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為什麼要將遊俠趕盡殺絕?

Ch1Ee_大水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盤剝壓榨百姓。塗炭生靈。最後一個墨者郭解誅殺壓榨人民的官吏,漢武帝親自下令追捕郭解,誅殺之。墨家徹底斷絕。

(漢文帝時,重用儒家大師張倉為丞相,廢除誹謗罪,放開言論)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張湯,重新誹謗罪。張湯認為,顏異欲罵天子,不言而入腹。便以腹誹罪之名,處死顏回十時孫。儒家大師顏異。

漢武帝重用法家酷吏,把遊俠和墨家趕盡殺絕,又誅殺儒家大師。韓非謂之——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


楊朱學派

漢武帝打擊遊俠,就好比玉皇大帝要鎮壓孫悟空,你不受天庭管束,自立山頭,還當齊天大聖?打你沒商量!

西漢的“遊俠”看似“俠”,背後卻是豪強地主、幫派團夥等勢力,漢武帝不止對“遊俠”趕盡殺絕,也打擊“豪俠”,終極目的是打擊不受政府控制的勢力,鞏固中央集權和皇帝權力。

一、“俠”的構成很複雜,既有“遊俠”也有“豪俠”、“豪傑”

“俠”的構成情況很複雜,既有“閭巷之俠”、“布衣之俠”、“匹夫之俠”、“鄉曲之俠”,如劇孟、郭解;也有大貴族、大官僚,如著名的“戰國四公子”,被視為“遊俠”之首;有的“家無餘財”,卻專趨人之急,賑濟貧賤的,如朱家;也有“出從數千騎”,“置產數千萬”,“家人三百餘家”的豪族大地主,如濟南瞷氏、陳周膚。

遊俠之盛是在戰國末年,《漢書·遊俠傳》說“列國公子,魏有信陵,趙有平原,齊有孟嘗,楚有春申,皆藉王公之勢,競為遊俠,雞鳴狗盜,無不賓禮”。

可見遊俠的繁榮,主要在國家分裂混亂之時(如戰國、秦末),中央政府失去對地方和民間的控制力,而統一盛世是不該出現這種事物的,比如秦朝實行中央集權的郡縣制,不分封諸王,也少有大地主,就很少出現活躍的遊俠、豪俠。

二、“俠”不守規矩,不受約束,威脅皇權,因此成為打擊對象

漢初一反秦制,中央集權與分封並行,分封了眾多劉氏王,這些王有自己的封地,可以徵稅、鑄錢、養兵,權力很大,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王國,他們承襲戰國遺風,大肆招攬門客,吳王劉濞、淮南王劉安割據一方,招集賓客數以千計;代國的丞相陳用居然用千輛車子做隨從隊伍,導致其他大地主甚至平民紛紛效仿。

外戚大臣魏其侯竇嬰、武安侯田,在京師爭權奪利;平民遊俠劇孟、郭解之流,橫行於鄉里,稱霸一方,儼然黑社會組織,勢力堪比公卿王侯,很多百姓覺得這些人牛掰,紛紛表達嚮往羨慕之情,有人即便犯罪陷入死地,卻以殺身成名而引以自豪,至死不悔。

不管“俠”的成分如何,有兩點可以肯定:

第一,大多數“俠”與豪強地主有關,他們或許本身就是大貴族、大官僚、大豪強,有的則是他們所養的武士、死士,是豪強地主的羽翼,或者擁有一定的社會關係和勢力,與大貴族、大官僚、大地主私相交通,《漢書》說“今豪傑多遠交東方群盜。”

第二,大多數“俠”藐視政府權威,他們有自己的價值觀和行為規範,有的豪俠兼併土地,奪取朝廷賦稅,有的遊俠任俠好氣,動輒殺人,必要時甚至對抗政府,視死如歸。如大俠朱家曾養豪士數百,河內大俠郭解,天下亡命多歸之。不管是“豪俠”,還是“遊俠”,他們共同特徵是“以武犯禁”、“背公死黨”,跟政府不是一條心。

這些大大小小的遊俠、豪俠看似復古,卻是遊離中央政府之外的非正式組織,極大威脅中央集權和社會穩定,是任何一個意欲有所作為,維護國家穩定的皇帝不能容忍的,何況是漢武帝這樣雄才大略的偉大帝王!

