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日久生情,从心理学角度怎样解释?

趣看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日久生情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1. 曝光效应

在心理学中,有一种效应叫做曝光效应,它指的是人们对熟悉的事物有着明显的偏好。比如说,一个刚开始不那么喜欢的物件,看久了会越来越顺眼;在逛超市时,也总习惯选择那些包装眼熟的商品。

恋爱也是一样,当一个人频繁地出现在你眼前,不断地介入你的生活的时候,你们之间的人际吸引力也会提高。简单来说就是“日久生情”。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日久生情, 如果一开始两个人的好感度是负数的话,那么频繁出现只会加深厌恶程度。

2. 深层次的自我暴露

两个人在相处过程中,自然会进行沟通和互动,变得更了解对方。

心理学中将一个人告诉他人与自己有关的信息、让自己被他人了解的过程称作自我暴露。而研究发现,自我暴露能让彼此增进好感,是巩固人们的友情或者亲密关系的纽带。这也是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和一个人聊天聊久了,就会从没有感觉变得渐渐喜欢上对方。

因此,日久生情也可能是因为两个人在进行深刻的、循序渐进的自我暴露过程中,感受到自己是被对方理解、接受和关心的,从而与这个人的亲密感增加,甚至爱上对方。

3. 性生活和谐提高亲密感

近些年,人们对性的态度越来越开放,有的人从“约一约”的关系最终发展成为伴侣关系,算是“日”久生情了。

其实,两个人能否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亲密与幸福,性是尤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性行为的默契同样能够增进两个人的亲密感,但是性只是亲密关系的一个方面,即使性生活满意,在选择伴侣时也要考虑其他因素,比如价值观、消费观念等等。


知我心理学

为什么会日久生情,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进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文化心理学。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

进化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第一本能是生存,是生命的延续,然后才是繁衍和发展。很多时候我们以为寻找伴侣,是为了追求快乐、享受依恋,但其实依恋和喜欢都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们是否在这份感情中获得安全感,我们是否会受到伤害。

为什么现在有些人不敢去恋爱,不敢去结婚,关键在于害怕受伤害,害怕生存受到威胁。现在网上报出了一些家暴事件、杀妻/杀夫事件,更进一步的点明人们 :夫妻生活不单单是快不快乐的问题,还涉及到人身安全。

所以,当我和一个人朝夕相处时,我首先考虑的是他会不会伤害我。如果我觉得我和他在一起没有安全感,那之后我们的关系也可能只是流于表面;但如果我觉得我对他了解很彻底,他根本不可能伤害我,我的生存、我的安全都可能从他那里得到很好的保障,这样我才会考虑我和他能不能长远发展,我和他在一起能不能快乐。假如我刚认识了一名异性,我对他完全不了解,我不清楚我的人生安全会不会受到威胁,所以我不可能立马和他“生情”。

总之,从两性的依恋成本来看,越熟悉对方,他给我们带来的安全性越高。我选择他,其实是符合我的生存和发展利益的。所以,我们在进化过程中,就发展出了一种本能:我们要和熟悉的人多产生感情。

社会心理学的解释

在社会心理学中,存在着一种曝光效应,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对人际交往吸引力的研究发现,我们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此人招人喜爱、令人愉快。所以,若想增强人际吸引,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这样可以增加别人喜欢你的程度。

如果你中意某个女孩,经常在她身边晃悠,或者乘机靠近她对你都是有好处的。如果你们两个能一同上课,或者她上班的位置离你不远,或者你经常能在健身房看到她,这些暴露都能帮助你提高在她心目中的好感。也许她第一次见你的时候,或许只给你打50分,但在健身房多次看到你之后,她或许给你打80或90分。而你做的也仅仅是增加了和她见面的次数而已。

