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說到上海閔行區,誰都知道大致的方位,但只要換一個字,閔行路

,可能立馬會有一大半的人不知所云,尤其閔行人都未必有那麼多人知道這條馬路——因為實在是南轅北轍。但閔行路所在的虹口區人士或許大都知道——因為虹口公安分局就在閔行路上,而其所在地前身是有名的虹口巡捕房(下圖)。本期滬說,我們就來說說閔行路。筆者與閔行路的緣分也有不多不少十年之久呢。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閔行路的故事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上海歷史導覽地圖,圖中褐色線段即為閔行路,目前大名路以南段因為建造酒店等原因已經不存在。本文所及地名基本都有圈注。如果您視力好,還能發現金山路、青浦路和黃浦路,以及一大堆日本人留下的遺蹟。

說說閔行路的概況和歷史。

今天的閔行路東起大名路,西至吳淞路,全長不過幾百米,離外灘真是分分鐘必達,能見度高的時候,一眼就能望見外灘和浦江風情。但在老地圖上,從前的閔行路比今天要長一倍,一直通往江邊的揚子江路。但如今揚子江路一帶已經圈禁,而大名路以東的一段道路以及兩邊建築已經全數拆遷,原址上建造起了五星級的外灘茂悅酒店。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閔行路南段,遠處雙子樓就是茂悅酒店(騰訊地圖街景)

自清代中葉吳淞江(蘇州河)河道穩定之後,在隸屬於上海縣的虹口港、吳淞江的河口一帶開始形成了集鎮,範圍相當於原先的虹口區乍浦路街道和老的提籃橋街道。閔行路街坊的形成大約就在那個時候,但是早期的道路是如何走向的,市鎮的規模樣貌等都無從考證了。

上海開埠之後,這一帶為美國教會僑民先行租借使用,後來通過《中美望廈條約》確立為美租界,後來併入公共租界,屬於公共租界北區。道路也由公共租界當局,工部局開始一一命名。

比起上海許多有著不少“優雅曾用名”的馬路,閔行路自命名之初就一直叫閔行路,也許其命名就遵循著公共租界的重要慣例之一——使用中國地名, 但並不是所有道路都遵循這一慣例,他們一開始所使用的中國地名與他們在中國佔過的便宜(最著名者就是圓明園路),或者去過的地方有一定關係

。閔行之名成於清代,19世紀時指的是上海縣屬下,黃浦江邊的閔行鎮——也就是今天的老閔行。

據《上海縣誌·大事記》《閔行區志·大事記》1842年6月16日,英軍進犯上海時,不僅在吳淞炮臺挫敗防守的清軍,軍艦還由水路沿著黃浦江溯流而上,意圖攻打松江乃至蘇州,一直入侵到了黃浦江中游的閔行鎮的上游方位,但因為水淺而折返,雖不算贏,也算是英軍深入虎穴之戰,震懾了清政府。或許在租界內命名一條閔行路,也有這方面的考慮。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1998年的地圖中閔行路一直通到江邊的揚子江路(閔行路名稱已圈出,另,乍浦路街道已經分別併入四川北路街道和提籃橋街道,閔行路在吳淞路以東,現屬於提籃橋街道)

在40年代收回租界的時候,閔行路曾短暫改名為“真茹街/路”。五十年代後又改回了閔行路的本名。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1946年版《上海里衖分區精圖》中顯示閔行路曾改名真茹路

不過,經過歷史的無數次掩埋,閔行路如今成了一條容易被遺忘的小馬路,特別是長治路大名路以及吳淞路拓寬之後,窄小的閔行路就更不容易找到了。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筆者2016年重走閔行路,站在如今是六車道+隔離綠化帶的長治路上,依稀能看到蜿蜒向前的閔行路。

“發現”閔行路

2007年春天,大四畢業之際,每週只有一天有課,加上考研不利,工作也基本落實,悶在寢室或家中對身心無益,於是我就趁機去一些從前沒有機會去的地方,無意之中,就發現了閔行路。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作為一個閔行人,在虹口鬧市中第一次見到這塊路牌,簡直了...(2007年4月)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閔行路、長治路口的22路站臺(2007年4月,第二次去閔行路)

