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詩詞格律?

西蜀一葉

一文搞清楚格律詩的押韻、平仄和對仗要求

一、格律詩的押韻要求。

1、什麼是韻

詩詞中所謂韻,就是漢語拼音中的韻母。不過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這種i,u,v叫做韻頭,不同的韻頭的字也算同韻字,可以通押。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

2、格律詩的押韻要求

1)押韻的位置,律詩押韻的位置在每一個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句子的最後一個字稱腳,故韻又可以稱為韻腳。律詩的首句可押韻也可以不押韻,首句押韻與否一般與對仗有關,首聯不對仗,首句常押韻:首聯對仗,首句常不押韻。

2)押平聲韻。在律詩形成的過程中,不逐漸拋棄了仄聲韻,只押平聲韻,而且不分陰平陽平。

3)一韻到底,律詩是不能中途換韻的,一首律詩只能押一個韻。

4)不能使用同一個字押韻。

5)不可大量連續使用同音的字做韻,少量使用,間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可撞韻,律詩中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規定是不能押韻的(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如果這三句也押了韻,叫撞韻,這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二、格律詩的平仄要求

1、四聲與平仄

古代的四聲是平、上、去、入,古代四聲中,平仄裡的平即平聲,平仄裡的仄即上聲、去聲和入聲。現代普通話裡的四聲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陰平陽平即平,上聲去聲即仄。我們現在學寫格律詩,用普通話的平仄即可。

2、格律詩的平仄聲律四大原則

1、句內平仄相間

格律詩的平仄聲律要求,首先是句內的平仄搭配,具體要就是“句內平仄相間”。格律詩的句內平仄相間,並不是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平仄相間,而是以一定的單位相間,這決定於詩的意義結構和節奏結構。七言句內平仄相間,前四個字,每兩個字為一個單位;後三個字可分為五與六、七平仄相間或五、六與七平仄相間。五言的律句可以看成七言截掉前兩個字。

2、聯內平仄相對

律詩一共八句,每兩句被稱為一聯。第一二句叫首聯,第三四句叫頷聯,第五六句叫頸聯,第七八句叫尾聯。每聯裡面的第一句叫出句,第二句叫對句。聯內平仄相對就是律詩中每一聯的出句和對句的平仄是相反的,但實際上,七言只要出句和對句中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相反就行,五言只要第二四字的平仄相反就行。聯內平仄不相對,叫失對,是律詩的大忌之一。

3、聯間平仄相粘

格律詩平仄聲聲律第三大原則是聯間平仄相粘。也就是說,律詩中相鄰的兩聯之間,上聯的對句和下聯的出句平仄相同。實際應用中,七言只須這兩句的二、四、六字平仄相同即可。同理,五言只須二、四字平仄相同。聯內平仄不相粘,叫失粘,也是律詩的一大忌。

4、腳分明

格律詩平仄聲律的第四大原則是腳分明。腳,就是指律詩中每一句的最後一個字。押韻的腳叫韻腳;不押韻的腳叫白腳。腳分明,就是韻腳與白腳的平仄相反。由於格律詩都是押平聲韻,所以,律詩的韻腳都是平聲,而白腳都是仄聲。韻腳和白腳平仄相同,叫踩腳,這在律詩中是不允許的。

三、格律詩對仗的要求

1、對仗的三大原則

1)出句與對句字數相同。

2)詞性相同。簡單來說,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

3)平仄相對,仄起平收。平仄相對一般要求的是偶數位置的字平仄相對,仄起平收就是一聯中出句的最後一個字是仄聲,對句的最後一個字是平聲。這也是格律詩的平仄要求。

2、格律詩的對仗要求

律詩八句分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

格律詩對對仗打求是,首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尾聯一般不對仗。

首聯可對仗可不對仗。一般來說,首聯入韻則不對仗,首聯不入韻則可對仗。因為首聯入韻則最後一字是平聲,無法做到仄起平收。

尾聯一般不對仗。因為到了聯,一首詩要結束了,而對仗不適合用作結束語。

少數情況下,律詩會出現單聯對仗的情況,也就是整首律詩只有一聯對仗,這種情況下,對仗的一般是頸聯。

文 |謝小樓

PS:大家也許會覺得本文太過簡略,但本文的目的正是提綱挈領的將格律詩的歸納格律詩的聲律要求,以便於我們整體把握格律詩的格律。當然這是不夠的,大家要學習格律詩的寫作,首先肯定是要多讀前人的經典格律詩,再找相關的專業書籍進行學習,並在不斷的創作中提升自己。我只不過是個引路人,若要以專業來要求我,我肯定是不夠格的。


謝小樓

詩詞格律平仄入門:

一、何為平仄 通俗的說,平就是平聲,即現代漢語裡的一聲(陰平)和二聲(陽平)。仄就是仄聲,即現代漢語裡的三聲(上聲)和四聲(去聲)。需要注意的是,古漢語中的四聲(平聲、上聲、去聲、入聲)和現代漢語中的四聲(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不是一回事,古漢語中的平聲專指平聲,而仄聲包括上聲、去聲和入聲。現代漢語中則把入聲去掉,而在平聲中分出陰平和陽平。所以用舊韻(平水韻)和新韻(十四韻)寫格律詩時判斷平仄聲的標準是有一些差異的。本文探討的平仄問題既適用於平水韻,也適用於新聲韻,但要注意二者不能混用,尤其是入聲字的識別。

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 即格律詩中一句詩裡的第一三五個字的平仄可以靈活處理,不嚴格限制,但第二四六個字和最後一字的平仄則必須嚴格遵守。下面以七言律詩為例做一簡要說明。 七言律詩的平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種:

