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虫~
历史上凡成大气候、成大事业的王公诸侯乃至皇帝,没有哪一个不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一齐凑巧帮他所至。然而,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史上凡成大事业者,又没有哪位没有沾过这句话的光,倘不如此,在关键时候便会被机遇放弃、被时势抛开、被失败淹没。很多人正因为手段毒辣,六亲不认,才有了最后的辉煌。然后,写史者为尊者讳,把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一笔勾销,皇帝就变成了君权神授、奉天承运了。
刘邦的救命恩人是谁?多了去了。不过这里是指丁公。丁公何许人也?丁公即丁固,薛县(今山东滕县)人,是季布的弟弟,与季布同母异父,季布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再嫁,便生下丁固。秦末的时候,丁固也同兄长季布一样,加入了项羽的军队,成为了项羽手下一员部将。
前202年,刘邦登基,是为汉高帝。刘邦当上皇帝后,便开始大肆搜捕项羽残余,季布是大将,被到处悬赏捉拿,季布想讨条活路,因此托人找到刘邦近臣夏侯婴,在夏侯婴的活动下,得到了刘邦的赦免,还任命了官职。在改朝换代之际,季布也是朝秦暮楚、卖身为奴“成功人士”之一。
丁固对刘邦的恩,大家想必知道,那可是救命之恩。前205年,汉王刘邦组织了一支56万之众的诸侯联军,趁项羽北伐齐国之机,进攻项羽的楚都彭城,结果项羽率3万军队南下,打得刘邦大败亏输,刘邦身边最后只剩下几十个护卫,被丁固率领的军队包围了,在这关键时刻,刘邦向丁固乞求道:“丁公,你我都是贤者,应当惺惺相惜,请刀下留人,放我一马。”丁固一听,竟果然把刘邦放走了。这里,刘邦不但保住了性命,后来还得以东山再起,最终当上了皇帝,你说,丁固对他,是不是恩重如山?
然而,当后来丁固听说季布遇赦封官的消息后,立刻赶到洛阳,拜见刘邦,盼望着刘邦知恩图报。然而,刘邦不仅不记丁固的恩,反而让人把丁固绑了起来,捉到军前给斩杀了。刘邦作为皇帝,百官表率,救命恩人上门却为何要斩杀呢?斩杀丁固前,刘邦当着众将士的面说了一句话,他说:“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他把项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丁公的不忠,自己作为皇帝,对于不忠之人,就一个字:斩。
刘邦这人很怪,同是项羽部下,季布能放而授官,恩人丁固却绑而杀之,这不矛盾吗?其实不然,宽容季布,是给项羽的残部开辟一条招安的通道,季布忠于前,而投靠刘邦是在项羽再无回天之时。但对丁固不能这样,丁固是不忠于前,项羽的灭亡,就是因为有很多人像丁固一样不忠的人,现在,汉朝刚建立,正是天下归心之时,如果这时饶了一个朝秦暮楚的人,会影响人心向背。尽管杀丁固会要担杀恩人的骂名,但在杀恩人与纵容不忠之间,他选择了前者,因为杀丁固,有利于人心和江山。
杀恩人丁固一事,足见刘邦心里的聪明和眼光的长远。满怀希望的丁固,最后却送肉上钉板,自寻死路。倘他泉下有知,对自己投靠刘邦的行为,恐怕肠子都要悔青了。
帝国的脸谱
刘邦杀掉的这个救命恩人叫丁公,为什么要杀,要讲清楚这个前因后果,我们必须将丁公和另外一个人联起来讲,才知道刘邦是多么的高明。
跟丁公合起来讲的这个人,就是季布。
古语说,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古语中的季布,就是眼前的季布。季布初为项羽属将,《汉书》上说,季布替项羽率兵对打汉军时,“数窘汉王”,可见季布在战场上对刘邦是相当不客气的,搞得刘邦极为郁闷。于是项羽一灭,刘邦便发文告天下,重金赏购季布,如果敢有窝藏的,就诛他三族。
当时季布逃亡在外,先躲在周家,周家又把他送到朱家。 朱家是当时著名的大侠,善待季布,让季布好吃好喝,然后亲自上京城去找人,救季布之困。
朱家找的这个人是谁呢?就是长年替刘邦驾车的夏侯婴。朱家告诉夏侯婴,说刘邦求季布这么急,难道就不怕他逃跑到南方当山大王么,真这样的话,那就等于资助敌国,不利汉家天下呀。你不如把这个道理告诉刘邦,让他赦免季布。
在汉朝历史上,夏侯婴是个老好人,从来只见他救人,极少见他杀人。于是他就去找刘邦,做了一通工作。刘邦似乎想通了,果然就将季布赫免了,然后拜季布为郎中。
季布被刘邦赦免的消息顿时传遍天下。 这时候,丁公出现了。
丁公是什么人呢?
