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康乾盛世”是真是假?當時的百姓生活幸福嗎?

AnitaSong

康乾盛世是中國的一個盛世,不過這個盛世體現在領土的擴張和人口的猛烈增長上,和人民生活水平無關,所以百姓的生活水平還是很低甚至下降的。

1792年,英國派出馬嘎爾尼為首的代表團訪問中國,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為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尋找巨大的市場。然而,自負的乾隆皇帝拒絕了英國的要求,英國此行鎩羽而歸。

但是,馬嘎爾尼也不是沒有一點收穫,除了收穫了乾隆皇帝賞賜的一些金銀珠寶,最重要的是馬嘎爾尼日記記錄的所見所聞,徹底顛覆了以往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

在《馬可波羅行紀》中,老馬把中國描繪成遍地黃金的國度,連宮殿都用金磚鋪地,簡直就是歐洲強盜眼中的天堂。然而,馬嘎爾尼筆下的中國,遍地是貧窮的老百姓,在繁華的沿海城市(寧波)居然找不到幾幢高於2層的建築,為了謀生他們在賣給英國人的雞鴨中塞入大量的石子,每個人都是麻木不仁的樣子......

然而,馬嘎爾尼訪華的時候,卻是被史學界大書特書的“康乾盛世”的時期,盛世一般都是百姓豐衣足食,政治清明、社會安定、思想開放。而這些和康乾盛世基本不沾邊,但為何還要把“康乾盛世”定義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盛世時期呢?

難道盛世已經這麼沒有底線了嗎?

明顯不是,康乾盛世之所以被認為是盛世,不是以百姓生活水平為標準的,而是清朝的文治武功。

1、領土猛烈擴張,疆域達到新的規模

清朝前期,疆域不斷向外擴張,達到前所未有的規模。

元朝是中國封建史上版圖面積最大的時期,但是周邊好些區域都是羈縻統治,真正將邊疆也納入版圖,進行有效管理的,是清朝。

清朝完成了統治區域的最大化。

從雅克薩之戰開始,沙俄作為清朝的最大對手,一直和清朝鬥爭了數百年,康熙皇帝先在東北黑龍江流域驅逐沙俄,確定了東北邊界,雍正時期又確定了北部邊界,乾隆時期徹底消滅準噶爾汗國,將中俄角逐的戰場由東北一直轉移到西北!

在康乾時期,清朝在和沙俄的鬥爭中佔據上風,基本徵服了蒙古的遊牧區域,將其作為清朝新的版圖予以管理。清朝對領土的瘋狂擴張,為今天的中國的遼闊疆域奠定了重要基礎。

2、人口急速增長,總量達到新的高度

從清朝入關到乾隆時期,一百多年的時間,中國境內的人口由不到1億增長到了3億多,在鴉片戰爭前甚至到了4億。

這是一個可怕的增長。

要知道,在秦始皇統一中國時,中國只有不到2000萬人口,經過數千年的戰亂,直到明朝末年,人口才勉強過了一個億,而清朝,用了一百多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如此重大的成就!

這是雍正時期“攤丁入畝”政策的功勞,正是由於沒有了人頭稅(併入地稅),人口得以大量增長。

人口的增長讓本來就比較緊張的人地關係顯得更加捉襟見肘,所以百姓的生活質量普遍貧困。

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正是由於內地100多年沒有大的戰亂,人口才能夠出現如此迅速的增長。

人口對於一個國家和民族崛起的巨大作用無需多言,從這一點來看,清朝的“康乾盛世”確實做出了巨大貢獻。

概括起來,康乾盛世和之前中國歷史上出現的“文景之治”、“開元盛世”以及“仁宣之治”都有不同。首先,它是由少數民族入主的政權創造的,因此作為漢人享受到的恩蔭少之又少;其次,清朝以馬上得天下,自然在文治武功上強調得多一些,因為這對後世的中國發展意義重大,而對於百姓的生活水平則選擇了忽視。這也是這個“盛世”時間遠遠多於其他盛世的原因。

