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稱帝后,救命恩人上門為何被斬殺?

菜蟲~

歷史上凡成大氣候、成大事業的王公諸侯乃至皇帝,沒有哪一個不是天時、地利、人和都一齊湊巧幫他所至。然而,俗話說,“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史上凡成大事業者,又沒有哪位沒有沾過這句話的光,倘不如此,在關鍵時候便會被機遇放棄、被時勢拋開、被失敗淹沒。很多人正因為手段毒辣,六親不認,才有了最後的輝煌。然後,寫史者為尊者諱,把那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一筆勾銷,皇帝就變成了君權神授、奉天承運了。

劉邦的救命恩人是誰?多了去了。不過這裡是指丁公。丁公何許人也?丁公即丁固,薛縣(今山東滕縣)人,是季布的弟弟,與季布同母異父,季布的父親很早就去世了,母親再嫁,便生下丁固。秦末的時候,丁固也同兄長季布一樣,加入了項羽的軍隊,成為了項羽手下一員部將。

前202年,劉邦登基,是為漢高帝。劉邦當上皇帝后,便開始大肆搜捕項羽殘餘,季布是大將,被到處懸賞捉拿,季布想討條活路,因此託人找到劉邦近臣夏侯嬰,在夏侯嬰的活動下,得到了劉邦的赦免,還任命了官職。在改朝換代之際,季布也是朝秦暮楚、賣身為奴“成功人士”之一。

丁固對劉邦的恩,大家想必知道,那可是救命之恩。前205年,漢王劉邦組織了一支56萬之眾的諸侯聯軍,趁項羽北伐齊國之機,進攻項羽的楚都彭城,結果項羽率3萬軍隊南下,打得劉邦大敗虧輸,劉邦身邊最後只剩下幾十個護衛,被丁固率領的軍隊包圍了,在這關鍵時刻,劉邦向丁固乞求道:“丁公,你我都是賢者,應當惺惺相惜,請刀下留人,放我一馬。”丁固一聽,竟果然把劉邦放走了。這裡,劉邦不但保住了性命,後來還得以東山再起,最終當上了皇帝,你說,丁固對他,是不是恩重如山?

然而,當後來丁固聽說季布遇赦封官的消息後,立刻趕到洛陽,拜見劉邦,盼望著劉邦知恩圖報。然而,劉邦不僅不記丁固的恩,反而讓人把丁固綁了起來,捉到軍前給斬殺了。劉邦作為皇帝,百官表率,救命恩人上門卻為何要斬殺呢?斬殺丁固前,劉邦當著眾將士的面說了一句話,他說:“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他把項羽失敗的原因,歸咎於丁公的不忠,自己作為皇帝,對於不忠之人,就一個字:斬。

劉邦這人很怪,同是項羽部下,季布能放而授官,恩人丁固卻綁而殺之,這不矛盾嗎?其實不然,寬容季布,是給項羽的殘部開闢一條招安的通道,季布忠於前,而投靠劉邦是在項羽再無迴天之時。但對丁固不能這樣,丁固是不忠於前,項羽的滅亡,就是因為有很多人像丁固一樣不忠的人,現在,漢朝剛建立,正是天下歸心之時,如果這時饒了一個朝秦暮楚的人,會影響人心向背。儘管殺丁固會要擔殺恩人的罵名,但在殺恩人與縱容不忠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因為殺丁固,有利於人心和江山。

殺恩人丁固一事,足見劉邦心裡的聰明和眼光的長遠。滿懷希望的丁固,最後卻送肉上釘板,自尋死路。倘他泉下有知,對自己投靠劉邦的行為,恐怕腸子都要悔青了。


帝國的臉譜

劉邦殺掉的這個救命恩人叫丁公,為什麼要殺,要講清楚這個前因後果,我們必須將丁公和另外一個人聯起來講,才知道劉邦是多麼的高明。

跟丁公合起來講的這個人,就是季布。

古語說,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古語中的季布,就是眼前的季布。季布初為項羽屬將,《漢書》上說,季布替項羽率兵對打漢軍時,“數窘漢王”,可見季布在戰場上對劉邦是相當不客氣的,搞得劉邦極為鬱悶。於是項羽一滅,劉邦便發文告天下,重金賞購季布,如果敢有窩藏的,就誅他三族。

