言严谨”是一个伪命题,是“西方文化中心论”在语言学研究上的折射。


祝翠轩Charles

这个说法没错,汉语没有部分欧洲语言严谨,特别是法语。

联合国的公文可以由英语汉语等写成,但最标准的版本是法文版本。

原因有两点。第一,中文容易产生歧义的语句较多。比如夏天的时候可以说,能穿多少穿多少。冬天的时候你也可以说能穿多少穿多少。如果你结合了语境而且听的是语音,是能够理解的。但如果没有上下文,而且是阅读的文字材料,你不一定能在第一时间读懂他的意思。

第二点,词汇的原因。学过英语的都知道名词有复数形式,动词有十六个时态。学过德语的知道,一个词是分阴性阳性和中性的。而汉语一样都没有。这些词有不同形式有什么用呢?最关键还是让语句减少歧义。比如汉语的我吃饭了。是一句有歧义的话,可以是吃过后说也可以是快要吃饭的时候说。但是英文里动词有时态,肯定不会让你产生歧义。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我们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但是盲目的自信只是自大而已。


驭风者1979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欧洲语言文字的形成与语言文字的分化。希腊地理位置位于地中海,处于非洲、欧洲、亚洲的交汇点,注定了欧洲文明及欧洲文化的历史使命只能由古希腊来担当。

欧洲文字的根是源于古埃及象形图化文字圣书字,欧州又受两河流域锲形文字(苏美尔文明),及西奈象形文字(今叙利亚一带)影响,前两种文字的特点都是书写相当复杂,注定了其文字只能掌握在少数统治阶层及祭司手中,普通大众无法得到普及。后一种西奈象形文字被西腊接受后有字母化趋势,一直到中亚的腓基尼(黎巴嫩)出现书写简单的字母文字的出现,被古希腊接受形成后来的欧州三大文字,拉丁语系、日耳曼语系、斯拉夫语系。

纵观欧洲文字的形成,几乎都是外来文化影响,所以欧洲文字与欧洲本身没有血脉相连的血源关系,也就是没有文化的向心力。没有文化向心力的语言文字,注定了欧洲不可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注定了欧洲各国在语言文字的各不相同。作为表音字母,字母数量较少的拼读文字,其好处是初期较容易为普通人接受,有利于普及与传播。到后期逐渐反映出它的弊端,欧洲字母拼音组词,每一个词都是独立的,有新的事物出现就心须从新拼读组词,随着时间的推延其组词量越来越大。以英语为例其总词汇量约为98万,英语母语国家,初级英语读物单词掌握量为4000左右,中级大学为10000,高级专业性20000,语言专家学者70000至80000左右。相隔100年的文献已较难读懂,相隔几百年的文献需要语言学家来解读。

因为欧洲语言文字组词,大部分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解读比较直达词意,所以大部分人会认为欧洲语言的逻辑性强。其实不然,同一段语言或文字如果能用较少词语表达清楚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性强,欧洲语言文字做不到这一点。

中国的汉字起源有证可考的是二万八干年,在山西省大同的峙峪遗址,出土了早期骨板刻字,可辨认其中的男、女、人等早期象形文字,也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早的文字。九干年至七干八百年湖南省贾湖遗址的出土了龟甲、骨器、陶器、石器上的刻字。四干二百年的山西陶峙遗址出现了陶器上的象形刻字。三干六百年湖南省安阳殷虚出土的象形甲骨文,其字意与现在汉字相差不大,是目前中国已出土的早期严密的文字体系。

中国的文字一脉相承,直至今日。汉字集形象、声音、辞义于一体,这在世界文字中是独一无二的,学习汉字先观字的图形,后习读音,再释义,有利于人左右脑的开发。初学汉字可能些难,但学会后一个成年人汉语的识字量只要2000到3000个字,一般的阅读文报就不存在障碍,而英语必须要达到8000的词汇量阅读英语文报才能与汉语相当。究其原因是汉字每个字都有特定的意思,观字而知其意,这些字按二、三、四个字不同的组合产生新意思,也就是有些词语不需要你去专门的记忆,你看到就能明白其中的意思。现在的中国大多数人,可以看懂秦朝以后朝代的文字(秦朝采用的小篆大部分人只能看懂少量文字),这在欧洲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事。用中国汉字写的短诗词,如果翻泽成英文不但意境全变,还会变成长篇,完全丧失中国汉字诗词言简意切,意境深远的本意。