康乾盛世,一個“特別”的盛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Yes

幸福不幸福這個可不好說,因為我們每個人都不是當事人。其實,“幸福”從主體人群來說是分層次的,就比如“馬斯洛需求層次”即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例如生理其實就是生存權。其實,生理和安全基本處於物質領域;社交、尊重、自我實現則是精神領域。

(1)“康乾盛世”存在,但卻是低層次的物質領域,中國的盛世都是以“農業”為基礎,商業一興盛就亡國。每個“治世”都是基礎的“溫飽時代”

古代中國的其他“盛世”也是如此。因為清朝離現在最近、資料最多。在正反觀點下,人們提出“質疑”也就很容易了。其他被人稱為“盛世”的朝代,則很難找到什麼資料。比如康熙年間有很嚴重的人口拐賣事件、乾隆時期英國外交代表團沿途的乞丐等,似乎可以印證“康乾盛世”不存在。

然而,資料不能只看單方面,看到反面兒的就認定可以成立。例如馬嘎爾尼沿途經常遇到乞丐。這個問題第一很正常,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沒有過乞丐?第二自然災害情況,1793年二三月保定、邯鄲的大名發生旱災;七月大名發生水災,百姓開始四處逃難。

但“康乾盛世”的存在又是毋庸置疑的,它首先是縱比。對於中國朝代來說,首先盛不盛世是在民生上。例如康熙朝總共免去賦稅1億4千萬兩;同時,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為賦稅基數永不加賦,雖然,直到乾隆五年(1740年)才真正履行下去,但這個本就不容易。

同樣,其人口也是大幅度增長。從順治八年的6500萬到乾隆六年的1.04億,乾隆五十二年又增長為3億多。

(2)橫比中英也要考慮全面,中國古代社會無論宋明清都無法發展出資本主義,那是因為“農業思維”和“儒家思想”,抑制科技發展、無法滿足“流民”用工需求又不會像西方那樣依靠掠奪求發展,將問題一股腦推給清朝有失公正

一些人總拿英國橫比中國。但要知道,中國的領土和人口比整個歐洲都要大。僅以英國對中國比其實本身就不客觀。英國與整個江南地區比才算恰當。這也是我不同意所謂的橫比。因此,許多問題不能孤立地看,從古到今、從中到外多層次地對比。


坐古談今

何謂盛世?乃指一個政權內政外交均有諸多建樹,內政方面必為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昌盛;外交方面必為軍事強大、貿易繁榮、威名遠揚。 中華三大盛世當為:漢之漢武盛世、唐之開元盛世、明之永樂盛世。

漢武盛世:漢武帝劉徹所治理下的盛世。漢朝從文、景兩帝就開始了積蓄國力,直到景帝后期國力強盛。軍事上當時衛青、霍去病北征匈奴,西收河西走廊,南納百越之地,東征朝鮮、日本。經濟上開通絲綢之路,重農輕商、整頓財政、並且當時收回鹽鐵鑄造權;文化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興大學,修郊祀,改正朔,定歷數,協音律,作詩樂,建封禪,禮百神。

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所治理下的盛世,更勝於貞觀之治。唐玄宗登基後以道家無為思想來治國,政治上任用賢能,改革官制,整頓吏治。經濟上大大打擊了豪門士族,增加了政府收入。軍事上滅亡東突厥,經營西域,並且改革了府兵制,變成了僱傭兵制度,大大削減軍費開支,又讓軍隊大力發展屯田,解決軍糧的問題。據史籍記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永樂盛世:明成祖朱棣所治理下的盛世。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後勵精圖治,發展經濟,提倡文教,採取了諸多措施大力發展經濟,使得天下大治,國家富強,疆域遼闊,史載北窮沙漠,南極溟海,東西抵日出日沒之處,凡舟車可至者,無所不屆。政治上形成內閣制度,設立錦衣衛以監察百官,並且遷都北京;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興修水利,疏通大運河,減輕稅賦。軍事上明成祖多次親征漠北,南征安南,還組建了禁衛京師的三大營,為明軍對外征戰的主力。文化上編修《永樂大典》,大力開拓海外交流,派鄭和下西洋,經營南海,還派陳誠出使西域,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據史籍記載:“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賓服,受朝命入貢者殆三十國。幅員之廣,遠邁漢唐。成功駿烈,卓乎盛矣。”

