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三兄弟為何同侍三主?

查伯

諸葛三兄弟說的就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龍,虎,狗。其中諸葛瑾與諸葛亮是親兄弟,他們還有一個親弟弟,諸葛均,跟著諸葛亮。而諸葛誕是諸葛瑾的族弟,至於有多親,反正他們都是琅琊陽都人,他們的祖先都是西漢的諸葛豐。

對於諸葛亮,我們比較熟悉,就不說了,那我們重點來說一下諸葛瑾與諸葛誕這兩個人。

諸葛瑾仕吳,諸葛瑾在東吳的地位也是很高的,三國志吳書七里面,將諸葛瑾與張昭,顧雍和步騭三個人並傳,而這三個人都是東吳的重臣,可想而知諸葛瑾對東吳是十分重要的。

諸葛瑾生於公元174年,字子瑜,在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的時候,諸葛瑾到了江東,經孫權的姐夫弘諮的引薦下,見到了孫權,與魯肅一起成為孫權的座上賓。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漢,諸葛瑾僅在公共場合與諸葛亮見面,私底下並沒有見面,這次見面,主要討論了湘水分治的問題,湘水以東歸東吳,湘水以西歸蜀漢。

與張昭的直言勸諫不同,諸葛瑾向孫權勸諫的方式是和風細雨的,他在與孫權討論的時候,都是大概說出自己的意思,點到為止,如果遇到孫權比較聽不進去的時候,他就會從另外一個話題開始聊,旁敲側擊,慢慢的就能將孫權說服了。

吳郡太守朱治,也就是朱然的嗣父,曾經舉薦孫權為孝廉,孫權對他不滿的時候,但同時因為敬重他,想要責備朱治,卻不好開口,把話憋著,自然十分的難受,諸葛瑾察言觀色,使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寫信給孫權,孫權經過開導之後,心裡的疙瘩就解開了。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諸葛瑾隨呂蒙拿下荊州,封宣城侯,呂蒙封為南郡太守,呂蒙當年病死,他的南郡太守之位由諸葛瑾來接任,可見孫權對諸葛瑾的重視程度。

黃初三年,公元222年,孫權被曹丕封為吳王,諸葛瑾被封為左將軍,督公安,假節。黃初五年,公元226年,諸葛瑾升任驃騎將軍,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孫權稱帝,諸葛瑾被封為大將軍,豫州牧。赤烏四年,公元241年,諸葛瑾病死,享年六十八歲。

諸葛誕仕魏,諸葛誕字公休,他與夏侯玄的關係很好,蜀漢滅亡的時候,姜維見到了鍾會,鍾會對姜維的評價是國之名士,即使是魏國的諸葛誕和夏侯玄都比不過,可見,當時曹魏最出名的國士就是諸葛誕與夏侯玄了。

但是曹睿卻不喜歡諸葛誕和夏侯玄,他覺得這兩人是沽名釣譽,所以就將他們免官。而曹睿死後,曹芳繼位,由曹爽輔政,任用諸葛誕為揚州刺史。

公元251年,太尉王凌造反,打算立楚王曹彪為帝,司馬懿親率大軍討伐,封諸葛誕為鎮東將軍,山陽亭侯,假節,督揚州諸軍事。

公元255年,毌丘儉與文欽舉兵於壽春,諸葛誕隨司馬師前去征討,諸葛誕被封為鎮東大將軍,儀同三司。平叛成功後,諸葛誕封高平侯,邑三千五百戶,轉徵東大將軍。

因為夏侯玄也被司馬懿殺死之後,諸葛誕於公元257年,舉兵於壽春,這場戰役是三國時期規模最大的戰役,其中諸葛誕軍約十三萬,司馬師軍二十六萬,東吳援軍差不多十萬,總參戰兵力達五十萬,最後諸葛誕戰敗身死。

那麼我們回到問題來,如果諸葛誕與諸葛瑾歸劉備,那麼諸葛瑾可以在荊州配合關羽,而諸葛誕兵出益州,諸葛亮負責後方補給,那麼隆中對成功的機率將大大的提高,而至於能不能真正的助劉備拿下天下,這個確實不好說。


