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山西行

雨中山西行

(一)细雨中故地重游

时隔31年,当我再次走进校园,觉得山西师大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特别是那新生报到的场面实在是宏大,让我不由地想起我的入学和报到的情景。记得我报到那天,从火车上下来,家兄扛着我们结婚时爹妈送我的那个不大的梧桐木箱子,里面放着我的铺盖卷,我背着装有洗脸盆等日用品的网兜跟在他后面由接新生的校友把我们迎进了校园。校园中的老师和学生像是在看古董,把惊诧的目光投在了我们这对年近不惑,满身土气的乡下人身上。

本计划在安排好国平之后去运城拜谒关帝庙,可天不作美,一直在下雨。所以就改变了计划,决定绕走上党,到阳城的皇城相府转转,到长治拜会个文友,随后走新开通的“阳左”高速就返回阳泉了。

9月16日清晨,在绵绵细雨中从师大出来,到临汾的古老地标建筑鼓楼兜了一圈。思绪自然回到了30多年之前,在师大读书时,鼓楼是我们姐妹仨常常光顾的地方。那时候鼓楼上有一铸于金明昌七年(公元1197年)的大钟,足有一间房子大,所以鼓楼也名“大钟楼”。据史料记载,临汾的鼓楼始建于唐代,金代改为钟楼,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地震倒塌,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年~1399年)重修。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又遭地震塌毁,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帝西巡时发令重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又遭地震破坏,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再次重修。1948年蒋阎困守孤城,国共两军对垒,上两层被毁,留下底座。解放后做了整修,下层为十字拱顶,十字路通向东西南北四向,很宽绰,可行车马。顶上阁楼高接云天,出檐飞虹,站在檐下放眼山河,顿觉神怡心旷。鼓楼东西南北四个门洞上方那“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的题刻字迹凝重庄严,内涵言简意赅,明了地勾勒出了临汾的地理位置,让人过目难忘,浮想联翩。临汾故称“卧牛城”,相传城的四角各卧有一尊铁牛。我在临汾读书时还看见过1977年在城东北角出土的铁牛,牛卧在铁板上,两个向里弯曲的牛角特有牛劲。据出土碑刻记载,铁牛埋藏于五代之前。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掘出之后原地埋藏。后在1773年修城墙时也曾掘出,立碑后又藏于原地。地处河东腹地的临汾东倚太岳与长治晋城为邻,西临黄河与陕西隔河相望,北与晋中吕梁毗连,南与运城接壤,大运纵贯其中。整个地脉表里山河,土地肥美,物产丰富,地灵人杰,自古以来兵家必争,治家必富。鼓楼就是临汾的瞭望塔,人们看见了鼓楼,也就看见了临汾。拜别鼓楼,我们就去瞻仰号称“天下第一门”的华门。

