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日久生情,從心理學角度怎樣解釋?

趣看劇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日久生情可能是出於以下原因:

1. 曝光效應

在心理學中,有一種效應叫做曝光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對熟悉的事物有著明顯的偏好。比如說,一個剛開始不那麼喜歡的物件,看久了會越來越順眼;在逛超市時,也總習慣選擇那些包裝眼熟的商品。

戀愛也是一樣,當一個人頻繁地出現在你眼前,不斷地介入你的生活的時候,你們之間的人際吸引力也會提高。簡單來說就是“日久生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會日久生情, 如果一開始兩個人的好感度是負數的話,那麼頻繁出現只會加深厭惡程度。

2. 深層次的自我暴露

兩個人在相處過程中,自然會進行溝通和互動,變得更瞭解對方。

心理學中將一個人告訴他人與自己有關的信息、讓自己被他人瞭解的過程稱作自我暴露。而研究發現,自我暴露能讓彼此增進好感,是鞏固人們的友情或者親密關係的紐帶。這也是為什麼有時候我們和一個人聊天聊久了,就會從沒有感覺變得漸漸喜歡上對方。

因此,日久生情也可能是因為兩個人在進行深刻的、循序漸進的自我暴露過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對方理解、接受和關心的,從而與這個人的親密感增加,甚至愛上對方。

3. 性生活和諧提高親密感

近些年,人們對性的態度越來越開放,有的人從“約一約”的關係最終發展成為伴侶關係,算是“日”久生情了。

其實,兩個人能否在一段關係中感受到親密與幸福,性是尤為重要的一個方面。性行為的默契同樣能夠增進兩個人的親密感,但是性只是親密關係的一個方面,即使性生活滿意,在選擇伴侶時也要考慮其他因素,比如價值觀、消費觀念等等。


知我心理學

為什麼會日久生情,從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釋:進化心理學、社會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的解釋

進化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的第一本能是生存,是生命的延續,然後才是繁衍和發展。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尋找伴侶,是為了追求快樂、享受依戀,但其實依戀和喜歡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們是否在這份感情中獲得安全感,我們是否會受到傷害。

為什麼現在有些人不敢去戀愛,不敢去結婚,關鍵在於害怕受傷害,害怕生存受到威脅。現在網上報出了一些家暴事件、殺妻/殺夫事件,更進一步的點明人們 :夫妻生活不單單是快不快樂的問題,還涉及到人身安全。

所以,當我和一個人朝夕相處時,我首先考慮的是他會不會傷害我。如果我覺得我和他在一起沒有安全感,那之後我們的關係也可能只是流於表面;但如果我覺得我對他了解很徹底,他根本不可能傷害我,我的生存、我的安全都可能從他那裡得到很好的保障,這樣我才會考慮我和他能不能長遠發展,我和他在一起能不能快樂。假如我剛認識了一名異性,我對他完全不瞭解,我不清楚我的人生安全會不會受到威脅,所以我不可能立馬和他“生情”。

總之,從兩性的依戀成本來看,越熟悉對方,他給我們帶來的安全性越高。我選擇他,其實是符合我的生存和發展利益的。所以,我們在進化過程中,就發展出了一種本能:我們要和熟悉的人多產生感情。

社會心理學的解釋

在社會心理學中,存在著一種曝光效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對人際交往吸引力的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越覺得此人招人喜愛、令人愉快。所以,若想增強人際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別人面前的熟悉度,這樣可以增加別人喜歡你的程度。

如果你中意某個女孩,經常在她身邊晃悠,或者乘機靠近她對你都是有好處的。如果你們兩個能一同上課,或者她上班的位置離你不遠,或者你經常能在健身房看到她,這些暴露都能幫助你提高在她心目中的好感。也許她第一次見你的時候,或許只給你打50分,但在健身房多次看到你之後,她或許給你打80或90分。而你做的也僅僅是增加了和她見面的次數而已。

所以經常和一個人見面,就會增加他對你的好感,時間一長,感情也就萌生了。這就是所謂的日久生情。

文化心理學的解釋

從文化心理學來講,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外部的世界是由內心構想出來的。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夢其實是另一種想。如果我和一個人朝夕相處,那我在心裡對他的掛念就越多。 他要吃的什麼飯,要玩的什麼遊戲,這些我都會關注到。我想的最多的人,他最容易佔據我的心理世界,之後他會慢慢佔據我的外部世界。