歷史簡單說

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分別被稱為諸葛家的龍,虎,狗。

有趣的是,諸葛家族的三個人居然分別分佈在蜀,魏,吳三國。千百年來,世人只知諸葛亮,其實諸葛瑾和他的兒子諸葛恪,諸葛誕在各自的國家混的都不錯。

比如吧,我們都知道劉備白帝城託孤諸葛亮,其實孫權也託孤給諸葛恪過。

諸葛誕呢?其實,他是司馬懿的兒女親家。甚至一度危及司馬家族。

諸葛家族是東漢末年最神秘的家族,或許相對於袁家、荀家、司馬家,不算是名門望族,但一定是最懂得投資的家族,比如諸葛亮在蜀國,諸葛瑾吳國,而諸葛誕自然只能在名士薈萃的魏國飽受煎熬。 坐冷板凳的滋味,你懂的。這就意味著要當好自己的配角,不顯山不露水的過著平凡人的人生。如果想出頭,只有一個方法:你活的足夠長。

很顯然諸葛誕很懂得職場之道,他在魏國苦熬了N年,以至於《三國演義》裡,他連個配角都算不上,絲毫沒有露臉的機會。這時候考驗的不是業務能力,而是做人能力。那些沒有史料記載的歲月裡(實際上史家根本沒心思去記載一個碌碌無為的小人物),諸葛誕看著他的兩位堂兄,甚至侄兒叱吒風雲的時候,你猜他會不會著急呢?你別小看他,他可是流著諸葛家族血液的人。

有時候人生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而是悲喜劇。是的,你不會想到,默默的歲月裡,司馬懿成了他的兒女親家,東晉開國皇帝晉元帝司馬睿是他的曾外孫。所以有時候,我們說三國其實都是親戚們的混戰遊戲,也不是一點道理沒有。 我認真的查了一下史料,諸葛家族裡投資回報比最高的,反而是這個默默無聞的諸葛誕,讓司馬家的後代流淌著諸葛家族的血液。

可是,諸葛誕能被載入史冊,絕不是因為他的親家和曾外孫,而是他能守得住寂寞,熬死了所有英雄豪傑,玩起了三國鼎立的下半場,既然是玩遊戲就要有耐心。

由此可見,諸葛亮,諸葛瑾,諸葛恪和諸葛誕都是三國時代的人才。他們之所以分佈在三國,主要是因為:

1.機會,有機會和關係投靠各自主公。

2.能力,諸葛家族的幾位都是人才,自然有人願意使用。

3.佈局,諸葛家族的佈局,其實三國時代很多人都是親戚。

4.選擇,各投明主,在三國爆發出最大的能量,他們都做到了。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諸葛家族分屬三國的事,出自《三國志 諸葛瑾傳》裴注引《吳書》。

《吳書》:初,(諸葛)瑾為大將軍,而弟亮為蜀丞相,二子恪、融皆典戎馬,督領將帥,族弟誕又顯名於魏,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

於是,“諸葛三兄弟”分侍三國的梗就出現了。

再到南朝宋劉義慶編寫的《世說新語·卷9·品藻第九》寫道:

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量。

在這裡,劉義慶把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比作“

龍、虎、狗”。

諸葛誕與諸葛均

劉義慶並且把諸葛誕的“族弟”身份寫成了“從弟”,身份更親近了,因為在更早的陳壽都沒寫出這層關係來,《吳書》提到的“族弟”身份應該是可信的。劉義慶的“從弟”身份應該是被誤讀。

再到民間流傳中,很多人不知道諸葛誕這個人,把諸葛誕混淆成了諸葛亮的弟弟,或者把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當成了諸葛誕來說,認為諸葛均投了曹魏。

所以就會出現本題的內容:諸葛三兄弟為何同侍三主?

實際上,諸葛瑾是大哥,諸葛亮排行第二,諸葛均是老三。這三兄弟中,諸葛瑾投效孫吳,諸葛亮和諸葛均則是投效蜀漢。

——諸葛均在劉備稱帝后,擔任長水校尉。

按照《吳書》,諸葛誕和諸葛瑾、諸葛亮的關係並不親密,諸葛氏本來就是漢末徐州琅邪國的地方大族,在三國時,琅邪在行政劃分上屬於曹魏帝國,諸葛誕出任曹魏官員,侍奉魏朝,是自然而然的事。