三、漢武帝打擊“豪傑遊俠”的主要措施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主父偃向武帝建議整治這股豪俠遊俠的“歪風邪氣”,他對武帝說:“天下有名的豪強人物、兼併他人的富家大戶、鼓勵大眾動亂的人,都可以遷移到茂陵邑居住,這樣對內充實了京師,對外消除了奸邪勢力,不用誅殺就消除了禍害。”

此計正中武帝下懷,於是下令遷徙各郡國的豪強人物和財產超過三百萬錢以上的富戶到茂陵邑居住,方便中央政府對他們進行監視和控制,以測不虞之變。

吃公家飯的王侯貴族等“豪俠”自然只能乖乖聽話,否則便是抗旨不遵,但所謂“布衣之俠”、“匹夫之俠”、“鄉曲之俠”就不太聽招呼了,如關東地區著名俠士郭解,確實不是豪門貴族,就連衛將軍都替他解釋說:“郭解家中貧困,不合遷徙的標準。”

沒想到這反而加深了皇帝的懷疑,漢武帝說:“郭解是平民,他的權勢大到使將軍替他說情,這證明他家不窮——至少名氣和影響力大的很”,最後還是遷徙了郭解全家。這之後,漢武帝又找了個藉口,給郭解安了一個“大逆無道”的罪名,把郭解給滅了族。

四、對漢武帝打擊豪俠遊俠的評價

在當今很多人看來,漢武帝打擊豪俠,似乎牽扯麵過廣,把郭解這些頗有“大俠之風”的遊俠也給一道滅了,但在當時人很多官員看來,這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班固認為:“非明主在上,示之以好惡,齊之以禮法,民曷由知禁而反正乎!……況於郭解之倫,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於誅矣……殺身亡宗,非不幸也。”

荀悅認為:“世上有三遊,是破壞道德的奸賊:一是遊俠,二是遊說, 三是遊行……此三者,亂之所由生也……不由四民之業者,謂之奸民。奸民不生,王道乃成。”

他們的觀點赤裸裸暴露了漢武帝打擊豪俠、遊俠的終極目的,那就是維護國家社會的穩定和至高無上的皇權。我相信,換做你我在漢武帝的位置,一定也會這樣做的。


狄飛驚

司馬遷在其震古爍今的歷史鉅著《史記》中花費不少篇幅與筆墨記錄了一位豪俠人物郭解的生平事蹟。郭解既非建功立業的王侯將相,也非著書立說的文人墨客,更不是富甲天下的大土豪。用今天的話說,他只是一個帶有黑社會性質組織的頭頭,一個遊走在正邪之間的狠角色。太史公司馬遷為這樣一位極具草根色彩的江湖人物樹碑立傳,且秉持中立態度,既不諱言也不偽飾,無疑是需要極大勇氣與高瞻遠矚的超前意識的。

郭解,西漢武帝時代之人。他和司馬遷大約是同時代的人。從司馬遷對他的瞭解程度來看,兩人或許有過接觸。司馬遷疑似認識江湖人物郭解,可見無官無職的他在當時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之大。《史記.遊俠列傳》中郭解是當仁不讓的絕對主角。司馬遷對郭解的生平事蹟描寫的細緻入微,有血有肉,呼之欲出 。可見太史公對他的瞭解和重視程度。將沒有職位的一介平民記入信史,太史公此舉可謂史無前例且驚世駭俗。

郭解是軹城人。軹城大約在今天河南濟源縣東南的軹城鎮一帶。巧合的是,歷史上另一位比郭解更早,更享鼎鼎大名的刺客聶政也是軹城人。 軹城是個民風剽悍,好勇尚武的地方。郭解的祖父是當地一位有名的相士,父親則是個“惹事不嫌大”的猛男 。郭父喜歡行俠仗義,勇於打抱不平,對不平事、不平人出手狠辣,在地方上很有威望。 這樣的人在地方官的眼裡無疑是個影響穩定的“刺頭”。果然,在漢文帝執政時期,郭解的爹被地方官羅織罪狀以擾亂治安為由誅殺。

郭解繼承了他爹的強悍基因,自幼就膽子奇大,調皮頑劣,且力大善於搏擊,鄉人畏之如虎。

《史記·遊俠傳》中記載,郭解身材矮小,貌不驚人 。他不喝酒,不賭博,不是常人眼裡的豪傑人物形象。相貌平平常常的郭解做起事來可一點也不平常。他年輕時就是一個快意恩仇、恩怨必報的狠角。 屬於那種一言不合,就敢拔刀相向,為朋友義氣“該出手時就出手”的義烈血性漢子。當然,作奸犯科的事他也沒少幹。他包庇窩藏身負命案的兇徒、搶劫他人財物、私鑄銅錢、手頭羞澀時甚至幹些盜墓掘墳“摸金校尉”的勾當。 然而,他為人又很仗義,朋友有難,他慷慨相助,出錢出力,絕無二話。為友人復仇,他甚至不惜以命相博;在熙熙攘攘的鬧市中,他敢於揮刃直取仇人首級 。眾人畏其悍勇,竟瑟縮不敢向前······這樣的事例多到數不勝數。郭解的大名舉國皆知,人們佩服他心雄膽大、有仁有義,許多人都投到了他的門下。