再看所謂“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這一提法,出自民國初年滿清遺老編篡的《清史稿》。《清史稿》由於極力為滿清歌功頌德、仇視辛亥革命,被民國政府列為禁書,歷屆民國政府都不予承認其正史地位,因稱之為“稿”。 閻崇年等包衣奴才吹噓的所謂康乾盛世實為子虛烏有,西方主流史學界根本不承認。滿清康乾時期雖然社會經濟有一定恢復,但實際上與明末依然有巨大差距。追根溯源,滿清實為西伯利亞通古斯野人,後為沙俄驅趕,遷至明朝東北地區,被明朝政府收留,明末趁內亂入關,佔據華夏河山。入關後,極力奴化、愚化華夏民族,大興文字獄,實行嚴酷思想壓制,政治上高壓奴化,經濟上閉關鎖國,資本主義工商業遭受嚴重打壓,明朝“隆慶開關”以後近百年的對外開放格局被徹底破壞,明朝後期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被徹底扼殺。滿清康乾時期雖然人口數倍於明朝(人口增長得益於明末引進的番薯等農作物被推廣種植),然而鐵和布匹這兩項指標性的工業產品的總產量卻始終未能恢復到明末的水平。到1820年所謂“康乾盛世”結束不久,中國工業產量僅為全世界的6%。無論是總產量還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無論是在繁榮的質上還是量上,所謂“康乾盛世”都遠遜明朝,具有歷史上罕見的全面頹廢崩潰之勢。

且看西方人眼中的明朝和滿清。 明末,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這樣記載明朝中國:這裡物質生產極大豐富,無所不有,糖比歐洲白,布比歐洲精美… …人們衣飾華美,風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禮,談吐文雅。 滿清乾隆時,來訪的英國使者馬戛爾尼記載滿清中國:遍地都是驚人的貧困… …很多人沒有衣服穿… …軍隊像叫花子一樣破破爛爛。 由此可知,華夏文明在滿清時期陷入歷史最低谷,所謂“康乾盛世”根本不存在,反而應稱之為“飢餓之世”、“奴化之世”、“沒落之世”。


聊齋書生78

說實話這個問題我確實懶得回答,但是目前來看確實有人存在認知誤區。

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要先知道盛世如何去定義。從中國大一統王朝的歷史規律來看,基本上每個王朝都存在一個或者若干個或長或短歷史時期,即國內外形勢總體穩定,國內人口增加,社會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發展,社會文化經濟總體上也得到發展。這種時期可以說是治世。但是治世不等於盛世,舉個例子,西漢文景之治確實值得稱道,但是依然無法有效應對匈奴問題,所以只能是治世;康乾盛世在滿足上述條件的同時,三代君主開拓了1300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土,並用武力將周邊不少國家都打服了,用今天國際政治的話說是地區強國。當然,這裡要說明一下,盛世從來都是縱向比,而不是橫向比。

至於康乾盛世的真假,用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如果康乾盛世不是盛世,中國歷史上將不會有盛世。因為拿著放大鏡去找黑點的話,中國歷史上沒有一個盛世是貨真價實的盛世。

提到康乾盛世很多人可能只會有兩個反應,一個是疆域,一個是人口。雖然這兩點都是衡量盛世的重要依據,但是說的太多,我自己都覺得沒意思了。

我們可以看看外國人對康乾盛世的評價,是誰要橫向比的呢?



國內也有相同的研究結果。





說好的洋人筆下的康乾盛世是飢餓的盛世呢?驚不驚喜?刺不刺激?意不意外?