他是季布母亲的弟弟,季布应叫他舅舅吧。他认为,季布当初数辱汉王,汉王不但放过他,还给他封官。而我丁公当初在战场上放过汉王一马,我要去找他,他应该感激不尽吧。
丁公是什么时候放刘邦一马的呢?这个事情要讲彭城之战讲起。
众所周知,刘邦曾率诸侯五十六万兵杀入项羽大本营彭城,并且想设宴高歌。项羽听说后,率三万骑兵杀回,将刘邦数十万大军打得鬼哭狼嚎。
刘邦逃出彭城西时,当时率兵追杀刘邦的人就是丁公。 当时刘邦跑得真急啊,连自己两个亲生孩子都踢下车去,还觉得车子跑得不够快。当丁公即快要追到面前时, 刘邦突然昂头对他喊道 :“两贤岂相顾厄哉?”
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咱们都是贤人,贤人何必为难贤人呢?
丁公估计平生没受过什么领导的夸奖,见刘邦称他为贤人,就勒马而立,放刘邦走了。
按正常人的思维,这个被放一马的恩情刘邦要报的。 如果我们用正常人思维称量刘邦,那就不是真正的刘邦了。
丁公一到,刘邦非但不感激,并且马上叫人将他绑了在军中游行示众,然后公开说道:“丁公为项王臣属却如此不忠,他就是使项王失去天下之人。”
言下之意就是,如果当初丁公将刘邦杀掉,项羽的天下就不会被他刘邦抢了。
说完,刘邦就斩了丁公,又公开说道:“如果想学丁公的,就是这个下场!”
季布丁公,这一放一斩,倍显刘邦役人之术。放季布,彰显的是他宽容之怀,斩丁公, 警示的是只有忠诚他刘邦有才出路,任何想卖主求荣的,都不得好死。一软一硬,恩威分明,处理得多么巧妙恰当,堪称帝王经典谋人之术!
月望看历史
这件事虽然《史记》一笔带过,却最能说明刘邦的权术。
刘邦当年在彭城一战中,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十分狼狈,只能西逃,结果被项羽手下大将丁固追上。短兵相接,刘邦命悬一线,无奈中只好求饶,对丁固说:贤人何苦为难贤人呢?
丁固一时心软,将刘邦放走。
待项羽死后,刘邦一统天下,丁固心中想着自己对他有恩,便来投奔。谁知刘邦将他捆着遍示手下将士,说:
这个人为人臣子,不忠心为主,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啊!然后将丁固斩首。看上去多么漂亮而又正当的理由啊,那我们不禁要问了:
你忘了当年鸿门宴前通风报信的项伯了吗?
项伯难道不是为人臣子?项伯难道忠心为主了?
要说背叛项羽,项伯比丁公做得更为过分。通风报信不说了,鸿门宴上还舞剑保护刘邦,当项羽要烹杀刘邦父亲时,又好说歹说劝阻了下来,最后还杀掉英布老小彻底逼他投向刘邦。
那么项伯的结局呢,非但没有因背主而被杀,反而成为刘邦的功臣,被赐姓刘。
项伯和丁固,同样都是刘邦的对手,同样都救过刘邦的命,然而结局却是一个封侯,一个被杀。原因何在?
