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为什么冒着灭国的危险来修建京杭运河?

奎哥讲历史

隋炀帝杨广冒着灭国的危险修大运河,其实主要是为了漕运,他对于建成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急于求成,滥用民力,从而诱发了隋末农民起义。

中国古代,在北宋之前,国家修建大型工程,需要征发徭役,从各地被征调而来的农民、士兵往往是无偿劳动,只提供相应的伙食、住宿即可,按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用出劳动力的方式来服役,统治者不顾农业生产的时间规律,频繁征发徭役,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徭役过重,还会使得被征调而来的农民纷纷选择逃入山林,转为盗贼,这往往会引发农民起义。到了北宋之后,朝廷开始逐步采用募役法,服徭役者只需加纳一定数量的钱,然后官府用这些钱去雇人服役,这样一来,就不会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正因如此,所以,北宋之后爆发的农民起义,往往不是修建大型工程而造成的,如明清两代营造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并未发生滥用民力的现象。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前后征调了三百多万名农民和士兵,同一时期还有修长城、营建东都洛阳等大型工程,总共动用民力达一千万人次,而且这一千万人次绝大部分都是青壮年劳动力,在当时的中国动用一千万人次的青壮年劳动力是什么概念呢?隋朝全盛时期的人口数量在5600万至5800万之间,也就是说,对于隋朝的每个家庭来说,青壮年劳动力大部分时间都在工地上,留在家里的一般都是老弱妇孺,想想看,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有多大。

那么,隋炀帝为什么要修大运河呢?这与中国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有关。

(隋炀帝杨广)

近一万年以来,中国的气候从整体上来看,越来越趋向于干燥寒冷,我们都知道,中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的夏季风由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陆,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随着气候越来越趋向于干冷,温暖湿润的海洋气流越来越难以深入影响到西北内陆。

在秦汉时期,关中平原的水资源还是十分丰富的,这里的粮食、物产可以供应长安的需要,但是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关中平原水资源的减少,这里的粮食、物产已经不能供应长安的需要了,天子常常需要就食东都洛阳。东都洛阳的粮食也需要从别的地方运来,因而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非常的重要。五代、北宋时期的都城之所以会在黄河边上的开封城,就是为了漕运的方便。


腾飞说史

先说答案吧。

原因有二:

一、修建包括京杭大运河在内的国家内河运输体系,是隋文帝杨坚在世时制定的国家战略之一,杨广不过是子承父业,并不是心血来潮自行其是。

二、杨广修饬运河时,国家在他父亲杨坚执政期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初期,依然有财力供修建运河使用。然而杨广是一个志大才疏、昏庸无能的皇帝,再多的财富也不够他折腾挥霍,昏庸无能的杨广加上杨坚父子推行的均田制、科举制得罪了门阀、豪强,于是导致了亡国。

是先有杨广,后有隋亡;而不是隋朝先有灭国之险,而杨广非要冒险修筑运河。

补充说明

隋文帝杨坚是从残酷的前朝走来的,统一天下后,兴修水利,畅通漕运,修筑长城,整饬关防,根本上讲是为了恢复汉统,富国强兵,防止重蹈前代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惨状。

在隋文帝的时代,由于文帝雄才,善长治国理政,天下安定,仓禀充实,“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贞观政要·辨兴亡》),国家有足够的财力兴修内河航运,整饬各地关防。

于是,从隋文帝起,陆续开始了一系列的国家工程。

《隋书·帝纪·文帝》记载:

“(开皇三年(西元583年)),癸亥,城榆关。”

修筑榆关城墙。

“(开皇四年(西元584年))壬子,开渠,自渭达河,以通运漕。”

修筑从渭水到达黄河的运河。

“(开皇五年(西元585年))五月甲申,诏置义仓。”

建设防荒粮仓。

“(开皇六年(西元586年))是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修筑长城。

“(开皇七年(西元587年))是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修筑长城。

“(开皇十五年(西元595年))六月戊子,诏凿底柱。”