而且,被奉為圭臬的馬嘎爾尼的那一套言論,貌似早就被彭慕蘭給推翻了。


還有這個,說句實話,我從沒見過國內主流學術界去否定康乾盛世的。相反,倒是不少喜歡標新立異的、學藝不精的或者壓根就是雙重標準的喜歡去否定康乾盛世。

而且,洋人都願意放下“西方中心論”這一偏見了,真不知道有些蠢貨是怎麼想的。


而且,這個盛世還挺富裕,第一就是庫存銀子多,庫存銀多了隨時可以應付自然災害和其他突發事件,當然,用於開疆拓土的軍費也更充足,畢竟康雍乾三代開疆拓土都是以國庫存銀為基礎。
第二個是民間存糧多,這離不開農業技術的進步以及翻種的結果。畢竟土地是有限的,耕地更是有限的,以當時的生產力要養活這麼多的人口還有有存糧真是不容易。



更何況,清朝把前朝遺留的農奴都給解放了。

這真是“後其來蘇”
的既視感。(開個玩笑)

還有,我想談談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說實話,這麼多長壽老人,又何嘗不是社會穩定、生活水平提高的結果。

再一個,中國有句老話叫做盛世修史,清代的文化工程除了《明史》、《古今圖書集成》之外,規模最大的就是《四庫全書》。

《四庫》巨大的文化價值,而且其南方藏書的江浙三閣允許世人閱讀,實際上起到了圖書館的作用。

梁啟超先生評價清朝是“中國的文藝復興”,看來應該是源自《四庫》


至於《四庫》所禁燬書籍,呵呵,九牛一毛。而且,即便如此,也無法泯滅《四庫》巨大的文化價值。


當然,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四庫全書》
也是如此。

還得我來教學如何黑清,不行,我得開館收學費。

《四庫》文淵閣版現藏於臺灣,並由臺灣影印發行於世。

同時期的洋人有何說法,伏爾泰的評價雖說有點肉麻,但也不算錯。


而至於有人說康乾盛世是“番薯盛世”,這種沒有經過任何數據統計的P話我懶得反駁。


其實之所以有人會對康乾盛世有偏見,本質上還是偏見,這一點清史學者李治廷先生就指出過這一點。換句話說,現在很多中國人思維還停留在20世紀前30年。

另外,關於康乾盛世,主流學術界早就給了論斷

其實說實話,中國歷史上君主專制(政治)加


小農經濟(主要經濟生產方式)這種模式到了明朝就差不多走到頭了,結果清朝又給迴光返照了一番,換句話說,康乾盛世已經達到了這個模式的極致了。

所以,我很納悶否定康乾盛世的人是什麼心態。


北洋海軍陸戰隊

康乾雖盛世,全民皆奴才,聖上一言可殺之,滿清作為少數民族政權,為固國本,封殺一切不利言論,甚至連正常的建議都殘酷對待,我們姑且從乾隆時期一樁文字獄可對盛世端倪一二。

乾隆三令五申:書生不許隨便就提想法,如果地方上出現了不守本分的書生,當地軍政學大員都要倒黴,而封疆大吏們對於膽敢妄言者,一概從嚴從快上報朝廷處理。

1780年7月,廣西布政使朱椿外出巡遊,廣西平南縣60多歲的老生員吳英攔住了他的官轎,獻上文書。朱椿本以為是民間喊冤的,但等他閱完文書,臉色大變,立刻下令捆住老頭,並立即上報廣西巡撫。

文書內容並沒啥,作為將死之人,吳英可能覺得就這麼死去也不甘心,便想把自己對國家和皇帝的忠心化為這一紙策書,也不枉來此人世間,他所獻五策是:備荒、鹽政、弭盜、種煙、減僧。主要內容就是朝廷要減免錢糧,減輕底層人民負擔,各地增加糧倉建設以救濟貧民,革除鹽商盜案連坐,禁止種煙以利人民健康,裁減寺僧減輕社會負擔。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他年老疏忽,他沒有避諱乾隆的名字:“聖上遵太后之遺命,免各省稅糧,其德非不弘也……”“是聖上有萬斛之弘恩……”。

經過逐級上報,乾隆皇帝和大臣們商議之後,決定如下:李英凌遲,他的親弟弟吳超,他2個兒子,2個親侄子,全部斬立決,家族的女眷和幼子全部發配為奴。

吳英案震動天下,從此再也沒什麼書生敢大白天進言了,天下萬馬齊喑,皇帝很開心啊,當然了,禁錮是永遠不能持久的,後來,過了100年多點,大清國也就化為烏有,莫有了。


雲中史記

康乾時代,充其量不過是長期和平造就的低水平的持續穩定。康乾所謂的盛世,不是老百姓體會出來的,是清朝皇帝自己吹牛吹出來的,跟著大臣們不得不捧場,在各種奏摺中大肆宣揚本朝的成就古今第一。

