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位葬在何處?

在北京市昌平天壽山麓,有一個佔地一百二十餘平方公里陵墓群,這就是我們熟知的“明十三陵”,這裡埋葬了明朝的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可是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這裡為何只有十三座陵寢?其他三位皇帝埋到哪去了呢?


十三陵中最早開始營建的是名成祖朱棣的長陵。朱棣是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在“靖難”中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

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的皇后病逝,修建皇帝陵寢的事情的被提上了日程,明朝本來定都南京,按理說朱棣應該在南京即位,死後也應該葬在他父親朱元璋孝陵旁邊。但朱棣卻排了大臣到北京選址。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位葬在何處?

朱棣之所以想讓自己葬在北京,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無顏面對祖宗的愧疚心理。

按照慣例,皇帝的陵寢都得在都城附近,朱元璋就葬入位於南京紫金山上。朱棣通過篡位當上了皇帝,還是篡的他侄子朱允炆。無論他怎麼抹黑朱允炆,都不能改變篡位的事實。出於對祖宗先帝的愧疚,因此朱棣無論如何都不能心安理得的躺在他父親身邊。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位葬在何處?

長陵金絲楠木大殿

就是面對這南京城,朱棣心理都有些不安。朱棣篡位之前,朱元璋給他的封地是燕,王號“燕王”,燕就是現在的北京城。朱棣早有遷都北京的打算,因此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去考察一番。

1409年,朱棣的陵寢在北京正式動工。

二是,出於軍事的考量。

北方韃靼的蒙元的殘存勢力一直在北方對新建立的明朝虎視眈眈。而且時不時的南下對邊疆進行劫掠,大明朝防不勝防。索性遷都北京,近距離對抗蒙元。正所謂“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因此1421年正式遷都北京。此後明朝十餘位皇帝都埋葬在這裡。

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修在了南京,惠帝朱允炆不知所蹤,也就沒了埋葬之處。但還有一位皇帝沒有埋在天壽山麓,這位皇帝不是亡國皇帝崇禎,卻另有其人,他是明景帝朱祁鈺。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位葬在何處?

朱元璋孝陵

朱祁鈺是明朝的第七個皇帝。他本來只是一名親王,但在1449年,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鎮御駕親征,抗擊瓦剌,結果在“土木堡之變”中兵敗被俘。國不可一日無君,朱祁鈺就被大臣推到前臺,當了皇帝。

沒想到瓦剌聽到了這個消息,想禍害下明朝,於是在一年後將俘虜的朱祁鎮瓦剌放了回來。想坐山觀虎鬥,收漁翁之利。於是朱祁鈺和朱祁鎮的關係,一下子變得很微妙。

朱祁鈺對他哥哥嚴加防範,將朱祁鎮軟禁在南宮。但7年後的1457年,朱祁鎮在石亨、徐有貞等大臣的支持下,發動“奪門之變”,奪回了皇帝位置。

隨後,朱祁鎮將朱祁鈺貶為郕王,軟禁在西內永安宮。一個月後,朱祁鈺離奇去世。朱祁鎮在詔書中指責弟弟“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賜諡號為“戾”,將其以親王的規格埋葬在北京西山景泰陵,而不是葬入明十三陵。

就此明朝十六位皇帝,十三位葬在了天壽山,朱元璋在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祁鈺葬在了西山。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只有“明十三陵”,另外三位葬在何處?

現在的明十三陵已經成了遊客遊覽之處。但是因為我國的文物政策不主動對歷史人物或封建皇家陵冢開掘。所以只有朱棣的長陵(僅開放其地面宮殿群——金絲楠木大殿)、萬曆的定陵(建國後被開掘)、以及穆宗朱載垕的昭陵(大規模修繕復原)開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