可见你是什么样的人并不重要,刘邦需要你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最重要。他需要展示自己的宽宏大量时,你就是弃暗投明的项伯;他需要展示威严,警戒手下忠心于自己时,你就是背主不义的丁固。
在权术者心里,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可资利用的棋子。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首先,我先将此事的来龙去脉说清楚,也就是说这个救命恩人是谁,他怎么救了刘邦?然后再分析刘邦为什么杀了这个救命恩人。
楚汉之争中,刘邦率领56万诸侯联军牛逼哄哄的进攻项羽的大本营彭城,谁知被项羽率领3万大军杀了一个回马枪。半日之内,项羽率军杀得刘邦大军丢盔弃甲,觅子寻爷。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项羽在半日之内速胜,而且是大胜,堪称军事史上的奇迹。
刘邦本人更是落荒而逃,狼狈不堪,甚至在逃跑过程中将自己的亲生孩子踢下车去,还嫌马车跑的不够快。人啊,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最易暴露本性,平日里那个宽容仁厚的长者死哪去了?刘邦真是一个国宝级的好演员,鉴定完毕。
当时在后面紧追不舍的人叫丁公,项羽手下的一员大将,眼看就要追上了。刘邦大喊:‘’两贤岂相顾厄哉?‘’意思是说,好汉何苦为难好汉?这丁公估计一辈子也没听过什么奉承之言,如今有人称赞自己为好汉,不禁沾沾自喜,飘飘欲仙,竟然引兵而去,放了刘邦一马。
所以,刘邦的这个救命恩人就是丁公。说完这个人,我们还要说另一个人,有比较才有深度,才会看的透。这个人就是季布,没错,就是那个‘’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季布。他是丁公的外甥,也是项羽麾下的一员大将。
彭城大战中,季布也把刘邦追的够呛,只恨爷娘少生两条腿。刘邦登基称帝后,悬赏缉拿季布,季布东躲西藏,后来夏侯婴做了老好人,在刘邦面前美言了几句,刘邦不仅赦免了季布,还封他做了官。
季布重见天日,沐浴着大汉的阳光,想想那个酸爽的滋味,能不令尚在逃亡之中的丁公心痒痒吗?当年若不是我丁公英雄惜英雄,你刘邦能有今天吗?季布尚能得到如此厚待,那我更不消说了。
抱着这样的心态,丁公主动求见刘邦,谁知刘邦翻脸不认人,命人将他拿下,准备处死。丁公一脸懵逼,不封官也就罢了,还要杀我,难道你忘了当年放你一马的恩情了吗?刘邦给出的理由令他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只能怪自己当初同情心泛滥,不,应该是犯贱。‘’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于是,丁公就跑去阎王爷那里报到去了。
不仅如此,刘邦还昭示天下,有谁敢效仿丁公,必人头落地!杀一儆百,借力打力,刘邦这招高啊。丁公和季布这舅甥俩一杀一用,一死一生,两种完全相反的结局,令人嗟叹不已。刘邦为什么这么做,道理很简单,就是要昭告天下,大汉王朝器重的是忠心无二之人,像丁公这样随风摇摆,毫无立场的墙头草,即使对我个人有恩,也绝不留情,必将杀之而后快。往大了说,这是刘邦用来巩固统治的一种手段。
这种杀恩做法,可谓生猛,不但没有受到非议,反而威慑天下,传为千古美谈,成为帝王驭人之术的经典教材。
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刘邦的心理作祟。此时的刘邦已经贵为九五之尊,他一见到丁公,就会想到黑暗的过去,当时自己摇尾乞怜的怂样,这是一种奇耻大辱,所以才对丁公痛下杀手。嗯,以上这段有些以今猜古了,毕竟当时刘邦杀丁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也许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是,今人和古人同样是人,人性是相通的。
西岳顽石
题主所言应该是指的丁公被刘邦所杀一事吧?那么这是怎样一起事件呢?