當時季布逃亡在外,先躲在周家,周家又把他送到朱家。 朱家是當時著名的大俠,善待季布,讓季布好吃好喝,然後親自上京城去找人,救季布之困。

朱家找的這個人是誰呢?就是長年替劉邦駕車的夏侯嬰。朱家告訴夏侯嬰,說劉邦求季布這麼急,難道就不怕他逃跑到南方當山大王麼,真這樣的話,那就等於資助敵國,不利漢家天下呀。你不如把這個道理告訴劉邦,讓他赦免季布。

在漢朝歷史上,夏侯嬰是個老好人,從來只見他救人,極少見他殺人。於是他就去找劉邦,做了一通工作。劉邦似乎想通了,果然就將季布赫免了,然後拜季布為郎中。

季布被劉邦赦免的消息頓時傳遍天下。 這時候,丁公出現了。

丁公是什麼人呢?

他是季布母親的弟弟,季布應叫他舅舅吧。他認為,季布當初數辱漢王,漢王不但放過他,還給他封官。而我丁公當初在戰場上放過漢王一馬,我要去找他,他應該感激不盡吧。

丁公是什麼時候放劉邦一馬的呢?這個事情要講彭城之戰講起。

眾所周知,劉邦曾率諸侯五十六萬兵殺入項羽大本營彭城,並且想設宴高歌。項羽聽說後,率三萬騎兵殺回,將劉邦數十萬大軍打得鬼哭狼嚎。

劉邦逃出彭城西時,當時率兵追殺劉邦的人就是丁公。 當時劉邦跑得真急啊,連自己兩個親生孩子都踢下車去,還覺得車子跑得不夠快。當丁公即快要追到面前時, 劉邦突然昂頭對他喊道 :“兩賢豈相顧厄哉?”

這話翻譯過來就是,咱們都是賢人,賢人何必為難賢人呢?

丁公估計平生沒受過什麼領導的誇獎,見劉邦稱他為賢人,就勒馬而立,放劉邦走了。

按正常人的思維,這個被放一馬的恩情劉邦要報的。 如果我們用正常人思維稱量劉邦,那就不是真正的劉邦了。

丁公一到,劉邦非但不感激,並且馬上叫人將他綁了在軍中游行示眾,然後公開說道:“丁公為項王臣屬卻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項王失去天下之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當初丁公將劉邦殺掉,項羽的天下就不會被他劉邦搶了。

說完,劉邦就斬了丁公,又公開說道:“如果想學丁公的,就是這個下場!”

季布丁公,這一放一斬,倍顯劉邦役人之術。放季布,彰顯的是他寬容之懷,斬丁公, 警示的是隻有忠誠他劉邦有才出路,任何想賣主求榮的,都不得好死。一軟一硬,恩威分明,處理得多麼巧妙恰當,堪稱帝王經典謀人之術!


月望看歷史

這件事雖然《史記》一筆帶過,卻最能說明劉邦的權術。

劉邦當年在彭城一戰中,被項羽打得落荒而逃,十分狼狽,只能西逃,結果被項羽手下大將丁固追上。短兵相接,劉邦命懸一線,無奈中只好求饒,對丁固說:賢人何苦為難賢人呢?

丁固一時心軟,將劉邦放走。

待項羽死後,劉邦一統天下,丁固心中想著自己對他有恩,便來投奔。誰知劉邦將他捆著遍示手下將士,說:

這個人為人臣子,不忠心為主,這就是項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啊!然後將丁固斬首。

看上去多麼漂亮而又正當的理由啊,那我們不禁要問了:

你忘了當年鴻門宴前通風報信的項伯了嗎?

項伯難道不是為人臣子?項伯難道忠心為主了?