所以经常和一个人见面,就会增加他对你的好感,时间一长,感情也就萌生了。这就是所谓的日久生情。

文化心理学的解释

从文化心理学来讲,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外部的世界是由内心构想出来的。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其实是另一种想。如果我和一个人朝夕相处,那我在心里对他的挂念就越多。 他要吃的什么饭,要玩的什么游戏,这些我都会关注到。我想的最多的人,他最容易占据我的心理世界,之后他会慢慢占据我的外部世界。

比如一个男孩追一个女孩,女孩刚开始已直接挑明不会跟他产生感情。但男孩不死心,长期的软磨硬泡, 结果半年,一年,两年下来,女孩居然同意了和他交往。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男孩占据了女孩整个心理世界:早上打个招呼,中午送个饭,晚上发个消息,星期天又守在家门口。当对方占据了你的心理世界的时候,你的外部世界已开始慢慢有他了。

对于一些以认识很多年的同事和朋友,为什么没有发展成恋人关系,就是因为对方没有占据你的世界。之前有这样的传言,说把两个异性放在一个荒岛上,他们就会发展成恋人。其实这个说法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在荒岛的环境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占据你的世界。

所以,日久生情,就是对方占据了你的世界。


一苇渡心

所谓的日久生情,就是相处的日子长了,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近了,于是就产生了感情。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心理学家荣茨曾进行过一次实验,他要求一群大学生观看相册。


相册里出现的人对大学生而言都是陌生人,但是出现的频率不同,有的出现一次,有的出现十次,甚至二十次。


然后要求大学生对相册里的人进行评价,结果是,出现频率越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更高。


从而也可以得出结论,当你和一个相处的时间长了,难免会产生一种自然的依赖以及情感,无论是朋友还是情人之间的关系。


甚至对于动物,也是一样的。小猫小狗养的时间长了,也会产生感情的。也可以联想到一句话,

时间是最长情的陪伴。


初次见到一个人,可能不会留下什么影响,当你第二次见到这个人的时候,你是不是开始了回忆?在哪里见过呢?当你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


你们会不约而同的向对方打招呼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传说中的“曝光效应”。其实“曝光效应”在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比如说,我们刚换了新发型新衣服,怎么看都觉得怎么别扭,但是过几天之后新发型新衣服被我们看习惯了,我们就会觉得越来越好看了。


这就是因为曝光效应在起作用,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相比于陌生的人,我们会和时间在一起久的人谈的比较好。


所以,如果说想要去获取别人的好感,不妨多在这个人面前露露脸。


因为和熟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心灵的大门会不自觉的就打开了。


对于有着共同爱好和共同语言的朋友来说,情感的快速发展也是可以进行的,比如异性朋友发展成为了恋人或走进了婚姻。


同性朋友可以一起购物,或一起踢踢足球打打篮球之类的。


总的来说就是时间长了,对彼此之间有一种信任,而愿意共同交往下去。


人的心思有时候往往就是那么的奇妙,曾经没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一旦靠近在了一起,就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无论是恋人间的爱情,还是家人间的亲情和朋友间的友情,都离不开日久生情。


这种感觉就像是美酒,时间越长,味道越浓。




有书知道


日久生情确实有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心理学概念“

曝光效应”,也叫多看效应、(简单、单纯)暴露效应、(纯粹)接触效应等等,它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扎荣茨(Robert Zajonc)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室实验,证明只要让被试对象多次看到不熟悉的刺激,他们对该刺激的评价就要高于其他被试没有看到过的类似刺激。 研究者在这些实验中采用的刺激有英文单词、中文汉字、绘画、面孔图片、几何图形和听觉刺激。


在另一项改进的研究中,通过速示器以非常短暂的时间间隔给被试呈现图片,由于时间太短被试根本无法有意识地知觉到图片的具体内容。这种阈限下的曝光同样会出现此一效应。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真实的情境下,没有了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环境,这种阈限下的曝光效应通常很微弱,不太可能发生。 扎荣茨认为人们在无意识的认知情况下,仍会发生曝光效应,即“无需推论的偏好”。