丁公本名丁固,是秦末薛县人,说起来他还是刘邦称帝后的西汉名将季布的同母异父的弟弟,可他和季布的人生境遇几乎正好相反。
季布因信守承诺而被时人评价为“千金易得,难求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来历。楚汉相争时期季布和丁固都效力于项羽,季布甚至几次三番逼得刘邦走投无路。刘邦称帝后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逃到当时著名的侠客朱家府上避难,朱家为救季布特意去拜访了西汉开国功臣汝阴侯夏侯婴向他阐述道:“两军交战各为其主,季布受项羽差遣完全是分内之事,如今天下以定,正该向天下示以仁德。此时若捉拿季布只会显得自己器量狭小,斤斤计较于私人恩怨。”刘邦尽管是草根出身,但此人的情商的确很高——尽管一开始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可听了夏侯婴的进言后也认定季布是尽忠职守、信守承诺之人,于是就赦免了季布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听说季布被赦免后丁公主动找到刘邦要求加官进爵,而他的理由是:自己和季布尽管都曾效力于项羽,但季布几次三番逼得当时的汉王走投无路,如今尚被赦免;而自己对刘邦是有救命之恩的:公元前205年刘邦在彭城之战中大败而逃,丁公率兵在彭城以西追上了刘邦,在战斗过程中刘邦对丁公说:“两条好汉难道为什么要相互争斗?今日我刘邦若死,将军就不怕落个兔死狗烹的下场吗?“丁公听了这话就撤兵解围了。刘邦称帝后丁公以此为由要求封赏,结果刘邦把丁公带到军队中游行示众说:“丁公作为项羽的臣子却不忠诚,让项羽失去天下的人,就是丁公。”于是刘邦杀死了丁公并说:“让后世做臣子的人不要效仿丁公!”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杀丁公呢?原因可能有两方面:其一乱世之中臣子对主公的忠诚度是极低的,所以楚汉之争中刘邦和项羽互挖墙角,只不过在这场挖墙角大赛中刘邦最终胜出——原属项羽阵营的韩信、英布等人都相继投入刘邦阵营。随着刘邦的江山日益稳固就有必要强化臣子们的忠君意识,杀丁公就是为了强调只要你敢心怀二心即使是我刘邦的救命恩人也必死无疑;其二刘邦彭城战败本就不是什么光彩之事,丁公居然大大咧咧就此事讨要封赏,以他这样的个性恐怕言语礼节上也不会太周到,也许完全就是以刘邦的救命恩人的身份直接索要封赏,既如此索性安上一个背叛旧主的罪名杀人灭口永绝后患。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为什么在中国古代,从草寇野兵到功成名就当上帝王后,就有剿杀部分功臣的“嗜好",甚至连救命恩人也不放过呢?这个还真得从人性的固有弱点上去解析一下 :
汉朝的孔融能让梨,不是他本身就有多么高尚(毕竟他还只是个孩子啊),而是中国封建儒家思想德孝化教诲的结果 ! 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句剜骨名言 :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 ! 在怀柔的"杯酒释兵权"小计中,也突出了一部分世人的自我独立性。很多时候,道德与私欲相比,就显得太渺小了啊。所以,后来就有了《道德经》、《三字经》等来约束和教诲国人啦…而我认为 : 人之初,性本恶…也是在强调 儒家思想的教诲性,让人去变 善 了。
朱元璋从和尚到将军,是在多方同乡好友的鼎力相助下才得有辉煌地位;最后荣升为帝王,也是在各路心腹的拼力厮杀中得以实现的。作为帝王的他,为了彰显自我威严、凸出最大权力和利益,朱老先生还是不忘铲除异己,摒弃同乡,清洗功臣,重修(编撰)自我(朱重八和和尚的浑名就戛然而止了),以维护其最高统治地位 !真所谓是 : 用则贵,不用则废;狡兔死,走狗烹…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能够纳(是采纳,不一定是去坚定实行)谏、宽以待臣,但也是为其江山能够长存永固,只不过是转了个弯、玩了个障眼法罢了。不然,他天性仁慈,就不会有玄武门之变,灭了他的二同胞兄弟 !后来的帝王将相也深谙此道 : 阿哥与太子互斗,皇帝与臣子相持(残)…都是固有人性的自私与贪恋在作祟。而某些粉饰,多是出于某种时局的需要 !
说又说回来,在历尽血雨腥风之时,在尔抢吾夺之中,在互相倾轧之间,在生死存亡之际,人的心灵和道德已被冲击得惊悚不堪;每一个从战火中浸染出来的将帅,都会不自觉地想到了晋升(权利)…否则也不会拼着寡命去奋勇前行 !而没有一定隐忍和霸道的人物,是"熬"不到将相或帝王的 !
作为草民级、"流氓”式的刘邦,出道于一个非常陈旧的时代。在群雄共同颠覆首个帝国一 一秦朝中,他亲自参入了各派惨绝人寰的厮杀,骨中里就生就出一种暴戾;在楚汉相争中,刘邦集团最终"熬“得了江山。刘邦在坐居帝位后,他本能地意识到 : 天下乃刘氏之天下,非刘氏子孙而不能立也 ! 所以后来也分封了很多刘姓王。为了能让子孙更好地独霸江山,减少不必要的闹腾,刘邦在谋士的"指引"下,果断地铲剿功臣,极尽一切可能地收缴权力(兵、政等),甚至连左膀右肱也不容"溜走”,遗留下救命恩人,也终将是后患无穷啊 ! 谁叫他"知道"的太多了呢?所以说,就刘邦的秉性和出身,去斩杀救命恩人,也就不足为奇了 !
zhangjun-8
只因 “自古伴君如伴虎,你我皆为一棋子!”