比如一個男孩追一個女孩,女孩剛開始已直接挑明不會跟他產生感情。但男孩不死心,長期的軟磨硬泡, 結果半年,一年,兩年下來,女孩居然同意了和他交往。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男孩佔據了女孩整個心理世界:早上打個招呼,中午送個飯,晚上發個消息,星期天又守在家門口。當對方佔據了你的心理世界的時候,你的外部世界已開始慢慢有他了。

對於一些以認識很多年的同事和朋友,為什麼沒有發展成戀人關係,就是因為對方沒有佔據你的世界。之前有這樣的傳言,說把兩個異性放在一個荒島上,他們就會發展成戀人。其實這個說法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在荒島的環境中,只有他一個人能夠佔據你的世界。

所以,日久生情,就是對方佔據了你的世界。


一葦渡心

所謂的日久生情,就是相處的日子長了,心與心之間的距離近了,於是就產生了感情。


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心理學家榮茨曾進行過一次實驗,他要求一群大學生觀看相冊。


相冊裡出現的人對大學生而言都是陌生人,但是出現的頻率不同,有的出現一次,有的出現十次,甚至二十次。


然後要求大學生對相冊裡的人進行評價,結果是,出現頻率越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更高。


從而也可以得出結論,當你和一個相處的時間長了,難免會產生一種自然的依賴以及情感,無論是朋友還是情人之間的關係。


甚至對於動物,也是一樣的。小貓小狗養的時間長了,也會產生感情的。也可以聯想到一句話,

時間是最長情的陪伴。


初次見到一個人,可能不會留下什麼影響,當你第二次見到這個人的時候,你是不是開始了回憶?在哪裡見過呢?當你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你們會不約而同的向對方打招呼的,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傳說中的“曝光效應”。其實“曝光效應”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說,我們剛換了新發型新衣服,怎麼看都覺得怎麼彆扭,但是過幾天之後新發型新衣服被我們看習慣了,我們就會覺得越來越好看了。


這就是因為曝光效應在起作用,其實人與人之間也是這樣,相比於陌生的人,我們會和時間在一起久的人談的比較好。


所以,如果說想要去獲取別人的好感,不妨多在這個人面前露露臉。


因為和熟人在一起就不一樣了,心靈的大門會不自覺的就打開了。


對於有著共同愛好和共同語言的朋友來說,情感的快速發展也是可以進行的,比如異性朋友發展成為了戀人或走進了婚姻。


同性朋友可以一起購物,或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籃球之類的。


總的來說就是時間長了,對彼此之間有一種信任,而願意共同交往下去。


人的心思有時候往往就是那麼的奇妙,曾經沒有交集的兩條平行線,一旦靠近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千絲萬縷的聯繫。


無論是戀人間的愛情,還是家人間的親情和朋友間的友情,都離不開日久生情。


這種感覺就像是美酒,時間越長,味道越濃。




有書知道


日久生情確實有心理學上的理論依據。

首先我們要了解一個心理學概念“

曝光效應”,也叫多看效應、(簡單、單純)暴露效應、(純粹)接觸效應等等,它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

在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扎榮茨(Robert Zajonc)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室實驗,證明只要讓被試對象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們對該刺激的評價就要高於其他被試沒有看到過的類似刺激。 研究者在這些實驗中採用的刺激有英文單詞、中文漢字、繪畫、面孔圖片、幾何圖形和聽覺刺激。


在另一項改進的研究中,通過速示器以非常短暫的時間間隔給被試呈現圖片,由於時間太短被試根本無法有意識地知覺到圖片的具體內容。這種閾限下的曝光同樣會出現此一效應。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在真實的情境下,沒有了嚴格控制的實驗室環境,這種閾限下的曝光效應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發生。 扎榮茨認為人們在無意識的認知情況下,仍會發生曝光效應,即“無需推論的偏好”。


“曝光效應”應用的最多的是廣告領域,利用不斷地曝光來提高消費者對產品的認知度和熟悉度,消費者在一堆同類型商品中會更傾向於購買通過廣告已經熟悉的品牌。

“曝光效應”會有限制條件:

