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氣候更適應農作物生產,為什麼古代秦漢等時期國家政治重心不發源發展在南方?

緣來是你223852016

南方的氣候更適應農作物的生產是不假,但是僅僅適合封建社會的中後期到當代,並非自古至今一直都是這樣。

首先,幾千年來,氣候是呈波動下降的趨勢的。雖然寒冷期和溫暖器交替出現,溫暖的時候是真的溫暖,寒冷的時候也是真的冷,但是整體上,近五千年來,中國的氣候是趨於寒冷的。近5000年來的氣候變化

不難發現,在氏族公社到奴隸社會時期,氣候明顯比今天要溫暖的多。距今8000年到5000年左右的時間,是歷史上最溫暖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平均氣溫與現在相比,東部地區要高2.5℃,西部地區估計要高3—4℃,個別地區可能更加溫暖,而降水量也比現在明顯偏多。黃河流域尚且非常溼熱,南方的長江流域及更南的地區就更不用說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華夏文明起源於北方的黃河中游地區。

華夏部落的興起

由於氣候溫暖,降水豐富,造成這一時期南方潮溼悶熱,不適合祖先的生存與繁衍。加上南方地區的土質黏重,開發困難,而黃河中下游水患頻繁,唯有黃河中游的黃土高原地區,土質疏鬆,容易開發。所以在遠古時代的部落爭鬥中,位於黃河中上游的華夏部落(炎黃部落)沒有理由不佔據上風,最終統一了其他部落,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礎。

春秋時期,黃河中游地區的晉國一度成為最強的諸侯國,甚至三家分晉之後,三晉中的魏國和趙國都仍然有相當的實力,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農業基礎好,所以國力強盛,而秦國的條件則相比三晉更加優良,最終統一天下的主導權被秦國牢牢把握。

南方的楚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農業條件並不好,在鐵製農具並不普及的時代,儘管南方的氣候更加適合農業發展,但是事實上,南方的農業發展的並不如北方。

西漢鼎盛時期的疆域

秦漢時期,儘管氣候也一度比較寒冷,不過整體上還是非常溫暖的,發達的農業保障兵源的充足,在與匈奴的交戰中,秦漢軍隊還是明顯處於上風的。秦漢的繁榮固然和秦漢的制度與君主的領導能力有關,與自然氣候的恩賜也是不無關聯的。

東漢之後,氣候趨於寒冷,出現了一個近600年的寒冷期。而這個寒冷的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最為動盪的時代。不僅出現了三國時代的戰亂,還產生了永嘉之亂,北方少數民族的大量內遷壓迫著漢族人口大量向長江流域遷徙,不僅改變了北方的歷史,也影響了南方的發展。

五胡十六國

大量漢族人口的南遷,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而北方長期的戰亂,使得北方經濟凋敝,人口大量減少,南北差距不斷縮小。

隋唐至北宋前期,儘管隨著氣候的轉暖。農耕與遊牧的分界線明顯北移,北方經濟再次繁榮,但是南方的長期發展,使得南方經濟已經基本上與北方趨於平衡,甚至反超北方,京杭大運河的開槽就很好的說明了隋唐時期,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

隋唐大運河

安史之亂之後,北方經濟再次遭到重大破壞,南方經濟徹底反超北方,並且一直將這個優勢一直保持到了今天。

綜上所述,氣候條件是南方的優點,但是必須要在社會生產力達到一定的條件之後,人類可以克服土質開發困難,河流阻塞交通等問題之後,南方的優勢才能體現出來。所以早期的中國,北方經濟更為發達,而到了封建社會中後期,南方則全面超越北方。


耗盡繁華

有題主從5000年的氣候變化入手去解答,真的贊。只是南北方的氣候本來差異就大,這些氣候變化的樣本量和數據來源等都不清楚,就不好說了。但從氣候變化而言,中國的氣候分為三個階段:

北宋之前,中國氣候偏暖;北宋到民國,中國氣候偏冷;民國之後,中國氣候偏暖。

氣候的變化,即北宋前中國氣候偏暖,雖然能說明黃河和關中一帶雨水充沛,適合種植,但同樣也說明南方更適合種植,並沒有直接回答到南方為何不能成為國家重心。

現在的考古證據已經證明,中國文明最早並不是在中原地帶,而是由不同文化開始,陝西、甘肅、內蒙古、浙江、四川等都有不同的文化,作為中國文明的起源。

從考古證據來說,在二里頭文化和商朝等中原文明崛起後,其他的東北文明、東南文明、西南文明才開始在和中原文明的競爭中失敗。

因此,為什麼先秦時南方沒有成為政治中心,原因很簡單,南方的文明被商、周等的北方文明打敗了

。證據如下:

