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一幅书法最重要看哪里?

小谷君

书法作品是书法家精神、气质、学识、修养的 再现,它所积淀的是书法家的历史观念、心灵活动,会使高明的欣赏者进入 到往昔的环境、灵魂的交流、浓郁真挚的情怀氛围之中,去感受 联想并享受作品赋于他的一切。这种心灵的互相碰撞,能产生出新的思维火花,于不知不觉中提升欣赏者的精神境界。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欣赏书法。

欣赏书法需要有正确客观的态度和审美观念,具备一定的书法知识与书法实践和,掌握丰富的审美知识的修养和审美方法。就审美方法方面有具有如对作品的整体感受力;欣赏的综合体验素养;以及博观比较的方法知识。从书法艺术的欣赏过程来说要有直观观照,领悟品味,超越畅神的“无形之象”的欣赏能力。

如象古人《永字八法诀》那样的意象和或者说品出书法的法势意的素养。


涉及到具体的书法鉴赏。初步我们要看点画、结构、章法技法方面是否到位,主要通过阅读欣赏作品的笔法,笔力或气韵如何;还有书法作品的形质表现是否到位。还有作品表现出的意象、意境如何。作品的师承关系与得和失方面的问题等。

再往更深层次上说还有看作品体现出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性情品格。还要了解作者的人品与书品等。


翰墨书道

书法,好看就好

书法鉴赏是一个最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儿,但凡是中国人,都有一个“书发眼”,哪怕是农村老头老太太都有一套自己所认为的书法鉴赏标准。而且,每个人都很笃定地认为自己的看法是对的。

那么书法鉴赏到底着重看哪里?姑且把书法比做美女,要着重看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章法,犹如身材。所谓章法就是就是一个书法作品整体形象。比如说楷书,最好是纵成列横成行,字与字之间的间隙匀停大方,行草书要体现出动感与气势。如果说把书法比作美女的话,章法可以说是一个书法作品的身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适宜远观。

第二,结体,犹如容貌。这个结体是指作品中单个字,这个字有没有出处?大小、长短、粗细、轻重、疏密、向背、开合等是否合度?这些都是结体的重要标准,可以说结体犹如一个美女的面部容貌,如果说章法适宜远观的话,结体则更适宜近看。

第三,线条,犹如气质。书法说到底是线条艺术,因此书法线条的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书法作品中线条的浓淡、干湿、枯润、疾徐是否适宜,也是书法审美中一个重要标准。而且这个线条质量最能表现一个书法作品的神采,所以如果要把书法比作美女的话,线条就是这个美女的气质。

当然除了章法、结体和线条之外,一个书法作品的用纸、用墨、用印,也是可观之处。当然这些与书法创作者的水准关系不大,所以同理,如果把书法比做美女的话,这几项就是化妆。

当然,即使把书法当美女来看,环肥燕瘦,各有各的喜爱,总而言之,喜欢就好,哪怕说不上来细化在什么地方。


书法雅集



(王羲之书法)

书法的功与性与书法欣赏

文/大悔忆智冰

书法欣赏,无非从“功”与“性”两方面入手。

据我的理解,功,基本功,功力。

握笔运笔,提按顿挫,永字八法,行气章法,谋篇布局,这是基本的,必须的,至于功力到家和功力深厚,需要时间,需要许许多多的实践和见识,是欲速则不达的。

性,性情,性灵。前者相对较易,后者很难,很多人终身不能到达。



(黄庭坚书法)

没有情感和思想的字是机械的,无法完成深度的审美交流,而一味任情适性则极易失去书法书写的本质,书法的情必须要由书写来表达,否则就是图画就是胡涂乱抹。在这一点上很像写格律诗,所谓“四声八病”,那是不能犯的,书法的“蜂腰鹤膝钉头鼠尾……”这些毛病也不能犯,更不能大刷小做,故意出丑,西方现代派绘画一般!当然,如林黛玉所言,只要意思极好了,偶尔犯规也是可以的,这是物极必反,而不是无知妄为。