1)一開始就讓人感到厭惡的事物,無法產生曝光作用。

2)如果兩個人彼此之間已經有一些衝突,或是性格上本來就不合,愈常見面反而愈擴大彼此的衝突。

3)過多的曝光會引起厭煩。

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曝光效應”就需要另兩個心理學概念“首因效應”、“近因效應”的幫助。“首因效應”是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著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近因效應”是指當人們識記一系列事物時對末尾部分項目的記憶效果優於中間部分項目的現象。


由此可知,如果你與一位異性在第一次接觸的時候就給對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後又不斷出現在他(她)的生活中,你就有很大機會獲得他(她)的青睞,如果你在表白之前的最後一次見面又適當地給對方留下了一個好印象,那麼你的表白成功率會極高。(當然,還需要兩人性格較為合適,以及不要過度曝光)

關於華大

原華東師範大學心理諮詢工作室,始於2003年,專注心理諮詢、心理培訓、企業EAP。300多名富有實戰經驗的心理諮詢師團隊,600餘名志願者服務團隊,30門電話組成的免費公益心理服務熱線向社會提供服務。



華大應用心理研究院

日久生情、這真說是不一定、會有好感這是可以的

不少人雖以前未見過面、第一次見就能有好感、這是個前提,面相上不討厭、
那麼、有的是日久了生情、
而絕大多數是不會有的.
小說、影視.經常是兩人見面情形不好、而後來交往久了、慢慢關糸近了、會有感情的事情發生、
而不少是關糸越來越差、甚至是敵對、
日久生情的事、多數身在其中.也說不出出個究競
人的基本需要中.有安全的、也有好奇
好奇的需要是想了解、在交流中、內心在體驗中、找到認可、有時是有目標的
認可是來源於認識、認識出自於認知、認知可從直接經驗中、經歷\\間接經驗、經歷中的判斷獲得、有可能是所見到的.或是聽說的
交流是通過語言.做事、及一同工作中慢慢的獲得感受、
在雙方都沒什麼不太好的感受時、生情會發生、
當然、不可避免的也會受所處的社會環境\\社會地位、受教育的程度.家境條件、許多因素的影響、會是可能、也會不可能
每個人的性格不同也會有相當大的影響、性挌主要有成長過程中經歷、家庭條件、社會環境這些帶來影響、
後來的教育或許會改變一些、還有環境的影響、對社會的認識、都會反應在性挌上
性挌是可以改變的、當自已意識到了、在哪些方面有缺失時、會去主動適應改變
日久生情一個最主要因素是性格上的互補性一方沒有的性挌、對另一方正是所需的、或是不討厭的、喜歡的、
互相交往關鍵是性挌、日後的好與不好也是性格佔主要
人最大的性格缺陷是,不確定知道、哪些性格是真的喜歡、還是根本不喜歡
衝動、不冷靜、不計後果的日久生情、結果、多是不太好

手機用戶Wy3853537228

所謂日久生情,就是相處久了,不論你長相如何,但是順眼,其他的優點會放大遮蓋你的缺點,相處起來越來越自然,越來越舒服,然後就決定在一起吧,也挺好的。

這是曝光效應。經常見面的人(不包括婚姻),彼此的缺點會去適應和淡化,優點會越來越大越多。為什麼上綜藝的藝人會收到歡迎這也是曝光效應。

而一見鍾情,就是你見一面,就是互相吸引到可以直接開房的程度,至於背景、性格、興趣愛好等統統不考慮。

這是光環效應。當你有個優點太搶眼,別人也會默認其他方面不會差到哪兒去,甚至更優秀。所以一見鍾情能活到婚姻的幾率會很小,相處起來,各種問題性格不合就出來了。怪誰呢?