“曝光效应”应用的最多的是广告领域,利用不断地曝光来提高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度和熟悉度,消费者在一堆同类型商品中会更倾向于购买通过广告已经熟悉的品牌。

“曝光效应”会有限制条件:

1)一开始就让人感到厌恶的事物,无法产生曝光作用。

2)如果两个人彼此之间已经有一些冲突,或是性格上本来就不合,愈常见面反而愈扩大彼此的冲突。

3)过多的曝光会引起厌烦。

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曝光效应”就需要另两个心理学概念“首因效应”、“近因效应”的帮助。“首因效应”是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由此可知,如果你与一位异性在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给对方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之后又不断出现在他(她)的生活中,你就有很大机会获得他(她)的青睐,如果你在表白之前的最后一次见面又适当地给对方留下了一个好印象,那么你的表白成功率会极高。(当然,还需要两人性格较为合适,以及不要过度曝光)

关于华大

原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工作室,始于2003年,专注心理咨询、心理培训、企业EAP。300多名富有实战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团队,600余名志愿者服务团队,30门电话组成的免费公益心理服务热线向社会提供服务。



华大应用心理研究院

日久生情、这真说是不一定、会有好感这是可以的

不少人虽以前未见过面、第一次见就能有好感、这是个前提,面相上不讨厌、
那么、有的是日久了生情、
而绝大多数是不会有的.
小说、影视.经常是两人见面情形不好、而后来交往久了、慢慢关糸近了、会有感情的事情发生、
而不少是关糸越来越差、甚至是敌对、
日久生情的事、多数身在其中.也说不出出个究竞
人的基本需要中.有安全的、也有好奇
好奇的需要是想了解、在交流中、内心在体验中、找到认可、有时是有目标的
认可是来源于认识、认识出自于认知、认知可从直接经验中、经历\\间接经验、经历中的判断获得、有可能是所见到的.或是听说的
交流是通过语言.做事、及一同工作中慢慢的获得感受、
在双方都没什么不太好的感受时、生情会发生、
当然、不可避免的也会受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受教育的程度.家境条件、许多因素的影响、会是可能、也会不可能
每个人的性格不同也会有相当大的影响、性挌主要有成长过程中经历、家庭条件、社会环境这些带来影响、
后来的教育或许会改变一些、还有环境的影响、对社会的认识、都会反应在性挌上
性挌是可以改变的、当自已意识到了、在哪些方面有缺失时、会去主动适应改变
日久生情一个最主要因素是性格上的互补性一方没有的性挌、对另一方正是所需的、或是不讨厌的、喜欢的、
互相交往关键是性挌、日后的好与不好也是性格占主要
人最大的性格缺陷是,不确定知道、哪些性格是真的喜欢、还是根本不喜欢
冲动、不冷静、不计后果的日久生情、结果、多是不太好

手机用户Wy3853537228

所谓日久生情,就是相处久了,不论你长相如何,但是顺眼,其他的优点会放大遮盖你的缺点,相处起来越来越自然,越来越舒服,然后就决定在一起吧,也挺好的。

这是曝光效应。经常见面的人(不包括婚姻),彼此的缺点会去适应和淡化,优点会越来越大越多。为什么上综艺的艺人会收到欢迎这也是曝光效应。

而一见钟情,就是你见一面,就是互相吸引到可以直接开房的程度,至于背景、性格、兴趣爱好等统统不考虑。

这是光环效应。当你有个优点太抢眼,别人也会默认其他方面不会差到哪儿去,甚至更优秀。所以一见钟情能活到婚姻的几率会很小,相处起来,各种问题性格不合就出来了。怪谁呢?