要說背叛項羽,項伯比丁公做得更為過分。通風報信不說了,鴻門宴上還舞劍保護劉邦,當項羽要烹殺劉邦父親時,又好說歹說勸阻了下來,最後還殺掉英布老小徹底逼他投向劉邦。

那麼項伯的結局呢,非但沒有因背主而被殺,反而成為劉邦的功臣,被賜姓劉。

項伯和丁固,同樣都是劉邦的對手,同樣都救過劉邦的命,然而結局卻是一個封侯,一個被殺。原因何在?

可見你是什麼樣的人並不重要,劉邦需要你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才最重要。他需要展示自己的寬宏大量時,你就是棄暗投明的項伯;他需要展示威嚴,警戒手下忠心於自己時,你就是背主不義的丁固。

在權術者心裡,每個人都不是獨立的人,而是可資利用的棋子。


東土大唐三俗和尚

首先,我先將此事的來龍去脈說清楚,也就是說這個救命恩人是誰,他怎麼救了劉邦?然後再分析劉邦為什麼殺了這個救命恩人。

楚漢之爭中,劉邦率領56萬諸侯聯軍牛逼哄哄的進攻項羽的大本營彭城,誰知被項羽率領3萬大軍殺了一個回馬槍。半日之內,項羽率軍殺得劉邦大軍丟盔棄甲,覓子尋爺。如此懸殊的兵力對比,項羽在半日之內速勝,而且是大勝,堪稱軍事史上的奇蹟。



劉邦本人更是落荒而逃,狼狽不堪,甚至在逃跑過程中將自己的親生孩子踢下車去,還嫌馬車跑的不夠快。人啊,在生死存亡的關頭最易暴露本性,平日裡那個寬容仁厚的長者死哪去了?劉邦真是一個國寶級的好演員,鑑定完畢。

當時在後面緊追不捨的人叫丁公,項羽手下的一員大將,眼看就要追上了。劉邦大喊:‘’兩賢豈相顧厄哉?‘’意思是說,好漢何苦為難好漢?這丁公估計一輩子也沒聽過什麼奉承之言,如今有人稱讚自己為好漢,不禁沾沾自喜,飄飄欲仙,竟然引兵而去,放了劉邦一馬。

所以,劉邦的這個救命恩人就是丁公。說完這個人,我們還要說另一個人,有比較才有深度,才會看的透。這個人就是季布,沒錯,就是那個‘’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的季布。他是丁公的外甥,也是項羽麾下的一員大將。



彭城大戰中,季布也把劉邦追的夠嗆,只恨爺孃少生兩條腿。劉邦登基稱帝后,懸賞緝拿季布,季布東躲西藏,後來夏侯嬰做了老好人,在劉邦面前美言了幾句,劉邦不僅赦免了季布,還封他做了官。

季布重見天日,沐浴著大漢的陽光,想想那個酸爽的滋味,能不令尚在逃亡之中的丁公心癢癢嗎?當年若不是我丁公英雄惜英雄,你劉邦能有今天嗎?季布尚能得到如此厚待,那我更不消說了。

抱著這樣的心態,丁公主動求見劉邦,誰知劉邦翻臉不認人,命人將他拿下,準備處死。丁公一臉懵逼,不封官也就罷了,還要殺我,難道你忘了當年放你一馬的恩情了嗎?劉邦給出的理由令他叫天不應,叫地不靈,只能怪自己當初同情心氾濫,不,應該是犯賤。‘’丁公為項王臣不忠,使項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於是,丁公就跑去閻王爺那裡報到去了。



不僅如此,劉邦還昭示天下,有誰敢效仿丁公,必人頭落地!殺一儆百,借力打力,劉邦這招高啊。丁公和季布這舅甥倆一殺一用,一死一生,兩種完全相反的結局,令人嗟嘆不已。劉邦為什麼這麼做,道理很簡單,就是要昭告天下,大漢王朝器重的是忠心無二之人,像丁公這樣隨風搖擺,毫無立場的牆頭草,即使對我個人有恩,也絕不留情,必將殺之而後快。往大了說,這是劉邦用來鞏固統治的一種手段。