国有国门,城有城门,院有院门,宅有宅门。门是人类建筑文明的产物,是安全的象征。北京的天安门、巴黎的凯旋门,都是世界有名的门。华门博采有关“门”的建筑精华,集历史纪念和游览观光于一体,正面三门矗立,象征尧、舜、禹三帝,直观地体现了华门是中华文明之门和根祖之门的文化主题。这临汾华门,建于2002年,是一座位于尧都旅游区中心的华夏文明纪念碑,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2万余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主门高达18米,由基座、主门及门楼三部分构成,主体工程包括大台阶、裙房、主门、阁楼4部分,地下二层,地上7层,总高50米,长80米,宽40米,高大庄严。华门由太原理工大学的赵建彬老师设计。华门设计为刚刚开启的形式,象征尧帝开启了中华文明之门。华门内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并以“源远流长、门开国盛、尧天舜日、东方巨龙、连环九鼎、天下巨联、登高望远、华门飞愿、名门博览、华门之夜”等十大景观而著称。“中国”之称始于尧,定九州,统华夏,形成了最早的国家格局,4700多年前尧建都临汾,开启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华章。我记不住写中华五千年的五百字长联,可“中华渊源五十六族水长山高同根九洲地,国门盛开二十一朝文韬武略共祖五千年”的东门联还是记住了。“中华祖坛”陈列着民族先祖燧人、伏羲、女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等“三皇五帝”的青铜雕像,尊崇祖先,就是维护我们中华民族血脉和文化的根本。“中华圣坛”陈列着奠定了老子,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孙子、韩非子等先秦诸子百家杰出代表的大型铜像,是这些圣贤哲人奠定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根基,敬奉他们就是承继中华民族悠久的思想源流和崇尚科学。“中华教坛”陈列着道教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王母娘娘和佛教释迦牟尼、观音菩萨、弥勒佛等宗教人物的大型铜像,丰富的精神追求和包融外来文化自古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信仰文化的特色。“中华神坛”陈列着玉皇大帝、送子娘娘、妈祖、龙王、财神、土地爷、关老爷等被民间百姓尊为神灵的人物雕像,上天和人间,原始古朴的思想观念,秀出了中华各民族丰富灿烂的神话境界。“乾坤大厅”里陈列着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著名文献、重大发明和重要人物。大厅的八根石柱,叫“八卦柱”,每根石柱代表一卦,体现了中国最古老的文明和最原始的文化形式。位于大厅中央的水晶球直径7.5米,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水晶球,透过球体可以俯视中华大厅。大厅东西两侧的四个大型书架上分别陈列着中国有史以来哲学、历史、文学、科技、军事、地理、科学、艺术、宗教各种经典名著,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经典宝库。门隙两侧分别陈列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使用的矛、越王勾践使用的箭以及戟、钺等古代著名兵器,与两侧经典文献相呼应,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气壮山河的文武之道。大厅南北两端分别陈列着万里长城和京航运河立体铜雕,展示了中国古代举世无双的军事工程和水利工程,大厅中央陈列着秦代战车和郑和航船,展示了中国古代陆地和水上的交通工具。四周三十二件青铜雕塑,集中展现中华民族重大发明和重要人物的艺术珍品。取火、凿井、农耕、制陶是上古时期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造纸、印刷是文明世界的四大发明;孔子、孙子、屈原、司马迁为古代四大文化先圣;师旷、王羲之、吴道子、关汉卿为古代四大艺术大师;鲁班、贾思勰、黄道婆、李时珍是四大民生巨匠;张骞、玄奘、鉴真、郑和为四大外交名人;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康熙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四大盛世明君;文成公主、岳飞、郑成功、林则徐则四大民族英雄。这三十二尊群雕造型逼真,浑然一体,在全新的文化时空中,生动地展现了中华民族自远古以来的文明成就和民族精神。站在楼顶,举目远遥,东边可以迎看日出,西边可以俯瞰汾河,南面是一望无际的田园风光,北边是繁华的临汾市区,四周风物尽收眼底。俯视大地,居高临下,仰望天宇,心遨八方。登临华门,昼能遥览河山,夜可观测天象。远眺近观,仰望俯瞰,都禁不住让人心旷神怡意境高远。华门顶部的阁楼叫“门祖阁”里陈列着中国的“门祖”和“门神”文化。半坡“有巢”,“居而生屋,屋必有门”,门是平安的象征。神荼和郁垒,白脸秦琼和黑脸尉迟恭守门驱邪招祥祈福,真是“开开闭闭一瞬间,进进出出五千年”,“进出有道勿忘思门祖,起居无忧安身何不惜门神”。位于阁楼中央的是一尊青铜八卦愿珠,借中国阴阳八卦文化和门祖门神之灵气,您可以旋转分布八个方向的“愿珠”,寄托对天、对地、对国、对家、对人、对事的美好心愿。

但愿伟大的祖国国门内外安宁,尧天舜日常在,巨龙升腾,九鼎吉祥,国泰民安。在观光华门的过程中,我们边读介绍边观赏,其中的内涵太丰厚了,实在记不周全。秀青给我们拍了照片。因为天下雨,要赶路,所以就没有再到尧庙其他景点去参观。

(二)大雨中走过襄汾和侯马

雨中山西行

在临汾读书那两年,愣是没有去丁村看看。这次天下大雨,又没有去成。实在是遗憾。从网上知道,丁村文化分布在襄汾县丁村汾河东岸的第三阶地上,是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1953年发现,1954年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发掘,发现含有旧石器和动物化石的14个地点,获得了3枚“丁村人”牙齿化石,2000多件石制品,27种哺乳动物化石。1958年裴文中、贾兰坡先生对石制品进行了深入研究,出版《山西襄汾丁村旧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确立了“丁村文化”的命题。1976年以来,又多次进行了调查和发掘,发现了数十件石制品和一块幼儿顶骨化石,新发现旧石器时代地点12处,分别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中、晚三个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存,称之为“新丁村文化”,目前可以确认的共包括31个地点、5个文化层的遗址群。进一步扩大了对丁村文化分布范围和内容的了解。遗址以丁村为中心,北起襄汾县城,南至柴庄火车站,全长11公里。遗址中出土有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伴生的动物化石。人类化石包括三枚牙齿,其形态介于北京人与现代人之间,在人类发展史上属早期智人阶段。在丁村各地点发现的2000多件石制品,原料95%为角质岩,以石片和石核最多。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大部分石片均有使用痕迹,很少进行第二步加工,多以碰砧法制成。石器类型有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和石球等,其中厚三棱尖状器为其所特有。丁村石器类型区别较明显,有些尖状器修整得较平整,部分石片较规则等,表现了丁村石器的进步性。但以单面加工为主,尖状器数量较大,而且保持着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的特点。与蓝田人文化与匼河文化有较密切的关系。把网上读来的这些知识收集在这里,总还是想亲自去丁村的实地看看,与家乡昔阳县东冶头村古城出土的遗物做一些直观的比较。人能够活到老学到老,也是一种幸福。我想得到这种幸福。也许只是一个梦。但有梦总比没有梦好。