小白我不爱

你好,我是周小鹏,爱我们学院创始人,心理咨询师,专注解决婚恋情感心理问题。


日久生情是一种美好又复杂的感情,每个人对爱情都有着不同的理解,从心理学角度去阐释,又会让你对爱情有不一样的观念。

那么,心理学角度怎么解释日久生情这种现象呢?主要由以下两种理论:


一.爱情的三个基本成分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的爱情理论,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

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是两个人心理上互相喜欢的感觉,包括对爱人的赞赏、照顾爱人的愿望、自我的展露和内心的沟通。承诺主要指个人内心或口头对爱的预期,是爱情中最理性的成份。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承诺是“冷静”的。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种基本成分,都只有通过一定的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日久生情”。


二.重复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the exposure effect or the mere exposure effect)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指的是我们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会心理学又把这种效应叫做熟悉定律,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

心理学研究者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研究来说明简单曝光效应。在一个学期开始时,研究者让大学女生在某些课堂上分别出现15次,10次或5次。然后,在学期末让该课堂真正的学生看这些女生的照片,并询问他们的反应。结果非常清楚:越熟悉的女生(即出现次数越多的女生),对学生越有吸引力,比那些从未看到过的女生更让他们喜欢。

这样也就是为什么,越是熟悉的、相处久的人,我们越有可能爱上的原因。




周小鹏

男女之间为什么会日久生情?这个问题很简单,男女之间交往靠的就是异性吸引和相互好感,当双方产生精神思想灵魂共鸣和依赖的时候,感情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再说日久生情讲的是男女双方的接触是一个递进的过程,在接触中双方互相了解,互相依赖,慢慢产生爱情的萌芽。试想一下,如果男女双方不认识,不聊天,怎么谈心,怎么生情?


一、两性依恋形成

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能:喜欢和熟悉的人产生感情。男女双方越熟悉对方,感觉对方能给自己带来安全感。男女在爱情中选择熟悉的人,其实是符合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利益的。男女双方经常和对方见面,相处的时间长了,会增加相互的好感,时间一长,感情也就萌生了,这就是日久生情。

二、男女熟悉度增加萌生爱情

一对男女朝夕相处,相互感觉对方不会伤害增加,随着双方的了解,对方根本不可能伤害自己。如果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都可能从对方那里得到很好的保障,再加上双方在一块很快乐,随着双方熟悉度的增加,感情就随之逐渐升温了,时间一长,感情也就萌生了。

三、双方产生依赖

男女双方在一起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会产生一种依赖,就像大家都知道聊天是会聊出感情的,就是这样一种道理。在一起时间长了,两人之间共同的性格脾气爱好,接近相同的观点思想,两人相互慢慢的接近,一种彼此相互的喜欢,欣赏,敬佩,尊重,了解,明白,就是这样一种多种因素在里面!

四、占据对方的内心世界

异性之间由于长期相处日久生情,不是污的那种日,其实是很普遍的。同学之间,同事之间,玩伴之间,都有可能相处久了产生感情。你想的最多的人是他,他就很容易占据你的内心世界,之后他会慢慢占据你的外部世界。就像一对男女在荒岛环境中,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占据你的世界,很自然的日久生情了。

五、男女之间的熟悉定律

所谓那女熟悉定律是指男女之间都会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男女见到某个人的次数越多,就可能越觉此人更加招人喜爱、令人愉快。如果一方看上另一方,只需要经常在另一方面前晃悠,或乘机靠近对方都是不错的选择。男女双发经历的事情多了,在一起的感动多了,双方之间的好感也就多了。慢慢的,爱情里的男女糊里糊涂,就朝着快乐温暖的地方奔跑,日久生情,人之常情。

最后,为了你能看到我更多的回答和文章,为了鼓励我继续创作,请你点击文章上方的“关注”两个字,谢谢了。


荥阳涛涛心理

有的恋爱是“一见钟情”,有的恋爱是“日久生情”,但是这都离不开一个“看”字,对越熟悉的东西越喜欢的现象,心理学上称为“曝光效应”。比如我们将自己的朋友在和陌生人做比较的时候,通常会觉得朋友比较优秀。有个人的女友让他给她的同学介绍男朋友,他说出了一个名字,女友简直跳起来:“啊,他哪里配得上我同学?”其实,她同学并不见得有多美,不过,在她眼里,同学可能很优秀,别人高攀了。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不过,“曝光效应”并不是万能的,它取决于第一印象。如果第一印象很差,见面越多就越讨人厌,反而起了副作用。

