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的祖先是誰?

時金藏品文化圈

蒙古族真正的祖先是戰國時期的東胡人,但是東胡人後來被匈奴人所擊破,部落潰敗。

根據《史記》的記載,大約秦漢之交時,匈奴的冒頓單于統一了草原各部,並往東兼併了東胡各部。東胡人在匈奴的衝擊下逐漸瓦解,潰散為許多小部落,比如後來的鮮卑、烏桓、柔然都是東胡瓦解以後形成的的分支。

現在一般認為與蒙古血緣最近的應該是東胡的分支柔然人,柔然是北魏時期活躍漠北草原的遊牧民族,曾經統治過漠北數十年。直到南北朝後期柔然汗國衰落,被突厥人所滅。柔然民族的名號雖然不再使用,但他們的血統卻得以延續了下去。蒙古族最早的乞顏部落就是柔然人的直系後裔,但蒙古族並非只有乞顏部。數百年後的元太祖鐵木真就是蒙古族乞顏部的首領。

除了柔然以外,室韋是蒙古人的另一個遠祖。《魏書》記載了兩支東胡人的後裔,南面的自稱“契丹”,北面的號為“室韋”。在唐朝時期,室韋上表臣服中央,因此唐人有了關於室韋人的更為詳細的記載。在室韋的各個部落中,有一支部落名為蒙兀室韋,他們與突厥人、契丹人、回鶻人雜居,逐漸演變為了後來兩宋時期的蒙古族。“蒙兀”的名號就是蒙古族最早的稱呼。



從現存的文獻來看,蒙兀室韋還與契丹人有很深的淵源。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遼國以後,往西征服了室韋各部,其中也包括蒙兀室韋。從《遼史》中記載的契丹文字來看,室韋人和契丹人交流沒有障礙,他們的語言、文字相近,這也證明了室韋和契丹都是東胡的分支。

遼國滅亡以後,漠北草原的各個部落陷入了各自為政的局面,其中就包括當時還不怎麼強大的蒙兀室韋。雖然耶律大石西征時曾經憑藉遼國的餘威向草原各部落借兵,但是他最終還是沒有停留在蒙古高原。女真族雖然消滅了遼國,但他們是東北地區的漁獵民族,與草原的部落的文化習俗完全不同。整個金朝時期,女真人都沒有能力像契丹人那樣統治漠北草原。

失去了控制的蒙古族(蒙兀室韋)就是在這個時候發展壯大起來的,併成為了金國的勁敵。金章宗在位時期,蒙古族已經發展到了18個部落之多,完全成為了一支新興的草原力量。到了公元1206年,蒙古族乞顏部落的首領鐵木真(他的全名叫做勃兒只斤·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大蒙古汗國剛剛建立以後,先後兼併了西遼、西夏、金國、東夏、吐蕃等割據勢力。1259年,大蒙古汗國最後一任合法的大汗“蒙哥汗”攻伐南宋時戰死,拖雷一脈的忽必烈趁機篡位奪權,建立了元朝,統一的蒙古汗國瓦解為了5部分。忽必烈即位後,又攻滅了大理國和南宋,終於結束了自唐末以來諸侯各自為政的局面。



在元朝滅亡以後,漠北的蒙古人不斷受到明朝的攻擊,最終瓦解了東蒙古(瓦剌)和西蒙古(韃靼)兩部分。後來,瓦剌的也先和察哈爾部的達延汗都先後統一過蒙古各部,但是並沒有維持太久。明朝末年時,蒙古又分為漠西蒙古(準格爾汗國、和碩特汗國)、漠南蒙古、漠北蒙古三部分。


中外歷史

蒙古人就是葷粥匈奴樓煩林胡東胡等等這些人,都是古夏族後裔,也就是黃帝部落的一個分支。

特別是夏朝被商滅亡後,商湯對反抗的夏族遺民幾乎都趕到北方和西北,比如其中的“周”就雜居在甘肅隴東高原。

蒙古人的祖先和陝西陝北人的祖先屬於一個系統,夏族。


終南高揚

西漢初期,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擊敗東胡。東胡人分化成兩個部分,北部居住在大鮮卑山,稱鮮卑人。南部居住在烏桓山,稱烏桓人。三國時期被曹操擊敗,主體內遷,過早地退出歷史舞臺。西晉未年,五胡亂華,。內遷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在拓跋宏倡導下進行一糸列漢化改革,一百多年後到隋唐時期已完全融入漢民之中。留在草原的鮮卑人建立了強大的柔然帝國。六世紀時被突厥可汗阿史那土門所滅。一部分逃到西方形成阿爾瓦人。一部分在老哈河和西拉木倫河一帶定居成為契丹人。還有一支逃到大興安嶺地區稱作室韋。蒙古人是室韋的一支蒙兀室韋發展起來的,在新舊唐書中均有記裁。1206年鐵木真被蒙古各部推舉為成吉思汗,成立大蒙古國,把生活在蒙古高原的各部分人統一稱作蒙古人。這其中包括生活在草原上的契丹人和漢人。現代DNA技術檢測,現代蒙古人中有百分之三十北方漢人血統。另外蒙古內部的古烈部是基都化了的突厥人。當初匈奴人被東漢打敗後,一部分西逃歐洲,一部分南遷內附,逐漸漢化。留在草原上的十餘萬戶依附鮮卑,自稱鮮卑人。現代蒙古人主體就是這部分人後裔。通過對戰國時期匈奴古墓中遺骸DNA提取檢測證明,蒙古人是匈奴人血緣後裔。按照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夏后氏之苗裔也,jⅰe子攜其妻佞逃到北方形成匈奴。鮮卑人自認是黃帝兒子在北方發展厚澤深仁形成鮮卑族。契丹人自稱炎帝之後。所以蒙古人是匈奴後裔,真正的炎黃子孫。