过了襄汾就是侯马了。侯马市位于山西省南部汾河与浍河交汇处,东邻曲沃,西接新绛,南连闻喜,北靠襄汾,处于临汾、运城、晋城三市及晋、秦、豫三省的三角中心位置。从侯马开始就改向东行了。记得我在师大读书时,在侯马邮电学校读书的尹长青和在襄汾当兵的马瑞成都到师大看过我,她们都是我在平定城里学校教过的学生。特别是记得在襄汾当兵的堂妹李瑜芳的丈夫贾拉和利用周末到临汾陪我去洪洞县苏堡村寻找病故在那里的我的三外公的遗骨的艰苦经历。大热天,公共汽车行走起来尘土飞扬,两个人都晕车晕得吐了。好不容易找到了三外公的养女家,正在吃中午饭的人听说我们是来寻找“毛老汉”的,就不客气地把我们挡在大门外了。不用说给饭吃,就连水也不给喝一口。理由是“毛老汉死了,他没有留下一顶点财产。你们快走吧”。我们在村外坐下缓口气,与过路人交谈,才知道那一家是怕我们是来争三外公的遗产的。我们再三解释,说我们是毛家的外甥女,不是来争遗产,是来寻找老人家遗骨的。对方才告诉我们三外公的养女早已嫁到永乐村了,三外公是在看望他养女的路途中跌倒在路边的水渠里故去的,遗骨埋在永乐。得到了确切的消息后,我们快去赶返临汾的公共汽车,到了临汾,贾拉和立马去赶往襄汾的车回军营了。等我回到了师大宿舍,大姐和三妹看见我满脸的尘土和满身的疲惫说:“怎么成这个样子了?遭劫了?陪你的大兵呢?”我用手指指杯子,她们给我倒了三杯水,等我喝下去,才说上话来。要办的事有了着落,纵然忍饥挨饿,也还是令人欣慰的。其实最应当感谢的是中文系成人班的洪洞学弟贾海玉。吃饭的时候我们坐在一起闲聊,我说我有个外公早年离家出走,失落在了洪洞地面上,大概是死了,也不知道埋在哪里?那位学弟问:“姓什么?”我说:“姓毛。是个民间艺人。爱热闹,据说年轻时当过眉户戏班的班主,公私合营之后落魄了。老人家长于做民间雕版版画。记得我年幼的时候,他还带着他亲手制作的作画雕版回到过我的二外婆家。学大寨红火那几年,也回去过,但他受不了学大寨的苦,就又回了洪洞了。后来听舅舅们说老人家死了,也不知道死在什么地方了。”海玉学弟说:“毛老汉。我听说过。我回洪洞时帮你问询问询”。正是在海玉学弟的帮助下,我和家兄才找见了三外公的养女,而后由我带着表弟秀琴、计明舅舅和素林舅舅等人才把三外公的遗骨从洪洞县收回安置到了东冶头村赵家会的毛家祖坟。一路上,我给他们讲这些曲曲折折的故事,大家都总觉得人活在世界上,虽然说所要经历的事情都很难料,但该做的事情好像老天爷在冥冥当中早已安排好了。只不过总得让你经历经历那些必须经历的磨难。寻找三外公的遗骨,许是老天安排我在求学的过程中当做的一件大事。毛家养育了妈妈,恩重如山,命运我遣使去临汾读书,给了我一个替代妈妈还报毛家养育之恩的一个机缘。是天意应允和佑助我办的一件应当办的事情。也庆幸自己没有偷懒和逃避。如果怕苦怕累怕花钱不去寻找三外公,那恐怕会让自己在良心上一辈子受谴责。当把知恩还报的心愿变为行动后那种欣慰让人感到自信和幸福。妈妈在天有灵,她也会高兴的。家兄说:“你应当去洪洞谢谢那位学弟才是”,我说:“等对机缘吧。”