性灵,是脱离物质世界的,头脑里的仙境,用书画来表达,而用书法表达最难。

“性灵”的解释很多:

1.\t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

2.\t性情

3.\t智慧,聪明。

而愚以为,关键在“灵”,即灵气。



(大悔书法)

我曾经说,文学无非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片误解的奇观。

作家是不懂得物质世界的,在这一点上,作家连一个市井小民也不如。而作家艺术家在形而上的层面获得心灵的无限自由。

书法史上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疯子。



(杨凝式书法)

“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赞扬五代时书法家杨凝式的诗句(《山谷集》卷二十八《题杨凝式书》),杨风子者,杨疯子也。



(题匾大字)

这诗大意是说,很多人学习王羲之,不能入门,而杨凝式杨疯子似乎与书圣的心相通,下笔便有《兰亭序》的神韵。

杨凝式在书法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前启后的人物,苏黄米蔡“宋四家”都深受他的影响。

另一个是“疯癫”到杀妻的徐渭,传说别人访他,不愿见的,他就紧推柴门,高呼:“徐渭不在!”

(贾平凹书法)

有人概括徐渭的凄楚生平是“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

徐渭最擅狂草,用笔纵横散乱,常人很难看懂。

他“超越了时代,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

由于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与众不同,所以他们的遭遇自然与众不同,由于遭遇与众不同,越发加深他们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和人们对他们的不理解。

于是他们在这里开辟出一条心灵的蹊径,曲径通幽,把书法审美引向更深的文化和更高的层次。



(李白书法)

功与性的关系,务必妥善处理。所谓聪明绝顶,往往就有人写“聪明字”、“文人字”。无论如何,“性”必得用“功”来表达。作家要有语言的功力,书家、画家要有书写绘画造型的功力,像范曾大师那样全无八法功力,甚至点画不能中锋,用墨毫无讲究,他的字只能当画来欣赏。



(丑书)
总起来说,一般人欣赏的是书写的出神入化,即书法的技术、功力层面,有书法基础的人则欣赏功力约束之下的个性、灵气和思想感情、教养、修养和不凡见识。
:
(有学问的字)



(徐渭书法)
愚以为二田书法,太技术,而无性灵,尚须读书;流行丑书,是太性灵,无功力,尚须临帖。

大悔忆智冰


书法作品最重要的看哪里?我觉得这还是要看人来。

为什么说要看人来呢!首先,因为不同的人因为对于书法掌握的程度不一样、眼见也都不一样。

所以,有些书法作品表达的太高级了的话,刚刚入门的书写者是找不到、看不到重点、也就是审美不到书法作品的美。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就是这个道理。不同程度的学习者所追求的美也是不一样的,不同阶段的重点肯定也是有所不同的。

我觉得一幅书法作品,最重要的几个点有章法、结构、笔法、神韵。

章法呢,就是布局。是杂乱无章的布局、还是有条有理的布局、是规规矩矩的布局、还是毫无约束的布局,这些都是章法。

并且不同字体的章法布局也是不同的。楷书有楷书的布局、行书有行书的布局等等。还有章法也是跟你所用的纸张大小、形状也有关系的。


结构就是字的字形了,欣赏一副书法作品的时候,每个字的字形处理怎么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元素。



笔法就是用笔的方式。比如说篆书就是逆入平出,而有的楷书就是露锋起笔。总之不同的字体、不同的书法作品,笔法也很重要。


神韵就比较高级了,真正的艺术肯定是表达、抒发着某种情感。真正的书法家肯定不全是在做一件技术上的东西、不单单在写字,肯定有种玄妙的东西。


神韵是需要不断的通过字表面的东西不断深入才能看到作品真正内在的东西。

总而言之,最重要的需要看人来。你需要什么、你觉得什么对你最有用、最重要那就是最重要的。毕竟,书法是与人相关人文艺术还是带有主观能动性的。


披滋

鉴赏一幅书法的好坏优劣,究竟应该注重哪一点,或者那几个方面,才是正途呢?