开挖底柱山,畅通黄河河运。

刚刚平定天下,在众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使得国家财政充足,社会整体安定,隋文帝确实是一名相当有才干的皇帝,也给隋炀帝修通大运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隋书·帝纪·炀帝》记载:

“(大业元年(西元605年))辛亥,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

连通了黄河和淮河。

“(大业四年(西元608年))春正月乙巳,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

引沁水南到黄河,北通涿郡。

可是我们在《隋书》里,看到更多的是这位隋炀帝四处玩乐、肆意挥霍的记载。

遗憾。

我们来看一下隋文帝杨坚的遗诏,感受一下这位统一天下的帝王的壮志吧。

嗟乎!自昔晋室播迁,天下丧乱,四海不一,以至周、齐,战争相寻,年将三百。

故割疆土者非一所,称帝王者非一人,书轨不同,生人涂炭。上天降鉴,爰命于朕,用登大位,岂关人力!

故得拨乱反正,偃武修文,天下大同,声教远被,此又是天意欲宁区夏。所以昧旦临朝,不敢逸豫,一日万机,留心亲览,晦明寒暑, 不惮劬劳,匪曰朕躬,盖为百姓故也。

王公卿士,每日阙庭,刺史以下,三时朝集, 何尝不罄竭心府,诫敕殷勤。义乃君臣,情兼父子。庶藉百僚智力,万国欢心,欲 令率土之人,永得安乐,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生常分,何足言及

但四海百姓,衣食不丰,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

朕今年逾六十, 不复称夭,但筋力精神,一时劳竭。如此之事,本非为身,止欲安养百姓,所以致 此。人生子孙,谁不爱念,既为天下,事须割情。勇及秀等,并怀悖恶,既知无臣 子之心,所以废黜。古人有言:“知臣莫若于君,知子莫若于父。”若令勇、秀得志,共治家国,必当戮辱遍于公卿,酷毒流于人庶。今恶子孙已为百姓黜屏,好子 孙足堪负荷大业。此虽朕家事,理不容隐,前对文武侍卫,具已论述。皇太子广,地居上嗣,仁孝著闻,以其行业,堪成朕志。但令内外群官,同心戮力,以此共治 天下,朕虽瞑目,何所复恨。

但国家事大,不可限以常礼。既葬公除,行之自昔,今宜遵用,不劳改定。凶礼所须,才令周事。务从节俭,不得劳人。诸州总管、刺 史已下,宜各率其职,不须奔赴。自古哲王,因人作法,前帝后帝,沿革随时。律 令格式,或有不便于事者,宜依前敕修改,务当政要。呜呼,敬之哉!无坠朕命!”


平凡2850

都说隋炀帝杨广这个人荒淫无耻,好大喜功,穷兵黩武,劳民伤财,一味去满足自己的意愿。皇帝嘛,一国之君,爱讲排场,炫耀自己的能力,拍板确定的事想做就做。



其实杨广除了这堆缺点以外,也并非一无是处的庸君,其实除了大运河是他在前人基础上的进一步完善以外,他还投资营建东都洛阳。他为什么冒着各种不利因素,折腾光祖辈积攒下的家业,要搞这种形象工程呢?恐怕不只是要排场,满足自己乘船游玩享乐这么简单。

史学界对其分析,也有‘‘交通说‘’‘’军事说‘’‘‘政治说’’‘‘经济说’’,不同角度的研究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首先,杨广对江都有着深厚的感情,那是他征战经营过的地方,老巢所在,经济发达,民间富庶。修建水路完全方便东都与江都间的交通,在向曾经的后陈士绅庶族,展示隋帝国的权威,打消他们的蠢蠢欲动的幻想,更好树立自己的统治地位。

另一方面,北方经济相比较南方落后,农民起义严重。而他下江都回老巢也是为了更好的联络联络感情,巩固后方,争取更多的政治支持。

再次,隋炀帝主持的大运河工程始建于公元605年,分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河四部分组成,北到北京,南到杭州,前后耗时六年,总长两千七百多公里。可以看出,这一工程有明确规划和目标,有着长远的战略规划,并非为了单纯下江都游玩这么简单的目的。