諸葛三兄弟分隔兩地不是投機行為

有些後人喜歡在閒談三國時,喜歡開腦洞,比如,認為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三人分侍三國,就是一種保全家族的投機行為。其實以史書上的細節來看,這個觀點是站不住腳的。

早在初平四年(193年)至興平元年(194年),曹操為報父仇,興兵討伐徐州陶謙,並在當地大肆屠殺百姓,徐州士人大量渡江南下避難,諸葛家族自然也隨波逐流。

諸葛瑾作為家中的長兄,父親諸葛珪已逝,便獨自一人也去江東避難了,並未效力孫權,後來,他被孫權看中,得以提拔。孫權繼位是建安五年(200年)為開始。

多年後,諸葛瑾和孫權談話中還提到當年避難的事:瑾與殷模等遭本州(徐州)傾覆,生類殄盡。棄墳墓,攜老弱,披草萊,歸聖化……

諸葛亮和弟弟諸葛均則是跟隨叔父諸葛玄一同去了揚州投奔袁術,袁術任命諸葛玄為豫章太守,後來,諸葛玄死(史書上有兩說,一說是避讓劉繇,死在荊州;一說是被劉繇所殺)諸葛亮和諸葛均又歸於荊州劉表。

劉繇是在興平年間(194-195年)去的揚州,可見,諸葛亮和大哥是長時間分隔兩地的。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歸附劉備,次年,赤壁之戰爆發前夕,諸葛亮作為使者隨魯肅前往柴桑拜訪孫權,最終在周瑜、魯肅的說服下,孫權同意抗曹,與劉備結盟。

也是在這時,孫權跟諸葛瑾說:“你去勸你弟弟諸葛亮為我效力,如何?”諸葛瑾說“我弟弟諸葛亮已經效力劉備,義無二心,他不留,如同我不會去投劉備一樣。”

孫權曰:玄德(劉備)昔遣孔明(諸葛亮)至吳,孤嘗語子瑜(諸葛瑾)曰:‘卿與孔明同產,且弟隨兄,於義為順,何以不留孔明?孔明若留從卿者,孤當以書解玄德,意自隨人耳。’子瑜答孤言:‘弟亮以失身於人,委質定分,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也。’其言足貫神明。

夷陵之戰(222年)前夕,諸葛瑾還寫信給劉備勸和,吳地居然有謠傳說諸葛瑾欲投靠劉備,這謠傳傳到孫權耳中,孫權根本不信,就拿之前兩人的談話來昭示眾人以闢謠。

可以這麼說,諸葛瑾和諸葛亮分屬吳蜀,是在亂世中避難流離造成的,在機緣巧合之下,諸葛瑾得到孫權賞識,諸葛亮得到劉備賞識,都成為心腹。這也是他們自身能力出眾的緣故。

在漢代,效忠長官“義無二心”是當時士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至赤壁之戰前夕,兄弟二人時隔十多年(208-194)再次相見,但兩人已經沒有重新效力同一勢力的可能性。

孫權也是明事理的人,所以不會繼續為難諸葛瑾,多年後,面對誹謗謠傳,仍然選擇相信諸葛瑾,就是因為明白“諸葛瑾心懷忠義”。

切題

“(諸葛三兄弟)如果都效力劉備能否助其得天下?”

在漢末亂世中奪得天下是看整體實力,而不是個人能力,曹操麾下的能人志士遠過於吳蜀,卻都只能認可天下三分。

再者,劉備想伐吳之前,諸葛亮也攔不住他,結果夷陵之戰,劉備損失慘重,蜀漢恢復了很多年才有實力出蜀,這也不是諸葛亮三兄弟都在場就能解決的事。我看,還不如腦補法正不死,蜀漢才有機會奪得天下吧?

《法正傳》:章武二年,大軍敗績,(劉備)還住白帝。(諸葛)亮嘆曰:“法孝直(法正)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


潯陽鹹魚

三國時期的大家族佔著主導地位,而當時的諸葛家族一共三個兄弟,但是卻偏偏分別投奔了三大勢力。諸葛亮追隨了劉備最後坐到丞相之位,諸葛瑾追隨孫吳勢力最後做到了大將軍位子,而最差的諸葛誕在魏國也做到了司空的位置。