常常会遇到以下几种情况。

一、有的人对书法人云亦云,只看写得漂亮不漂亮,其实,只切中了书法的一个方面。

二、有的人不懂装懂,只看作者的名气和头衔。要知道,和其他艺术界一样,书法界也有混饭吃的,也有滥竽充数的。有的恰恰是名头越大,字越不一定写得好。

三、有的人步入误区,只看书法里有没有古人的笔迹和影子,说这里是王羲之,那里是黄山谷,甚至牵强附会。殊不知,如果写出的字,在精气神上没有古代书法家的真髓,光是表面像,恰恰说明,是亦步亦趋的结果。

那么,我们就清楚了,看一幅书法作品,最重要的是要看作品的内在精神,和书者的艺术情怀。在诸多的艺术要素里,很多方面都很重要,但最主要的,还是要看作品的神韵。


就像看人一样,首先看长相,主要看气质。

神韵,也就是作品的艺术趣味,或者叫品位。

古人论画时,归结为一个词,叫气韵生动。

看一幅书法作品,首先看品相。

也就是先看长得怎么样?

结构如何?笔法如何?有没有功力、

没有动力,字就容易写得吃力。

如果笔法、墨法、章法,基本上都过关了。

再看书法作品的内涵,再看书者的思想,和意欲表达的艺术诉求。

也就是开头说的,最重要的,是书法的内在精神风貌。

也就是神韵。

一个书者的文化修养,艺术造诣,精神修炼,内涵塑造,功力积累,

都能够在他的书法作品里得到体现,当这些东西,都能够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再加上作者在创作时迸发的艺术灵感,或者找到了创作时的非凡激情,才有可能诞生一件令人满意的书法艺术作品。

离此,别无他途。


手机摄影艺术

如果谈到书法鉴赏,首先我们自身需要有一定书法专业知识的素养,负责,谈不上鉴赏。

鉴赏一幅书法作品需从用笔、结字、章法、墨法四个方面着手。当然,这只是对于普通作品的鉴赏,对于真正的经典作品,还应考虑到其文人气、情绪、人书合一(毫无做作感)等等。下面我们分别论述。

关于用笔:这要看一幅书法作品的用笔得古人法帖几分,如果毫无古人笔法可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
我的临古作品


关于结字:这要看一幅作品的结字是否妥帖,如过于局促、过于开张,处理无理性、无从古人法帖处取法,依然可以忽略。

关于章法:章法是对于书法作品整体的把握能力,看一幅书法作品章法是否精彩,应从行气、变化等处着手。

关于墨法:作中国画讲究墨分五彩,作书虽不及作画变化丰富,但也应讲究墨法的运用,尤其是作草书,涨墨、浓墨、淡墨、飞白等等,变化丰富。
我的创作作品


以上四点,对于鉴赏一般普通作品是可以的,对于鉴赏真正经典作品还远远不够。

以古人作品为例,首先古人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所以古人书法具丰富的文人气。其次古人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丰富阅历,所以下笔自然如有神助,天然而人书合一。但是真正做到天然、人书合一的书家,纵观历史恐怕也找不出几人。我本身素养有限,谈到这个层面也不敢多言。
人书合一的《祭侄文稿》


古风书法

鉴赏书法作品,先看整幅的作品布局,再看作品的字形结构,然后看他的笔法。每一项都同等重要,并不能突出一点而忽视其他方面。

布局构思很好,但笔法欠火候,行笔拖踏,犹豫迟疑,再好的布局都没有用。笔法精妙,却在结构和布局上欠思虑,或是凭借着精妙的笔法,不顾及章法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此不是书。结构和笔法都好,而整体不知应变,整齐划一,状如算子,形如布棋,虽工整而无韵逸之气。



书法作品的鉴赏,是观赏者的综合测评。不要以检验员的挑剔眼光去看待他人的作品。要以艺术家的眼界去发现他人作品中蕴含着的美。我们观赏一件作品,不是要收藏买卖。是去学习吸收他人的优点。只有发现美,才能创造美。老是盯着缺点看,对自身和他人,都是一种伤害。