關東俠客

蒙古族一直生息在我國的北方草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統一了大漠南北,第一次將不同部族統一為匈奴族。隨著匈奴的分裂,鮮卑、柔然等部落屢次變化,蒙古部也開始捲入歷史之中。

大約在公元7世紀,《舊唐書》中稱之為“蒙兀室韋”,他是唐王朝所屬韋諸部落之一。根據《蒙古秘史》的記載,成吉思汗的始祖祖孛兒貼赤在那時帶領著蒙古部到了額嫩河上游的不兒罕山駐牧。由於此時的北方受到唐王朝的管轄,使得蒙古族能夠廣泛的與周圍各部和中原進行文化和經濟的交往,蒙古部迅速發展。

公元10世紀的時候,蒙古已經產生了很多部落:乞顏部、 扎答蘭部、泰赤烏部等等。當然,此時蒙古部周圍也有很多不同的部族,塔塔爾部、 翁吉刺部、汪古部、蔑乞兒部、乃蠻部,彼此不斷交往融合。

公元11世紀,由於反抗遼國的統治,蒙古成為了草原各部的統稱。12世紀出,女真取代了契丹,蒙古屬於女真統轄。此時,蒙古部已經開始逐漸強大,蒙古草原上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已經成熟。之後隨著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蒙古開始不斷的對外擴張。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達到鼎盛時期。

元朝滅亡以後,蒙古再一次分裂,東邊的兀良哈各部;西邊的瓦刺各部;居於中間的韃靼各部。韃靼是元朝蒙古貴族退回漠北草原的主要根據地,史稱“北元”。1571年,俺答可汗征服蒙古各部,形成統一的政權。之後清軍統一中原,1640年,在準噶爾會議上,清朝指定了《蒙古衛拉特法典》,規定了各部的權利、義務和牧地界限,實行盟旗制度。


歷史是什麼

1丶蒙古人最早的祖先是東胡人(古代通古斯人的一支)。

2丶成吉思汗及其後世的蒙古人是中國北方各少數民族相融合的混血民族。(1)、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強勢的民族打敗對方時,會不斷地掠奪對方民族的女人進行混交。(2)、獲勝的民族會將俘虜及降服的部族,強制其改變信仰、風俗習慣等,將其融入本民族。

3丶從東胡到蒙古民族的形成,其間是個混沌狀態,不會理出明晰的傳承。如今,人們對蒙古族的來歷給出了種種不同答案,就是這種混沌狀態的明證。

4丶沒必要把這個民族來源搞得像1+1=2,那麼明確,事實上也不可能。只要知道蒙古民族是中國古代北方一個強悍的混血民族就夠了。


趙凡丁201

蒙古族也是炎黃子孫,《晉書》記載:鮮卑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有熊氏就是軒轅黃帝的部落。

秦漢之時名為“東胡”,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秦末,東胡為匈奴冒頓單于擊敗。退居烏桓山的一支稱為烏桓;退居鮮卑山的一支稱鮮卑。

魏晉時期,鮮卑人的一支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自號"契丹",居於興安嶺以西的鮮卑人另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

在隋代,室韋分為5大部分: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唐代舊《唐書》中出現“蒙兀室韋”。“蒙兀”是“蒙古”一詞最早的漢文譯名。

中唐以後,文獻上又把室韋稱作"達怛"、"韃靼",黠戛斯人南下,迫使回鶻人西遷。室韋-達怛人乘機成批遷入漠北,這就是蒙古的先祖,“蒙古”的漢文譯寫始見於元代文獻,意為“永恆之火”。


睜眼看西安

當代學者認為“蒙古族"出自東胡,“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東胡與濊貊、肅慎是我國古代東北部的三大古老民族。濊貊曾在西漢時期建立了”扶餘國",後被”高句麗"滅亡,濊貊人後被女真人同化。肅慎在隋唐時稱為靺鞨,其後女真(曾建立金朝)和滿族(曾建立清朝)皆出於此。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4世紀中葉,東胡中的鮮卑人的一支自稱"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於東胡,以興安嶺為界,《北史》卷94《室韋傳》:"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失韋"。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後來“室韋"又演變成了"蒙兀室韋",始見於《舊唐書》。


跪射俑

中國的民族史,受蘇聯影響,彷彿那些民族一下子就出來了,其實是不對的。蒙古人的祖先是誰?這其實很好解策,在廣大的鮮卑利亞大草原到南俄平原,再到中亞小亞西亞,自古以來生活著很多遊牧部落,他們沒有統一的政權,以部落或部落聯盟形色生存,直到匈奴部落統一了大部分部落,於是,一個單一的匈奴政權產生,就如中原王朝一樣,後來又產生了突厥,鮮卑,契丹,蒙古,女真,滿族等以一個或幾個部落為主的統一政權,從其原始語言可以看出其同出一脈,包括中亞幾國其實都同出一脈,只不過有的被伊斯蘭化了而已。


手機用戶61682623022

西晉時期的蒙古人被南匈奴和屠各稱為“蒙朱離”人,從寒冷的北寞南下。令南匈奴夢而寒顫。請讀晉書。匈牙利歷史博物館記載khun人(qun和hun)非常害怕來自北方蒙朱離的逼迫和南邊代國的夾擊。離開北澤(今張家口南到北京居庸關)來到馬雜兒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