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才華是師傅教的,還是自己天生的?

互惠關係

諸葛亮的蓋世才華當然都是通過向他人學習而獲得的。



秦始皇統一天下,施行暴政。二世時,天下群雄並起。

有壯士葛嬰,率民揭竿起義,屢建戰功。漢文帝時,為追賞其功,將其孫封為諸縣侯,後代子孫也在諸縣繁衍居住。

感念漢文帝之封,葛嬰的後代以“諸葛”為姓。

漢元帝年間,家族中出過一位名人諸葛豐。官至司隸校尉,有彈劾朝廷百官和皇親貴族之權,以執法嚴明、不畏強權聞名於世,是漢朝法家的代表人物。



西漢末年,諸縣戰亂,諸葛家族遷至陽都,約130年後,到了諸葛亮的父親――諸葛圭這一代。諸葛圭曾在兗州的泰山郡擔任過郡丞。

諸葛亮小時候大都生活在琅琊郡的陽都縣,諸葛亮6歲的時候,母親章氏因病過世;兩年後,父親諸葛圭也因病離世。

諸葛亮有一位叔叔,叫諸葛玄,曾在洛陽為官,不願營苟,辭官回鄉,照顧家族,指導諸葛亮這些孩子們的學習。

諸葛家族乃書香門弟,長於儒法二家。諸葛亮從小熟讀儒家的《詩經》,《尚書》,《左傳》,法家的《管子》、《商君書》、《韓非子》、以及兵家的《六韜》。



九歲時,天資聰穎的諸葛亮得遇奇人,瑯琊山主人,鬼谷子傳承者淳于瑕,學習兵家與縱橫術,熟習《太公兵法》,《素書》,《黃石公三略》以及《捭闔策》。

琅琊郡屬徐州。董卓之亂,關東諸侯勤王。曹操便興兵攻徐州,琅琊郡也遭到波及。

諸葛亮也就跟著從父諸葛玄,離開家鄉,暫避戰亂。

也就這樣,諸葛亮開始了他的流浪生活。



諸葛亮十四歲的時候,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郡太守。諸葛玄帶著年幼的諸葛亮和諸葛均前往赴任。兄長諸葛瑾和繼母遠赴江東,一家人從此離散,各奔東西。

途中,諸葛一家恰遇墨家傳人禽滑越,相約同行。禽滑越見諸葛亮骨骼清奇,舉止不凡,大為驚異,以《魯公秘籍》和《墨經》相贈,並一路上勤加指點教習。

諸葛玄到任,東漢朝廷卻又派來朱皓擔任豫章太守,朱皓從揚州刺史劉鏢處借兵。

諸葛玄無力抵擋,為家人安全,只得去官離任,帶著諸葛亮來到荊州襄陽,依附於劉表,做了劉表的幕僚。

在荊州的交際過程中,常隨叔父應酬的諸葛亮被一個列圉毐的鬼才看中,傳習了《列子》和《奇門遁甲》。



一年之後,諸葛玄病故。劉表仍顧念舊情,承擔起諸葛亮一家的物質生活,並安排了諸葛亮的姐姐的婚事。十六歲的諸葛亮便決定帶著弟弟獨立生活。

他將財產變賣,去晉見劉表,表明自己的意願,劉表幫助他們在襄陽城西的隆中安頓下來。

諸葛亮結束了巔沛流離的流浪生涯,在隆中搭建了幾間茅屋,開闢荒田,過著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

後來,他與崔州平,徐庶等人向水鏡先生司馬徽學習音律,作曲和琴藝。結識了孟建和石韜等有識之士。

經人介紹,認識了襄陽名士沔南黃承彥,學習了八卦陣圖。



他所有的知識都是通過因緣際會,自己勤奮學習而獲得的。


饞嘴肥貓1

我不太認同生而知之,我更相信學而知之。我覺得後天的努力學習比先天性的聰明更加重要!所謂知識出於積累,天才出於勤奮嘛。我不否認諸葛亮的是一個天資聰穎,天賦異稟的天才,千載難逢的大才。通過《三國演義》的誇張、演繹,成為了一個智慧化身傑出偶像。是不少人頂禮膜拜的大英雄,大忠臣。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是沒有那麼神奇的。終其一生,他也經歷過不少挫折,也有不少的失誤。儘管他的身上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是瑕不掩瑜,他身上的諸多閃光點還是魅力十足的,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人格力量還是感人至深,令人景仰的!