這種殺恩做法,可謂生猛,不但沒有受到非議,反而威懾天下,傳為千古美談,成為帝王馭人之術的經典教材。

除此之外,我認為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劉邦的心理作祟。此時的劉邦已經貴為九五之尊,他一見到丁公,就會想到黑暗的過去,當時自己搖尾乞憐的慫樣,這是一種奇恥大辱,所以才對丁公痛下殺手。嗯,以上這段有些以今猜古了,畢竟當時劉邦殺丁公是一種什麼樣的心理,也許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今人和古人同樣是人,人性是相通的。


西嶽頑石

題主所言應該是指的丁公被劉邦所殺一事吧?那麼這是怎樣一起事件呢?

丁公本名丁固,是秦末薛縣人,說起來他還是劉邦稱帝后的西漢名將季布的同母異父的弟弟,可他和季布的人生境遇幾乎正好相反。

季布因信守承諾而被時人評價為“千金易得,難求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金”的來歷。楚漢相爭時期季布和丁固都效力於項羽,季布甚至幾次三番逼得劉邦走投無路。劉邦稱帝后出千金懸賞捉拿季布,並下令有膽敢窩藏季布的論罪要滅三族。季布逃到當時著名的俠客朱家府上避難,朱家為救季布特意去拜訪了西漢開國功臣汝陰侯夏侯嬰向他闡述道:“兩軍交戰各為其主,季布受項羽差遣完全是分內之事,如今天下以定,正該向天下示以仁德。此時若捉拿季布只會顯得自己器量狹小,斤斤計較於私人恩怨。”劉邦儘管是草根出身,但此人的情商的確很高——儘管一開始被仇恨衝昏了頭腦,可聽了夏侯嬰的進言後也認定季布是盡忠職守、信守承諾之人,於是就赦免了季布以顯示自己的寬宏大量。

聽說季布被赦免後丁公主動找到劉邦要求加官進爵,而他的理由是:自己和季布儘管都曾效力於項羽,但季布幾次三番逼得當時的漢王走投無路,如今尚被赦免;而自己對劉邦是有救命之恩的:公元前205年劉邦在彭城之戰中大敗而逃,丁公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劉邦,在戰鬥過程中劉邦對丁公說:“兩條好漢難道為什麼要相互爭鬥?今日我劉邦若死,將軍就不怕落個兔死狗烹的下場嗎?“丁公聽了這話就撤兵解圍了。劉邦稱帝后丁公以此為由要求封賞,結果劉邦把丁公帶到軍隊中游行示眾說:“丁公作為項羽的臣子卻不忠誠,讓項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於是劉邦殺死了丁公並說:“讓後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公!”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丁公呢?原因可能有兩方面:其一亂世之中臣子對主公的忠誠度是極低的,所以楚漢之爭中劉邦和項羽互挖牆角,只不過在這場挖牆角大賽中劉邦最終勝出——原屬項羽陣營的韓信、英布等人都相繼投入劉邦陣營。隨著劉邦的江山日益穩固就有必要強化臣子們的忠君意識,殺丁公就是為了強調只要你敢心懷二心即使是我劉邦的救命恩人也必死無疑;其二劉邦彭城戰敗本就不是什麼光彩之事,丁公居然大大咧咧就此事討要封賞,以他這樣的個性恐怕言語禮節上也不會太周到,也許完全就是以劉邦的救命恩人的身份直接索要封賞,既如此索性安上一個背叛舊主的罪名殺人滅口永絕後患。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從草寇野兵到功成名就當上帝王后,就有剿殺部分功臣的“嗜好",甚至連救命恩人也不放過呢?這個還真得從人性的固有弱點上去解析一下 :

漢朝的孔融能讓梨,不是他本身就有多麼高尚(畢竟他還只是個孩子啊),而是中國封建儒家思想德孝化教誨的結果 !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有句剜骨名言 :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 在懷柔的"杯酒釋兵權"小計中,也突出了一部分世人的自我獨立性。很多時候,道德與私慾相比,就顯得太渺小了啊。所以,後來就有了《道德經》、《三字經》等來約束和教誨國人啦…而我認為 : 人之初,性本惡…也是在強調

