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做教育中的“牛虻”

老师:做教育中的“牛虻”

我们会遇到这样一类老师,他们经验丰富、专业过硬、成绩了得,曾经的熠熠生辉足以让他们成为所在学校的“翘楚”,甚至成为招生的“利器”。

然而,重复枯燥的试题讲解、没有温度的课堂语言、师生代沟的拉锯、自我讲述的疲乏、故事语言的陈旧,使得他们逐渐接受关于“激情退却”的论断。然后,在自我关切的安慰中,他们更多地选择了退回家庭的港湾,美其名曰“家庭为重”。

做最好的老师

而李镇西老师的现实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呢?他在2006 年这样写道:“本学期我上两个班的语文课,连早自习和辅导课在内,周课时21 节!此外,我还担任着学校的一些行政工作,还有教育科研课题,还有一些推不掉的社会事务。”

在李镇西从教25 年的时光里,他告诫自己要始终“在一线”“在讲台”“和学生零距离”,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生活在讲台,我的生命在学生”。

毋庸置疑,李镇西老师已经将自己完全融入教育事业当中了,他将“做一个好老师”视作自己奋斗终身的事业,而“做最好的老师”更是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每一个接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教师都有这样一种感叹:当自己还年轻的时候,每个人都是“全能王”,感觉自己的班级只需要自己一人便足矣;而经年累月,陷入重复、机械的工作状态后,你甚至连自己任教的科目都会觉得意义不大,可有可无。有时候,你甚至认为,教与不教,效果不会有多大反差。跻身教育行列的我,对此体会深刻,文科尤其如此。

时间是教育最大的敌人

那些年,我们坐在大学的课堂上,还有很多期待,脑海中还会有很多“教育小剧场”的场景。我们会坐而论道,谈论书籍和音乐,畅想遇见自己第一批学生时的各种情景,那种职业的兴奋感会让我保有对教育的激情。

而当我们进入“教育现场”时,日常的琐碎、无序的唠叨、师生的冲突、课堂的繁复、效果的低下,一切都让我们曾经有过的朦胧想象瞬间破碎,化为泡影。

顷刻间,我理解了。原来,时间是教育的最大敌人,是教师激情、教育理想的杀手。我们长年累月在活力和创造力不足的教育氛围中自我沉溺,诚如很多前辈所言,

进入教育行业就是选择了“温水煮青蛙”的生活。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一眼看穿,毫无涟漪,波澜不惊。我们悄无声息地进入教育行业,又以同样的方式悄然离开生命的码头,辗转腾挪,最终成为命运的过客,也成为他人生命中无足轻重的一缕青烟。

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无疑是对一种职业精神的追求,是对一种教育信仰的执着,他呼唤的是由“他律”走向“自律”的职业展望,而不是教师普遍性的沦落、对生活的怨怼淹没了我们作为教师走向灵魂伟岸的可能。

做教育中的“牛虻”

我总在想,教师专注的应该是职业发展本身,在教学工作中不仅要传达知识,更需要向学生传递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让自己成为一本“浩如烟海的大书”。我们带领学生领略世界最美好的文字和最纯粹的情感,并通过精神价值的引领,使学生对现实投入更多的关注。

每一个授业者首先应成为脚下站立的这片土地的观察者。只有我们的目光时刻关注这片土地,我们才有出发的理由和向远方探寻的动力。然而,

当前在基础教育中蔓延的是一种理想的沉沦和阅读的极度匮乏,更为可悲的是,每一个身患“书籍贫血症”的人毫不自知,且固守现状,深以为乐。

兴许,我们成为不了典范,但哪怕是片刻的点缀,也会使我们拥有此时此地的意义。恰如李镇西所言:“当我放下一切名利时,所剩的不过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从容与闲适。”多么可爱的“牛虻”!

他对教育的念力和执着像是某种魔咒,让我深陷其中,亦紧随其后。感谢李镇西老师给我们指引了每一个平凡教师都能够到达的理想彼岸,而他诚然也是幸运者,因为他已经超越了一个时代。

本文选自源创图书《优秀教师的成长:关键读物》,作者程志

老师:做教育中的“牛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