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殷商时期,是中国历史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理性的萌芽开始生发。那时的玉地位极高,《周礼》中有“玉器不粥于市”的明文规定。如此高度集中和垄断除国家政权外,其他任何社会组织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 玉说历史系列之 -

玉竟如此多娇

一方面,全国其他制玉地走向萎缩,另一方面在王都大量集中。商王朝的玉器制造业已经走向了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垄断事业。全国各地的琢玉高手集中于一处,有利于琢玉技艺的切磋和提高,有利于玉器品种的创新和开发。

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在这期间,制玉工艺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又一个高峰。玉雕技艺的高超和精湛,玉器造型的进一步精美与成熟,礼祭用玉的强化和丰富,人身和器物装饰用玉大范围的扩大,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

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殷商时期的玉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商代先民在高度发达的青铜铸造业基础上,改进了生产工具,完善了琢玉工艺,使商代晚期玉器工艺达到了新高度,这一时期琢玉创新的主要特点:

一是:普遍留有管钻痕迹,兽嘴用管鑚镂空成型较多。

二是:玉器周侧多有出脊;

三是:有兽角(龙角状、牛角状、羊角状)的动物较多;

四是:臣字眼,多为动物或人物的目纹;

五是:简易足,重头轻足现象明显;

六是:纹饰多而美,有直线、折线、弧线、方格、三角、双钩、兽面纹等,尤其是双钩纹饰最为突出。

殷商时期的玉,总体上琢工细致,造型古朴,神似优于形似。一般器物造型实用、生动、奇特,神灵玉器,肃穆庄重,神秘感强。商代玉器包浆、沁色较厚重,玉质成器前后变化明了,包浆—沁色—皮壳--鸡骨白--融附现象--粉化质变情况过渡自然。但在不同玉质、不同的条件、不同部位的变化差异也很明显。商代玉器为我们中华文化留下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是中华玉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

殷商时期玉石竟如此贵不可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