汉语不如欧洲语言严谨这种偏见的根源,主要是由于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面对当时落后的中国,国内有些知识分子和学者全盘接受了西方文化,希望以西方文化来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有病乱投医"甚至认为中国的文字都是落后的,甚至有些学者提出了应该废除汉字,采用西方的拼音文字。从1915年至1923年新文化运动是其中的高潮期,新文化运动好处是拓展了当时中国人的视野,唤醒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但同时的反传统,动摇了中国几干年来积累的国学根基,直接导致了以后的国文变成了语文,导致了中国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脱节。

随着二十世纪过去,二十一世纪的到来传统国学正在回归,我们终于发现中文汉字真是一种伟大的文字。方形汉字阅读是人目光的面接触,相比于线性字母辨识度更高,汉字见字知其意,词语生成及联想的关联词可以同步生成,使汉字在阅读速度上远超字母文字。汉字的内置信息量值,是其他字母文字的二倍以上,是目前世界上信息量最大的文字,反映在纸面文本上,同样的内容,汉字文本一定是最薄的。跨越几干年的汉字历久弥新与这个计算机二进制与互联网时代一点都没有违和感。


时空星瀚

这不是偏见。这个提问从用语上就会导致很大的争议,我认为,分析讨论问题,首先定义要明确,不能最后都陷入“名词之争”。

一、“欧洲语言”是什么,包不包括英语?英语现在不是欧洲地区级语言,而是全球性语言,但从起源上看确实属于欧洲语言。假设要在语言的“强势”与否上作比较,汉语在将来也唯有英语这个对手,所以我将只谈英语,说实话我也只懂点英语。二、汉语与英语如何比较哪一个更“严谨”?三、谈到这些,接下来才是这是不是“偏见”以及这种“偏见”是从何而来。

某种语言与他种语言比较是否更为严谨这个问题,既然是语言,首先当然是从词汇量上来比较。《汉语大辞典》收录汉字二万余,词语三十八万余,《牛津英语辞典》收录单词六十万余。实际上,按照国外学界的估计,单从数量上看,《牛津英语辞典》的收录仅仅是冰山一角,英语单词早已远远超越一百万,因为“世界上光是真菌种类就有60多万种”。


其次是否“严谨”,可以从被使用的领域来看。中国有灿烂的历史文化,国势也蒸蒸日上,但是遗憾的是,在国际学术界英语是绝对的通行语言,国际排名前二十大学几乎全在英美,在当今发展最为迅猛和对未来最具深远影响的信息技术和理工农医领域,英语呈“一统江湖”之势,当然是否能“千秋万代”,还在未知,但现状是汉语无法望其项背的。

再其次,怎么看我们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语言现象。现在外国人学汉语的,据说己经超过三千万,但是坦率说,基本上只是出于要么是个人兴趣,要么是文化娱乐领域,要么就是做生意赚钱,舍此无他。我们自己呢?我老是被那些“最什么之一”、“或如何如何”、“被指什么什么”之类的表达烦得不得了。更应当注意的是,英语对于任何其它语言是开放的,任何语言中的词汇、表达,只要英语认为是可用的、合理的,吸收!拿来主义!我们以前说的“Long time no see”已经完全为英语所肯定(好莱坞与中国或华人毫无关系的电影中已经使用)就是证据,这表明了这种语言至今仍然是生机勃勃的。