儒家思想的教誨性,讓人去變 善 了。

朱元璋從和尚到將軍,是在多方同鄉好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有輝煌地位;最後榮升為帝王,也是在各路心腹的拼力廝殺中得以實現的。作為帝王的他,為了彰顯自我威嚴、凸出最大權力和利益,朱老先生還是不忘剷除異己,摒棄同鄉,清洗功臣,重修(編撰)自我(朱重八和和尚的渾名就戛然而止了),以維護其最高統治地位 !真所謂是 : 用則貴,不用則廢;狡兔死,走狗烹…

唐太宗李世民雖然能夠納(是採納,不一定是去堅定實行)諫、寬以待臣,但也是為其江山能夠長存永固,只不過是轉了個彎、玩了個障眼法罷了。不然,他天性仁慈,就不會有玄武門之變,滅了他的二同胞兄弟 !後來的帝王將相也深諳此道 : 阿哥與太子互鬥,皇帝與臣子相持(殘)…都是固有人性的自私與貪戀在作祟。而某些粉飾,多是出於某種時局的需要 !

說又說回來,在歷盡血雨腥風之時,在爾搶吾奪之中,在互相傾軋之間,在生死存亡之際,人的心靈和道德已被衝擊得驚悚不堪;每一個從戰火中浸染出來的將帥,都會不自覺地想到了晉升(權利)…否則也不會拼著寡命去奮勇前行 !而沒有一定隱忍和霸道的人物,是"熬"不到將相或帝王的 !

作為草民級、"流氓”式的劉邦,出道於一個非常陳舊的時代。在群雄共同顛覆首個帝國一 一秦朝中,他親自參入了各派慘絕人寰的廝殺,骨中裡就生就出一種暴戾;在楚漢相爭中,劉邦集團最終"熬“得了江山。劉邦在坐居帝位後,他本能地意識到 : 天下乃劉氏之天下,非劉氏子孫而不能立也 ! 所以後來也分封了很多劉姓王。為了能讓子孫更好地獨霸江山,減少不必要的鬧騰,劉邦在謀士的"指引"下,果斷地鏟剿功臣,極盡一切可能地收繳權力(兵、政等),甚至連左膀右肱也不容"溜走”,遺留下救命恩人,也終將是後患無窮啊 ! 誰叫他"知道"的太多了呢?所以說,就劉邦的秉性和出身,去斬殺救命恩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


zhangjun-8

只因 “自古伴君如伴虎,你我皆為一棋子!”


彭城大敗,放虎歸山之恩人也

公元前205年,劉邦聯合各路諸侯共計50萬大軍,趁項羽向東平定齊國叛亂時,舉兵攻打彭越,項羽率3萬精兵,返回彭城,由西向東,給與漢軍突然的襲擊,漢軍亂作一團,被項羽在彭城斬殺近10萬餘人,此戰展示了項羽,天才般的軍事指揮才能。劉邦大敗,舉兵撤退,項羽一路追擊,可以說是全軍覆滅,其父,其妻都被楚軍俘虜,太落魄了


逃亡之際,項羽麾下武將丁固率軍追擊,本可以擒拿劉邦,徹底將其殲滅,怎奈劉邦一句"賢人何苦為難賢人”,加上丁固考慮漢王劉邦的實力,動了小心思為自己今後留一條後路,就放走了劉邦,讓劉邦能夠返回漢地,重整旗鼓,最終挫敗項羽,得到天下,可以說丁固是劉邦的再生父母,漢朝的一大開國功臣。

那為什麼劉邦要殺丁固,我認為原因有四:

統治初期,殺雞儆猴:

漢朝建立初期,穩定江山是第一要務,非常忌諱朝中人心不穩,而當時丁固在放過劉邦時,就是留有私心,典型不忠不義之人,是該殺之臣,劉邦藉此機會,殺一儆百,並告知天下,項羽正是因他丁固二心而亡,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讓朝臣明白了,就算你救國我劉邦,只要你對我對漢朝有二心,都不容放過,而此時丁固只是劉邦穩定局勢的一步好棋。