而這三個兄弟分別都在三大勢力中立足,而很多人也懷疑諸葛家族是不是在下一盤彌天棋局。而與此同時的司馬家中的司馬懿和司馬朗都效力曹家,而最後也是三家歸晉,司馬家成了最大的贏家。而諸葛家為什麼分別效忠三大勢力,是明智的選擇還是選擇性的失誤,我們看看原因。

首先諸葛三兄弟即使在三個不同的陣營裡,他們都成就了一番事業,但是他們也沒有說互相勾結什麼的。反而忠心耿耿,一直效忠各自主公。而三個人在見面的時候也沒有表現出仇人見面的情形,反而三個人的關係還是很好的。他們三個人各自效忠三個勢力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伴君如伴虎。

三國時期特別看重世家,如袁紹四世三公的顯赫身家,而曹操則是宦官子弟,當時對世家可謂是非常看重。而一般都世家也都不會押注在一塊,當然了司馬家是例外。而當時荀家也分別侍奉袁、曹二家,荀彧侍奉曹操、荀諶侍奉袁紹,為的就是家族總有分支可以延續下去,不會導致整個家族的覆滅。

而且如果三個人同時侍奉一方勢力,那麼很容易就造成尾大不掉的情況,而這也是君主不希望看到的情形,如果三個人都選擇侍奉一家,那麼一定會有兩個人受到打壓,不可能讓三個人全部同朝為官,那樣的話王權就會受到極大的威脅。

諸葛兄弟也是聰明絕頂的人,不可能因為彼此就放棄自己的前程,與全部押注在一塊,還不如分開各自奔向明主。而不管從家族的角度上看,還是從個人的角度來看。這三個人的選擇也都是明智的。而諸葛亮死後自己的兒子諸葛瞻戰死在綿竹,而諸葛瑾死後自己兒子諸葛恪敗給魏國,而也被滅三族,而諸葛誕在魏國起兵的時候被司馬懿所殺,並且滅三族。從此可以看出,其實三個人的選擇是明智的,但是結局卻是不幸的。


書香茗

諸葛三兄弟是指的諸葛亮及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均三人,這三個親兄弟分別就職於魏、蜀、吳三個地方,後人根據他們的才能智慧總結:蜀漢得其龍、東吳得其虎、曹魏得其狗,這就是所謂的龍虎狗。其實不應該這麼說,天才都是成群結隊來的,他們三人可謂都是人中龍鳳,在各個國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只是相對而言。他們為什麼要分散在三個地方而不是共同輔佐一位君王呢?我們一起來分析。

1、“狡兔三窟”也是一種智慧

狡猾的兔子有多處住所。諸葛三兄弟何等聰明,他們怎能不知道這個道理?他們兄弟三人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不論是哪一個國家贏,都會有他們諸葛家族的一席之地,這樣才能經久不衰。與諸葛家族相反的是司馬氏一族,司馬懿把整個家族都放在曹魏身上,好比打井一樣,諸葛家族在很多地方打井,而司馬氏就在一個地方,事實證明,司馬氏一族贏了,統一了天下,建立了晉朝。

2、亂世的需要

為什麼這麼說呢?三國時期絕對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期,戰爭打仗好比家常便飯。他們三個人分別在三個不同勢力的一方可以起到穩定局勢的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和平。比如:東吳索要荊州之時沒有動用武力,而是讓諸葛瑾前來談判。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他們三個人都在同一個地方,那麼三國的局勢不一定能維持這麼久,同樣,世道也會更加混亂。


拭血論茶

不能。統一天下不僅需要人才,還需要實力。蜀國最弱小,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啊。況且除了諸葛亮以外,其他二位也不是頂尖人才。不過這三兄弟共同發力,確實影響了三國後期的歷史走向

三國中後期,在魏蜀吳,諸葛家族幾乎掌握了歷史的走向,怎奈何最後的結局都不是太好,時也命也啊。這三位諸葛姓氏的牛人分別為:魏國的諸葛誕,蜀國的諸葛亮,吳國的諸葛瑾、諸葛恪父子。按照魏蜀吳的順序來吧。

魏:諸葛誕

諸葛誕,字公休,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蜀漢丞相諸葛亮的族弟。與蜀漢的諸葛亮、孫吳的諸葛瑾是本家。官至魏國的徵東大將軍。老實說,這三位諸葛先生雖然各有所屬,但都是各自主公的忠臣。諸葛誕也是。只不過諸葛誕忠於的不是司馬家族而是曹魏。