要欣赏书法作品,就要提升自己对书法的认识。多看传统经典书法作品。读一些传统书法理论。以传统书法作为标尺,在观赏现在书法家的作品时,你就知道他写的字出自哪家哪派,什么字体,运笔是否稳健,笔法是否精巧,结字是否得体,布局是否巧妙,你就能依据自己存储于心里的东西进行判别。就能品味出作品中的味道。


子衿tjk

这要看你自己是什么人,是专家,书法家,收藏家,还是普通大众。

你如果是鉴定专家,那么你会从专业技术和文化内含来欣赏书法,会涉及作品年代,作者生平,以及在书法史上的位置,以及他为所在的时代所做的贡献等等,以专业的眼光技术的角度来分析鉴赏书法作品。

如果你是书法家,那你会从一幅书法中去欣赏分析学习作品的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何种书体等等。你正可能去探求作品是碑的味道多一些,还是帖的味道多一些。如果是草书的话,作品的师承关系是晋代二王多一些,还是唐代张旭怀素多一些?你还会去感觉说法,有没有书卷气,有没有古意等等,会从书法行家的角度欣赏。



如果你是收藏家,是老板面对一幅书法作品,你看的主要是他的收藏的价值,就是这东西,我现在把它收藏下来,过了一段时间他会不会有更高的价值?不否认个别人是因为喜欢而收藏,但绝大部分的收藏家的身份实际上是老板,老板嘛,就是要赚钱,当然是看作品的商品价值。目的是低买高卖,获取差价。所以他欣赏书法作品,会从一个商人的角度来欣赏。


如果是普通大众欣赏书法。那就关键是这幅书法作品给你的感觉是好看还是不好看,喜欢还是不喜欢,看了作品以后感觉是感动还是无动于衷。面对一副草书作品,一般大众应该去感觉的是作品中飞动的线条,情绪的渲泄,气韵的流动,一行数字大如斗的气势,万岁枯藤般的苍劲等等。不用去辨识,不用去分析,只要去感觉就好。


高培书画琴

到了鉴赏这层次,就一定是水平高,优秀的作品了。所以不能像批改作业一样看这类作品。

首先要看作品的整体神采,要读“心”,书为心画。好的作品是体现书者的的内心世界的。体现气质、体现情绪、体现境遇、体现书写者当时的人生。这在千篇一律的楷书里是很难做到的,只有行草书才可以。这也是大家反对把“豆腐块”捧的那么高的原因。


欣赏一幅作品的神采要稍远一点儿看。如果是去看书展,不管有多少作品,好的作品是会夺人眼球的。它体现出来的风采会让你不由自主的走过去。

第二是技术层面的。首先是笔法和结字。不管怎么争论,笔法优先也好,结字优先也罢。欣赏一幅作品的时候笔法和结字是会同时映入眼帘的,很难立即分开。笔法就是线条美,本来这方面是比较简单的,古人已经给我们设定了线条美的标准。不过最近一些年,确实被“书法界的叛徒”们给搞乱了。结字体现姿态美,首先看是不是漂亮,其次才是结字的方法以及结字所体现的技术。


第三个层面是墨法和章法。这个就有点解剖研究性质了,所以放到最后。不是说墨法、章法不重要。章法要看行列字的空间排列和空间利用。楷书的章法是整齐、摆放匀称就好。如果把它比做音乐是儿歌或唱诗班水平。行书草书章法要富于变化才好,草书可以像贝多芬的乐曲。行书可以像“二泉映月”,也可以象“高山流水”。



墨法主要是浓淡润枯的变化。每个人的喜好不同。有人喜欢浓墨,有人喜欢淡墨,有人喜欢浓淡变化。像王铎的作品,饱就涨墨,饥就干枯。“旱时旱死,涝时涝死”,变化十分大。这是一种风格。用于表现情绪能很到位。

手机打字挺辛苦,希望大家给个赞,转发一下!!!


静湖书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