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财务造假是如何被发现的?

李解

会计报表粉饰极具危害性,它不仅误导投资者和债权人,使他们根据失实的财务信息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而且导致政府等监管部门,是监督部门不能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企业集团和金融机构的财务风险。

一、财务造假种类

既然是说财务造假,那咱们就先说说财务造假的种类。 典型的财务造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虚增资产

就是把不该计入资产甚至根本不存在的内容计入企业资产中。其中资产我们按照定义来说是指可以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那么虚增资产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不能产生未来经济利息的经济资源计入资产,比如

(1)当期费用资本化,把一些本该计入当期损益的费用直接作为待摊费用、待处理资产或在建工程列入资产方(注意,这一块还能用于调节利润,很受企业欢迎);还能通过

(2)价值虚高的方式虚增资产,就是说这玩意根本值不了这么多钱或者本身已经没有价值了(比如对外投资的企业都破产清算了,账面上还挂着投资款),但依然通过人为操纵评估价值或者该计提损失不计提等方式达到目的

(3)虚构资产、挂账无效资产等手段。当然,这种方式比较简单粗暴,比如虚构资产一般就是直接变造、伪造资产权属证明,甚至更粗暴的就是吹牛不打草稿(比如下文中的王八)随便给你报个数。而挂账无效资产一般会选择挂在“其他应收款”、“其他资产”等科目里面。还有比较多见的是收到货款后不冲销应收账款,而是截留转移或者存放入“预付账款科目”。

虚增净资产虽然和虚增资产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往往会有一个同步过程,特别是通过高估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的时候。另外还有就是容易将一些股东的借款或者追加投资资金计入“资本公积”,从而达到即虚增净资产又减少负债的目的。

2、少计负债

就是把本该计入的负债隐藏不计或者延后计入。一般①隐藏负债主要是一些民间借款和个人借贷之类,也有一些很典型的方法是通过关联企业负债(或者弄成非关联)来减少借款企业自身的负债,甚至合并报表中的负债。还有比如通过提出保证金覆盖部分的负债来降低资产负债率。②延后负债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的时点性特征,对一些已入库未收到发票(甚至是已收到)的存货本应该当期计入应付账款的,但拖延到下一期,从而达到少计负债的目的。

还有就是对一些重大或有负债的隐瞒也算是一种少计负债。

3、粉饰经营业绩

利润最大化,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分是在上市前一年和上市当年尤其明显。典型的做法是: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结转成本、亏损挂账、资产重组、关联交易。 利润最小化,当企业达不到经营目标或上市公司可能出现连续三年亏损,面临被摘牌时,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就不足为奇了。典型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提前结转成本,转移价格。 利润均衡化,企业为了塑造绩优股的形象或获得较高的信用等级评定,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典型做法是:利用其他应收、应付款、待摊费用、递延资产、预提费用等科目调节利润,精心策划利润稳步增长的趋势。 利润清洗(亦称巨额冲销),当企业更换法定代表人,新任法定代表人为了明确或推卸责任,往往采用这种类型的会计报表粉饰。典型做法是:将坏账、存货积压、长期投资损失、闲置固定资产、待处理流动资产和待处理固定资产等所谓虚拟资产一次性处理为损失。

4、虚增经营现金流

搞这个的目的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配合掩盖前面的问题,说明主业确实搞得好,确实有这么大的资金进出。一般方法有两种:

(1)把不属于现金的资产放入现金核算。比如银行承兑汇票。我举个正面例子,有一外资企业账户上可有钱了,可是每到月底了经常来银行办理贴现,原来母公司对他们有每月经营性净现金流必须为正的考核;

(2)把一些非经营性的资金往来计入经营性现金流。比如把“其他应收应付”中的资金往来计入到“其他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中核算,从而夸大企业经营中的现金创造能力。

二、会计报表粉饰的识别方法

如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以评价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是广大会计信息使用者所关心的。笔者认为,针对我国企业粉饰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段,采用下列四种方法将有助于发现会计报表粉饰。

1.不良资产剔除法

这里所说的不良资产,除包括待摊费用、待处理流动资产净损失、待处理固定资产净损失、开办费、长期待摊费用等虚拟资产项目外,还包括可能产生潜亏的资产项目,如高龄应收账款、存货跌价和积压损失、投资损失、固定资产损失等。不良资产剔除法的运用,

一是将不良资产总额与净资产比较,如果不良资产总额接近或超过净资产,既说明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可能有问题,也可能表明企业在过去几年因人为夸大利润而形成“资产泡沫”;

一是将当期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和增减幅度与当期的利润总额和利润增中幅度比较,如果不良资产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超过利润总额的增加额及增加幅度,说明企业当期的利润表有“水份”。

2.关联交易剔除法

关联交易剔除法的延伸运用是,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与其母公司编制的合并会计报表进行对比分析。如果母公司合并会计报表的利润总额(应剔除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大大低于上市公司的利润总额,就可能意味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包装注入”上市公司。

3.异常利润剔除法

异常利润剔除法是指将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从企业的利润总额中剔除,以分析和评价企业利润来源的稳定性。当企业利用资产重组调节利润时,所产生的利润主要通过这些科目体现,此时,运用异常利润剔除法识别会计报表粉饰将特别有效。

4.现金流量分析法

现金流量分析法是指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分别与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进行比较分析,以判断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投资收益和净利润的质量。一般而言,没有相应现金净流量的利润,其质量是不可靠的。如果企业的现金净流量长期低于净利润,将意味着与已经确认为利润相对应的资产可能属于不能转化为现金流量的虚拟资产,表明企业可能存在着粉饰会计报表的现象。

注:图为派可数据,一天实现财务数据可视化分析应用展示图。

关注派可数据,关注财务可视化分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