後來,連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對他都有所耳聞。

按說,郭解所犯的事早夠得上砍腦袋之罪了。可郭解是個人精,做事精細,點滴不漏。二來他交遊甚廣,耳目眾多,所以能手眼通天 。風聲一緊,他不是一道煙逃得無影無蹤,就是恰巧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他運氣奇佳, 所以屢次逃過了法律的懲處。

隨著年紀漸長,郭解的性子也變得沉穩和善了許多,不像年輕時那麼血氣方剛,有仇必報了。他開始學會以德報怨,樂於做救貧濟苦的善事,也很少嚴厲責怪他人的過失,也不再動輒替人出頭了。郭大俠待人寬厚、樂善好施的名氣不脛而走,聚集在他周圍的人越來越多,他的勢力也越來越大。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郭解雖不再親自去手刃仇人、拳打惡棍,平時他只救人而不炫耀自己的功績,但骨子裡與生俱來的戾狠之氣仍舊紮根於心,時不時因為一點小小的爭端就血脈賁張、激憤不能自抑。

隨著名氣日盛,他自己不好親自動手與人爭鬥,但鄉里頑劣不法少年視他為偶像,以能為他做事為榮耀。這些惡少年們經常暗中替他刺殺仇家,卻從不讓他本人知道。

憑心而論,郭解這類江湖聞名的人物,大多不是不分青紅皂白、窮兇極惡、殺人不眨眼的惡棍。人在江湖廝混,不講“義”字,是混不了多久的。郭解狠則狠矣,然而,卻義字當頭,亦正亦邪。 否則,哪來那麼大的威望與名聲?哪有那麼多人願為他赴湯蹈火?

後來,發生了一件事,更令郭解名聲大噪、聲譽鵲起。郭解的外甥與人喝酒,那人不勝酒力,郭解外甥非得強迫那人飲盡,二人為此起了爭執。那漢子怒火攻心,拔刀將郭解外甥刺死後逃跑藏匿了起來。郭解派徒弟四下打聽兇手下落 。他的勢力確實很大,兇手眼看藏不住了,只好回去面見郭解,並將此事來龍去脈一五一十詳細告訴了他。得知真相後,令人意想不到的一幕發生了。郭解對那人說:“你殺他沒有錯,都是我家孩子仗勢欺人、無理取鬧,換作我也會如此 。你走吧” !這事傳開後,人們仰慕郭解明白是非,寬宏大量,不以勢壓人,甚至不惜得罪親人 。於是他再次名噪天下,仰慕、追隨他的人更是多似過江之鯽。人們都以不認識郭解為恥。

在當時,人們之間有了爭訟、糾紛、仇怨,縣令都斷不了的事,只要郭解出面調停,無不迎刃而解,化干戈為玉帛。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為人也越來越謙和忍讓 。人們只要有求於他,他無不盡心盡力,儘量辦好。實在辦不到的,他也儘自己最大的努力讓對方滿意。縣官遇到難辦的事也找他諮詢,當地人只知有郭解而不知有縣令 。他的風頭一時無人能比。《史記》記載,前來投效他的人常常在郭家門前排上幾十輛車駕等候。一些犯了法的人,只要郭解出面庇護,地方官也只能乾瞪眼,徒喚奈何。

郭解強大的氣場和無與倫比的號召、組織能力,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和擔憂。剛好武帝在陝西興平縣修建茂陵,他下令全國凡家資在三百萬以上的富豪都要遷到茂陵聚居。地方官乘機將郭解的大名也報了上去。郭解雖然活得風光、體面,卻不是那種只知聚斂之輩,因此他的家財沒那麼多。然而,地方官對他頗為忌憚,極力主張將他家遷走,以拔除這個潛在的威脅。就在事情似乎已成定局、無可挽回之時,歷史上享有盛名的抗擊匈奴的名將衛青出人意料地站出來為郭解說話 。他對漢武帝說:“郭解家並不富裕,論家財他遠遠不夠遷徙茂陵的資格”。武帝暗想“一個平頭百姓卻有能力讓位高權重的大將軍替他說情,那他家裡一定不會窮”。皇帝的話一言九鼎 。身為大將軍的衛青也無法說服他 。郭解一家最終還是被強行遷往陝西興平守茂陵去了。

臨行前,軹城當地的大戶們為給郭解擺酒送行,隨便就湊了一千多萬錢贈給郭解。無職無權的“屌絲”比當官的還排場風光,這確實是千百年來罕見的奇觀。郭解家是被迫遷徙走了,可他留下來眾多的徒子徒孫卻憤憤不平,這些憤青一直暗中尋找機會,想為他討個說法。

一天夜裡,郭解的一位遠房侄兒將那個一直力主將郭家遷走的小官一劍給刺死了。這下可捅了馬蜂窩 。官員家屬上書告狀,漢武帝下令緝拿郭解叔侄。幸好早有人通風報信,郭解將家屬安排妥當後,再次踏上了亡命天涯的路途。

