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规定的喜丧是多少岁?

河水菏泽

具体多少岁才算是喜丧是没有规定的,而且一个人也不仅仅是年纪大去世就能算是喜丧,

在专门记述民间掌故遗闻的清朝《清稗类钞》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人家之有丧,哀事也,方追悼之不暇,何有于喜。而俗有所谓喜丧者,则以死者之福寿兼备为可喜也。”可见,古人认为“福寿双全”的逝者,才算是喜丧。

如果更详细具体的来说,去世的老人若满足了:“全福、全寿、全终”这三个条件,那么其丧事就可以称为喜丧了。

全福

中国人自古讲究的“福”,与钱财多寡无关,而是说家庭繁盛、亲人和睦、子孙孝顺。何为“全福”呢,一则是完成了给父母养老送终的责任,二则自己后继有人,子孙香火不断,那么这个人就算是有福气,可称为“全福”。

全寿

全终

其实就是“善终”,意思是有一个良好的结局,死法应是无疾而终,自然老去,而不是飞来横祸、疾病缠身之类的非正常死亡。想想,一个老人即便已经年过九十,子孙满堂,但若是因车祸而死,无路如何旁人也不敢安慰他家人,这是“喜丧”吧。

其实所谓的喜丧,根本原因还是人们出于安慰死者亲属的一种说辞,目的是为了让他们节哀,毕竟逝者已矣,而生者仍要继续。


渔樵讲史

古代的喜丧一般是要满足三个条件:

一、全福:生前自家门内人丁兴旺,形成一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长,甚至已被尊为祖者

二、全寿:亡人满八九十岁,甚至突破百岁大关,最低也须超过“古稀”(七十岁)之年。年纪越大、越老,越符合“喜丧”的条件。故其全称为“老喜丧”。

三、全终:亦称“善终”,意为圆圆满满地结束了一生。古代民间以为,死者生前积德行善,广做功德,临终则不受病痛的折磨,甚至“无疾而终”,自然老死。此即被视为“喜丧”的根本条件。

如果只具备上述第一、二两项条件,但不是正常死亡的,如意外的天灾人祸致死,则不能算作“喜丧”。


开拖拉机超大奔

凡是上无父母,下有四世同堂,年满90岁以上,且正常死亡的老人,方能称为喜丧。

人即使活到100多岁,只要是死,就不是喜,俗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人只有活着才是好事。假若人死也是喜事的话,那天下没有不是不喜的事了。

为何称具备以上四种条件的丧事为喜丧呢?实际上这四种条件本身就是答案。

1,死者上无父母。为人儿女对父母的义务是养老送终,只有把对父母双亲养老送终完成,才算尽完了义务,做儿女的才算死而无憾。如果父母只要还有一方健在,做儿女的就是120岁死了,也是没完成养老送终的任务,反而让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女这个岁也应白发了),伤心难过,被视为不孝。喜丧就会这一项彻底否决。

2,下有四世同堂。四世同堂本身说明死者的后代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烟火不断,90岁以后仙世,也应含笑而终。这还不够,既然丧事沾了喜字,就应该有点喜气,这喜气最明显的是呈现在穿孝上。我们知道丧事也叫白事,白事由穿白(也叫穿孝)而来,白事又是红事的反面,死者后代一片白孝称不起″喜”,既然死者后代最低四世同堂,起码有曾孙,曾孙穿蓝孝,玄孙穿黄孝,来孙穿红孝。过去人即便早婚早育,穿红孝的也比较少見,穿黄孝的不少。奔丧人的孝衣,五颜六色,这才配称喜丧。

3,年满90岁以上。凡活到90岁以上时,死者的父母都百岁开外了,健在的基本没有了。养老送终的义务完成了。到这岁数曾孙,玄孙也面世了,孝衣颜色也不单纯白色了。90岁以上人间的酸甜苦辣也尝遍了,儿女也到了古稀之年,该尽的义务差不多了,伺候父母也伺候够了,到这个高龄以上辞世,儿女的哀伤度也降低了。相对说他喜丧也说得过去。

4,正常死亡的就是寿终正寝。如果是车祸,溺水,火烧,自杀,他杀等,这叫不得善终,过去叫横死。即便年满百岁,也称不起喜丧,应属凶丧的范畴。

这种喜丧的由来,根本原因出于外界安慰死者亲属的一种说辞,目的为了让死者亲节哀。


鲁南观点

喜丧多少岁?这里讲下笔者所知道的,同大家分享:首先老人要正常死亡,有子女。所谓福寿全归,寿终正寝。真正的喜寿是百岁老人,而到了九十七岁以上就可做喜寿了。中国的农历讲闰年闰月,三年一闰;就是每三年中有一年是十三个月,每十九年是七闰。人九十多岁了,一生过的闰月加起来,就有好几年,故九十七岁再加闰月一算,应该就上百岁了。可能地方不同,喜寿的规矩也有出入,但旧时出版的《家礼集》及《通书》也是这么讲。总的是丧事,而人到了这个年纪也不容易,少之又少。喜丧出的讣告也用红纸,这是不同于其它丧事的是主要的区别。


