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说到上海闵行区,谁都知道大致的方位,但只要换一个字,闵行路

,可能立马会有一大半的人不知所云,尤其闵行人都未必有那么多人知道这条马路——因为实在是南辕北辙。但闵行路所在的虹口区人士或许大都知道——因为虹口公安分局就在闵行路上,而其所在地前身是有名的虹口巡捕房(下图)。本期沪说,我们就来说说闵行路。笔者与闵行路的缘分也有不多不少十年之久呢。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闵行路的故事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上海历史导览地图,图中褐色线段即为闵行路,目前大名路以南段因为建造酒店等原因已经不存在。本文所及地名基本都有圈注。如果您视力好,还能发现金山路、青浦路和黄浦路,以及一大堆日本人留下的遗迹。

说说闵行路的概况和历史。

今天的闵行路东起大名路,西至吴淞路,全长不过几百米,离外滩真是分分钟必达,能见度高的时候,一眼就能望见外滩和浦江风情。但在老地图上,从前的闵行路比今天要长一倍,一直通往江边的扬子江路。但如今扬子江路一带已经圈禁,而大名路以东的一段道路以及两边建筑已经全数拆迁,原址上建造起了五星级的外滩茂悦酒店。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闵行路南段,远处双子楼就是茂悦酒店(腾讯地图街景)

自清代中叶吴淞江(苏州河)河道稳定之后,在隶属于上海县的虹口港、吴淞江的河口一带开始形成了集镇,范围相当于原先的虹口区乍浦路街道和老的提篮桥街道。闵行路街坊的形成大约就在那个时候,但是早期的道路是如何走向的,市镇的规模样貌等都无从考证了。

上海开埠之后,这一带为美国教会侨民先行租借使用,后来通过《中美望厦条约》确立为美租界,后来并入公共租界,属于公共租界北区。道路也由公共租界当局,工部局开始一一命名。

比起上海许多有着不少“优雅曾用名”的马路,闵行路自命名之初就一直叫闵行路,也许其命名就遵循着公共租界的重要惯例之一——使用中国地名, 但并不是所有道路都遵循这一惯例,他们一开始所使用的中国地名与他们在中国占过的便宜(最著名者就是圆明园路),或者去过的地方有一定关系

。闵行之名成于清代,19世纪时指的是上海县属下,黄浦江边的闵行镇——也就是今天的老闵行。

据《上海县志·大事记》《闵行区志·大事记》1842年6月16日,英军进犯上海时,不仅在吴淞炮台挫败防守的清军,军舰还由水路沿着黄浦江溯流而上,意图攻打松江乃至苏州,一直入侵到了黄浦江中游的闵行镇的上游方位,但因为水浅而折返,虽不算赢,也算是英军深入虎穴之战,震慑了清政府。或许在租界内命名一条闵行路,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1998年的地图中闵行路一直通到江边的扬子江路(闵行路名称已圈出,另,乍浦路街道已经分别并入四川北路街道和提篮桥街道,闵行路在吴淞路以东,现属于提篮桥街道)

在40年代收回租界的时候,闵行路曾短暂改名为“真茹街/路”。五十年代后又改回了闵行路的本名。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1946年版《上海里衖分区精图》中显示闵行路曾改名真茹路

不过,经过历史的无数次掩埋,闵行路如今成了一条容易被遗忘的小马路,特别是长治路大名路以及吴淞路拓宽之后,窄小的闵行路就更不容易找到了。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笔者2016年重走闵行路,站在如今是六车道+隔离绿化带的长治路上,依稀能看到蜿蜒向前的闵行路。

“发现”闵行路

2007年春天,大四毕业之际,每周只有一天有课,加上考研不利,工作也基本落实,闷在寝室或家中对身心无益,于是我就趁机去一些从前没有机会去的地方,无意之中,就发现了闵行路。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作为一个闵行人,在虹口闹市中第一次见到这块路牌,简直了...(2007年4月)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闵行路、长治路口的22路站台(2007年4月,第二次去闵行路)

