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說到“焚書”,我們腦海中首先閃現的便是那位歷史評價褒貶不一的秦始皇了,始皇嬴政掃六合,亡諸侯,統一華夏。

為了鞏固大秦帝國的統治,在李斯的建議之下,他於公元前213年下令焚燒除秦以外的六國史記,對私藏的《詩》《書》等也限期交出並燒燬,製造了一場巨大的文化浩劫,兩千餘年來多為後人詬病。而在秦帝國八百年後的南北朝,有一位向始皇帝“學習”,大肆燒書的“晚輩”,此人便是南梁元帝蕭繹。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文學藝術史上群星璀璨的時代,前有嵇康廣陵散,陶潛歸田園;後有謝客山水詩,沈約永明體。

而南朝的君王也各個是文學高手,單以南梁一朝為例,梁武帝蕭衍親自撰寫《周易講疏》《春秋答問》等二百餘卷,為經史大家;武帝長子蕭統集歷代詩文精華,編纂《昭明文選》;簡文帝蕭綱倡導宮體詩,作《玉臺新詠》……就算是梁元帝本人,所作的《採蓮賦》《蕩婦秋思賦》也是上乘之作,

他廣博的涉獵,豐贍的學識也非一般的文人所能匹敵。

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那麼,這樣一位“口誦六經,心通百氏,有仲尼之學,有公旦之才”的知識型君主何以會下令焚燬文化典籍呢?這還要從他所生活的那個紛亂的時代講起。

蕭繹字世誠,是梁武帝的第七子,年幼時就被封為湘東王,長大後擔任荊州刺史,駐守江陵,假如大梁朝一直風調雨順的話,蕭繹會以一位鎮守軍事要地的藩王,一位才情卓越的貴族公子形象流傳後世。

但天有不測風雲,梁武帝末年爆發了侯景之亂,這給了蕭繹登上政治頂峰的機緣,也把他最終引向了萬劫不復的深淵。

侯景發動兵變後,在內鬼蕭正德的幫助下,一路勢如破竹,攻入首都健康,幽禁了梁武帝,年已八十高齡的武帝在憂憤中去世。侯景知道自己名不正言不順,便讓太子蕭綱做傀儡皇帝,但不久便將其殺害。侯景不僅自行廢立,還放任叛軍到處燒殺搶掠,一時之間搞得天怒人怨,討伐叛賊勢在必行,而這個重任轉來轉去便落到了身在江陵的蕭繹身上。

梁大寶三年(公元552年),蕭繹以自己斐然的文采,

親自撰寫了《討侯景檄》,檄文篇幅宏達,氣勢充沛,且頗多警句。

蕭繹命大將王僧辯率軍從潯陽東下,陳霸先率三萬甲士擔任先鋒,有了高昂的鬥志,又有傑出的統帥,蕭繹的軍隊迅速攻下重鎮姑孰,併合圍了建康,擊潰守軍。

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侯景眼看大勢已去,只得倉皇退往吳郡。最終,這個禍國殃民的大梟雄只剩下三艘兵船,

還妄圖逃到海上,東山再起,終為部下所殺。

據史書記載,蕭繹下令將他的腦袋懸掛在江陵鬧市示眾,屍體則被百姓分食殆盡。平定侯景之亂,保存大梁皇室,蕭繹作為中堅力量,可說是功不可沒。

侯景已死,但梁武帝還有眾多子嗣在各地擁兵自重,南梁又陷入了皇室子弟的內戰中。

蕭繹因實力強大,在戰勝了蕭紀等兄弟後,他在江陵即皇帝位,成為了南梁第三任皇帝。此時風光無限的他絕對想不到,噩夢般的命運正在前方等待著他。

公元554年九月,西魏派遣大將於謹、宇文護、楊忠等率大軍南下,包圍江陵。西魏大軍率先佔據東方各個渡口,阻斷了梁朝的各路援軍,隨後猛攻城池。危急之下,蕭繹親自臨陣督戰,想振奮士氣打退敵軍。

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但江南健兒終究敵不過鮮卑的強弓硬弩,戰鬥中南梁主將胡僧佑中箭犧牲,梁軍頓時潰敗。反叛者殺死了西門守卒,將西魏軍引入城內,江陵就此淪陷,整個戰爭不過短短二十八天便宣告結束。

蕭繹心知無力迴天,絕望之下他乘白馬,穿白衣走出江陵東門投降。

投降之前,蕭繹反思自己的一生,覺得自己讀書萬卷,還是免不了亡國,便將敗亡的怨憤發洩到自己的藏書上,將宮中眾多書籍付之一炬。

蕭繹燒燬了多少書籍呢?根據歷史記載,直到焚書前夜,梁朝宮中藏書達到十五萬餘卷,焚書後經過長時間的重新蒐集整理,直到唐代也不過有藏書八萬多卷,也就是說,至少有超過七萬卷的書籍被吞沒在了這場熊熊大火之中,這些從京城、江陵、寺院和私人所得來的珍貴典藏此時化為灰燼,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焚書後的梁元帝投降西魏,隨即被押往軍營,並於公元555年正月一個寒冷的冬日,

在刑場被劊子手用土囊壓死。元帝再造南梁卻落得如此下場,可悲可憫;但其焚燒萬卷書籍,又為千夫所指。

可惜他一朝殞命,乃是國運與個人素質所造成,與那些可憐的書籍並無干係。

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說到國運,梁元帝登基時,南梁的局勢實際上可說是危如累卵。此時東魏、西魏和南梁並立,也被稱為“後三國時代”。

但與魏蜀吳鼎立的時代不同,三百年前南方蜀吳政權結盟,共同對抗北方曹魏。此時南梁卻最為弱小,本來領土已不如劉宋、蕭齊時期廣大,又經歷了侯景之亂,加之皇族為了爭權奪利而自相殘殺,導致國力日衰。東魏(北齊)的高家,西魏(北周)的宇文家都對這江南的豐腴之地虎視眈眈,這種糟糕的局面本身便已經難以扭轉。

說到個人素質,梁元帝雖然書法繪畫、詩詞歌賦都是個中翹楚,眼光卻談不上長遠和精準。

在如此嚴峻的國勢下,他彷彿一隻把頭埋進沙子的鴕鳥,以為天下太平,沉溺於學術文藝,親近文人墨客,卻疏遠那些為他打天下的軍事將領。王僧辯是他應當倚重的一員干將,卻被他遠遠地放了外任。

而就在江陵被攻陷的前夕,大將朱買臣等勸元帝乘夜突圍,他卻決定採納文人王褒的投降建議,將自己餵給了北方的虎狼。

愛好文學的皇帝為何卻大肆焚書?致使中華文化百年不得恢復

想來元帝考慮到自己的文弱,假如突圍投奔鎮守要地的大將,可能會被這些武臣所挾制;他大概又認為以帝王之尊貴,敵國會留下自己一條性命。總而言之,元帝作為帝王,看人看事的能力實在平庸,終究免不了殞身之禍。

元帝故去後,先後有北齊擁立蕭淵明、陳霸先擁立蕭方智、以及北周扶持蕭察建立的西梁,但他們空有“梁朝”的名號,不過是強權之下苟延殘喘的傀儡。

那個曾經承載了多少文人騷客,綻放了無數千古華章的大梁已經化作了夢幻泡影,而那些化為飛灰的藏書,也成了這個僅存在半個世紀的江南王朝的殉葬品,再也難覓蹤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