彭城大败,放虎归山之恩人也
公元前205年,刘邦联合各路诸侯共计50万大军,趁项羽向东平定齐国叛乱时,举兵攻打彭越,项羽率3万精兵,返回彭城,由西向东,给与汉军突然的袭击,汉军乱作一团,被项羽在彭城斩杀近10万余人,此战展示了项羽,天才般的军事指挥才能。刘邦大败,举兵撤退,项羽一路追击,可以说是全军覆灭,其父,其妻都被楚军俘虏,太落魄了。
逃亡之际,项羽麾下武将丁固率军追击,本可以擒拿刘邦,彻底将其歼灭,怎奈刘邦一句"贤人何苦为难贤人”,加上丁固考虑汉王刘邦的实力,动了小心思为自己今后留一条后路,就放走了刘邦,让刘邦能够返回汉地,重整旗鼓,最终挫败项羽,得到天下,可以说丁固是刘邦的再生父母,汉朝的一大开国功臣。
那为什么刘邦要杀丁固,我认为原因有四:
统治初期,杀鸡儆猴:
汉朝建立初期,稳定江山是第一要务,非常忌讳朝中人心不稳,而当时丁固在放过刘邦时,就是留有私心,典型不忠不义之人,是该杀之臣,刘邦借此机会,杀一儆百,并告知天下,项羽正是因他丁固二心而亡,起到了敲山震虎的作用,让朝臣明白了,就算你救国我刘邦,只要你对我对汉朝有二心,都不容放过,而此时丁固只是刘邦稳定局势的一步好棋。
丁公之言,遭此杀生之祸:
这个就让我想到了当年,朱元璋称帝后,杀了一个前来求官的发小,这个发小,也是年轻时,朱元璋的救命恩人,只因,面见朱元璋之时,口无遮拦,毫无礼数,尽让朱元璋出丑,明太祖便将其诛杀,我想丁公一介武夫加之心思颇多,可能在面见刘邦之时,言语不当,被刘邦斩杀,顺势挂上一个背叛前主之名。
丁固之死,可安楚军之心:
刘邦击败项羽之后,先后招降了季布,项伯等人,并给以优待,在投降的楚军和天下的诸侯面前演了出好戏,为后来的汉朝统一走了步好棋,而恰恰此时,丁固来降,本身也可给与厚待,丁固昔日有放刘邦之情,但此人在楚军并无太多威望,加之有二心之事,刘邦顺势一想,不如杀之,给投降的楚军一个说法,
正是此人,害了你们大王,如今我将其斩杀,也算为你们大王报仇了,以后你们就好好跟着我,这丁固就充分发挥了他的作用了,刘邦何乐而不为呢。起于乡莽,刘邦个人局限:
刘邦称帝后,贵为九五之尊,自然不愿多提,曾今的过往,就好比朱重八一样,说再多说,我跟谁急,而丁固是刘邦当日彭城大败,最惨时刻的见证者,
留有此人在,心头总不是个回事,换句话说,杀之而后快,也解了刘邦的一块心病。我想这四点,是造成丁固之死的原因,实在是找不到不杀的理由,只能说他丁公,投降的不是时候,单枪匹马又不善言辞,只能遭此大祸,为汉家的稳定,做上最后的贡献。
季布和项伯之人:
我看很多大神,也聊到季布和项伯,季布作为武将,忠心耿耿,作为项羽四大副手之一,为楚军开疆拓土立下了汉马功劳,楚军战败,后逃亡,经由夏侯婴保举,投靠刘邦,归附汉朝,也算可圈可点,个人并无过多见解。
而项伯此人,就是十足的政治投机客,楚国小人,贵为楚军大将,项羽叔父,却无国家情怀,毫无大义,大是大非面前无原则,三番两次吃里扒外,协助刘邦,最后灭了楚军,是楚国,最大的间谍,关于项伯对楚军的种种罪行,容我下次谁来,后投降刘邦,并赐汉姓,本以为可以荣华富贵传下去,却不想,你也只是刘邦手下的一个棋子,项伯归天后,其后人不再享受爵位。
在君王侧,你永远只是一个棋子,一把木材,烧尽无用之时,也该化作成灰了,我们不去讨论刘邦的道德层面,那个只有一个答案,毫无仁义,做为一国之君,凡是有利于国家有利于自身统治的,都应该做,不能因小失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以上是“刺桐蘇”的个人一点见解,欢迎大家点评和分享自己的看法,感谢您的品读!