小白我不愛

你好,我是周小鵬,愛我們學院創始人,心理諮詢師,專注解決婚戀情感心理問題。


日久生情是一種美好又複雜的感情,每個人對愛情都有著不同的理解,從心理學角度去闡釋,又會讓你對愛情有不一樣的觀念。

那麼,心理學角度怎麼解釋日久生情這種現象呢?主要由以下兩種理論:


一.愛情的三個基本成分

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提出的愛情理論,認為愛情由三個基本成分組成:激情、親密和承諾。

激情是愛情中的性慾成分,是情緒上的著迷;親密是指在愛情關係中能夠引起的溫暖體驗,是兩個人心理上互相喜歡的感覺,包括對愛人的讚賞、照顧愛人的願望、自我的展露和內心的溝通。承諾主要指個人內心或口頭對愛的預期,是愛情中最理性的成份。親密是“溫暖”的,激情是“熱烈”的,而承諾是“冷靜”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種基本成分,都只有通過一定的時間,才能體現出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日久生情”。


二.重複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是一種心理現象,是指的是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

心理學研究者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研究來說明簡單曝光效應。在一個學期開始時,研究者讓大學女生在某些課堂上分別出現15次,10次或5次。然後,在學期末讓該課堂真正的學生看這些女生的照片,並詢問他們的反應。結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現次數越多的女生),對學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從未看到過的女生更讓他們喜歡。

這樣也就是為什麼,越是熟悉的、相處久的人,我們越有可能愛上的原因。




周小鵬

男女之間為什麼會日久生情?這個問題很簡單,男女之間交往靠的就是異性吸引和相互好感,當雙方產生精神思想靈魂共鳴和依賴的時候,感情自然而然的就產生了。再說日久生情講的是男女雙方的接觸是一個遞進的過程,在接觸中雙方互相瞭解,互相依賴,慢慢產生愛情的萌芽。試想一下,如果男女雙方不認識,不聊天,怎麼談心,怎麼生情?


一、兩性依戀形成

人類在漫長進化過程中,形成一種本能:喜歡和熟悉的人產生感情。男女雙方越熟悉對方,感覺對方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男女在愛情中選擇熟悉的人,其實是符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利益的。男女雙方經常和對方見面,相處的時間長了,會增加相互的好感,時間一長,感情也就萌生了,這就是日久生情。

二、男女熟悉度增加萌生愛情

一對男女朝夕相處,相互感覺對方不會傷害增加,隨著雙方的瞭解,對方根本不可能傷害自己。如果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都可能從對方那裡得到很好的保障,再加上雙方在一塊很快樂,隨著雙方熟悉度的增加,感情就隨之逐漸升溫了,時間一長,感情也就萌生了。

三、雙方產生依賴

男女雙方在一起時間長了,相互之間會產生一種依賴,就像大家都知道聊天是會聊出感情的,就是這樣一種道理。在一起時間長了,兩人之間共同的性格脾氣愛好,接近相同的觀點思想,兩人相互慢慢的接近,一種彼此相互的喜歡,欣賞,敬佩,尊重,瞭解,明白,就是這樣一種多種因素在裡面!

四、佔據對方的內心世界

異性之間由於長期相處日久生情,不是汙的那種日,其實是很普遍的。同學之間,同事之間,玩伴之間,都有可能相處久了產生感情。你想的最多的人是他,他就很容易佔據你的內心世界,之後他會慢慢佔據你的外部世界。就像一對男女在荒島環境中,只有他一個人能夠佔據你的世界,很自然的日久生情了。

五、男女之間的熟悉定律

所謂那女熟悉定律是指男女之間都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男女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就可能越覺此人更加招人喜愛、令人愉快。如果一方看上另一方,只需要經常在另一方面前晃悠,或乘機靠近對方都是不錯的選擇。男女雙發經歷的事情多了,在一起的感動多了,雙方之間的好感也就多了。慢慢的,愛情裡的男女糊里糊塗,就朝著快樂溫暖的地方奔跑,日久生情,人之常情。

最後,為了你能看到我更多的回答和文章,為了鼓勵我繼續創作,請你點擊文章上方的“關注”兩個字,謝謝了。


滎陽濤濤心理

有的戀愛是“一見鍾情”,有的戀愛是“日久生情”,但是這都離不開一個“看”字,對越熟悉的東西越喜歡的現象,心理學上稱為“曝光效應”。比如我們將自己的朋友在和陌生人做比較的時候,通常會覺得朋友比較優秀。有個人的女友讓他給她的同學介紹男朋友,他說出了一個名字,女友簡直跳起來:“啊,他哪裡配得上我同學?”其實,她同學並不見得有多美,不過,在她眼裡,同學可能很優秀,別人高攀了。

