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珠三角3000畝“翡翠魚塘”!曾是廣東人發家致富的祕密武器


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南麓,有著珠三角面積最大、最完整的桑基魚塘,目前還保留著“塘基上種桑、桑葉喂蠶、蠶沙養魚、魚糞肥塘、塘泥壅桑”的農業生態循環模式。

空中俯瞰,數千個4、5畝大小的方格形“迷你”魚塘整齊分佈,一望無垠,如同一片巨大的上帝調色盤,又好似一塊塊翡翠鑲嵌在蒼茫大地,蔚為壯觀。

桑基魚塘是珠三角地區最早的生態循環農業模式,見證了珠三角廣紗甲天下產業發展歷史,珍藏著西樵紡織文化起源的密碼。

作為桑基魚塘的搖籃,並且是桑基魚塘規模最大、歷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地區,佛山上世紀20年代盛時達100萬多畝,約佔珠三角桑基魚塘一半,可謂全民皆桑,全國無一地區可比。

珠三角地區順水而生,但並不特別受水的眷顧。每當洪水來臨,農民辛苦種下的莊稼經常被沖毀。

清朝,廣州成為全國生絲唯一對外輸出港口,國際生絲需求促進了蠶桑業的發展。在南海九江、順德的龍山、龍江以及高鶴的坡山鄉一帶,當地農民紛紛“廢稻樹桑”,“桑基魚塘”便迅速傳到了珠三角各地。

每年冬至前後,南海西樵等地的農民,家家戶戶都把自家的魚塘抽乾,將塘底的淤泥挖出來堆在魚塘旁築基,次年春天,農民在塘基上種下桑用來養蠶,蠶糞便用來餵養魚……

這就是“桑基魚塘”耕作模式。通過這樣的循環利用,取得了“兩利俱全,十倍禾稼”的經濟效益。

如今,桑基魚塘的發展,既促進了種桑、養蠶及養魚事業的發展,又帶動了繅絲等加工工業的前進,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化的人工生態系統。

“千頃魚塘萬畝田”,3000多畝的方格魚塘綿延遠方,讓人不由自主地發出陣陣驚歎。

一片片湛藍、翠綠、深黃的魚塘縱橫交織,綿延不絕,如上帝調色盤,蔚為壯觀。

在上世紀70年代,這裡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桑基魚塘”農田示範區,留下“世間少有美景,良性循環典範”的評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