(三) 阵雨中游皇城相府

雨中山西行

雨,紧一阵慢一阵,不停地下着。走过沁水,到了阳城地面,我们冒着阵雨游了皇城相府。皇城相府距阳城县东北约20公里处,亦又称“午亭山村”。是清康熙王朝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的故居。相府北枕樊山,西临樊溪,依山就势,随形生变,鳞次栉比,是一组别具特色的明清城堡式官宅建筑群。“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巍然城堡,雉堞林立,旧院古宅,错落典雅。绮丽的自然风光与古朴的人文景致交相辉映,构成了皇城独具魅力的风采。据有关资料载,陈廷敬(公元1638~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中进士,由翰林院庶吉士、日进起居注官、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内阁学士、礼部侍郎、工部尚书、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吏部尚书,直至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拜文渊阁大学士。为《佩文韵府》《康熙字典》的总阅官。康熙皇帝对他极为器重,曾多次赐诗、赐联、题字。比他年长的康熙帝在花甲之年,为他御题“午亭山村”匾额和“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联,以褒奖他的功德。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四月,陈廷敬病逝,享年74岁,康熙特命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率满汉文武大臣前往祭奠,遣官护丧,归葬故里。御赐挽诗,其中有“世传诗赋重,国典玉衡平”的句子。陈氏为明清文化巨族,科甲鼎盛,人才辈出。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公元1501~1760年)间的260年中,共出现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并有9人中进士,6人入翰林,38人走上仕途,奔赴大半个中国为官,并且多人政绩显赫,百姓称颂。在康熙年间,陈家居官者多达16人,出现了“父翰林子翰林父子翰林,兄翰林弟翰林兄弟翰林”的盛况。建于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是陈氏家族显荣于清的发端标志。建于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的四柱三楼式石牌楼则是陈氏家族鼎盛于清的历史遗迹。仿木斗棋屋檐,正脊两端吻兽,脊刹麒麟刻工精致,结构庄重,设计雄伟。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的浮雕栩栩如生。正题为“冢宰总宪”,“冢”读zhǒng,本义是坟墓的意思,代表高地,隐含权位。“冢宰”亦称“太宰”,周时官名,为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以及少师、少傅、少保九卿之首,“吏部尚书”亦称为“冢宰”。“总”为“聚合、概括、主要、为首、最高”等意思。“宪”是法令的意思。笔者认为有“榜样”的含义。“一门衍泽 五世承恩”的柱刻苍劲,陈氏一门的官职及功名尽刻其上。御书楼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为炫耀其陈家皇恩浩荡而特建。据新编《晋城金石志》载,该楼建成时,上有康熙帝御笔亲书赐陈廷敬及陈壮履诗近二十首、楹联四副和其它题记等,潇洒飞逸蔚为壮观。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的匾和联了,仅此,还是原来之实物。相府内城有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的堡楼“斗筑居”以及不同年月修筑的风格大同小异的河山楼、陈氏宗祠、容山公府、御史府、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藏兵洞等建筑。相府中正屋、书房、花园、亭阁、水井、小桥、碾磨一应俱全,简洁古朴典雅,布局奇巧,天井四合,采光合理,藏风聚气,雕龙画凤,院落互通,梯道连接,进出方便。纵观皇城相府(午亭山村),总面积36580平方米,有大型院落19座,房屋880余间,设9道城门,四通八达,有关设卡,内外连环,城墙总长1700余米,平均高度12米,宽2.5~3米不等,城楼、堞楼、角楼相互关照,垛口星罗棋布,可守可攻,防御坚固。文字材料中说“整个皇城,包括内城斗筑居和外城中道庄从整体平面来看,似一头北尾南首的神龟”,我却难以领略到那种的意境。大概还是不熟悉的缘故。从皇城相府出来,觉得明清时候官吏的居所够排场的,假如不被破坏,留下来就成了文物了,到了改革开放的今天,后人还可以买门票赚钱。如今当官的豪宅也比比皆是,但能够寿命几何?又能够留给后人多少人文价值?