从外滩到闵行路,只消五分钟的路程。过外白渡桥,第一个路口右转就是黄浦路,一瞬间游客的嬉闹就消失了,路北是有苏格兰风情招待的浦江饭店(理查饭店),右手是警卫森严的俄领馆。步行向前到金山路左转,又豁然开朗,走到路口,如今这里是一片绿地,右转到大名路,此时要留心交叉的马路标牌,过了武昌路之后,就到了闵行路口。(具体路线参考上文地图中的绿色线)

当然,这是地图上从外滩到闵行路的捷径,而十年前的我已经不记得当时的路线,还曾经到海南中学门口走过一遭,完全没有期待与闵行路的遭遇。后来,我带着一个金山的同学一起从金山路再走到闵行路,留下了特别的回忆。

东洋味的闵行路

从长治路到峨眉路这一段的闵行路有着不一般的气质,其中街西的高层建筑透着浓浓的西洋味,提示着人们这里曾经是租界。这座大楼如今虽为民用,但已经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因此可说暂时保存无忧。

这座大楼今天被称作“闵行大楼(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第四批,编号:4F008)”,占据了峨眉路、闵行路的街角,并一直延伸到长治路。它最初建造于1933年,最早的为人所知的名字带着浓浓的东洋味——“角田公寓”。在吴淞路一带的塘沽路、闵行路、乍浦路等,早先都是日本侨民的聚居区,30年代正是日本军队对中国虎视眈眈的时候,而民间移居上海租界的日本人也达到了一个高峰。

角田公寓斜对面的洋楼也显得很别致,这幢楼位于闵行路和长治路路口。据说这里曾经有一家日本人开的高级旅舍——万岁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第五批,编号HK-J-033-V)。这座外表西洋风格,内在是日式风格的建筑曾经是一家官方招待所级别的酒店,如今虽改建为民居,但依然得以保存。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20年代来上海访问时就下榻于此。如果您对这个名字没有感觉,那么《罗生门》总该听说过吧。

芥川在其《中国游记·上海游记》中记述了他初来上海的奇遇。坐了令人胆战心惊的黄包车,按照东道主的意思去了光线有些阴暗的“东亚洋行”旅店,却得知当年与日本人交好的韩国人金玉均就在这家旅店被人刺杀,又觉得不祥,这才入住了不远处的万岁馆。于是他也与闵行路结了缘。

昔日三角地菜场

其实闵行路、武昌路、塘沽路这一带在20世纪上半叶吸引了大批日本侨民,其中吴淞路是这个有“小东京”之称的日侨聚居区的大马路,在闵行路吴淞路路口以北有一片三角形的区域,当年是繁忙的三角地菜场,如今这里矗立着宝矿大厦,已经难觅昨日踪影了。

一点题外话

在《虹口区志》中闵行路的踪迹并不算多,但也无意间翻到了一些令人瞠目结舌的内容。在城市规划一章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如果真的要付诸实施的话,迁走外白渡桥,再修建一座大桥,那么北外滩的景观不知道会被毁成什么样,最终也只是以外滩隧道取而代之。但由此而来,长治路、吴淞路、大名路都被拓宽,一些老建筑都被拆除。虹口的高度是越来越高,建筑越来越新式可历史遗存风貌却变得越来越不伦不类,甚至让人有些紧张、害怕一切都会改变。

闵行人未必知道,虹口人却很熟悉的闵行路

虹口港旁的老洋行、1933老场坊(上图)(2016.5)

当然,必须要说,近些年虹口港沿岸的保护开发还是不错的,但是划出老洋行,老场坊还是远远不够的,这些雕琢于城市肌体上的是无法磨灭的历史与回忆。

不仅仅是蓬勃发展中的虹口,就像前一阵子,以为保存无虞的巨鹿路邬达克故居遭到毒手一样,纪录上海往昔盛衰荣辱的建筑,虽然数目保存得很多,但一个个都像待宰的羔羊,不是市政需要,就是商业资本,或者是居民要求改善生活,不知哪一天就会被动迁,而没有历史优秀建筑和重点文保的金钟罩,更有可能连反对的呼声都找不到。唏嘘之余,只有珍重眼下,留住今天的美好时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