不可否認,諸葛亮的才華是全方位的。在政治,軍事,外交,科技,文學,音樂等方面的造詣都非同尋常!戰略眼光,政治格局,深謀遠慮,文韜武略,都是當時的翹楚。他的這些傑出才能都是從何而來的呢?從學習實踐中來的。從他人生和學習經歷來看,他從來就不是一個死讀書的書呆子,而是一個非常善於觀察、分析,思考,總結的人。既胸懷大志,又注重細節。有著非常敏銳的洞察力,高瞻遠矚,所以他對時局的判斷推理能力很精準。是一個活學活用的典型。對外,他的外交談判水平不弱。對內,他的行政管理能力高超。

他出身於一個破落的官僚家庭。見識和經歷了東漢末年的瘟疫和戰亂,對於民間疾苦有著切身體會。對於國家的統一,戰亂平息有著強烈的嚮往與追求。他從小就跟隨著叔父到荊州投親友,在戰亂中奔波,年紀輕輕就選擇了自強自立,帶著弟弟到隆中躬耕,種地為生,一邊刻苦讀書,一邊觀察天下大勢。同時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充實、豐富自己,讓自己一步步走向成熟,為出山建功立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諸葛亮跟古代的大多數讀書人都不一樣。他不是一個兩耳不聞窗外事,閉門死讀書,與外界隔絕,與社會格格不入的知識分子。他非常重視社會實踐,有著積極入世思想動機,雄心壯志。他沒有脫離社會現實,沒有脫離生產勞動。所以他也不是一個文弱書生,一個手無縛雞之力的知識分子。他是一個洞悉世事,深諳人情世故,對人性瞭如指掌的明白人。他沒有飄飄欲仙,超然物外。他的老師很多,有親友,有荊州的社會名流,有政府官員。他跟他們都保持接觸、交流與溝通。信息共享,傾心暢談,取長補短。從師友的身上,他學到了很多的東西。這些都轉化成為了他人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為他日後的成材,為他能夠名垂青史發揮了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滄海一滴

《三國志》說:“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

1.諸葛亮。網絡配圖

由此看,諸葛亮的學問主要是家傳和自己苦讀所悟。同時,諸葛亮與司馬徽、崔州平、徐庶等亦友亦師,互相探討學習。尤其是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的司馬徽,可算諸葛亮的師傅。

2.司馬徽。網絡配圖

司馬徽(?--208),字德操,潁川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隱士,為人清高拔俗、學識廣博,有知人論世、鑑別人才的才能,號“水鏡先生”。《三國志》載:“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鑑。”

3.龐統。網絡配圖

南郡(治今湖北省荊州市)人龐統,曾不遠千里拜訪司馬徽。到穎川正遇上司馬徽在採桑葉,就在車裡與司馬徽相互討論,不分晝夜。談論後,司馬徽稱龐統是南州名士之首。

4.劉表。網絡配圖

後司馬徽客居襄陽(今湖北省襄陽市),知劉表心胸狹隘,故緘口不言、不談論時勢。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以及流寓襄陽的諸葛亮、龐統、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均交往甚密,亦師亦友。

5.司馬徽。網絡配圖

後劉備依附劉表、屯駐新野,前去拜訪司馬徽。司馬徽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和龐統,並說諸葛亮、龐統不同於一般見識淺陋的讀書人,是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俊傑。

6.劉備。網絡配圖

同時,徐庶也曾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劉備便“三顧茅廬”,拜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7.三顧茅廬。網絡配圖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劉琮投降曹操,司馬徽為曹操所得,不久就病死了。


漢水白石言

用一句歌詞來形容吧,就是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任何人都是從五十億個競爭者中奔跑,脫穎而出的英雄。把自己的天分找出來,充分發揮長處彌補短板。把長處發揮的就如阿基米德的槓桿那樣長的能撬動地球。諸葛亮做到了。

在羅貫中的筆下,壯諸葛而近乎妖。把諸葛亮打造成萬能的孫悟空,無所不能。有些誇張,但能在歷史長河中留下英名,近兩千年的歷史上讓人久久不能遺忘。且在危局中力挽狂瀾的人,肯定有過人之處。究竟是天賦還是遇到名師呢?