丁公之言,遭此殺生之禍:

這個就讓我想到了當年,朱元璋稱帝后,殺了一個前來求官的發小,這個發小,也是年輕時,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只因,面見朱元璋之時,口無遮攔,毫無禮數,儘讓朱元璋出醜,明太祖便將其誅殺,我想丁公一介武夫加之心思頗多,可能在面見劉邦之時,言語不當,被劉邦斬殺,順勢掛上一個背叛前主之名。

丁固之死,可安楚軍之心:

劉邦擊敗項羽之後,先後招降了季布,項伯等人,並給以優待,在投降的楚軍和天下的諸侯面前演了出好戲,為後來的漢朝統一走了步好棋,而恰恰此時,丁固來降,本身也可給與厚待,丁固昔日有放劉邦之情,但此人在楚軍並無太多威望,加之有二心之事,劉邦順勢一想,不如殺之,給投降的楚軍一個說法,

正是此人,害了你們大王,如今我將其斬殺,也算為你們大王報仇了,以後你們就好好跟著我,這丁固就充分發揮了他的作用了,劉邦何樂而不為呢。

起於鄉莽,劉邦個人侷限:

劉邦稱帝后,貴為九五之尊,自然不願多提,曾今的過往,就好比朱重八一樣,說再多說,我跟誰急,而丁固是劉邦當日彭城大敗,最慘時刻的見證者,

留有此人在,心頭總不是個回事,換句話說,殺之而後快,也解了劉邦的一塊心病。

我想這四點,是造成丁固之死的原因,實在是找不到不殺的理由,只能說他丁公,投降的不是時候,單槍匹馬又不善言辭,只能遭此大禍,為漢家的穩定,做上最後的貢獻。

季布和項伯之人:

我看很多大神,也聊到季布和項伯,季布作為武將,忠心耿耿,作為項羽四大副手之一,為楚軍開疆拓土立下了漢馬功勞,楚軍戰敗,後逃亡,經由夏侯嬰保舉,投靠劉邦,歸附漢朝,也算可圈可點,個人並無過多見解。

而項伯此人,就是十足的政治投機客,楚國小人,貴為楚軍大將,項羽叔父,卻無國家情懷,毫無大義,大是大非面前無原則,三番兩次吃裡扒外,協助劉邦,最後滅了楚軍,是楚國,最大的間諜,關於項伯對楚軍的種種罪行,容我下次誰來,後投降劉邦,並賜漢姓,本以為可以榮華富貴傳下去,卻不想,你也只是劉邦手下的一個棋子,項伯歸天后,其後人不再享受爵位。


在君王側,你永遠只是一個棋子,一把木材,燒盡無用之時,也該化作成灰了,我們不去討論劉邦的道德層面,那個只有一個答案,毫無仁義,做為一國之君,凡是有利於國家有利於自身統治的,都應該做,不能因小失大,造成更大的損失。

以上是“刺桐蘇”的個人一點見解,歡迎大家點評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感謝您的品讀!


刺桐蘇

劉邦是西漢開國皇帝,但是劉邦的做人卻有的時候讓人不齒。關於劉邦的所作所為,真的是讓人一點都看不透。

曾經季布率軍攻打漢軍的時候,多次讓劉邦陷入窘境,這個時候能看出季布其實在戰場上對劉邦是一點也不客氣的。當劉邦贏得天下之後,於是重金懸賞季布,但又窩藏季布者,誅三族。

季布最後躲在了朱家,當時的朱家為了化解這場恩怨,於是自己親自去找夏侯嬰為季布求情。夏侯嬰是個老好人,曾經在刑場上救了韓信,比較看重英雄。夏侯嬰去找劉邦說了一通,然後劉邦也給夏侯嬰一個面子,就赦免了季布,並且拜季布為郎中。