歸納起來,清朝皇帝自我吹捧的理由,不外乎兩點,一是長達百年的穩定社會局面,二是開闢了前所未有的廣大疆土。這兩年東西,地盤大對於老百姓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因為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地盤再大,窮人也是貧無立錐之地,反倒要為不斷地對外戰爭支付成本,增加老百姓的負擔。

第一個理由,長期的穩定局面,比起亂世來說,確實是對老百姓有利,但這種“有利”也不可高估,因為長期的穩定造成的人中爆炸式的增長,使得中國社會的經濟狀況實際上是“惡化”的,即人均生產資料不停地“減少”,以人均耕地為例,康乾時代,是不斷地惡化的,飢餓始終是常態,康乾時代,是以飢餓的盛世。同時更嚴重的是,這造成了整個社會為了維持低水平的安定,只能打造一個死氣沉沉的吃飯經濟,吃飽飯就是最大的目的,而且吃飽的質量也是很低的,基本上沒有“肉食”消費,不過是粗茶淡飯餓不死罷了。

康乾時代,中國社會的財富增長,不是依靠技術革新帶來的生產率的提升,從而實現社會經濟增量繁榮,而是依靠低水平的重複的“積累和轉移”,用龐大的人口基數把財富量累大,然後轉移集中到少數人手中。

總的來說,康乾盛世對於后皇帝來說,是做穩了皇帝的時代,而對於老百姓來說,不過是做穩了奴隸的時代。


只愛潘多拉

“康乾盛世”是真實存在的,康熙初期平定了三蕃,鎮壓了反清的武裝力量,到中後期,國家安定,人民樂業,國力十分盛,據史書記載康熙時期是中國封建朝代中經濟最繁榮的年代,康熙也是封建王朝帝王中最為傑出,最有作為的一個皇帝,而且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長(在位60多年),因此康熙帝國也經過了一段很長的沒有動亂的發展時期。康熙帝國為大清王朝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到了乾隆時期,大清國經歷了康熙,雍正兩代帝王的努力經營,國力本身就已經很強盛了,再加上乾隆本是就是一位奮發圖強、英明、寬厚的君王,並且乾隆在位時間也很長(大約6O年),因此清王朝也度過了一段很長的安定發展的時期。在康乾盛世時期人民生活多數是幸福的,也有少數例外,那就是統治階級為了維護皇權,鎮壓漢族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在康乾盛世時期也出現了很多孩人聽聞的文字獄。


海闊天空691624

古代在盛世,它也沒現代盛世啊,古代沒有科學,古代人的思想沒有現代人開活。古代的幸福,指的國家太平。它有什麼幸福,電都沒有科技沒有,機械沒有,都是人工幹事,那來的幸福呢,。我看你還要好好學習,多多讀歷史。


王可才2本王

歷史學家往往代表了權威,但只能說是他們的觀點而已!我不認為所謂的蓋棺定論就是對的。很多事情經過美化或醜化後就失去了真相。康熙王朝是運用武力的輝煌期,滅掉了吳三桂,收復了臺灣,鎮壓了許多反清勢力……製造文字獄,殘害人民都是事實!究竟盛世指的什麼才是最關鍵的!要是從百姓幸福的角度評論那就不好講了。至於乾隆,也算是一定程度上在吃他老爸的家底。他的盛世究竟表現在哪裡還真沒有研究過。最著名的是養了一個肥肥胖胖的和珅!據說和珅的家底相當於大清財政收入的多少多少。可見當時的國力情況。也不是沒有人懷疑康乾盛世。不過,難怪,誰不會吹牛呢?


趙殿超1

如果按照現代要求去要求古代,那除了宋朝,幾乎所有朝代的盛世都跟皇漢口中的飢餓盛世沒什麼區別了,因為農業社會的生產力就那樣,人均gdp2000多年沒多大變化的,你怎麼證明其他朝代的人均gdp要顯著高於清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