四處逃亡的日子苦不堪言。好在他名聲在外,每到一地,只要報上姓名,就有仰慕他的人提供免費食宿,併為他尋覓避難之所。甚至還有守城官員因“誤放”郭解而畏罪自殺。他就這樣顛沛流離、東躲西藏了很久。後來,緝捕官兵還是循著蛛絲馬跡抓住了他。

一代豪強郭解終於歸案,並鋃鐺入獄。然而審了許久卻始終無法定罪。因為能置郭解於死地的命案大多發生在皇帝大赦之前。所以他的案子一直拖著,久久無法定罪。正在辦案官員一籌莫展之際,郭解的一個門徒突然將一位和他一直有隙的儒生殺死了,還割掉了那人的舌頭。此事正好授人以柄 。審案官乾脆將別人犯的命案一股腦全算在郭解頭上。負責此案的大臣公孫弘對武帝說:“郭解不過是個平頭百姓,卻以行俠仗義的權謀手段籠絡、蠱惑百姓,為一點小事就傷生害命,這次的殺人事件他雖不知情,但性質卻比他親自殺人更為嚴重,影響也更為惡劣 。應該以大逆不道之罪論處”!武帝深以為然,點頭應準。

一生行走於黑白之間、膽大心細、豪氣貫雲、名動江湖的大俠郭解最終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悲催下場。

郭解這樣的人,假如生逢亂世,或許也會成為大漢開國君臣那樣叱吒風雲的人物。然而,這樣的人在太平盛世之時卻有可能成為社會秩序的隱患。當然,他也有急公好義、扶危濟困的光彩一面。類似郭解這樣的遊俠之輩,雖對社會秩序的平衡有一定破壞作用,但也有一些微妙的制約作用 。他們在官府勢力不能觸及的角落裡行使著管理權和仲裁權,維護著較為公正的遊戲規則。所以太史公認為不能全面抹殺他俠肝義膽的一面。然而,公孫弘不喜歡他,漢武帝更不會容忍他,儒家正統衛道士更不會允許他的特立獨行,我行我素,蔑視官法。郭解這類豪俠的存在,影響了皇家至高無上的威權與秩序,他的某些作為更有違綱常倫理,所以必欲除之而後快。

郭解等遊俠人物的悲劇性命運在於,他們生活在中國歷史上相對強盛,祥和安寧的漢武帝時代 。也就是所謂太平盛世時代 。而這樣的時代是不會容忍並造就他這樣的江湖英雄的。與其說這是他個人命運使然,不如說是中華傳統文化籠罩之下個性突出之人的必然結果。



插圖源自網絡


鐵馬冰河wu

漢武帝劉徹把遊俠趕盡殺絕是當時的一個俠者郭解引起的。事情的來龍去脈是這樣的:

俠者釋義為講義氣,有勇氣,肯捨己救人的氣概和行為。而郭解就是這樣的人。比如他

“受人之託,忠人之事”。即便為他人解決了紛爭他從不大肆宣揚。還有“信守然諾,萬死不辭”,一但答應人之所託,不管對方如何強勢必達目的。按現代觀點講就是一個講誠信,講道德,專門急人所急,打抱不平,在公家政府和法律之外為人們提供私人權益救濟的人。至於救濟的手段,往往無視律法,不加限制,但主要依靠的是私人武力和財富。

按說郭解也不是一個大惡之人呢?相反還有點可佩可敬之處呢。可為什麼漢武帝必除之而後快呢?

這隻能怪郭解生不逢時,誰讓他生在漢武大帝統治的年代呢。

遊俠在漢朝存在有其歷史原因,自秦漢以來

由於民風彪悍,世人無論貴賤,皆慕俠成風。而郭解正應歷史潮流而存在,其受追捧程度你都無法想象,秒殺劉德華等四大天王,郭解代表了整個漢朝遊俠的所有特徵。

郭解所到之處,萬人空巷,無論貴賤,爭相拜見。由於示範效應。當時人們不僅崇拜遊俠,還效仿遊俠,當遊俠有難時,也慨然報答。如郭解因為勢力太大,被縣令陷害而遭漢武帝強制移民茂陵時,平時同他往來的人贈送給他的錢財以千萬計,陷害郭解的當地縣令則被人殺死。後來郭解逃亡外地,也處處得到別人的幫助,甚至有人寧可自殺,也不讓官府獲得其線索。

就在他逃亡途中,他的手下做了一件殺人的事,徹底激怒了漢武帝劉徹。

郭解雖然保持低調,往往越這樣他的名聲更響亮,劉徹起初不以為然,也有點樂享其成的意思。畢竟遊俠填補了法律空缺。但接下來的事引起了劉徹的警覺。

當郭解避禍其間,朝中大臣皆上書言郭解冤枉,“手下殺人並非他殺人”。就連當時大將軍衛青也為郭解開脫責任。劉徹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漢武帝何等英明,曾發出“犯我大漢者雖遠必誅”的強音,曾把匈奴人趕到了漠北。日月豈能讓星星奪其光輝,漢武帝心裡道:“別看你郭解翻騰,殺你就好比捏死個螞蟻一樣”。說白了郭解觸怒了劉徹的權威惹來殺身之禍,其他遊俠被其連累。

