蠔殼牆,曾是珠三角地區自明代以來比較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如今卻已屈指可數。


蠔殼牆,曾是珠三角地區自明代以來比較常見的一種建築形式,如今卻已屈指可數。

而像珠海斗門南門村菉猗堂這樣保存完好,面積巨大的,大概是國內唯一。

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完整度最好、時代最為久遠的蠔殼牆就在菉猗堂的東南北三面牆上,除了正面,全是蠔殼牆。

近百萬只蠔殼,用黃土與紅糖、糯米、醋、穀殼等混合而成的黃泥漿砌成排列整齊的65釐米厚牆體,600多年過去了,依然完好如初,正所謂“千年磚,萬年蠔”。

古人看重蠔殼成本低、防颱風性能好,冬暖夏涼等特點,喜歡採用蠔殼造牆,這些始建於明代的蠔殼牆,至今仍屹立不倒。

蠔殼牆不僅耐用、冬暖夏涼和防颱風,更具有防盜功能,蠔殼七菱八角、凹凸不平,若有蝥賊黑夜冒然翻牆入院,必割得他“損手爛腳”不可。

菉猗堂現存蠔殼牆共277.35平方米,珠三角的番禺大嶺村,沙灣古鎮等地都有古蠔殼牆,但斗門菉猗堂蠔殼牆毫無疑問是面積最大、蠔殼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座。

明清時代的珠三角地區,蠔殼牆應該是比較常見的建築,據說可能是在清代康熙遷海事件中,大量的蠔殼牆建築遭到毀滅性的破壞。

估計後來再建的蠔殼牆也少,所以這種建築越來越少,目前屈指可數的幾處蠔殼牆,大多都是明朝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