20世紀60年代,心理學家查榮茨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向參加實驗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讓他們觀看。有些照片出現了二十幾次,有的出現十幾次,而有的則只出現了一兩次。之後,請看照片的人評價他們對照片的喜愛程度。結果發現,參加實驗的人看到某張照片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這張照片。他們更喜歡那些看過二十幾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隻看過幾次的新鮮照片。也就是說,看的次數增加了喜歡的程度。

不過,“曝光效應”並不是萬能的,它取決於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很差,見面越多就越討人厭,反而起了副作用。

除此之外,大腦中還有兩種物質也在愛情中起著不同的作用。

一種重要的愛情物質是dopamine(多巴胺),它能產生一種很歡欣的感覺。多巴胺是去甲腎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體,為中樞性遞質,可增加心肌收縮力、心輸出量、腦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對周圍血管有輕度收縮作用,升高動脈血壓。多巴胺的作用之一是刺激oxytocin(後葉催產素)的分泌,這種激素能影響婦女的分娩和哺乳,有消除緊張和抑鬱的作用。一般認為擁抱時所感受到的那種安全感和滿足感與這種激素密不可分。   

另一種是endorphin(內啡呔),又稱婚姻激素。   

所有有過戀愛經歷的人都知道,愛除了激情外還應該有些其他的東西來填補,這就是內啡肽。內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於鎮靜劑,可以降低焦慮感,讓人體會到一種安逸的、溫暖的、親密的、平靜的感覺。內啡呔所帶來的感覺是和多巴胺之類的物質完全不同的,後者使我們喜歡愛情,而前者讓我們沉浸於愛中。雖然這並不能讓人激動和興奮,但這種溫馨的感覺一樣能使人上隱。一般來說當一個婚姻存在的時間越長久,這種狀態也就會越牢固,這裡面很大的一個原因就在於夫妻雙方已經習慣了內啡呔所帶來的寧靜。


心理社工師約納

心理學家指出,暴露感、熟悉感會產生一種原始的吸引力,並且這種吸引力是緩慢釋放的,隨著時間的積累,在你毫不知情的時候這種吸引力逐漸變成了愛的感覺,今天將從心理學角度解析日久生情。

愛情三角理論

美國心理學教授斯滕伯格首先提出的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的組成是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和承諾(commitment)。激情主要是通過做愛,獲得情緒上的分享,親密強調的一種相互喜歡的體驗,承諾則是期許的心理延續,一種認知心理。

激情過程的意識變化

心理學家認為,重複激情過程可以讓人產生結合的渴望,簡單地說就是做愛讓你興奮,你會更渴望和對方肢體結合。過程是,你的主動意識減弱,漸漸的對身體失去控制,這個時候細微的動作可能導致你紊亂,你的行為徹底服從了體驗。

在激情爆發的過程中,你會出現疲勞感和精力衰竭,缺乏對對方的關心,因為你已經自顧不暇,心理學將其定義為激情休克。

由於你已經失去了對意識的監督,你經常會在時候感到遺憾和後悔,後悔自己沒有照顧對方的感覺。消極的狀態影響了你的激情行為,你們之間的感情也會受到影響。

日久生情從本質上看也屬於一種結合的衝動、渴望,頻繁的接觸縮短了雙方的心理距離,滿足了人類在心理和肢體上的共享欲。

心理學曝光效應

曝光效應也被稱為多看效應,人們會對看的更多、接觸更多的事物產生好感和偏愛,這是普遍的心理傾向。

心理學家榮茨曾進行過一次實驗,要求一群大學生觀看相冊。相冊裡出現的人對大學生而言都是陌生人,有不同的出現頻率,有的出現一次,有的出現十次,甚至二十次。觀看一段時間後,要求大學生對相冊裡的人進行評價,結果是,出現頻率越高的人,被喜歡的程度也更高。

這個實驗充分驗證了心理學曝光效應,反覆出現和接觸的人更容易讓人喜歡,接觸的時間久了,你會對一個本不喜歡的人產生好感,甚至愛上對方,這也是日久生情的心理學本質。

當然日久生情也是有前提條件的,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增加曝光次數可以增加人的刺激感,但是頻率過高(超過20次),會出現負心理反饋,即喜歡程度下降,出現厭惡、噁心的感覺,所以要學會合理利用曝光效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