商朝征服人方、淮夷等戰爭;

周朝攻打東夷、淮夷、荊蠻等戰爭,巴國在西周時期就臣服;

秦國滅巴蜀;

吳、越兩國被滅。

從歷史進程來看,北方戰勝南方的過程是在商朝中晚期,應該是在商紂王時期完成。否則西周不可能輕鬆擊敗東夷和淮夷,因為東夷和淮夷被商朝打殘了。但因為江漢平原上的荊蠻依然非常強大,周昭王兩次攻打都無法取勝,還戰死了!

南方文明不是沒有不發展,只是由於傳統都是以北方文明角度來看待,加上南方文明沒有得到詳細記錄,給了南方非常落後的觀念。


歷史哨聲

水是生命之源。

古代文明的起源都在河流附近。四大古文明,埃及發源於尼羅河流域,巴比倫發源於兩河流域,印度發源於恆河流域,中國發源於黃河流域。

針對題主的問題,非但秦漢時中國的政治中心不在南方,就是縱觀整個中國史,政治中心也一直偏北!

其中大致為兩方面原因:

1. 中國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中國四大平原地區,其中兩大平原關中平原、華北平原位於黃河流域。

漢初,婁敬勸劉邦建都長安時說:“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

漢唐時期,關中地區水源充沛,湖泊密佈,森林茂密。呈現“八水繞長安”的盛景,往來交通便利,黃河貫通關中地區,與天下漕運相連接。

而長江流域,開發較晚,至東晉南渡後,才開始慢慢開發。也確實如題主所說,南方更適合農作物生長,經濟漸漸超過北方。

隋唐時期,城市的擴大,人口的繁殖,加上過渡開發,已不能供應長安超大都市的需要。

所以,隋煬帝開發大運河以連通南北,以南方物資供養帝都,同時又營建東都洛陽(交通較長安便利)。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不直接遷都南方呢?這又牽扯出第二個原因。

2. 中國地理,東臨大海,西有喜馬拉雅山,與西域的通道只有一條窄窄的河西走廊,可以說是易守難攻。所以真正能對中國產生影響的,只有北方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和南方的少民。而中國歷史上,南方從未對中國產生過威脅,真正的威脅一直來自於北方。

這種情況下,政治中心只有建立在北方,才能有效控制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如果建在南方,就會像南宋、南明,必為北方所吞併,不能長久。

大體上,秦漢至唐,是政治上、經濟上兩層原因,宋以後,就只有政治上一層原因了。


探微閣主

因為華夏部落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秦漢時期南方屬於南蠻百越化外之地,無論從人口素質文明文化程度上,還是氣候和地理平原廣袤上,北方更適應人類生存。

如果南蠻百越先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那肯定政治重心就在南方了,可惜歷史沒有如果,地理和人和均在北方中原。進入文明門檻以後,北方中原地區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突飛猛進。生產力的進步推動了奴隸制文明的全面繁榮,於是出現了夏、商、週三代文明鼎盛的局面。相比之下,南方各族(南蠻各支族)的發展就顯得原地踏步滯緩而落後了,還處於刀耕火種,茹毛飲血的叢林時代。


Mr杜Wy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是中國最早開發的地區。這裡人口密集,經濟文化都相對的發達。秦漢時期國家都城所在地和這個地區文化發展存在有很密切的關係。


對於中華文明來說,黃河流域是重要的發源地。長江流域或者更南方的嶺南流域,其文化繁榮階段則是在唐朝之後的事情了。所以秦漢國家政治中心一般選擇較發達的北方,而不選擇生產和經濟落後的南方。


文軒春秋

南方的土質不行,且乾旱少雨,不適合農作物生長。中原靠近長江黃河可灌溉農作物,周圍土地肥沃,適合耕種。中國的文明就發源與黃河和長江都是靠近水源,南方缺水,遇到乾旱天氣農作物會枯死。

古代的農民起義很多都是天災人禍造成,尤其是旱災,莊家枯死不說,人沒有水喝只有渴死。現在西南地區有的地方還嚴重缺水,沒有水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所以我們的祖先定居的時候必須選擇靠近水源的地方定居,以免乾旱。


分享到:


相關文章: