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曾紀澤不像郭嵩燾那樣捱罵?

為什麼曾紀澤不像郭嵩燾那樣捱罵?

晚清有兩位主張對外開放的湖南人郭嵩燾、曾紀澤,郭嵩燾曾被人罵為漢奸,而曾紀澤儘管晚年也不得志,但守舊派還不至於公開罵他。

黃濬曾比較郭嵩燾和曾紀澤在官場不同的境遇:

曾劼剛輩行後於郭筠仙,而奉使歐洲,實與筠仙同時。筠仙以通曉洋務自負,亦負天下重謗,劼剛則賴其老世丈先任其謗,得以差全其名,抑亦文正公之門蔭也。

這段話頗有意趣。同樣的話,同樣的事,郭嵩燾做了,朝野守舊派會炮轟;而曾紀澤說了和做了,這些人雖不以為然,但很少上奏摺大加撻伐。黃浚的解釋是曾國藩辦天津教案時忍辱負重,替兒子把被毀謗之苦受了。其實根本的原因還是曾國藩有平定太平天國、挽大清江山於即倒的不世之功,朝廷特別是太后對他的兒子自然要高看一眼,其他人也就不敢放肆像對郭嵩燾那樣攻訐了。

曾紀澤《使西日記》中載他被任命為駐英國法國欽差大臣後拜別慈禧太后兩人的對話,曾紀澤向太后講到辦理洋務的難處。

慈禧太后:這些人明白這理的少。你替國家辦這等事,將來這些人必有罵你的時候,你卻要任勞任怨。

曾紀澤:臣從前讀書到“事君能致其身”一語,以為人臣忠則盡命,是到了極處。觀近來時勢,見得中外交涉事件,有時須看得性命尚在第二層,竟須拼得將聲名看得不要緊,方能替國家保全大局。即如前天津一案,臣的父親先臣曾國藩,在保定動身,正在臥病之時,即寫了遺囑分付家裡人,安排將性命不要了。及至到了天津,又見事務重大,非一死所能了事,於是委曲求全,以報和局。其時京城士大夫罵者頗多,臣父親引咎自責,寄朋友的信常寫“外慚清議,內疚神明”八字,正是拼卻聲名以顧大局。其實當時事勢,舍曾國藩之所辦,更無辦法。

慈禧太后:曾國藩真是公忠體國之人。也是國家氣運不好,曾國藩就去世了。現在各處大吏,總是瞻徇的多。

曾紀澤:李鴻章、沈葆禎、丁寶楨、左宗棠均忠貞之臣。

慈禧太后:他們都是好的,但都是老班子。新的都趕不上。

曾紀澤:郭嵩燾總是正直之人,此次亦是拼卻聲名替國家辦事,將來仍求太后、皇上恩典,始終保全。

慈禧太后:上頭也深知道郭嵩燾是個好人。其出使之後所辦之事不少;但他挨這些人的罵也挨夠了。

可見正是因為慈禧太后對曾國藩功勞的肯定,蔭及子孫,曾紀澤辦洋務扛住非議的資本遠超郭嵩燾。——當然,他得乃父心法,也比郭嵩燾會處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