有道是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

這位兄臺隱居南陽,在茂林修竹中耕讀。得天地精華,修行的功力彷彿成仙一樣,不止是在親近大自然的靜修中讀書。對於這樣一個有著抱負的人也是在暗暗積蓄能量天賦就是治國安邦之才,諸葛亮的選擇是專業對口。他沒有選擇習武像關公拿著大刀或者是像張飛一樣在千軍中如入無人之境。聰明人知道揚長避短。

慶幸的是諸葛亮把是三者都集大成者。

諸葛亮是山東琅邪陽都人,這位山東大漢的父親病故後,諸葛亮就和姐姐相依為命。在軍閥混戰中諸葛亮來到了人傑地靈的湖北襄陽。這一路的行走何止千里啊,經歷了磨難也長了見識。

諸葛亮的父親是漢末太山都丞,官職不大。但官員的家庭都注重文化教育。可以說是書香門第,從史料上看他的先祖是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在這種環境薰陶下易出兩種人,一種人是吃喝玩樂,架鷹攜犬打獵泡妞的紈絝子弟,另一種就是利用優良的資源,有名師有比別人優先讀書的學霸。

諸葛亮要不是飽讀詩書,有深厚的文化底子,能寫下千古名篇《出師表》嗎?

諸葛亮先後師從於司馬微,黃承彥、封公玖等人。這些牛人都是當時絕對的名師,他們的水平,從諸葛亮治國、平天下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司馬微的韜略,封公玖的天文地理,黃承彥的佈陣、機關都讓諸葛亮學到了,這些牛人單學到一樣他們的本領就了不得了,而諸葛亮把這些名師的本領都 集合在自己身上想不強大都難啊!


選擇朋友就是選擇成功。

諸葛亮雖然躬耕於南陽。但朋友圈的活躍分子且能量巨大於,和當時的名士汝南孟公威、穎川崔州平、徐庶、襄陽龐德公等交情甚篤。

諸葛亮的才學在這些名宿中得到認可敬佩,這些名士大v們無時不在朋友圈推廣他的才能。有道是千里馬跑得再快,也要有伯樂的推薦。這一點至關重要,否則千里馬就和驢子一樣在家耕地,跑得再快也是幹驢子的活,信價比降到極點了。



好同學、好朋友、好的論友成就了諸葛亮的人脈圈子。這也從側面佐證了那句話,選擇朋友就是選擇成功。

沒有當時“得臥龍、鳳雛者得天下”的宣傳口號,誰能知道這個在鄉下籍籍無名的隱士。是他們積極造勢,成就了諸葛亮的英名。從另一種角度來說就是讓劉備來找諸葛亮時知道他的含金量,加重了諸葛亮在劉皇叔心中的砝碼。

沒有徐庶的力推,劉皇叔在朋友圈中也搜索不到治世奇才諸葛亮,而於三顧茅廬聽諸葛亮的《隆中對》。

諸葛亮選擇的偶像是管仲和樂毅,你選擇的偶像的起點決定你日後的成績。經過努力,諸葛亮的成就不亞於自己的偶像。並且,諸葛亮把這種偶像力量的接力棒傳遞下去,薪盡火傳。幾千年後的一個叫做左宗棠的人常常把自己稱作曉亮,以舉人的身份入仕。平定太平天國,收復新疆。立下了不世的奇功,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宗棠。


每天來罐正能量

關於這個問題,小哥傾向於前者,即諸葛亮的絕世才華,是後天通過努力學習獲得的,也就是說,是師傅教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很簡單,因為諸葛臥龍,不僅僅熟讀各種兵法,並且能演繹很多陣法,這個演繹,可不是簡簡單單講講沙盤那麼簡單,並且諸葛亮琴藝高超,空城計一回,一曲《十面埋伏》彈的司馬懿駐足不前。諸葛亮也通曉地理,葫蘆口一役,差點燒死未來的晉朝皇帝。諸葛亮也是懂科學的人,設計的木牛流馬更是神奇無比,他懂八卦,於江東設亂石八卦陣,差點讓陸遜出不來,並且精通道法,縮地求耍的魏軍筋疲力盡!