作为中国人,我也有基本的民族自尊心,但是有时候有人说到中国有什么不足,我也确实没法说这就是一种偏见,也不会去追究这种说法是怎么来的。


简明自在

这个问题不应该陷入民族情绪,汉语是不是不如欧洲语言严谨,说的是不如,而不是讨论有没有的问题,也就是说汉语也是严谨的,讲逻辑的,也只不过是不如欧洲语言严谨而已。

这个问题从相反的方向比较好回答,前些年欧洲兴起过朦胧诗,但无奈做来做去就是很没有味道,完全跟中国的诗歌没法比。为什么,就是因为中国的文字天然就适合写诗歌,所谓朦胧美,就是介于清楚与不清楚之间,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中国文化,唯有诗歌一项乃全世界独一无二,取得的成就是世界任民族和地区也无可比拟的。

这里所说的严谨是程度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的问题,我看很多答案都在说中国语言也有逻辑性,人家也没说你没有呀,只是说程度上不如人家而已。诗歌的例子很好的说明了,严谨有时候也是一种无趣,我们要的是诗意的生活,稍稍牺牲一点严谨也是可以的。黑格尔还说中国没有哲学呢,这个我只同意一般,中国有哲学,中国的哲学在佛学里。

你要是不明白为什么为什么黑格尔这么说,读一读康德的三大批判就明白了,不要被三大批判的名字吓到,因为绝大多数中随便拿到其中的一本翻不到二十页肯定弃书,心里说到,怎么就不能说人话。是的,他们为了把话说严谨,已经到了几乎不说人话的地步,不止我们看不懂,德国人看懂的比例跟我们差不多。

中国人自古就不重视这些不知所云的东西,我们是个实用主义占绝对主导的国家,为什么非要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呢,况且实用主义也没什么不好。

总之,中国语言在严谨行上确实不如欧洲语言,但是这是特点,不是缺点。我们语言就是这特点,所以我们活的很有意思,很有诗意,会射,会享受。




昭烈名臣

认为汉语不如欧洲语言严谨的偏见产生于一些人认识上的浮浅。个人认为,欧语是小学机械形语言,汉语是大学智慧形语言。学习欧语只可以锻炼人的记忆力,学习汉语可以同时锻炼人的记忆力与思维能力。无论是形象思维能力、还是抽象思维能力在学习汉语中都可以得到提升,学习欧语是绝对做不到的。说汉语不如欧语严谨,是因为汉语太丰富,而一些人的写作与理解能力不够。只要有一定的汉语写作水平,并认真一些,一定能写出无任何岐义的文章。由于人们口语上的习惯和写作时的随意,汉语文章容易出错不假。我就是其中之一,只怪自己学汉语不好,怪不得汉语不严谨。文章严谨不严谨,主要靠事实与逻辑。事实清楚、逻辑分明,就不可能让人产生岐义。即便有错字、病句,读者也可以理解文章的思想。汉语分古代汉语与现代语言,古代汉语更加精炼,但也有许多无任何意义的千古文章,只是不容易读懂。大众化的现代汉语是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并不能说明汉语不严谨。不严谨的是人们的脑袋,而不是汉语本身。

汉语言的魅力在于它由象形文字组成,里面有无数的历史智慧。指鹿为马、肓人摸象、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守株待免、刻舟求剑等等这样的成语典故,四个字中有丰富的内容与智慧,让欧语如何表达?汉语并不存在严谨不严谨的问题,我们的头脑不严谨才是根本问题。

近代中国落后了,根本原因不是因为汉语或其他的东西落后,而是人们的头脑落后了。人们最需要改变的是头脑,而不是其它具体的东西。汉语当然需要改进,但首先要改变一些人崇洋媚外的头脑。学习别人的语言是必要的,但不要忘记自己是谁。

汉语的确不容易学好,就因为它高深。最后留给网友们一个问题,假如让欧美的孩子们象中国人学英语一样学汉语,会怎么样呢?欧美的孩子们会自杀吗?欧美会因此而发展不动吗?


