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東17市人才遷徙版圖是什麼?

2017年山東17市人才遷徙版圖是什麼?

2017年山東省17市人才流失比排行

今年的兩會上,在國務院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有20餘處提及到人才,或者與人才相關的內容。這也恰恰給予2017年各地掀起搶人大戰一個很好的闡釋。

山東不僅是經濟大省,也是人口大省,對人口的爭奪顯然不能置身事外。過去一年,鳳凰網山東多次對人才大戰進行盤點,尤其是濟南、青島。

那麼,2017年,山東17市人才遷徙情況又呈現出何種態勢呢?

據《2017山東省白領就業市場藍皮書》一書中提供的數據,2017年山東17市人才流失比最高的是菏澤,為15.12,緊隨其後的是臨沂,流失比為9.49。

流失比最高的10個城市,除去上述兩個城市外,還有棗莊、濟寧、聊城、泰安、日照、萊蕪、濰坊、東營,流失比分別為,6.88、4.58、2.28、1.65、1.10、1.09、1.05、1.04。

此外,人才流失比小於1的城市,即人才流入大於人才流出,有7個,分別為煙臺市、淄博市、德州市、濟南市、濱州市、青島市、威海市。

值得一提的是,與2016年數據作比較,菏澤、臨沂等市人才流失比有所減少,人才流失現象有所緩解。然而,威海、青島、濟南等城市人才流失有所增加。

數據顯示,2016年,濟南、青島人才流失比分別為0.91、0.86,與2017年數值分別相差0.81、0.55。彼時,菏澤流失比為21.11,臨沂流失比為6.16。

由此可見,“大城市”、經濟強市對人才的吸引力依舊很大,但是迫於工作生活壓力也很大,很多人才退而求其次,前往一些壓力較小的城市。

拋開人才流失這一因素,單就人才流入,又呈現怎樣的態勢呢?

數據顯示,青島市求職者跳槽到濟南市的人數佔比最多,達到13.12%;泰安市、濰坊市求職者跳槽到濟南的人數分別以11.59%、9.90%排名第二、第三位。

2017年濟南進入了近年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量迅速增長,為爭奪人才陸續發佈人才補貼政策,特別是對高學歷人才爭奪更為激烈。

對於山東經濟領頭羊—青島,也體現出奇不凡的人才吸引力。

青島吸引濟南人才以16%的佔比位列第一,煙臺、濰坊緊隨其後,分別為15.53%、13.96%。

除此之外,青島吸引了大量日照、東營、淄博、濟寧等各式人才,可見其極強的吸引力。

對於三核之一的煙臺,來自青島、濟南的人才佔據其半壁江山,分別為22.41%、20.61%,緊隨其後的是威海、濰坊。

流入淄博的人才來自濟南最多,佔比為22.02%,與淄博臨近的濰坊、東營、濱州也處於榜單前列,佔比分別為11.93%、10.85%、9.22%。

2012年到2016年期間,石油行業一路高漲,東營崗位平均薪酬一直領跑全省,流入東營的最多的是濟南人才,濰坊緊隨其後,青島排位第三。濱州、淄博人才流入東營的佔比均超過10%。

沿海城市的人才遷徙也有著自己的特色,人才流向首選鄰近城市,不僅是地域,同為沿海城市的威海和煙臺之間人才流動最為頻繁,日照和青島之間的人才流動也比較活躍。

流向威海人才最多的是來自於煙臺、佔比29.30%,意味著流向威海的人才中有三分之一是煙臺人。同樣,威海人才流出首選城市也是煙臺,人數佔比31.15%,也有近三分之一之多。

煙臺與威海的人才遷徙情況並非孤本。日照與青島之間也存在類似的情況。

臨沂、菏澤、濟寧、濰坊4市是山東人口眾多的城市,人才流動屬於流出大於流入,有一定的人才流失現象。並且,同為人口大市,在人才流動方面有著一定的相似。

據《2017山東省白領就業市場藍皮書》一書介紹,菏澤市是人才流失情況最嚴重的城市,其首選城市是濟南;臨沂市人才流失較菏澤有所緩解,居第二位,其首選也是濟南;濰坊人才流失相對平衡,其首選城市受地域影響較大,青島市排在第一位;濟寧市與濟南相近,首選為濟南。

此外,棗莊、德州、萊蕪、聊城、濱州、泰安在經濟方面,較濟南、青島、煙臺等有很大差距,在人口數量方面也比菏澤、臨沂等城市少很多。這些城市的人口流失現象較嚴重,但比人口大市菏澤、臨沂稍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