當赦免季布的消息傳出去的時候,當時的劉邦的救命恩人出現了,而他就是丁公。丁公是劉邦的救命恩人,他們的故事還是要從彭城之戰說起。

彭城之戰是劉邦趁項羽不在的時候,率軍殺入了彭城,本來劉邦以為高枕無憂了。但是項羽聽說家被偷了,於是親率三萬騎兵,硬是將劉邦圍在城中不敢出站。

此時的劉邦在聽從謀士的建議下,自己從彭城西門逃。當時在彭城西門的人就是丁公,丁公看到劉邦出逃,於是就率軍去包圍劉邦。劉邦那是一路飛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要了,為的就是趕緊逃出生天。

劉邦終究還是沒有丁公快,於是劉邦就哀求丁公放他一馬,並且還說:“你看咱倆都是英雄豪傑,你說你有何必為難我啊,還不如放我一馬。”當時的丁公也比較敬佩劉邦,於是就此放了劉邦一馬。

此次一聽季布被赦免了,而且還被拜為郎中。丁公想到自己是劉邦的救命恩人,劉邦應該不會虧待自己,於是自己就去求見劉邦了。

沒成想到了之後,劉邦就下令把他抓起來,並且還拉倒軍營示眾,還告誡將士說:“此人身為項王的臣子,但是不忠於項王,反而放走了我,使項王失去了天下。”隨後一劍殺了丁公,說:“希望你們,不要把丁公當榜樣啊。”

但是事情應該沒那麼簡單,劉邦如果記恨不忠,那麼為什麼殺了丁公,重賞英布、項伯等人。要知道當時在鴻門宴的時候,當時的項伯身為項羽的臣子反而救了劉邦啊。唯有可能是當時的丁公損害了劉邦的尊嚴,於是才找出了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殺了他。就像朱元璋那樣,同樣的發小,一個封官拜爵,一個人頭落地。


書香茗

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講到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後,曾經為如何賞賜功臣而發愁,謀士張良給他建議:先封賞眾所周知的、與他有仇但又曾立功的雍齒,如此一來,其他的功臣自然就踏下心來等著自己受封了。劉邦照做之後,果然迅速穩定了百官的情緒。但是後來劉邦卻又做了一件怪事:他殺掉了曾經饒自己不死的恩人,又封賞了多次圍困自己的仇人,而他這個忘恩負義的行為,卻得到了後世的一致稱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諾千金

秦末起義形勢

春秋、戰國時期,全天下曾經充斥著俠義之氣,秦朝末年,任俠之士再現江湖,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季布、季心兄弟。《史記》上說季心“氣蓋關中,遇人恭謹,為任俠,方數千裡,士皆爭為之死”,甚至當時江湖上很多人打著他的名號橫著走。而季布則以重然諾聞名於世,以至於楚國出現了“得黃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諾”的諺語。他們兄弟倆“季心以勇,布以諾,著聞關中”。

一頭千金

季布畫像

憑藉在楚國超高的知名度,季布後來也成為楚霸王項羽的嫡系主力,他曾經率兵“數窘漢王”,而漢王劉邦稱帝之後馬上就把復仇行動提上了日程。他頒佈詔令:“購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意思是季布你當年不是“一諾千金”嗎,我也給你個面子,讓你“一頭千金”——誰能取季布人頭,就能得到千金的賞金,誰敢窩藏重犯,罪及三族!

摧剛為柔

漢高祖劉邦

劉項內戰結束之後,戰犯季布便開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最開始他躲在了濮陽一個周姓人家,周氏也是一條漢子,覺得季布這麼一直躲著也不是辦法,便對季布說:“外邊風聲很緊,你要是信得過我,就聽聽我的計策;若是信不過,我情願先自殺,表明我絕對不會出賣你!”季布十分感動,便依照周氏的吩咐剃掉頭髮、脖子裡套上了項圈(是謂髡鉗),打扮成奴隸的樣子,與幾十個奴隸一起被關入籠子,賣到了魯國朱家家中。