漢武帝於是殺郭解並滿門抄斬,為防止其他遊俠做大做強,對所有的遊俠趕盡殺絕。


秉燭讀春秋

這個問題本質上是漢武帝想做千古一帝,所以他要把所有的權力集中在他一人手上,做一個在他之前從未出現過的集權君王。他集權的目的有很多,他想北伐匈奴,南平百越,東封泰山,西拓西域,他就得集中權力於他自己一身。他厲害的是不僅做到了集權,還做到了上面的所有目標,完成了偉大的歷史功業。

而遊俠正和其他阻礙他集權的勢力一樣,被他掃清了。

為什麼說遊俠是阻礙漢武帝集權的勢力呢?其實遊俠是地方上的豪強,或者能得到地方上豪強支持的人。

比如漢武帝殺掉的郭解,他就可以算得上是地方的豪強。雖然他家裡因為養了很多門客而沒有什麼家財,但是他已經把錢花在養門客,樹立自己的名望上了。不僅周圍的豪強出了矛盾,喜歡讓他來做仲裁,就連洛陽的豪強鬧了矛盾,也找他做仲裁。

這是什麼意思呢?大家都不願意去找縣官來調解,事情都來找到他,漢朝地方上的權威都被他架空了。而且這個地方上不是很偏遠的地方上,連洛陽的權威都不及他的大。

這已經妥妥威脅到了漢武帝的統治根基。

於是漢武帝要求各郡國的富人豪強遷徙到茂陵,這本來就是打擊豪強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辦法,郭解居然能找到衛青給他求情不搬遷到茂陵。

漢武帝一聽就明白了,這貨竟能讓北擊匈奴的衛青將軍替他說話,這就可見他家不窮。就還是強令郭解遷徙到茂陵。

郭解就把出主意遷徙他到茂陵的官員殺了。漢武帝震怒,這人能夠隨便殺害官員,已經威脅到了西漢的統治秩序,仔細一查發現郭解很狡猾,殺人往往是在大赦之前殺,這樣殺人罪行就會被赦免。而且不勞煩他動手,甚至不需要他下命令,門客就自動去殺人。郭解殺人不受法律制裁,這種危險分子誰都不能容忍,更別說漢武帝這種一心想要集權的帝王了。御史大夫公孫弘說得好:“郭解因為小事而殺人,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

綜上所述,遊俠作為一種特殊的豪強,在地方胡作非為,肆意犯法而不受制裁,已經威脅到了漢朝的秩序,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自然要出手殺掉他們。


葉子評論

漢朝的遊俠從何出來?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下邊有不少大夫,大夫們家中會養士。

士人這個階層的人來源十分複雜,有讀書人,有思想家,有科技工作者,也有一些武林高手。

春秋戰國結束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諸侯國全部被消滅,大夫們成為沒落貴族,士人階層就失去了自己的依靠。

其中那些會武功的士人,大部分就轉變成了遊俠。這一點倒是和日本比較相似,豐臣秀吉統一日本之後,日本的武士階層就成了浪人,到處流浪,不少人成為了倭寇。

到了漢武帝年間,漢朝的經濟高度發展。各諸侯國勢力已尾大不掉,在漢景帝年間就爆發了七國之亂。

有不少遊俠成為諸侯國君的附屬品,也是七國之亂的幫兇。甚至一些朝廷權貴結交遊俠,作為自己的門客,有時還公開對抗朝廷律法。

漢武帝的親叔叔還僱用遊俠刺殺多名朝廷大臣,尤其是袁盎,引起了朝野的共憤。

淮南王劉安叛亂時也曾勾結遊俠,傳說,大俠郭解就和劉安的女兒有密切聯繫。

和現在的黑社會差不多,古代的遊俠也通過各種手段獲取了大量財富,他們蔑視朝廷律法,為非作歹,成為當地的黑惡勢力。

基於以上的這些原因,漢武帝對他們非常不放心,事實上,遊俠階層確實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早在戰國時期,韓非子就曾經說過:俠以武犯禁,士以文亂法。應該說韓非子的這句話還是非常有道理的,想必漢武帝也曾經讀過。