除此之外,大脑中还有两种物质也在爱情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种重要的爱情物质是dopamine(多巴胺),它能产生一种很欢欣的感觉。多巴胺是去甲肾上腺素生物合成的前体,为中枢性递质,可增加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脑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对周围血管有轻度收缩作用,升高动脉血压。多巴胺的作用之一是刺激oxytocin(后叶催产素)的分泌,这种激素能影响妇女的分娩和哺乳,有消除紧张和抑郁的作用。一般认为拥抱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安全感和满足感与这种激素密不可分。   

另一种是endorphin(内啡呔),又称婚姻激素。   

所有有过恋爱经历的人都知道,爱除了激情外还应该有些其他的东西来填补,这就是内啡肽。内啡呔的效果非常接近于镇静剂,可以降低焦虑感,让人体会到一种安逸的、温暖的、亲密的、平静的感觉。内啡呔所带来的感觉是和多巴胺之类的物质完全不同的,后者使我们喜欢爱情,而前者让我们沉浸于爱中。虽然这并不能让人激动和兴奋,但这种温馨的感觉一样能使人上隐。一般来说当一个婚姻存在的时间越长久,这种状态也就会越牢固,这里面很大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夫妻双方已经习惯了内啡呔所带来的宁静。


心理社工师约纳

心理学家指出,暴露感、熟悉感会产生一种原始的吸引力,并且这种吸引力是缓慢释放的,随着时间的积累,在你毫不知情的时候这种吸引力逐渐变成了爱的感觉,今天将从心理学角度解析日久生情。

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心理学教授斯滕伯格首先提出的爱情三角理论,认为爱情的组成是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激情主要是通过做爱,获得情绪上的分享,亲密强调的一种相互喜欢的体验,承诺则是期许的心理延续,一种认知心理。

激情过程的意识变化

心理学家认为,重复激情过程可以让人产生结合的渴望,简单地说就是做爱让你兴奋,你会更渴望和对方肢体结合。过程是,你的主动意识减弱,渐渐的对身体失去控制,这个时候细微的动作可能导致你紊乱,你的行为彻底服从了体验。

在激情爆发的过程中,你会出现疲劳感和精力衰竭,缺乏对对方的关心,因为你已经自顾不暇,心理学将其定义为激情休克。

由于你已经失去了对意识的监督,你经常会在时候感到遗憾和后悔,后悔自己没有照顾对方的感觉。消极的状态影响了你的激情行为,你们之间的感情也会受到影响。

日久生情从本质上看也属于一种结合的冲动、渴望,频繁的接触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满足了人类在心理和肢体上的共享欲。

心理学曝光效应

曝光效应也被称为多看效应,人们会对看的更多、接触更多的事物产生好感和偏爱,这是普遍的心理倾向。

心理学家荣茨曾进行过一次实验,要求一群大学生观看相册。相册里出现的人对大学生而言都是陌生人,有不同的出现频率,有的出现一次,有的出现十次,甚至二十次。观看一段时间后,要求大学生对相册里的人进行评价,结果是,出现频率越高的人,被喜欢的程度也更高。

这个实验充分验证了心理学曝光效应,反复出现和接触的人更容易让人喜欢,接触的时间久了,你会对一个本不喜欢的人产生好感,甚至爱上对方,这也是日久生情的心理学本质。

当然日久生情也是有前提条件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增加曝光次数可以增加人的刺激感,但是频率过高(超过20次),会出现负心理反馈,即喜欢程度下降,出现厌恶、恶心的感觉,所以要学会合理利用曝光效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