刺桐蘇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但是刘邦的做人却有的时候让人不齿。关于刘邦的所作所为,真的是让人一点都看不透。
曾经季布率军攻打汉军的时候,多次让刘邦陷入窘境,这个时候能看出季布其实在战场上对刘邦是一点也不客气的。当刘邦赢得天下之后,于是重金悬赏季布,但又窝藏季布者,诛三族。
季布最后躲在了朱家,当时的朱家为了化解这场恩怨,于是自己亲自去找夏侯婴为季布求情。夏侯婴是个老好人,曾经在刑场上救了韩信,比较看重英雄。夏侯婴去找刘邦说了一通,然后刘邦也给夏侯婴一个面子,就赦免了季布,并且拜季布为郎中。
当赦免季布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当时的刘邦的救命恩人出现了,而他就是丁公。丁公是刘邦的救命恩人,他们的故事还是要从彭城之战说起。
彭城之战是刘邦趁项羽不在的时候,率军杀入了彭城,本来刘邦以为高枕无忧了。但是项羽听说家被偷了,于是亲率三万骑兵,硬是将刘邦围在城中不敢出站。
此时的刘邦在听从谋士的建议下,自己从彭城西门逃。当时在彭城西门的人就是丁公,丁公看到刘邦出逃,于是就率军去包围刘邦。刘邦那是一路飞驰,连自己的儿子都不要了,为的就是赶紧逃出生天。
刘邦终究还是没有丁公快,于是刘邦就哀求丁公放他一马,并且还说:“你看咱俩都是英雄豪杰,你说你有何必为难我啊,还不如放我一马。”当时的丁公也比较敬佩刘邦,于是就此放了刘邦一马。
此次一听季布被赦免了,而且还被拜为郎中。丁公想到自己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刘邦应该不会亏待自己,于是自己就去求见刘邦了。
没成想到了之后,刘邦就下令把他抓起来,并且还拉倒军营示众,还告诫将士说:“此人身为项王的臣子,但是不忠于项王,反而放走了我,使项王失去了天下。”随后一剑杀了丁公,说:“希望你们,不要把丁公当榜样啊。”
但是事情应该没那么简单,刘邦如果记恨不忠,那么为什么杀了丁公,重赏英布、项伯等人。要知道当时在鸿门宴的时候,当时的项伯身为项羽的臣子反而救了刘邦啊。唯有可能是当时的丁公损害了刘邦的尊严,于是才找出了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杀了他。就像朱元璋那样,同样的发小,一个封官拜爵,一个人头落地。
书香茗
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讲到汉高祖刘邦建国之后,曾经为如何赏赐功臣而发愁,谋士张良给他建议:先封赏众所周知的、与他有仇但又曾立功的雍齿,如此一来,其他的功臣自然就踏下心来等着自己受封了。刘邦照做之后,果然迅速稳定了百官的情绪。但是后来刘邦却又做了一件怪事:他杀掉了曾经饶自己不死的恩人,又封赏了多次围困自己的仇人,而他这个忘恩负义的行为,却得到了后世的一致称赞,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诺千金
秦末起义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全天下曾经充斥着侠义之气,秦朝末年,任侠之士再现江湖,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季布、季心兄弟。《史记》上说季心“气盖关中,遇人恭谨,为任侠,方数千里,士皆争为之死”,甚至当时江湖上很多人打着他的名号横着走。而季布则以重然诺闻名于世,以至于楚国出现了“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他们兄弟俩“季心以勇,布以诺,著闻关中”。
一头千金
季布画像
凭借在楚国超高的知名度,季布后来也成为楚霸王项羽的嫡系主力,他曾经率兵“数窘汉王”,而汉王刘邦称帝之后马上就把复仇行动提上了日程。他颁布诏令:“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意思是季布你当年不是“一诺千金”吗,我也给你个面子,让你“一头千金”——谁能取季布人头,就能得到千金的赏金,谁敢窝藏重犯,罪及三族!