平起首句入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首句不入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起首句入韻: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首句不入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以上四種平仄格式的七言律詩,每句第二四六個字必須是平仄替對,即以上格式中的平仄,必須嚴格遵守。而每句的第一三五個字則平仄可不做嚴格要求,即可平可仄(孤平和尾三平、三仄尾句以及拗句例外,見下文)。而除過首句入韻之句外,每一聯的出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而對句最後一個字則必須是平聲(有一種仄聲韻的詩不在本文探討範圍內)。 而將以上四種平仄替對的七言律詩格式每句的前兩個字的平仄去掉,則為四種五言律詩的平仄格式。而七言絕句和五言絕句的平仄格式就是七言律詩和五言律詩的前四句平仄格式。實際上,格律詩的平仄格式只有兩個句式,即五言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和“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七言只是在這兩個句式的基礎上在它的前面加了一個節奏。變成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而所有的格律詩都是由這四個句式組成的。


詩詞夢工廠

簡而言之,近體詩格律主要講究以下幾個原則:平仄、粘對、押韻。

1,平仄。古字音分為平上去入四聲,平聲相當於現在的一、二聲(陰平、陽平),仄聲相當於三四聲,古入聲已派入現代漢語的四個聲調中。近體詩的平仄每一詩句大體可以講是“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就是說大體上第一、第三、第五(七言)個字可以不論平仄,第二、第四、第六(七言)個字則須論平仄。基本句式有以下四種: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七言則是在這四種前加上仄仄或平平,平前加仄,仄前加平。聲調上形成平仄相間,以求語調的高低起伏的音律美。當然平仄上還有一些小細節,這裡不多說。

2,粘對。近體律詩可分為四聯,每聯兩句。每聯內上下兩句平仄要相“對”,也就是如果上句第二個字是“平”聲,那麼下句第二個字就要用“仄”聲,或者 相反。聯與聯間則要求“粘”,也就是如果上一聯的下句第二個字與下一聯的上句須為同一聲調,即都為平聲或仄聲。律詩的四聯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其中頷聯和頸聯還要求講究對仗,也就是現在的對偶修辭。對偶也有一點小講究,不贅述。

3,押韻。古人寫近體詩要求押平水韻,可以去查具體的韻目表,一般在偶句尾字押韻,韻字要求平聲。首句尾字如果是平聲,也要求押韻,可以用鄰韻。其餘用韻不得出韻。

當然今人寫作近詩,在聲韻方面完全不必依從古聲韻,就用現代漢語的聲韻即可。不過應在題目上註明。

近體詩的格律與寫作是一門學問,深入進去之後,你會發現細節上的講究和忌諱還有許多,如“拗救”、“合掌”、“三平調”……要熟練掌握,只有多讀、多寫,多向大方之家學習。


詩人熊林清



在實際的操作中,格律,就是一首詩詞外在旋律最明瞭的體現。對於近體詩,遵守了格律才會有語調上的起伏和緩,抑揚頓挫。

何為平仄?所謂平仄,就是這些音調上抑揚頓挫的由來。而平仄又受韻的影響,不同的韻譜,平仄也有區別。根據宋時的韻書,古調分為平、上、去、入。現在除了平之外,我們通常吧其他三種,都歸為仄。



現在很多人,習慣用漢語拼音來區分平仄,即,拼音中的一二聲,歸為平,三四聲,歸為仄。這種方法雖然簡捷,但由於普通話中入聲部基本消失,所以有時候用這種方法區分平仄,會不太準確。

在《康熙字典》裡,有首歌謠是這樣說的,

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

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疏藏。

平仄的區分除了入聲部外,大半可以通過拼音四聲來判斷,而對於入聲,除了有些地區尚存在之外,其他的解決辦法,只有查字典,靠記憶力了。當然也可以直接用《中華新韻》,那就沒問題了。

這當中,還要注意另一種情況,在詩詞中,很多字是平仄通用的,雖字通用,但字義又是不同的。



比如,衣,這個字,作動詞時為平,而作名詞時,則為仄。

思,作動詞,為平,而作名詞,則為仄。

這樣的例子很多,需要注意。

只是個人觀點。


畫骨透情

任何好的文學形式及作品都為了表達作者的內心思想及靈魂深處一霎那的感動。並由此來引起讀者的共鳴與思考。詩詞就是這種文學形式,用精練的數句達到寫景,抒情的目的。格律成為詩詞的一個符號,為地是易讀好背,便於流傳,但並非檢驗詩詞水平高下的唯一標準。舉兩個例子: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佔。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還一首寫梅的,眾花搖落獨喧妍,佔盡風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霜禽欲下先偷眼,蜂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這兩首韻律略失,卻仍為佳作。多背古詩,就能諳熟格律。等能信手拈來時,格律會水到渠成,即使偶失格律,也會有名篇。詩詞重在表達意境及心境,強湊格律不一定好,偶失格律不一定差。多體會吧!✌✌✌


159449904

詩要有意境,詞應有人意,而不是泥在平仄仄平的泥坑中自虐,失去了意境和人意的詩和詞,再怎麼地平仄也是乏味難饗的……。例:暑月霜雪稀,臘月紙幣貴。


回春堂八卦神算

|入門須從辨認入聲字開始,因為唐韻中的入聲字己從普通話中消失,而要懂格律,一定要分平仄,入聲字是仄聲字,但今天不少混到平聲字裡去了,如谷,白,屋等。然後,記一句典範的唐詩,白日依山盡,並標明各字的平仄,如白(仄)日(仄)依(平)山(平)盡(仄)。第二句為上句


ZDZ1316823143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