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国学】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

厚德载物,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

胡立根

【简易国学】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

【一语破的】

厚德载物:好的品德像大地一样能容养万物,也指道德高尚者能承担重大任务。语出《周易·坤·象》:“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原典阅读】

《坤》,元亨,利牝马①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坤卦》)

注释:①牝(pìn)马:母马。

参考译文:坤卦:大吉大利。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获得财物,东北行丧失财物。占问定居,得到吉兆。

《象辞》说:大地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容纳万物,担当大任。

【简易国学】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

【点到为止】

据考证,“德”字在商代甲骨文和西周初期铜器铭文中就出现了。“德字照字面上看来是从心,意思是把心思放端正。”(郭沫若)我们的民族从西周开始就十分重视品德了,西周的统治者将德政摆在首位。《尚书·康诰》据说是周成王的叔叔康叔到封地去之前,周公旦代替周成王向康叔宣读的命令,一开头就说:“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意思是,你要光大你逝去的父亲文王的功德,彰显仁德,慎用刑罚。随后这篇文告还要求康叔,“像天空那么博大宽容,以德服人,那么你康叔就算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望”。

到了春秋,道德大旗明显褪色。这时孔子登场,他对周文王推崇备至,认为“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他称周文王为“三代之英”,感慨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从周”,一是从“周礼”,一是从周“德”,以此形成他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孔子强调做人“以德为先”。所谓君子怀德,见贤思齐;他担忧“德之不修”。孔子“文、行、忠、信”四教,德业居三。且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德行居首:“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他强调“为政以德”,这在《论语》中论述最多。孔子学习周文王,意在恢复周礼和德政,“为政以德”自然是其道德理论的目标和核心。孔子论个人修养,主要不在于个人的功德完满,而在于治国平天下。治国平天下,关键在德,所谓“政者,正也”。为政以德,要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要教化百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到《周易·象传》在解释“坤卦”时就正式提出了“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口号。《周易》64卦,乾卦居首,坤卦居次。周易思维方式主要是象征,乾卦取龙为意象,坤卦取大地、女性、母亲为意象,象征柔顺和坚忍。大地以其坚忍不拔,承载万物,可使万物归隐,以其像母亲般的柔顺,任劳任怨,成就了其“厚德载物”的最高德性。

后来的《大学》则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一切的关键都在一个“德”。

几千年来,中国人奉行厚德载物,以“修身、正己、立德”作为为人处世、为官理政的根本,崇尚“仁、德、善”,强调德才兼备。儒家所谓“三不朽”,“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立德”不仅不朽,而且至高无上。

【经典推荐】

①《周易·坤卦》;②《论语》;③《大学》;④《

汉景帝官服诏》;⑤《贞观政要》。

【简易国学】中华文化深沉敦厚的内在动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