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為何說“但願孩兒愚與魯”?

MC飄飄

飽經人生浮沉的蘇軾在中年時,寵妾朝雲在為他誕下一名男嬰,他雖喜不自勝,又百感交集,於是揮筆寫下一首又有寄託、又有嘲諷之味的七言絕句《洗兒詩》。題目中所問的“但願孩兒愚與魯”就是《洗兒詩》中的一句。全詩如下:

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此詩簡短卻流傳甚廣。如首句“人皆養子望聰明”,沒有哪個父母得到新兒便希望他魯鈍,只是詩人自己歷經仕途起落,終究是貶謫的時候多、得意的時候少。“我被聰明誤一生”,詩人不支持王安石新法,在詩文中言其法“新進”,被構陷入獄。而一場震驚朝野的“烏臺詩案”半帶風雷半帶著文字獄的風味將他打落深谷,被囚獄中,因獄外有柏,柏上有烏鴉,所以被下獄的地方稱“柏臺”也稱“烏臺”。朝堂上有重臣相救,詩人自己才免得一死,由此謫居黃州,開始了官運不暢但詩文大盛的征途。唐代杜甫詩云“文章憎命達”,文耀天下的詩人卻不得仕途輝煌,這是幸、還是不幸呢?

在黃州期間,朝雲生下一個男孩,詩人內心五味雜陳,自然還是希望小兒穩做“公卿”、富貴一生的,只不過更加希望他“無災無難”。太聰明又如何?還不是像自己這般被貶下野!“愚且魯”,其實也可以說應該大智若愚,暗有想法而不要鋒芒畢露,保全自身才是父母長輩最為安心的。正像蘇軾自己的名字,其父蘇洵以車前橫木“軾”來束縛他的鋒芒,可惜終歸蘇軾並不是個按部就班的性情,遭遇這冤案,遍受流落之苦。又怎忍孩兒繼續“聰明”吃苦?

後世多有文人寫詩反蘇軾之意,如明末清初的大儒錢謙益,寫《反東坡洗兒詩》雲:“東坡養子怕聰明,我為痴呆誤一生。但願生兒狷且巧,鑽天驀地到公卿。”錢謙益覺得自己因為“痴呆”才誤了一生,希望自己的孩兒能夠聰明耿直,保持自身志向而謀到公卿之位。時代不同,人亦不同,我們不能說誰對誰錯,只能在浩瀚的歷史時空裡,掬一章半語,體會前人心境,以期站在古人的墨香裡,於紛亂的當下活得更加通透而自由。


歷史有妖氣

蘇軾一直自視清高,一身的才能得不到朝廷的重要,還不停的被貶黜。蘇軾的這句話“但願吾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表達了對當今社會的不滿和絕望。

對於現代人,也給我們提了個醒。能力是需要大家認同的,有能力要學會“愚鈍”,不能自以為是,目中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