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人的焦躁和迷茫

汉中人的焦躁和迷茫

爱之深,责之切。作者作为汉中人,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其“恨铁不成钢”的焦躁,但我们对部分观点不太认可,比如关于旅游的一些表述,不过作者强调产业,这的确应是汉中努力的方向。

曾几何时,汉中以其悠久的历史和自然条件而深藏闺中。昔日汉中人,不知道如何将这些优势传播出去,随着手机互联网的普及,汉中的油菜花节、三国遗迹和乡村旅游在中西部地区名声鹊起。近年的汉中人,似乎开始飘飘然,市场规则屡次遭到践踏,汉中的旅游以及经济发展似乎又陷入了毫无头绪的迷乱:节日高价欺客宰客、多数统计水分极大、越来越看不清经济发展的的快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囿于地理位置因素,互联网普及以前的汉中,本地人与当年三线企业或外地的人,在禀性、视野、心态等差异很大:汉中本地人普遍贪图安逸、惧怕风险;同时视野短浅,新生事物能力差;沟通能力较差,对人对事心态缺乏平常心;缺乏长远计划意识,往往堕入等靠要的消极心态。盖因汉中与世隔绝,信息闭塞的地理环境有关,因此造就了汉中人的人格中自大和自卑并存、虚荣攀比的生活氛围。

最近一个时期,汉中新闻上不断爆出冷料,可以窥视出汉中官员和群众心态的一系列变化:汉中在丝博会上引资2600多亿元(占全省的四成);新城控股建设的60万平米城市综合体、加上万达50万平米的综合体、雅居乐700亩的楼盘,可供一个类似城固这样的人口大县的县城人居住和消费;龙岗新区要建设8600人的学校,也可以供一个县城学生就学;清明和“五一”小长假尚未结束,官方已经公布汉中的旅游收入的大幅增长;汉中经济技术开发区毫无起色,又申报城东为高新技术开发区;兴汉新区耗资数十亿,打造水幕灯光秀只为博人眼球;汉中不遗余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来汉办教育;再次放宽户口吸引常住人口,等等。

而在民间,也出现了诸多小区天价车位、物业乱收费等乱象;地产销售争抢客源大打出手;车祸、火灾、非正常死亡等恶性事件频发;出租车欺客宰客屡遭吐槽;酒店等服务场所高价宰客屡禁不止,等等。

而今年是西成高铁开通的第一年,面对几千年来未有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袭来,面临着“前有标兵,后又追兵”的严峻形式(标兵有临近的宝鸡、渭南、达州等城市,追兵有安康、广元、巴中等),汉中将面临各种资源即将被稀释和抽血,能感觉出汉中的政府和群众的“自信心”爆棚,往往一个不靠谱的招商引资消息,或者捕风捉影的基础设施,或者外媒的一个报道,也让媒体津津乐道半天,让人觉得汉中有点“给个棒槌当针使”的愚昧和盲目。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政府的焦躁和急功近利:经济发展何去何从,如何快出政绩,以至于成了“王婆卖瓜”、病急乱投医。而最近某领导解读的“四向融入”,则成为汉中网友间中“拉大旗作虎皮”的笑谈: 汉中一直游离于关中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圈之外,谈何千里之外的热点地区?

诚然,汉中不管是交通还是面临的乡村振兴、旅游升级、产业引进、地产开发的等各种政策、财税机遇,可谓千载难逢,政府纵然有三头六臂也难以完全吃透并抓住机遇,为了尽快获得发展形象,在思路和手段上往往陷入“慌不择路”的窘境:事务繁多,重点没有!其实只要政府效能得到提升,每个部口实事求是进行抢抓并落地政策,很多机遇还是能够抓得住,完全能沉下去做一些事,并实现一些愿望的。

说到汉中的发展,静下来想想,其实本质还是要解决“产业”的问题:先进教育资源、高端楼盘、旅游景区、酒店等服务业、城市新区的发展,莫不需要人口和消费的带动。类似汉中这样的四五线城市,能吸引常驻人口和消费,能提高财力的,无非就是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型农业和食药深加工。产业的牛鼻子抓不住,人口的聚集、服务业、消费的升级、新区的发展,都将沦为泡影,甚至造成对未来潜力的伤害。特别还要指出的是,被作为面子工程和数字游戏的旅游业,既无助于扩大税收,也对扩大就业没有帮助,更不能带来高端的常住人口。汉中是否可以务实些,以免让人产生“不可不来,不可再来”的心理作用!

在我们高谈阔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即将纪念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实事求是”四个字的重要意义。任何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行为将是饮鸩止渴的危险游戏!

所以在当前的汉中,“产业落地是检验一切发展成绩”的标准。只有头脑清楚了,抓住了主要矛盾,汉中的发展才会露出曙光。

汉中人的焦躁和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