不过,人们对隋炀帝修建运河的批评,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据说当时通济渠和邗沟工程刚一竣工,剪彩通航仪式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杨广乘龙舟率领皇后嫔妃、百官大臣、僧尼道士和大批军队,扬帆启程到江都来游玩了,肯定惹来了许多非议。



但是批评归批评,客观来说,他规划的大运河这一基建工程,虽然自己丢了性命亡了国,也算是给后人造了福,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连接了南北方的经济,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的漕运打下了坚固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件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的工程。


史说新传

隋炀帝杨广在历史上也很有争议,被很多人称为昏君,暴君,隋朝二世而亡确实他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但因此而否定他的全部功绩也是不合适的。

修建京杭大运河也被称为杨广的暴政,但在批判他之前,我们要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了解他为什么修建大运河。

隋朝和唐朝的建立者都是属于关陇贵族,他们存在的基础也是关中沃土。关中自修建郑国渠之后,就成为千里沃土,成了秦国的大粮仓。后期的汉朝,曹魏,西晋等朝代莫不是把关中当国家统治的基础,但当隋朝建立之后,关中经过800年的开发,早已不是沃土千里。长安作为都城,人口近百万,每天消耗的粮食就是个天文数字,关中已经不能提供足够的粮食,需要从南方运来大量的粮食。而陆路运输,粮食的损耗也是惊人的,所以修建大运河用水路运输粮食就进入了隋炀帝杨广的计划中。



而且大运河修建也不光这一个好处,南方土地原先作为陈朝的国土,被隋朝征服不久,有了大运河的沟通,也能加强对南方的统治。

问题中还提出了杨广冒着灭国的危险,这个就是纯粹的用上帝视角看待这个事。历史上哪有那么多的明知道,而且京杭大运河的修建虽然使用了很多的劳动力,但还没动摇隋朝的统治,最多算个火源,后期连续三次攻打高句丽,兵源损失巨大才真正让隋朝覆灭的大火烧起来。


历史的天空history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第一个方面是政治局势,早在隋文帝时期,各地势力不断带兵反隋,而且各地人民起义不断。隋炀帝继位后为了更加方便地镇压这些人民活动,而选择开通运河以缩短南北地区的航程。

第二个方面是军事现状,尽管隋朝统一了,但是自东汉末年至隋统一前夕,中国长期出于分裂割据状态,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使各地形成地方割据势力,所以尽管隋朝统一了,但对于刚刚统一的国家来说地方割据势力仍然存在巨大的威胁,与此同时,隋朝的北方和西北方的突厥、高丽不断派兵入侵,开通运河可以在发生战事时迅速集结军队,以及运输军需用品和粮食,所以于当时来说开通运河是迫在眉睫了。



第三个方面是经济文化,隋朝统一为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此同时关中的粮食已经不能满足隋朝中央政府的需要,而南方农业的发展正好满足其需要,所以运河开通的需要实属势不可挡。


Dazad

杨广时候,隋朝只不过二世,之前长期的分裂割据战乱动荡,社会秩序和生产力均遭受到了巨大破坏,这个时候政权需要稳定,也急需要发展生产,来稳定人们的生活。可杨广的所作所为劳民伤财,而不是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杨广之所以这么做,说明他也不知道会灭国啊。他没有忧患意识,而只有掌权之后的任意妄为,好大喜功。他修建京杭运河肯定也有自己的想法,不管是个人的目的,还是政治经济的目的,对他来说都是阴差阳错了。虽然京杭运河沟通南北,方便了人员物资运输,在政治和经济上的意义都十分巨大,但那都是后来的事了,与他无关,京杭运河给他带来的只有灭国之灾和魂断江都了。

由此看来,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给他权力的,拥有权力的人,一定要有忧患意识,分的清事情的轻重缓急,要心中有人民,而不是自我膨胀,我行我素,任意妄为,胡作非为啊。