從外灘到閔行路,只消五分鐘的路程。過外白渡橋,第一個路口右轉就是黃浦路,一瞬間遊客的嬉鬧就消失了,路北是有蘇格蘭風情招待的浦江飯店(理查飯店),右手是警衛森嚴的俄領館。步行向前到金山路左轉,又豁然開朗,走到路口,如今這裡是一片綠地,右轉到大名路,此時要留心交叉的馬路標牌,過了武昌路之後,就到了閔行路口。(具體路線參考上文地圖中的綠色線)

當然,這是地圖上從外灘到閔行路的捷徑,而十年前的我已經不記得當時的路線,還曾經到海南中學門口走過一遭,完全沒有期待與閔行路的遭遇。後來,我帶著一個金山的同學一起從金山路再走到閔行路,留下了特別的回憶。

東洋味的閔行路

從長治路到峨眉路這一段的閔行路有著不一般的氣質,其中街西的高層建築透著濃濃的西洋味,提示著人們這裡曾經是租界。這座大樓如今雖為民用,但已經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因此可說暫時保存無憂。

這座大樓今天被稱作“閔行大樓(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第四批,編號:4F008)”,佔據了峨眉路、閔行路的街角,並一直延伸到長治路。它最初建造於1933年,最早的為人所知的名字帶著濃濃的東洋味——“角田公寓”。在吳淞路一帶的塘沽路、閔行路、乍浦路等,早先都是日本僑民的聚居區,30年代正是日本軍隊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時候,而民間移居上海租界的日本人也達到了一個高峰。

角田公寓斜對面的洋樓也顯得很別緻,這幢樓位於閔行路和長治路路口。據說這裡曾經有一家日本人開的高級旅舍——萬歲館(上海優秀歷史建築,第五批,編號HK-J-033-V)。這座外表西洋風格,內在是日式風格的建築曾經是一家官方招待所級別的酒店,如今雖改建為民居,但依然得以保存。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20年代來上海訪問時就下榻於此。如果您對這個名字沒有感覺,那麼《羅生門》總該聽說過吧。

芥川在其《中國遊記·上海遊記》中記述了他初來上海的奇遇。坐了令人膽戰心驚的黃包車,按照東道主的意思去了光線有些陰暗的“東亞洋行”旅店,卻得知當年與日本人交好的韓國人金玉均就在這家旅店被人刺殺,又覺得不祥,這才入住了不遠處的萬歲館。於是他也與閔行路結了緣。

昔日三角地菜場

其實閔行路、武昌路、塘沽路這一帶在20世紀上半葉吸引了大批日本僑民,其中吳淞路是這個有“小東京”之稱的日僑聚居區的大馬路,在閔行路吳淞路路口以北有一片三角形的區域,當年是繁忙的三角地菜場,如今這裡矗立著寶礦大廈,已經難覓昨日蹤影了。

一點題外話

在《虹口區志》中閔行路的蹤跡並不算多,但也無意間翻到了一些令人瞠目結舌的內容。在城市規劃一章中,出現了這樣一段話。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如果真的要付諸實施的話,遷走外白渡橋,再修建一座大橋,那麼北外灘的景觀不知道會被毀成什麼樣,最終也只是以外灘隧道取而代之。但由此而來,長治路、吳淞路、大名路都被拓寬,一些老建築都被拆除。虹口的高度是越來越高,建築越來越新式可歷史遺存風貌卻變得越來越不倫不類,甚至讓人有些緊張、害怕一切都會改變。

閔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卻很熟悉的閔行路

虹口港旁的老洋行、1933老場坊(上圖)(2016.5)

當然,必須要說,近些年虹口港沿岸的保護開發還是不錯的,但是劃出老洋行,老場坊還是遠遠不夠的,這些雕琢於城市肌體上的是無法磨滅的歷史與回憶。

不僅僅是蓬勃發展中的虹口,就像前一陣子,以為保存無虞的鉅鹿路鄔達克故居遭到毒手一樣,紀錄上海往昔盛衰榮辱的建築,雖然數目保存得很多,但一個個都像待宰的羔羊,不是市政需要,就是商業資本,或者是居民要求改善生活,不知哪一天就會被動遷,而沒有歷史優秀建築和重點文保的金鐘罩,更有可能連反對的呼聲都找不到。唏噓之餘,只有珍重眼下,留住今天的美好時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