所以很明顯,會這麼多的技能,如果沒有師傅,這個很明顯是辦不到的嘛,但是既然諸葛亮這麼厲害,那麼他的師傅肯定更厲害了,有很多朋友認為諸葛亮的師傅就是水鏡先生,這個真的無從考證!




但是,說諸葛亮的才華是天生的,這個也不是沒有道理!

為什麼小哥這樣說呢?因為全世界各地都有轉世

這一說法,而最最著名的,就是我國西藏的靈童轉世了!

靈童轉世也稱活佛轉世,最大的特點就是,能保留前世的記憶,學識!西藏佛教認為,活佛轉世是一種對佛法的繼承和繼續!

西藏佛教對於鑑別活佛轉世有非常嚴格的一套流程,包括尋找,認定,教育!

這個在正史是有記載的,就是轉世靈童有前世的記憶!

再就是比較神奇的西藏遊吟詩人了,這群遊吟詩人比較特殊,因為他們很多都是目不識丁的人,在經歷過一場大病後,大病初癒,就忽然可以吟唱背誦西藏大型史詩《薩格爾王》了,這是非常非常神奇的事情,因為此人之前不僅不識字,也沒學習過大型史詩《薩格爾王》,這可是一部內容非常磅礴的史詩啊!



所以說,諸葛亮會那麼多,可能是天生的,也有這個可能!但是小哥更傾向於前者,因為付出才有回報,付出和收穫是成正比的,最最重要的,是因為我們很多人都是普通人,不具備轉世記憶,所以我們唯有自己努力,才能得到成功,祝大家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深圳小哥帶你看深圳

諸葛亮的才華,是師父教還是天生都不準確,可以用6個字概括:遺傳、教導、歷練。


諸葛亮出身琅琊諸葛氏族,字先祖諸葛豐以來都是做官的,幾個兄弟也都是才智過人之人,可見諸葛亮的遺傳影響不小,又聰明長的又好看,這是先天優勢了。之後諸葛亮跟著叔父,所受影響也是有的,可以說很早就接觸政治、官場、權謀。這是身邊的老師。至於教他知識的老師史料中沒有明確記載,據傳是水鏡先生司馬徽,黃承彥等,雖然沒有確定是他的老師,但是黃承彥作為諸葛亮的岳父,多少會教導亮亮的。先天的聰慧加上老師的教導,再有個人的努力,經天緯地的學識才能已經積累,差的就是實踐積累了。

接下來,劉備的賞識是他實踐的天時了,三顧茅廬劉備見到諸葛亮,就給了諸葛亮這樣的機會,劉備說:亮亮啊,一見如故,果然如傳說中說的那麼帥,你看我也需要帥哥,你看看你咋辦?諸葛亮說:備哥,我現在學習的差不多了,咱們先弄點地盤再聯繫聯繫孫權跟老曹大幹一場吧。劉備曰:大善。從此諸葛亮有了練級的平臺。


仰天笑

《論語》中有句話,我一直封為圭臬,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呆板、機械的學習,時間一長就會迷惘。如果一個人只知道坐而論道,胡思亂想,而不去踐踏實地的學習,那這個人的一生就危險了。所以說學習和思考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而老師的教學就是一個人學習的過程,所謂“天才”,就是在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加入了自己獨立思考和見解,從而脫穎而出,青出於藍。所以說被我們奉為“智絕”的諸葛亮的才華應該是在接受了老師的開蒙教育後,進而再經過後天的努力,加上自己的天分,從而名貫古今的。


其實,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對立兩方面做一下假設。

其一,諸葛亮的才華全是老師教的

總所周知,諸葛亮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水鏡先生司馬徽,不可否認諸葛亮跟隨這位名師學到了很多治國安邦的知識,但後來諸葛亮取得的成就和在歷史上的名聲地位,卻和他這位師傅算得上雲泥之別。但如果我們割裂和簡單粗暴的認為諸葛亮的才華全是師傅教導的,那為何師傅反而不如徒弟呢?為何世間都傳得“臥龍”可安天下,反而對他這位師傅無人問津呢?所以說這個絕對的觀點絕對是經不起推敲的。