這三位諸葛先生都有點生不逢時的感覺,諸葛誕的黃金時期不是生逢曹操。而是三司馬(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秉政階段。我覺得諸葛誕自己都有點彷徨。在毌(guan,四聲,注意不是毋,也不是母)丘儉、文欽的叛亂的時候,還與司馬師一起平定了這兩個人。平定就平定吧,好好跟隨司馬師,也能安穩的過個小日子。但是諸葛誕反而害怕了,這一害怕,諸葛誕也造反了,不過,諸葛誕畢竟有諸葛家族的優良基因,比那兩位聰明,實現聯合了東吳。只可惜上天站在了司馬家族一邊,沒有天時地利人和的諸葛誕於起兵的第二年也失敗了。諸葛誕被殺,並且夷三族。

如果諸葛誕剛開始就與毌丘儉、文欽聯合,如果東吳再給力一點,說不定歷史就要改寫,三司馬就會一命嗚呼。此時曹魏、司馬家族的命運是掌握在諸葛誕手裡的。

蜀:諸葛亮

這個不用多說,這個很熟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雖說掌握蜀漢命運,但是並沒有篡權。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在守衛綿竹,與鄧艾交鋒的時候,戰死在前線。

蜀漢的諸葛亮是完全可以控制蜀國的命運走向的。同樣,結局也不大好。50多歲就累死了,兒子也沒能善終。

吳:諸葛瑾、諸葛恪

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諸葛亮之兄,諸葛恪之父。官至大將軍,領豫州牧。與吳主孫權“神交”。為東吳和蜀國的關係做了突出貢獻。雖與諸葛亮為親兄弟,但孫權和劉備從來沒懷疑過這兩位會被對方策反,是潛伏在自己陣營裡的內鬼。能取得這樣子的信任,諸葛瑾也不是凡人。只是他弟弟的名聲太大,顯得這位諸葛先生平庸了一些。

諸葛瑾的個人能力雖然不弱,但是還完全到不了決定東吳命運走向的地步。要說能決定吳國命運走向的那是他的兒子諸葛恪。

諸葛恪(203年—253年),字元遜,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吳權臣。孫權病危,諸葛恪被任命為託孤大臣之首。孫亮即位後受封太傅。開始掌握吳國的軍政大權。影響力超過了孫亮本人。這位諸葛先生年少成名,聰明異常,從小就受到孫權的喜愛。剛開始順風順水,聲名、官職、戰功都得到了快速提升。秉政初期,深受百姓、官員、皇帝的愛戴。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挫敗了魏國的進攻之後,諸葛恪的名望到達了極點,開始膨脹了,力排眾議,要求主動進攻,討伐魏國。只可惜,諸葛恪和孫吳的好運都到頭了,慘遭新城之敗。

這一敗,給孫吳造成了沉重的打擊,要知道諸葛恪可是傾全國之力出征的。諸葛恪自己也沒能善終,後來孫峻暗中聯合吳主孫亮,將諸葛恪以赴宴為名誘入宮中,在宴會上將諸葛恪殺害,時年五十一歲,還被夷滅三族。孫休繼位之後,為諸葛恪平反。

這位諸葛恪,如果能夠聽從大家的意見,休養生息,積蓄力量。或許孫吳還會撐的時間更久。諸葛恪是能夠決定東吳命運走向的


東東歷史

不管是誰來效命劉備,都是改變不了局面的。蜀漢註定最後是要滅亡的,不管是諸葛亮,還是你們現在崇拜郭嘉或者其他人。同門兄弟分別效力不同的,這種情況在三國裡面是非常常見的。

這樣例子不止是諸葛家族,還有一個劉備很欣賞的人叫黃權,他就有兒子黃崇是留在蜀國的,他自己留在魏國的而且都是做到很大的官。因為三國的時候講究的是節操,義和天下是最大的

。比如諸葛亮跟陳群跟司馬懿,跟他的兄弟諸葛瑾,都是有書信往來的。還有跟降將孟達等人也是有書信往來。

按照現在有一些小朋友狹義的觀點看,那諸葛亮的人品不是有問題,居然跟敵國都有書信往來。更有甚者,還有人編出來說諸葛亮在荊州的時候跟諸葛瑾見面,只有公開場合沒有私下見面等等。看上去是被為諸葛亮辯解,實則這一切都是完全小看了諸葛亮的人品。俗話說身正不怕影子斜。