汝陰侯夏侯嬰

朱家是另一條漢子。他知道季布就是這些奴隸中的一個,便跑到汝陰侯滕公(即夏侯嬰,曾經救過劉邦、劉盈、魯元公主、韓信等人的命)家中,對他說了三點:“季布當年與皇帝作戰,是各為其主;皇帝現在剛剛坐穩江山,就開始公報私仇,這豈不是太小心眼了?季布是有大能耐的人,逼急了他可能就投奔匈奴或者百越,這不是資助了敵國一員猛將?”滕公覺得朱家說得很有道理,便將原話傳達給劉邦,劉邦聽後立即召見季布,並拜他為郎中(次於丞相的高官)。而季布在漢惠帝、漢文帝時期一直被委以重任,當時的人都稱讚他能夠“摧剛為柔”,即由剛強變為柔順。

丁公之死

劉邦劇照

季布的舅舅(一說為同母異父的弟弟)丁公也曾是楚國的將軍,他曾經率兵將劉邦逼到了窮途末路,劉邦萬不得已,對他求情說:“兩賢豈相戹哉!”意思是是惺惺惜惺惺,好漢惜好漢,好漢何苦為難好漢?丁公便把他放了。劉邦稱帝之後,丁公以為自己對當今皇帝有過救命之恩,便找上門來,希望謀個一官半職,沒想到劉邦當即將他誅殺,並說:“項王之所以沒能取得天下,就是因為老丁這種投機倒把分子的存在!為了防止這種黑五類復辟,破壞大漢江山永固的大好前程,我們必須將它們連根剷除!”

西漢地圖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曾經發表社論稱:秦末起義中,投機倒把的多了;降而復叛,叛而復降的人多了,為何雍齒這樣的人沒有被殺,而劉邦稱帝后就殺了曾經的恩人呢?這是因為“取之與守成,其勢不同”,革命過程中的重任就是擴大部隊,擴大影響,所以要招納亡命;但是一旦政局穩定,就需要向部下強調忠誠的重要性了,所以劉邦“戮一人而千萬人懼,其慮事豈不深遠哉!”


國史通論

之前看歷史老是出現這種情況:一方將領戰敗要投降對方,作為戰勝方生殺予奪,並且總能說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接著就是屬下無限的崇敬了,那時我就感到迷惑:看來投降也是一門技術活呀!要投降,首先你得了解你未來的這位大boss,他是明察秋毫,是恩怨分明,是性情中人還是出爾反爾?


同樣是投降,為什麼王世充沒被殺而竇建德被殺?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戰敗了,有的人馬上投降被重用,有的人馬上投降卻被殺,有的人奴顏求生被重用,有的人中正剛直卻照樣被殺。後來我看到一句話:所謂聖君者,恩威莫測。這說的大概就是像曹操、朱元璋這樣殺伐果斷的明主了,這種屬於人為因素,遇到他算你點背,只能怪你投錯胎了。


說起劉邦,除了正史,總有說不完的傳奇和演義在流傳。以劉邦無可無不可的個性,對於當初放過自己的丁公大可以賞賜金銀財寶,讓其享受榮華富貴就行了,何必要恩將仇報!丁公只是放跑了敵人,或許出於"英雄相惜"或許一時手軟,他並沒有通敵呀!若說通敵叛主,那項伯可是槍斃十次都不足贖其罪!可人家不僅封了射陽侯,還與劉邦結了親家呢,這不是打臉嗎?


猜測劉邦的意思,無非是當今形勢變了,天下不再是兩雄爭霸,而劉邦是一統江山了。既然天下已定就要建立秩序和正確的價值觀。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簡單點就是"忠"。彼時,驕兵悍將正為功名利祿爭奪不休呢!這樣的情況下劉邦就要抓幾個典型了,可巧,你丁公就送上門了,趕上門的買賣能上你跑咯?若是亂世投劉,丁公未必被殺,同樣的,若是他能耐得住寂寞躲過這陣風頭,探探領導口風,也未必就死的了。


哎,投降是一門技術活呀!我說季布,你咋沒教教你舅舅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