其二,諸葛亮的才華是天生的

小學的時候我們都知道“發明大王”愛迪生的一句名言: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人的基因決定了人的知識無法通過生物之間生殖的簡單遺傳,除了一些天性和本能之外,任何知識都需要後天系統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如果諸葛亮的才華是天生的,那為何還需要遍訪名師呢?諸葛亮之所以被人們認為天才,那是他在學習以後,不僅僅滿足“拾人牙慧”和故步自封,而是對自己的所學加以總結和再思考,進而推陳出新,自成一派。



知識從來不是簡單的繼承和複製,人類文明的進步就是一個不斷學習和創造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總結前人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後再結合自身的思考和努力進而不斷的推陳出新。這就是為什麼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會有不同的成就,讀死書的人最終只能成為知識的復讀機,而把書讀活的人,才能成為知識真正的傳承者。諸葛亮之所以智慧超群、名貫古今,老師的教導和自身的天分和思考是無法割裂開的,少了哪一點都無法成為“臥龍”。


好史不死

每個人出生都如一張白紙,這張紙到最後是一幅波瀾壯闊的景象,還是平平無奇的畫面,取決於每個人的經歷、生活環境和人生軌跡。

諸葛亮也是如此,不是什麼天生的天才,都是後天努力的結果。諸葛亮出生在官宦世家,先主諸葛豐曾任西漢司隸校尉,為官清廉,剛正不阿,痛恨貪汙和阿諛奉承之人。其父諸葛珪任漢末兗州泰山郡丞,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諸葛亮從小就飽讀詩書、兵法等,接受的都是為官之道、處世謀略之類的教育。

後來,其父母先後離世,年僅八歲的諸葛亮和其兄弟只能跟隨其叔父諸葛玄。寄人籬下的諸葛亮更加勤奮,立志要出人頭地。不久,其叔父也過世,只能躬耕於南陽,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足見其抱負遠大。徐庶、崔州平等與之交好,後與司馬徽、龐德公、黃承彥等相交,經常討論當今大勢,後得司馬徵推薦,徐庶的引薦,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才有了後來的諸葛亮助備建立蜀漢王朝。

縱觀諸葛亮一生,並非天生就有才華,和普通人一樣,由於生活環境和個人經歷,致使他努力學習,希望一展抱負。至於他師傅,三國志中沒有明說是誰,有人說是水鏡先生司馬徵,可能司馬徵也確實和諸葛亮是亦師亦友的關係,但諸葛亮最大的老師應該是自己與書籍。所以說沒有天生的蠢人,也沒有天生的天才,俗話說得好“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足以說明這一點了。


鑫然說歷史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諸葛亮的才華既是天生的又有師傅教的!

人不能生而知之,除非他穿越時空了。諸葛亮音樂、書法、軍事、政治、經濟、法律、科技、文學樣樣精通!如果他精通如此多的科目,顯然不可能全部是師傅教的,更多的是靠他自己的才能去學習去創新。


諸葛亮出身琅琊諸葛家族,從小自然就有家族教育,諸葛家族龍虎狗三個人才,說明諸葛家族的教育很成功,諸葛亮的才能離不開家族的教育。能稱之為諸葛亮師傅的都是名士高人比如水鏡先生司馬徽,老丈人黃承彥,龐統的叔叔龐德公。諸葛亮自然也吸取了不少他們的知識。


五行八卦,奇門遁甲,夜觀天象這些諸葛亮都會,顯然不是他天生就知道的,更多的是學習得來的才能。木牛流馬,諸葛連弩,八陣圖,前人肯定沒有,這都是諸葛亮自己的才能發明創新。

諸葛亮天生有超高的智商,家族教育和名人傳承更豐富他的才能,挖掘了自身潛力,最終呈現出來的就是一個神話諸葛亮了。


張野禪

諸葛亮在民間被稱為“智慧的化身”,一部三國演義盡顯了他的智慧,如草船借箭,火燒赤壁,空城計,擺八陣圖,創流年木馬等等,可以說是無所不能,雖說不免有點誇張的意思,但是他應該還是很有才華的,那他的才華是師傅教的嗎?還是自己學的呢!我覺得他的才華離不開兩個方面:


1.從良師,諸葛亮師從水鏡先生司馬徽,水鏡先生當時在東漢是有名的名士,才華橫溢,學識淵博,是諸葛亮的啟蒙老師。

2.自學,諸葛亮自己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出師後,自己在南陽過著半耕半讀的生活,還時不時的外出遊學,遇到不懂的問題就向別人請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