贫孝康

是的,我的这番话跑题了,但不能不说出来,您可以选择现在立刻离开

有些人居然能从『语言』扯到『民族性、『工业革命不可能从中国开始』……


又在玩弄各种名词,实际上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有众多的人口组成的。每个人的思维恐怕都很难说是一致的,思维方式也很难说完全一致。况且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相差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在具体事务的操作中,没人会拘泥于各种主义的条条框框。

实际上,人的思维是不能用什么主义去贴标签的。人的思维并不总是遵循一成不变的路线,人又不是机器,哪有那么精确?可是词语这个东西具有遮蔽性。已完全可以自说自话的划定一条分界线,这边的人属于经验主义,那边的人属于理性主义。这条线真的存在吗?够呛。但是逻辑辩论常常会使用这一招,而且屡试不爽。



先划定一个界限,贴上一个标签,然后就可以开始归因了。经验主义是high的,理性主义是low的。这样的分析方式,是自己在骗自己。哲学思辨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

人脑无法处理模糊的量,必须想尽办法把模糊的东西变成泾渭分明的东西,也就是“质变”。这个过程不知道要打多大的折扣。

人在总结经验的时候可能会发生归因错误。你把英美现在的地位和他们的思维方式挂钩,思维方式当然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不那么容易改变的。实际上等于是变相在说,英美的先进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别人追也追不上。

我认为你不该把现状和思维方式

挂钩,因为这是无法证伪的。你排除了偶然性的因素。

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都会塑造人的思维方式,反过来也一样,人也会塑造社会的形态。这是个复杂的互动过程,也是迭代过程,会具有混沌效应的,因此即便你能对过去好好的总结,获取经验,但是无法对未来做判断。

我倒是不认为思维方式是娘胎里带出来的,我也不认某种思维方式就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如果是那为什么『文艺复兴』前会是那么一副德行?

一切都在变,无外乎时间长短罢了。 如果一定要把某种思维方式和某个民族捆绑,然后把现在的优势地位和这种思维方式捆绑。

这种行为和古代帝王没什么不同,刘邦草根出身,登上皇位以后,总要编出点神话,感应生子之类的,他爹瞬间就不是他爹了,他是上天的儿子。朱元璋也有很多神迹,小时候在庙里扫地,泥塑的佛像会自己走开,等他扫完了再坐回莲花座上。

总之,这种归因方式实际上就是说,某某人有现在的成就是早有迹象,由来已久的。从小就天赋异禀,成长过程有各种加持开挂。因此旁人就不要妄想向他效仿了,学也是学不来的。

实际上,这种种的说法和理论都是在稳固既得利益者的位置,有些人就这样自觉或不自觉就着了道了。


儒家学说在欧洲近代启蒙运动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以伏尔泰、狄德罗、卢梭、洛克、休谟、魁奈、霍尔巴赫、莱布尼茨等人为代表的西方近代启蒙思想家的尊孔,目的用孔子的思想反对专制政治,反对愚昧的宗教狂热。打破欧洲封建世袭和神学统治,催生发展了自由观、平等观、民主观、人权观、博爱观、理性观、无神论观等现代观念,促进了人文、政治、经济、社会乃至科学等方面学说的发展。

伏尔泰在《论孔子》中写道:“没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对世界宣布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孔子思想是理性,民主和公平。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和文化名人的首位,这一排名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

我知道有人要跳出来“批儒批孔”了,这些人对儒家的理解无非是固守程朱理学的腐儒!宋朝大概算是儒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末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是不是儒生?

在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年代儒学充当了这个凝聚力的来源你怎么不说?人家顾炎武还能在没有民族国家概念的年代提出亡国与亡天下的区别,你就选择性无视了?

我没系统研究过儒学不敢说他有多好,也不像有些人自以为是敢于随意批判儒学,我只知道我从小接触的文学和哲学思想里面有不少出自儒家经典。对于此只需要批判性地接受而不是照单全收,更不是全盘否定!!

我不认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有什么错误,这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吗?讲忠诚,守信义,讲法度,多学习,孝亲爱老,有什么不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诚信是重要的一条,这就是对儒家理论的传承而并对非来自国外,友善这一条则源于儒家的“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儒学思想自然有它的弊端,因为其是历史的产物,自然会受到历史的局限!但儒学思想同样有其值得提倡和传承的合理内容,比如他的文学成就和哲学思考,讨论一下儒家思想或者说孔孟之道哪些对当今有用哪些无用不好吗? 用现在的价值观世界观来批判一个两千多年前的思想体系有意思吗?至于一棒子打死不?