當時漢武帝有幾件大事要做,要加強中央集權,繼續削藩。要把這些大事做好,就要保正外部,有一個良好穩定的政治環境,打的遊俠就勢在必行。

如同上文說過,日本的武士階層最終成了浪人,有不少人成為倭寇,危害地方。春秋戰國以來的俠客士人在秦漢也成為造成社會不穩定的危險分子。

如果放在一般的皇帝統治的時候,大概也就睜一隻眼閉隻眼過去了。對於漢武帝這樣精力過剩的人而言,眼睛裡是容不得沙子的,對這樣的勢力會堅決予以打擊。

因此漢武帝對遊俠趕盡殺絕,也還是有幾分道理的。


新知傳習閣

在任何一個強盛的時代,都會消除遊俠,要麼把他們幹掉,要麼把他們吸收到政府部門。最簡單的比喻就是,遊俠好比村裡遊手好閒的人,他們可能在維持著村子的正義,也可能破壞村子的和諧安定,一個強悍的村長肯定要消滅這些人,要麼把他們收編,要麼改造,要麼消滅。

下面我們分析一下:

社會:任何一個群體都要有他的運行秩序,否則這個群體將會產生混亂,直到產生新秩序。一般這個群體會選出一個老大,來規範管理這個群體。這個老大會制定出規章制度,來保證這個群體的健康運行。就算電影裡的黑社會,也要有個大哥來住持公道一樣。在古代,就是各個皇帝帶領的統治集團,在戰亂時期,皇帝的統治機構管不了那麼多的地方。比如說山村裡發生了不公正的事情,官府遠在幾百裡地外;管理起來也是鞭長莫及。這時候就由鄉村裡有威望的人,一般是讀書的士族或者老人來評判。但是,如果碰到強盜這種打家劫舍或者惡霸等等,村裡的老人也無可奈何,執法機構也鞭長莫及,甚至與惡霸沆瀣一氣。此時,遊俠起到了補充作用;當有不公平的時候,遊俠的到來,能夠為飽受不公的人討回公道。甚至,遊俠還會對抗官府,這在老百姓心目中獲得了極大的威望和支持;這顯然是對官府的極大挑戰。

漢武帝時期,正是中央集權開始的時候,漢武帝不但消滅了遊俠,還通過推恩令消滅了劉姓諸王。要知道,獨來獨往的遊俠很少的,不要以為電視劇裡吃一頓飯就幾十兩銀子的大俠能夠在古代滿大街都是,其《東邪西毒》裡的俠客才是真正的遊俠寫照。很多遊俠都是靠意氣,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而當時的諸侯養了很多這樣的人,對中央政府機構挑戰非常大。漢武帝在消滅諸侯王的時候,自然要消滅他們的門客——遊俠。

遊俠:遊俠有自己的精神世界——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懲惡揚善,鋤強扶弱。這些價值觀完全沒錯,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就是可執行性。在民風淳樸的地方這些完全可以執行,比如說畫地為牢的時代,人們犯了錯,長官畫一個圈罰站一天,沒有人監督他,他也會在哪裡站一天。比如我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會賒小鴨子,養大了,賣鴨子的人才會來收賬,鮮有人賴賬,如果賴賬了,那麼整個村子都會孤立他。這樣淳樸的民風,用遊俠的風格來處理,問題不是特別大。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的問題不會像遊俠想的那麼簡單。首先是善惡的標準,這個概念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過去黃世仁逼死楊白勞,但是現代的楊白勞逼死了黃世仁,善惡已經發生了極大的互換。就像我們看《人民的名義》,剛開始我們都以為達康書記和趙東來是壞蛋,如果按照遊俠的標準,這兩個人都會被殺。很顯然後來證明這兩個不是壞人。正是這麼簡單粗暴的判斷,問題沒有解決,反而釀成了大禍,讓壞人逍遙法外。

中央集權:秦始皇搞了中央集權,但是很快在他死後就變成了分封制度。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武帝為了能夠集中全國力量對付匈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消滅諸侯王的割據勢力以及一切挑戰中央集權統治的的因素。遊俠就在此列,漢武帝決不允許老百姓相信兩個權威,更不允許遊俠挑戰自己的統治。

漢武帝消滅遊俠,並不是漢武帝多英明,只是為了中央集權。遊俠有他的可取之處,也有他的不可取之處。


嘟嘟讀讀

當年景帝曾和弟弟梁王劉武一同坐著輦,對弟弟說我百年後,就把帝位讓給你。漢景帝因為太子劉榮被廢,梁王看到了希望,趁上京朝覲見到太后,太后也要求景帝立梁王為儲。可是滿朝文武不答應,說自周王東遷,“兄終弟及”制就已廢除。不久反對立梁王為儲的大臣一夜間全部被暗殺。追查到底卻是梁王乾的。景帝沒法。感到黑社會勢力太大,安全沒保障。當時的“遊俠”是含有貶義的詞語。

武帝時期,衛子夫未婚先孕,懷了龍種。阿嬌感到皇后地位危機。派遊俠綁架了衛青。查明真相後,卻拿阿嬌毫無辦法。被竇太皇太后知道了,直接把衛子夫接到皇宮,保皇家龍種要緊。有太后撐腰,漢武帝則名正言順地把衛青安排到身邊做了羽林郎。後來衛子夫生下劉據,阿嬌嫉妒更甚,甚至在一次宴會上準備對衛子夫下毒手,儘管陰差陽錯沒成功。但是漢武帝感到暗地的威脅不消除睡不著覺。

