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髡殘

髡殘(1612年-約1671年),俗姓劉,字石谿、介丘,號白禿,自稱殘道人,湖南武陵(今湖南常德)移居金陵(今南京)。明末清初畫家。

萬曆四十年四月初八出生,自幼喜畫,明末起兵抗清,明亡後出家為僧,43歲定居金陵(今南京),與石濤、朱耷(八大山人)、弘仁合稱“明末清初四畫僧”。其卒年不詳。作品有《茂林秋樹》及《層巖疊壑圖》。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草書錄題畫詩二首扇面

弘仁

弘仁(1610年-1664年),俗姓江,名韜,字六奇。清朝畫家。

弘仁在清初被迫害,走進山林出家,感受山林。他的畫,寄心情,非寫實。他的代表作有《松壑清泉圖》。

他的畫較淡色,條疏簡,以長線畫山。相比唐寅以多線畫基理的話,可見很大分別。他畫的枯樹乾乾的,像冬天,無霧氣,一目瞭然。這種山水被稱為“玻璃結構”。作為清初的畫家,他有突破,但慢。清初“四僧”之一。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行書扇面風雹雨作

石濤

石濤(1642年-1708年),清初畫家,原姓朱,名若極,廣西桂林人,祖籍安徽鳳陽,小字阿長,別號很多,如大滌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法號有元濟、原濟等。與弘仁、髡殘、朱耷合稱“清初四僧”。

石濤是中國繪畫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他既是繪畫實踐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藝術理論家。

石濤是明靖江王朱贊儀的十世孫,朱亨嘉的長子。清初,其父朱亨嘉企圖稱監國失敗被唐王處死,若極由桂林逃到全州,在湘山寺削髮為僧,改名石濤。

石濤一生浪跡天涯,雲遊四方,在安徽宣城敬亭山及黃山住了10年左右,結交畫家,後來到了江寧(南京)。晚年棄僧還俗,成為職業畫家。清聖祖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二十八年(1689年)兩次南巡時,他在南京、揚州兩次接駕,獻詩畫,自稱“臣僧”。後又北上京師,結交達官貴人,為他們作畫。但終不得仕進,返回南京。最後定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並總結與整理他多年來繪畫實踐的經驗與理論,使他晚年的作品更加成熟和豐富多采。石濤著有《畫語錄》十八章。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楷隸行三體雜錄卷局部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記雨歌帖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七言詩軸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行書扇面

李叔同

李叔同(1880年10月23日-1942年10月13日),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出家後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1]老人。生於天津,祖籍山西洪洞,民初遷到天津,因其生母本為浙江平湖農家女,故後來李叔同奉母南遷上海,每每自言浙江平湖人,以紀念其先母。精通繪畫、音樂、戲劇、書法、篆刻和詩詞,為現代中國著名藝術家、藝術教育家,中興佛教南山律宗,為著名的佛教僧侶。

中國曆代高僧書法作品欣賞(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