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考诗歌鉴赏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法

浅析高考诗歌鉴赏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法

浅析高考诗歌鉴赏一种表现手法——点染法

“点染”本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一点一染,淡浓、远近、深浅不同景象活现纸上。它在平凡中见奇特,奇特又出于平凡。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所以,利用点染法,可以从平淡的描写中突显出诗歌的亮点,或者通过点化,把握诗歌的主旨、情感等,有时甚至化腐朽为神奇。

具体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所谓“点”即点明,将诗人所要抒发的思想情感或要阐述的道理一语点破,或者先写平淡无味的景,然后来个妙笔,使意境大为不同。“染”就是渲染,通过写景等形式对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渲染,营造气氛,慢慢把读者引入诗歌的意境中,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渐渐领悟诗中表现出感情基调、思想倾向等。“点”与“染”之间不需多余的词连缀,是孤立的又是有关联的,这种关联需要读者去想象完成。

如 :

山行

     项斯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气从茅舍出,缲丝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赏析:本诗颔联,诗人选取“山当日午”这样平凡事物,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当突然看到“回峰影”的时候,意境大为不同:那一渠流水,奇峰倒影,婆娑荡漾的美姿,立刻呈现目前。“回峰影”可谓点染之笔。“草带泥痕”,也是很平常,甚至有沉寂之感,但经过“过鹿群”的点染,就把景象写活了,写得有动感了:群鹿竞奔、蹄落草掩,生气勃勃。这时诗的意境也不寻常了。如果只说“山当日午”、“草带泥痕”,让人觉得索然无味,即使单说“回峰影”、“过鹿群”也很平淡。只有把前后联系起来,这一联的两幅画面才能展示出富有动态的美的境界。

再如: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   

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风波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   

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赏析:一、二两联写“湖口”所见:先是放眼湘江水岸,看到暮霭、芦苇、田野;接着远眺云梦,只见飞雪、去雁;这样的画面,渲染的出一种压抑漂泊无助孤独之感。第四句接着点题:“离人独上洞庭船”。此句一出,水到渠成,前面的渲染都是为离别而造势的:飞雪暮霭,四野茫茫,大雁孤飞,这种凄冷压抑的氛围,渲染出离人的伶仃寂寞艰辛。这是先染后点,先渲染气氛,然后点明写作对象。

练习:(一)

金陵怀古

许浑   

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 

松楸远近千官冢,禾黍高低六代宫。   

石燕拂云晴亦雨,江豚吹浪夜还风。   

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1、 颔联、颈联都以自然景象反映社会的变化,手法和景物却大不相同,试分析

2、 分析“残”和“空”的妙处。

(二)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这是张祜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

1、 分析第四句的妙处。

2、 有人说若把“星火”换上《枫桥夜泊》诗的“渔火”好不好呢?

练习答案:

(一)

1、答:颔联采取赋的写法进行直观的描述,颈联借助比兴取得暗示的效果;松楸、禾黍都是现实中司空见惯的植物,石燕和江豚则是传说里面神奇怪诞的动物。这样,既写出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形象,又烘托了一种神秘莫测的浪漫主义气氛。

2、答:“残”和“空”分别从文化生活和军事设施两方面反映陈朝的腐败,一文一武,点染出陈亡之前金陵城一片没落不堪的景象。

(二)

1、答:这句运用了点染法。漆黑的江夜,朦胧的潮水,置于其中,不免有压抑之感,这时,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将夜景一点染,显得格外明亮,这样,意境悠远的多了;同时 “是瓜洲”点明了作者看到的地方,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这句还包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

2、答:不好。因为“江枫渔火”是近景,看得清,“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分明,只见星星点点,如何知是渔火?是灯光?唯其如此,却更惹人想象。《枫桥夜泊》用的是重笔,此首纯用轻笔,两者也有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