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鹿8旬老人制作影集傳承好家風

日前,僅在邢臺住了兩天的離休幹部左寶珍,就急匆匆返回鉅鹿縣城老家。左寶珍這次去邢臺是和兒子左建水商量,最後一次為即將出版的傳承好家風影集定稿,以實現自己多年的夙願。


鉅鹿8旬老人制作影集傳承好家風

夙願

今年88歲的左寶珍,出生在鉅鹿縣東舊城村一個革命家庭裡,他從小就受到愛國、勤儉、和睦、感恩等良好家風的影響,也為他承上啟下、傳承好家風奠定了基礎。他多次拿出珍藏的寶貴照片,詳細地給晚輩們講。“抗戰時期我的爺爺左祥考,不畏艱險掩護縣區抗日領導幹部,被譽為‘愛國老人’。父親左秀坤是抗日區委委員、村黨支部書記,帶領群眾抗戰救國,因積勞成疾39歲去世。大伯父、大伯母、母親、姑姑全家人都是抗日救國的勇士。我7歲那年就參加抗日兒童團,站崗、放哨。”

左寶珍近幾年為晚輩傳承好家風的事蹟,受到了許多人的讚揚。一些領導和老同志建議,“您業餘愛好攝影十幾年,保存了那麼多照片,搞成一本影集,配上文字,傳承家風的效果會更好。”老左嘴上說行,心裡卻有點嘀咕。看著老左猶豫不決的樣子,大家鼓勵說:“你投資建愛華翰苑碑林,又花三十萬元建愛華傳薪苑,都是為了教育下一代。出影集也是為了傳承好家風,別的啥也不用考慮。”老左聽了,便拿定主意出一本影集。聽說左寶珍要出一本傳承好家風的影集,很多老同志都替他高興,老左多年來一直關心下一代成長,他出本傳家風的影集,老同志們都表示願意全力以赴出力幫忙。

鉅鹿8旬老人制作影集傳承好家風

淘金

“我拍的照片,圖像不好的當場撕碎,滿意的就保存好。要再從滿意的3000多張照片中,挑選出200多張來,真是挺難選。”這是半年多來左寶珍回憶整理影集的親身體會,也是他的肺腑之言。

3000多張照片,分別保存在十八九個相冊裡,從頭到尾翻一遍,就得用多半天時間。照片配上文字說明,再按時期分開,加註小標題,然後通篇成書。左寶珍說整理影集半年多來,感覺可忙哩,影集三番五次地修改。他自己定的早晨六點起床,晚上十點按時入睡,卻常常做不到。孩子們知道他是個幹事認真的人,從早一直忙到晚,非常擔心他的身體,盡力從生活上照顧好他。可是,年近九十高齡的左寶珍為了傳好家風,就像一頭不知道勞累的老黃牛,一直拉著車往前走。

翻開基本成型的影集《歲月留痕》,看到選用不同時期的照片有200多張。分成五部分,共110頁。有老左介紹爺爺的照片,有姑姑的彩色照片,是姑姑在昆明染過色的,老照片已保存了70多年。1963年發洪水,家裡的表磚房塌了。當時,左寶珍在柴城村工作組。洪水過後回家一看,玻璃板下壓著照片的桌子放在院裡,照片一點兒也沒受到影響。左寶珍自信地說:“請老領導、老同志,從頭到尾再細審一遍,叫資深的攝影師給整理好,然後送到邢臺印刷廠印刷。”

傳承

俗話說“兒孫自有兒孫福,”老人沒必要再為兒女們操心。可是,大部分人對老左傳承好家風的做法打心眼裡贊成。老左認為,爺爺、父親的好家風,靠他承上啟下,傳給他的兒子、孫子、重孫子。現在的晚輩根本不知道老前輩的好家風,如果我不在世了,老前輩留下的愛國、勤儉、和睦、感恩的好家風就失傳了。

左寶珍在影集《歲月留痕》第一部分安排的是先輩風範,介紹爺爺、大伯父、大伯母、父親、母親參加抗日救亡的好家風。第二部分春秋留影,記錄了左寶珍忠誠黨的事業,幹工作43年獲得的所有榮譽。桑榆暮影是第三部分,展示了老左離休後培育花圃、創建碑林、庭院傳薪,搶救上百件文物古石刻的場景。第四部分是觀覽盛境,左寶珍在西柏坡、天安門、圓明園、曲阜、岳飛廟等旅遊景點,瞭解祖國悠久歷史,接受愛國教育時的圖片。第五部分是老左擁有一個四代64口人的幸福大家庭。其中12名共產黨員,12名大學生,3個研究生。影集出書後,好家風怎麼傳承?老左計劃他和弟弟、妹妹的晚輩們人手一冊,為晚輩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我還有四件珍藏的‘寶貝’往下傳。”左寶珍深思了一會兒說。“一個是爺爺在抗日時期使用的煤油燈,夜間護送過抗日干部和戰士。第二個是我當兒童團時,放哨使用過的一把鋼刀。第三件是老母親在80歲時,從裁衣服扔的下腳料裡,挑了460塊碎布,親手縫的一條小棉被,囑咐我午休時蓋在身上,彆著了涼。最後是上級發給的榮譽證書與獎品。”

說起自己的幸福大家庭來,左寶珍臉上掛滿了微笑,他說這個大家庭裡誰與誰都是真心相待,互相關心,其樂融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