双方人1

各地风俗不同,我们这儿满了一甲子,即满六十周岁就可当喜丧办。喜丧一般比较隆重,热闹,风光体面,奢靡铺张,请道士超度,乐队吹打,高搭灵堂灵棚,让亲朋邻居前来吊唁,张贴香仪名单,孝子贤孙跪迎长辈亲戚前来吊唁烧香,出丧出殡后举行答谢宴,答谢前来吊唁烧香的宾客,少则十几桌,多则几十桌。整过治丧三天,鞭炮一掛接着一掛的燃放,烟花爆竹响彻云霄,整个村庄弥漫着硫磺味,非常扰民。


长江老农

奉劝世人决不要误信误传所谓的‘’喜丧‘’之说。丧就是丧,即便高龄200岁的亲人去世也是丧,哀痛,悲切,怀思,不论逝去多少年,一想起或旁人一提起,怅怅然。喜丧一说,本源于朋友们在丧事中对主家至亲的劝慰之言,‘’老人八九十岁了,一辈子好名声,也是喜丧。儿女也充分尽孝了,不必过于悲戚了‘’,‘’人活百岁,终有一别‘’。诸如此类,很多很多,人们常用来劝人的。现代人不识传统文化,再有一些伪文化人自我包装,浅薄至极!也竟有以年龄而定“喜丧”之说,还真当喜庆去办!穿红披绿,妆妖作势,简直是欺侮祖宗的闹剧!


公叟之间1

我家乡的白事一般为六十岁,为六十花甲到了头。死后为寿。上有老人没去世死后必须带白色官帽,叫死者为孝子。老人去世会将棺材停放在堂屋(大堂)做为灵堂坐夜,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儿子为主孝,主孝的白布必须拖在地上。我们家乡还有一个风俗习惯,在道师开歌路主孝跪下退着烧纸退步到灵堂。等道歌唱完主孝才能站起身跟着歌师棺材周围慢步行走。女儿为偏孝,一般的事女儿也不去动手。如果只有女儿女婿为主孝,因为有很多事女儿也办不了。不过现在也没有这么多讲究了。在坐夜的当晚主孝会请阴阳先生看好墓地看好风水。此地葬人后对后人无病无灾无坏处。也就是阴阳先生给主人的一种安慰!


投石问路82356394

古时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不完善。故人到了70岁以后就是高寿了,而旧时人们结婚较早,年纪到了70岁以后基本上已经四世同堂家族兴旺,算是德高望重,福寿双全者。所以70岁后去世的人的葬礼也叫喜丧。

孔子曾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古稀,八十耄耋”。这些岁数对于中国来说应该具有特别的含义。别的不讲只讲七十岁,古稀古人多认为七十古稀是源于孔圣人七十三岁仙逝,孟对人84岁灯枯。所以好多老人都会讲“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这个说法其实是有一种传承的崇拜情怀和安慰的情感在里面,其意境有感;两位仙圣也只是活到了七八十岁,我们普通老百兴还想有多高寿,人过古稀已是大喜。

人过古稀已和传奇无太大差异,活着见证了一段又一段历史,记录了人生一件又一件幸事,家族兴旺,儿孙满堂,死时安祥自不必受病痛折磨之苦。这样的死者葬礼可谓喜丧。儿孙们就不会那么悲伤。根据各地风俗不同,一般都会停灵三至五日大摆宴席,以招待邻里亲朋。


窃以为80以上就可以了,多活无益。慢慢分析一下,一个人80岁的时候,如果24岁结婚,他后代,儿子或女儿最起码已经55岁了,说老不老,但也不小了,这个时候老人去世,其子女身体精力等都不错,俗话说还能折腾得起。如果再活了5、6年,子女60岁左右,进入老年了,都成老头了,如果子女身体不太好,你说谁照顾谁啊?还有一个残酷的现实是,长寿,难免会有白发人送黑发人,农村的说法是折寿,克晚辈,后代们有巴望你快点走呢!特别是久病床前的,子女都伺候够了,恨不得快点去了,一了百了。我就亲耳听见一家人,老母亲卧病在床好几年了,儿子发牢骚:家里的老祖宗还不死!想想人活 的多悲哀。儿娶女家,子孙满堂,就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了,就不要在留恋这个社会了。遗憾的是人不能控制自己的寿命,除非自杀。


哥德巴赫3

我一邻居,女,今年八十九岁,身体结实耳不聋眼不花,前几日出门溜达,被过往的货车爆头了!事故最终获赔四十九万!也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喜丧!个人感觉吧这事因人而异,并不一定年龄大了就是喜丧,比如吧有人得癌症了,结果又活了二十年,就算六十去世也应该算喜丧吧! 答非所问有点跑题,重在掺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