国学就只一句话

京杭运河在当时说并不太准确,原因是北部运河区不是很繁忙,主要在于在北平的罗艺封锁有关,那时候的运河主要是长安到扬州这一段,邗沟是运输的主要运河区。炀帝不是什么冒着灭国的危险来修运河的,他以为国祚并无大碍,只是“刁民”偶有扰乱治安。真正了解隋朝气数已近的不是别人,正是瓦岗寨之李密。自从李密在杨素那里走了之后,就看到隋朝内部矛盾重重,炀帝二次征伐高丽时,杨素叛乱,使伐高丽战争功亏一篑,此时李密已经在瓦岗扎下了根。根据李密作战部署,他完全有这个野心把隋取而代之,可是四围之地的豫中让他无法施展,往往顾此失彼。这些是炀帝看不到的,在朝廷内部倾轧得也非常厉害,文帝老臣、太子亲信和炀帝周边佞臣比比皆是,炀帝虽然对臣民凶狠有加,但对贵族们还算仁义,在狼烟四起的大隋王朝已经大厦将倾的时候,炀帝并不知晓。所以以炀帝的思维是不可能判断出自己将要灭国的,直到最后被困扬州才发觉。我们说他冒着灭国的危险只能是二十一世纪的现代人的历史思维强加于七世纪的隋炀帝。


juzijingyuan

呈现不一样的历史观点,欢迎点评!

杨广也没想到修建大运河会亡国!操之过急,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撑死了!

随便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发动对外战争,修建大运河是其次。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大业七年,征辽东,炀帝遣诸将,于蓟城南桑乾河上,筑社稷二坛,设方壝,行宜社礼。”
“大业九年,重征高丽,以俱罗为碣石道军将。”
“(九年)壬午,复宇文述等官爵。又征兵讨高丽。”
“十一年,河南、扶风三郡,并有马生角,长数寸。与天保初同占。是时,帝频岁亲征高丽。”
“(十年)二月辛未,诏百僚议讲伐高丽,数日无敢言者。”

史料中记载的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高丽是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一个封建国家,到隋朝时已经十分强大,经常攻打周边国家百济、新罗、 靺鞨。如果高丽一统四国,对隋朝就有了威胁。杨广以及后来的李世民打高丽,就是想要以绝后患。但唐朝懂得循序渐进,终于在唐高宗李治时期,将其灭亡。

但是三次打高丽的战争,百姓有反战情绪,居心叵测的人一煽动,各地便揭竿而起。

修建大运河的主观目的是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全国统治,南方经济反哺北方。但是客观上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深了阶级矛盾,最后爆发了农民起义。




木语杂谈

隋炀帝杨广公元604年继位,在位期间迁都洛阳,改州为郡制,度量衡仍然依照古法。频繁发动对外战争,诸如征伐吐谷浑、数次进讨高句丽等,同时也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大运河。



首先要明确的是,隋炀帝修建大运河,根本就不会预见到灭国的后果,所以就不存在是冒着什么危险来修建运河。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加强南北交通,随后就是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便于江南粮食财物各类商品向洛阳和长安运输。当然多少也有点隋炀帝想炫耀自己文治武功的意思。



大运河在历史上就起到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正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直到现在我们还在享受它带来的便利。


时长苏

杨广修建京杭运河开不是冒着灭国的危险来修的,相反,他是想通过修建运河来巩固其统治。我认为他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

一,从经济上考虑。自两晋南北朝以来,北方历经战乱,经济逐步被南方超越。迫切需要促进南北的物资流通,修运河无疑是最划算的。

二,从政治上考虑。隋统一天下后,定都长安,但长安地处中原,对广大边垂地区有鞭长莫及之感,修建运河将南北联接起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中央的政令可通过运河直接传达到名州各郡,从而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三,从军事上考虑。当时边境地区并不稳定,杨广希望通过运河迅速运兵,运粮,为将来可能爆发的冲突做准备。

四,杨广私心做怪,急功近利。企图通过修建运河,建万世功勋。当然他有通过运河供自己游玩享乐的成份在里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