只要有点文化的人都不会否认一个事实:基督教的历史是反对信仰自由的!儒学的西传与造就的远超西方的物质与精神文明与理性秩序,这是西方近代文明奠基者敢于反对和摆脱基督教信仰垄断而尊华的最根本的精神力量!正是这种力量,才有他们理直气壮的敢于提出“信仰自由”这个概念,并视为最基本的人权之一。问候是:为什么基督教剥夺信仰自由、反普世价值这一陋习,伴随洋枪洋炮而席卷东南亚,成为这些国家社会乱源之一?基督徒和我们所有的中国人能否正视这一基本事实呢?明白以上道理,就明白了为什么包括华盛顿这些美国总统否认自己是基督徒的原因了。否则,不要谈什么民主价值,你根本不懂那是否则一神教独大以后的成果之一。



西方启蒙思想家用孔子思想理念来抨击欧洲的封建专制主义和天主教的思想专制,倡导民主和理性,提升到公民教育。一百多年后,众多中国人却反过来用民主、反愚民奴化教育的口号反对孔子的儒家……可笑,可笑啊

再一次提醒:


试探人间道

今天我从外行的角度谈谈汉字与拼音文字的区别,纯粹是出于兴趣的原因……,对行家全当是一个参考:

1、语言(包括文字)的演变,有点等同于民族的演变:所以,有时研究语系的相互关系,大概就能知道掌握这些语言和文字的民族之间的传承关系……;比如,满语、蒙古语、新疆语……,之间就存在亲缘关系;拉丁语系的国家,亲缘和演变关系就更明显……;

2、听说法语是世界上最严密的语言,不知真假:从表面理解,词语越多……、词语随语境变化越丰富……,语言就越严密……?

我在一个学习中了解了:拼音文字多建立在“逻辑”基础之上的……;比如英语中的词根“gen……”,都与生殖、生育、生产、产生……有关!~传说《圣经》中的“创世纪”一词也有这个词根……;~其实欧洲各国语言可以理解为“方言”,引入拉丁文字以后,各个国家的文字就稍有差别而已……?



3、中国是迄今为止,少数的几个仍然用象形文字的国家之一:汉字的特点是简洁、形象、美观,内涵丰富……;但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不能表音、二是表达含糊(原因是表达简单、含蓄,内涵大)、三是造词缺乏一定的逻辑性……?

比如:老子有一句话,现在人们还在揣摩……,“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有一句话“以恶民治,则民善制”(记不清,是大概意思)……,文言文中的语法相当诡异和不符合逻辑;~但由于古代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简单,文言文用时,也不觉得不妥……;但当现代人思想复杂以后……,有些词就含糊了?再比如,现在“玩完了……”、“走好……”、“送你一程……”、“给你送走……”……,含义都有点变了?

汉语由于它的特殊性,使得其造词方式极为特殊:比如“开门……”、“上锁……”、“上床……”等等,这也是汉语成为最难学习的语言的根本原因……?

再有,汉字的同音字过多……,使得汉语在表达上出现了瓶颈……;比如,现在写人的名字,都得问好多遍……;平时,也会经常出“十个人,九个王八蛋……”段子里的笑话……? ……


……,即兴回答,欢迎朋友们发表不同看法!


艺术就是谎言

为什么有人认为汉语不如欧洲语言严谨?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虽然我不懂欧洲语言。

比如,我借你的钱,会在方便的时候给你。很明显,这里方便不是上厕所。也没有确定日期。

我去方便一下,很明显是要去上厕所。

冬天的时候,衣服能穿多少,就穿多少。说明冬天穿衣服越多越好。

夏天的时候,衣服能穿多少,就穿多少,说明夏天穿衣服越少越好。

比如还欠款一百万,是还了 欠款一百万。还是还欠 欠款一百万?

所以说,外国人说汉语不严谨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