摧刚为柔
汉高祖刘邦
刘项内战结束之后,战犯季布便开始了自己的逃亡之路。最开始他躲在了濮阳一个周姓人家,周氏也是一条汉子,觉得季布这么一直躲着也不是办法,便对季布说:“外边风声很紧,你要是信得过我,就听听我的计策;若是信不过,我情愿先自杀,表明我绝对不会出卖你!”季布十分感动,便依照周氏的吩咐剃掉头发、脖子里套上了项圈(是谓髡钳),打扮成奴隶的样子,与几十个奴隶一起被关入笼子,卖到了鲁国朱家家中。
汝阴侯夏侯婴
朱家是另一条汉子。他知道季布就是这些奴隶中的一个,便跑到汝阴侯滕公(即夏侯婴,曾经救过刘邦、刘盈、鲁元公主、韩信等人的命)家中,对他说了三点:“季布当年与皇帝作战,是各为其主;皇帝现在刚刚坐稳江山,就开始公报私仇,这岂不是太小心眼了?季布是有大能耐的人,逼急了他可能就投奔匈奴或者百越,这不是资助了敌国一员猛将?”滕公觉得朱家说得很有道理,便将原话传达给刘邦,刘邦听后立即召见季布,并拜他为郎中(次于丞相的高官)。而季布在汉惠帝、汉文帝时期一直被委以重任,当时的人都称赞他能够“摧刚为柔”,即由刚强变为柔顺。
丁公之死
刘邦剧照
季布的舅舅(一说为同母异父的弟弟)丁公也曾是楚国的将军,他曾经率兵将刘邦逼到了穷途末路,刘邦万不得已,对他求情说:“两贤岂相戹哉!”意思是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好汉何苦为难好汉?丁公便把他放了。刘邦称帝之后,丁公以为自己对当今皇帝有过救命之恩,便找上门来,希望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刘邦当即将他诛杀,并说:“项王之所以没能取得天下,就是因为老丁这种投机倒把分子的存在!为了防止这种黑五类复辟,破坏大汉江山永固的大好前程,我们必须将它们连根铲除!”
西汉地图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经发表社论称:秦末起义中,投机倒把的多了;降而复叛,叛而复降的人多了,为何雍齿这样的人没有被杀,而刘邦称帝后就杀了曾经的恩人呢?这是因为“取之与守成,其势不同”,革命过程中的重任就是扩大部队,扩大影响,所以要招纳亡命;但是一旦政局稳定,就需要向部下强调忠诚的重要性了,所以刘邦“戮一人而千万人惧,其虑事岂不深远哉!”
国史通论
之前看历史老是出现这种情况:一方将领战败要投降对方,作为战胜方生杀予夺,并且总能说出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接着就是属下无限的崇敬了,那时我就感到迷惑:看来投降也是一门技术活呀!要投降,首先你得了解你未来的这位大boss,他是明察秋毫,是恩怨分明,是性情中人还是出尔反尔?
同样是投降,为什么王世充没被杀而窦建德被杀?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战败了,有的人马上投降被重用,有的人马上投降却被杀,有的人奴颜求生被重用,有的人中正刚直却照样被杀。后来我看到一句话:所谓圣君者,恩威莫测。这说的大概就是像曹操、朱元璋这样杀伐果断的明主了,这种属于人为因素,遇到他算你点背,只能怪你投错胎了。
说起刘邦,除了正史,总有说不完的传奇和演义在流传。以刘邦无可无不可的个性,对于当初放过自己的丁公大可以赏赐金银财宝,让其享受荣华富贵就行了,何必要恩将仇报!丁公只是放跑了敌人,或许出于"英雄相惜"或许一时手软,他并没有通敌呀!若说通敌叛主,那项伯可是枪毙十次都不足赎其罪!可人家不仅封了射阳侯,还与刘邦结了亲家呢,这不是打脸吗?
猜测刘邦的意思,无非是当今形势变了,天下不再是两雄争霸,而刘邦是一统江山了。既然天下已定就要建立秩序和正确的价值观。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简单点就是"忠"。彼时,骄兵悍将正为功名利禄争夺不休呢!这样的情况下刘邦就要抓几个典型了,可巧,你丁公就送上门了,赶上门的买卖能上你跑咯?若是乱世投刘,丁公未必被杀,同样的,若是他能耐得住寂寞躲过这阵风头,探探领导口风,也未必就死的了。
哎,投降是一门技术活呀!我说季布,你咋没教教你舅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