一直在雨中行走,上上下下的,难得秀青和六弟对我的耐心照顾。家兄向来为我慷慨,把相府中书摊上能够买到的有关陈廷敬和皇城相府的书籍和资料都给我买全了。我说:“花冤枉钱!瘸腿老婆读不动书了。”他说:“读书用眼不用腿。只要你脑袋不糊涂就行。”我给孙女如愿买了一个俄罗斯套娃做留念。这次观光很可能会让病腿的病情加重。不过总是了却了游皇城相府的心愿。特别是家兄,他早有夙愿到皇城相府一游,今天总算达到目的了。

(四) 到长治拜谢文友不遇

雨中山西行

(五)冒雨返回阳泉

雨中山西行

等我们上了“阳左”高速,天已擦黑。因为是新路,车少了,路就显得宽了,走起来特别畅。路况是好,但路两边光秃秃的,少有绿意,不很高峻的山陵上黄土裸露,有些荒凉。六弟在用心驾驶,我有点瞌睡了。正迷糊着,家兄说:“快醒醒,看东寨的灯光。”我一激灵,透过左边车窗一望,果然看见了一簇簇状如星辰的灯光,闪闪烁烁,挂在天边,仔细一辨认,确实是东寨村的灯光。因为东寨村人祖祖辈辈依山而居,那灯光不是一片,而是一坡。阳左高速上的大寨服务站,就设置在东寨村的对面。我们大概是行走在东寨村东面的高架桥上,桥很高,也很长,要是在白天,东寨村就尽收眼底了。在黑夜了,自然看见的只有家家户户的灯光了。在昔阳的旧社会,有“担了东寨水,锄了库城地,打了皋落柴就是好长工”的说法。理由是东寨村的财主家住在高坡之上,水井在坡底下,上坡的路陡峭弯曲,十分难走,长工担起水桶,没有可放下来歇脚的地方,必须一口气担到家里,没有一身好气力,那担水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库城的地脉很好,地垄长,半天也锄不不到头,当长工锄地,必须锄到地头才能够歇息,没有一付好的身子骨,那锄地的活计也时干不了的。皋落村山大沟深,把柴打好后要担回家里也不容易,没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给皋落的财主家是打不回柴的。所以一般的长工谁也不乐意揽这三样活。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我在东寨村教过书,那时候,东寨村既没有照明的电灯,也没有自来水,学校就设立在村庄最高处那王举人家的祠堂里。所以也有过“担东寨水”的体验,即使东寨的路宽了,我担起水来,也总得在半路上歇几次。那时候学校也在学习大寨,村村普及初中教育,东寨村学校的第一个初中班就是我招起来的,学生上学不交学费,全靠师生勤工俭学维持。我们一周七天,其中4天上山割条编装苹果的篓篓,3天上课,没有星期日的观念。在我调离东寨学校那一年,学校靠师生勤工俭学赚下的钱通了电,结束了靠煤油灯照明的岁月。我在东寨村教书时,爹从东冶头村步行去看我,曾指着村前的大山说“妮,你看这村子的前山多好!平如书案,所以这个村子是个是出文人的地方。”怪不得东寨村在满清时出了老、小举人,到了民国年间还出了书法家王谷。我知道爹的意思是鼓励我在东寨安心工作。

艰难成就了我们师生之间的友谊,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们至今还与我保持着联系。《东寨村志》主编王科州、李恩柱还特意向我约稿,要把我写的《东寨八景》和《东寨王谷 其人其诗》收进村志里。艰难也成就了我的人生,当我年过花甲退休之后,回望我的从教之路,东寨村的那段实践,确实为我的教书生涯奠定了基础。所以,在车走过东寨时,尽管是在夜行中,可40多年前的学校和学生的样子都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岁月能够磨损人的体貌,但风化不了雕刻在人心里的印记。望着东寨村那满坡的灯光,我祝福东寨这个古老的文明山村,越发展约好。

我还在遐想当中,车子穿过灯火通明的王家山和立璧隧道,不一会六弟说“下高速了。”左顾右盼,仔细辨认,方明白车在平定转盘里出来了。阳泉至左权高速路的开通,确实近了很多,也快了很多。以后回昔阳有了高速公路可走了。他们先送我们回阳泉。到家,侄女晋丽已经给我们做好了面条。六弟和秀青匆匆忙忙吃了点饭才往平定的家中返。这次出行,六弟最辛苦,我们都可以休息,而他手握方向盘,一旦上路就丝毫不得松懈。这次把他们的儿子冯国平送到山西师大上大学去了,路上匆忙,顾不上思念,等他们回到家,一定会想孩子的。我们倒是好,跟着他们冒雨从临汾出发途经阳城返回阳泉,做了一次不寻常的旅游,真该感谢六弟和秀青。洗涮休息,享受着家里的温馨,很快就进入了梦乡。秋雨还在窗外不紧不慢地下着,但愿明天是个爽朗的晴天。

雨中山西行

雨中山西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