諸葛亮跟司馬懿有交往,但是戰場上同樣是打得你死我活。這就是士的節操。

所以他們三兄弟分別效力三個地方,那個沒有任何奇怪,劉備的小舅子糜芳最後不是效力東吳,還當了將軍,跟著賀齊在對魏國作戰中屢立戰功,而劉備對糜竺,也就是他的大哥,依舊禮敬有加,把他當做客人,而不是當作下屬。只不過後來糜竺想不開病死掉。

所以這樣的事情在三國是最常見的。


知常容三國

諸葛亮三兄弟同事侍三主,這諸葛家族的一場佈局,無論將來三方陣營那方一統天下,他們諸葛家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三國時期,諸葛三兄弟被稱為“龍虎狗”,諸葛亮被稱為“龍”,投效於劉備,成為蜀國的丞相,既成就了劉備的基業,也成就了自己的名聲。諸葛瑾是“虎”,投效於東吳的孫權,被孫權重用,成為東吳大將軍,為東吳履歷功勞。諸葛誕是“狗”,並非是諷刺,而是戰功卓著,他投靠於曹丕,成為曹魏的大將軍。

諸葛三兄弟分侍三主,說白了就是“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三兄弟分別效命於不同的國家就是現在的分散投資思想。特別是在東漢末年,天下不定,諸侯爭霸的混亂時代,諸葛三兄弟的安排,可以使諸葛家族無論誰取得天下,都可以立於不敗之地。並且有這個思想的不止諸葛家,荀彧與荀攸為叔侄關係,剛開始分屬袁紹和曹操陣營,後來袁紹不行了,荀彧也投靠了曹操,他們家族也是深諳此道。

諸葛三兄弟,分侍三主,雖各為其主,但都在各自的陣營實現了自己的才能,共同譜寫了諸葛家族的輝煌歷史。


密探零零發

廢話不多說,覺得應該從多個方面解析

一、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在東漢時期,諸葛姓氏是琅琊一帶的名門,而名門教育出來的孩子往往會被家長們帶到不同的地方,因為那樣總會有一個人成就大業。對於世家而言,雞蛋是不會放在一個籃子裡的。 比如荀家在曹袁兩邊都有人,比如在南北朝的時候,北方各世家由於少數民族統治者的統治需要,一個世家的人在不同國家效力,都很正



常。

二、政見不同

人各有志,雖然是兄弟,但也不可能想法相同,勉強不得的。


三、其它

諸葛瑾早早就在東吳了,而諸葛亮嘗自比管仲樂毅,心氣是非常高的。 所以魏國他不會去,魏國有一堆謀士,去到那裡即使能達到被曹操重用,作為一個外來戶恐怕連首席謀士都當不了,能到管仲樂毅的地步麼?吳國有周郎,有二張,他有出頭之日麼? 也就只有劉備這種,有潛力但是缺人輔佐的,諸葛亮才會去。 看看三國志,諸葛亮就算是進到劉備這種缺帥少將的集團,他也用了很久才真正受到重視,更是在法正死去前後才真正受到重用。要是去孫、曹集團就更不用說了。諸葛亮其實是對正統比較在意的,劉備就比較符合,且劉備三顧茅廬,不管是面子還架子都端足了,也被劉備誠心實意感動了,註定了他到劉備手下受到最大的重視。另外都是聰明人,伴君如伴虎的道理都懂,萬一得罪了主公,給全家抄斬了咋辦?亦或者在一個國家,如果被滅不是跟著game over了?且三人都是能力很強的,一起投奔一個國家,有兩種情況,要麼團結要麼不團結,團結勢必為君王忌憚,且其它同僚也會排斥他們吧


只是個人推測,如有不對之處,萬望海涵指正!


烽火部落

哈,這還不簡單嗎?

諸葛家族畢竟是世家。諸葛氏是琅邪望族,先祖諸葛豐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是豫章太守。諸葛均倒是最後到蜀漢去了,諸葛誕出仕曹魏。

別說什麼諸葛三兄弟為了自己的政治理念分別效忠於誰。原因真的是很簡單,家族利益在當時是高於國家利益的。諸葛謹幫江東,諸葛亮幫蜀漢,諸葛誕幫曹魏。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