當時的遊俠與當朝官員,尤其是廷尉等朝廷權力部門勾結,而廷尉如果要辦案,那些遊俠往往比官府差役更有辦事效率。竇嬰就因為常常與遊俠混在一起,有失皇親國戚臉面,被竇太后削去族籍。後來七國之亂時,竇嬰憑藉自己在江湖上的人脈和皇家的親戚關係,弄了一大批遊俠在洛陽一帶搞些破壞活動。這極像現代的游擊隊。居然屢建奇功。七國之亂平定後,竇太后感到這個孃家侄子很靠譜,又專門舉行儀式,重新認定竇嬰的身份。所以後來竇嬰說他有免死詔書,這觸動了漢武帝內心的忌諱。這免死詔書成了竇嬰的催命符。

山西有一個縣,民風彪悍,武帝派去的縣令都被幹掉了,這直接影響到國家統治和皇家威嚴。後來武帝又派去一個精明的人,武帝委他以調兵權。那個縣令手裡有兵,到了任上後,大規模逮人。並揚言要治他們重罪。結果到監獄告別的人絡繹不絕。那個縣令一一記錄。又停了幾天,縣令按照探監登記表,又一個一個逮人,如此搞了幾次,縣令看看探監的基本沒有了,斷定黑社會都被關到監獄裡了,就把重點工作放在認定罪魁上。此法果然湊效。縣令手裡有兵,又有臨機處置權,不等秋後問斬,立即斬了一批,此事震動全國。從此再也沒有敢對抗中央的人和暗殺朝廷命官的人了。

漢武帝還用了兩招來杜絕遊俠,其一是把天下豪強都遷到茂陵居住,那些在地方上作威作福的人,到了茂陵,都是豪強,誰也不買誰的賬。最初矛盾雙方都各自運用資源,欲置對方於死地。盧照鄰《長安古意》中有生動的描寫“挾彈飛鷹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橋西”——那些挾彈飛鷹的豪強子弟,白天看誰不爽,晚上就到渭橋西“借客”替自己出氣。而被借的客,今天誰出工,要在一個不透明的布袋裡“探丸”,摸出黑丸者出工殺人,可見此時遊俠已經有組織,殺人也有計劃和章程,同時也可見遊俠這一工種競爭太激烈,有限的工作機會竟需要靠“探丸”來敲定,且殺人這一工作的危險性自不必說。時間長了,豪強們發現,豪強間鬧矛盾,指望遊俠幫助解決已經沒有意義,他們轉而通過協商或讓長老主持公道解決矛盾。遊俠自然沒有了市場。遊俠工作出現就業難的問題,那些不良少年慢慢就斷了向遊俠發展的念想。

其二,武帝把那些輕型犯人編入軍隊,並給他們優厚的條件,如果建功立業也可封王封侯。武帝為得到汗血寶馬伐大宛國,用的全是“惡少年”,就是現在的“少管所勞教人員”,有10萬之多,這些惡少年帶著小三,更像是組團旅遊,結果大家都知道,初次失利,李廣利總結原因,發現軍隊裡竟有美女,造成這些公子哥腎虛而沒有戰鬥力,於是把軍中美女全部剁了。後來又失利,李廣利想撤兵,武帝大怒,關掉玉門關,入關者斬。再後來李廣利投降匈奴,十萬將士也都魂歸塞外。唐詩有“聞道玉門猶被遮,應將性命逐輕車,年年戰骨埋荒外,空見葡萄入漢家”的詩句,充滿了淒涼和悲催。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遊俠者的目的不外乎混口飯吃。遊俠結交朋友也與世家貴族拉關係,不會找阿Q談生意。那些貴族受到打壓,通過與遊俠結交辦點“小事”已經沒有多大意義。買賣雙方漸漸疏遠了。武帝託孤大臣中沒有一個與遊俠有瓜葛的,張安世是張湯的兒子,張湯生前是御史大夫,彈劾人是遭忌恨的,是遊俠們“做掉”的對象。金日暺是匈奴王子,在漢朝社會圈裡沒有任何人脈,當然更與遊俠絕緣,霍光由平民急速上升為貴族,也不會在民間有黑幫背景和根基,只有上官傑可能會與遊俠有瓜葛,可上官傑很快都被霍光扳倒了。至此遊俠與皇家與當權貴族徹底失去了買賣和依存,沒有市場,沒有當權者庇護,也就沒有了遊俠們的生長環境,至於極個別遊俠單幹戶、獨行俠、遊俠零工等現象,歷朝歷代都存在,沒有官方暗中支持,估計對縣太爺都形不成威脅。


