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热议留美硕士“控诉”父母:家庭建设还是小事吗?

1月28日,一个北大留美硕士发表了一篇对父母“过度关爱”数落的万字长文,文中王猛(化名)细数父母从小对他的过度“掌控”,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问题的热议。目前,王猛已回应会“再仔细考虑是否回家”。该话题引发舆论广泛关注,截至目前,全网相关新闻报道已达315篇,APP推送111篇,微博讨论140条。


留美硕士控诉父母引发舆论争议

1月28日,成都商报以“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 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为题的文章让不少人为之心痛,“北大”“留美硕士”“过年不回家”“拉黑父母”等字眼一下子刺痛舆论神经。在以“百善孝为先”为做人基本原则的传统观念中,人们无法想象,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孩子竟以这种方式出现在舆论视野中。报道中,王猛的父母对儿子的行为很不理解,认为其“过分较真”;舆论也不理解,究竟是多大的怨恨才能使一个孩子就此与父母决裂。

舆论热议留美硕士“控诉”父母:家庭建设还是小事吗?

在中国人最讲究回家团圆的春节,作为儿子,不回家达12年之久,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达6年;作为父母仍期待着儿子的回归、与其重建亲密联系,无法想象其父母背后的辛酸与无奈。是否“过度关爱”会给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尚且无法定论,但在春节前夕的这场两代人的“战争”仍让公众揪心。

舆论呼吁两代人的“和解”

一个与父母决裂的个案,引发全民亲子教育的恐慌性代入感。当下,尽管王猛式的“决裂”情形不多,但“子女对父母边依赖边嫌弃,父母对子女边付出边抱怨”在亲子关系中则较为常见,亲子之间常常因缺乏换位思考和沟通理解不够而导致矛盾激化。尽管许多人有与王猛相似的经历,理解王猛的心情,但是不赞同王猛的极端做法。

有专家分析父母孩子双方矛盾激化原因,侧重在厘清父母对孩子关心与控制的界限,强调多方携手共建和谐的亲子关系。四川省家庭教育研究会、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专家巨红琳认为,目标化管理、功利性教育,情感滋养的缺乏,造成两代人之间思维脱节。独立儿童工作顾问杨海宇称,以父母之爱的名义为孩子制定实施的人生计划,依照家长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来实施,落实过程中很少考虑听取孩子的意见和看法,使得关心“越界”为控制。

主流媒体也纷纷发表评论。@人民日报 发微博呼吁,真正的沟通,始于让孩子的不同感受被看见。和解需要俯身倾听,成长是两代人共同完成的修行。新华网刊文《与父母决裂的北大学子,怎么实现代际和解》,从心理咨询、理性沟通到承担责任方面给出代际和解的建议。主流媒体对这一家庭“小事”积极发声,引导亲子和解,展现出包容姿态。舆论期待王猛父子化“决裂”为“和解”。

家庭建设应更加重视精神关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王猛的控诉恰是反映出,因家庭建设的不足酿成两代人的严重疏离。

对此,舆论不应粗暴的为其贴上“狼孩”“情感孤儿”的标签,也不能简单的将此定义为“精神暴力”的表现,而应从更深层次探讨家庭建设问题。事件中当事人双方都有其特殊性,不能以社会普遍性来看待,但其中折射出的亲子间缺乏“精神关注”的现象则应引起重视。

构建彼此尊重、精神关怀的新型亲子关系,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构建新型亲子关系,不仅要在全社会展开育儿习俗转变的宣传和倡导,用新的民主式养育观念替代旧的家长式包办作风和做法,还需逐步转变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