沙洲孤鴻24331826

漢武帝時期的遊俠已經成為民間的一種參與社會管理的勢力。其實這種獨立於政府行政體制之外的參與社會管理的層級,在中國歷史的進程中一直都存在。最早我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士”階層的出現。



這裡的“士”並不是我們通常意義上講的讀書人,而是一批擁有各種專業技能的人才。我們從小就聽說過許多關於他們的故事,尤其以信陵君、孟嘗君身邊的“士”為人熟知,例如“雞鳴狗盜”的故事。可見,在士階層剛剛出現的時期,這種身懷專業技能的人就可以不參加勞動而豐衣足食,因為有人願意為他們的能力買單。所以這個階層從誕生以來,就和普通民眾不同,和權力與金錢的關係曖昧卻又不受其擺佈。到了秦統一全國,雖然有一定的限制,但這種現象仍然很普遍。比如我們熟悉的漢高祖劉邦,在其出任泗水亭長之前,不事生產,整天遊蕩於鄉野,為鄉里解決糾紛和爭端;由秦漢以後,儒學進入政治生態併發揮重要作用以後,這個士階層又發生了轉變。由過去的以各種專業技能為主體轉變為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新型“士階層”。他們飽讀詩書,以孔子為尊奉,口不離堯舜禮義。 “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可見儒家從政的理想,是一步一步、一點一滴做起。所謂修身齊家,才能治國平天下。修身就是指儒者應錘鍊自己,讓自己成為君子。而齊家是講,當你成為德行兼備的君子,就應該依靠自己的美德去影響他人——親朋好友,甚至一個鄉,一個城邑的人。這也是漢代遊俠們所秉持的一種原則。


可是西漢武帝時期不再願意遊俠勢力活躍在民間,為了加強集權,於是下令禁止像遊俠等獨立於地方政府之外的社會勢力,加強地方政府對基層社會的控制,漢代以後這種官民合作管理社會的張力越來越小,官府越來越強硬集權,社會越來越羸弱散亂。

常輔


白痴歷史學家

漢武帝之所以要將遊俠趕盡殺絕,是有多方面的原因,歸納起來為內因外果。

首先。來看“外果”。

遊俠最早起源於春秋戰國的動盪時期,他們崇尚無上的自由,無拘無束,甚至跳出了綱紀法度而存活於世,他們具有誠信重諾、言行必果、捨生取義、仗義助人等俠義精神,可以為了毫不相干的人赴湯蹈火,可以為了國之存亡勞苦奔波,正如金庸筆下對俠的定義所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遊俠們因為揚善除惡,具有高強的人格魅力,無論朝廷還是地方百姓都有其忠實的“信徒”。比如說西漢的大將軍衛青就對遊俠很是敬佩和尊重,甚至和他們有直接的來往。而百姓愛戴遊俠的理由很簡單,他們這弱的弱勢群體,急需要這些本領高強、人品好的“高人”來保護。因此,遊俠往往一呼百應,具有極強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在當地甚至全國都擁有一定的勢力。但也正是因為這樣,遊俠們觸犯了帝王的大忌。為了鞏固中央集權,帝王們對任何地方自發性組織,都不會有絲毫的留情,只能是剷除殆盡而後已。而愛好喜功的漢武帝雖然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但眼裡也是揉不下一粒沙的,因此,上臺後對遊俠進行無情的打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來看“內因”。

漢武帝時期,很多遊俠頗有名氣和聲望,郭解便是其中著名的一個。郭解因為小時候長的又矮又醜,常常被人笑話,他的心中很憤慨、很仇恨,等學了高超的武藝後,親手把那些嘲笑他欺負他的殺了。當年時的他為朋友兩脅插刀,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替朋友排憂解難,為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並且還幹了一些私鑄錢幣,盜挖墳墓等不法活動。後來,郭解發現單憑勇敢只能獲得人們的畏懼,不能獲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重,必須以德服人。從此以後,他用恩惠來報答怨恨自己的人,用行俠的思想來感化身邊的人,百姓很喜歡郭解,但漢武帝卻最討厭這樣的人了,想盡一切辦法除掉他。

後來,郭解的門客殺了人,他當時並不知情,當時朝中的御史大夫公孫弘認為:“郭解以平民身份俠,玩弄權詐之術,因為小事而殺人,郭解自己雖然不知道,這個罪過比他自己殺人還嚴重。判處郭解大逆無道的罪。”就這樣,在漢武帝的授意下,“打虎英雄”公孫弘於是就誅殺了郭解的家族。


漢武帝誅殺了郭解,引起了遊俠們的不滿,他們為郭解申冤,公然和朝廷及政府作對,為此,漢武帝很是頭疼,認為遊俠沒有一個是好的,都是叼民,於是採取了“一網打盡”的政策,對天下的遊俠進行了血淋淋的屠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